目前分類:管理 (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主管不要這樣罵》4種讓部屬最厭惡的批評


2012-02 Web only 作者:張漢宜、佐佐木常夫,天下網路部整理

帶部屬,除了激勵士氣,也少不了適度的責備。要如何罵到問題核心、罵出部屬的成長動力,就在「五要四不」的祕訣!

部屬難免犯錯,該怎麼罵才好?美國人際關係學大師卡內基心裡也有過掙扎。

卡內基曾任用十九歲姪女約瑟芬擔任秘書。約瑟芬犯了錯,卡內基正要開罵時,想到:自己的年齡比約瑟芬大兩倍,工作經驗多上萬倍,怎能要求她現在就具有自己的觀念與判斷力?而他在十九歲時怎麼做?是否一樣犯過錯、做過蠢事?

卡內基的結論是,約瑟芬的平均工作表現,其實比他自己在十九歲時更好。所以,要讓約瑟芬注意所犯的錯時,他說,「妳犯了錯,約瑟芬,但比我曾犯的許多錯來說,妳的要輕得多。不過,如果妳換個方式做,會不會更明智些?」

這樣罵才是對的

主管對部屬,除了激勵士氣,如何責備更是一門學問。卡內基對主管們提出下列建議:

1.釐清責備的「標的物」:主管在責備部屬前,要清楚這樣的責備是為了什麼目的。是針對部屬對某項重要任務所犯的一次性錯誤?或是同樣性質的錯,他已經犯過很多次?不當的工作方式?或是不佳的工作態度?弄清楚為何而罵,不流於情緒性的宣洩,對部屬的工作效率改善才有幫助。

就上述幾種錯誤而言,一次性錯誤其實不該責罵,甚至可以適當鼓勵部屬犯錯,因為犯錯可以讓人學習到原來的考慮不夠周詳,從犯錯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如果能夠讓部屬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那麼這一次犯錯的價值便十分珍貴。

2.對事不對人:人非聖賢,誰都有犯錯的時候,即使是主管自己,以前菜鳥時也難免被罵,才爬到今天的位子。最槽糕的責備就是部屬每犯一次錯便全盤否定他這個人一次,讓部屬感到羞辱,很少會化為驅策他進步的動力,也許會讓他因為恐懼而戰戰兢兢,但他絕對會心存怨恨。

3.責備的方式要因人而異:對於不同個性的部屬,要採取不同的責備方法才能收效。例如,對臉皮薄、自律性高的部屬,只要輕輕提點,就會很自責,並拚命彌補;若對這樣的部屬破口大罵,反而會因為逼得太緊而產生反效果。相反地,對於個性粗枝大葉的,就須用比較嚴厲的方式責備。

4.注意措詞:人在生氣開罵時,都會有情緒,但要注意措詞。讓部屬知道並承認自己的過失,進而負起責任,但不要用惡毒的言辭傷害他的自尊。

5.採取「讚美+責備+讚美」的三明治策略:直截了當責備,會讓部屬覺得傷自尊、沒面子。比較好的做法,是先肯定部屬的認真與表現,再指出缺失、提出改善的建議。這樣能讓部屬不因受責備而沮喪,反而更有衝勁去改善,把事情做好。

主管不要這樣罵

1.不要當眾責罵:當眾痛罵是最糟的做法,部屬覺得在眾人面前丟臉,非但無助於改善缺失,反而會心生怨恨。

2.不要藉責罵來展現威風:有些主管藉由責罵立威,久而久之,部屬認為主管EQ低、只會亂罵人,表面上唯唯諾諾,心裡卻不當一回事。

3.不要做人身攻擊或否定部屬的未來:責備時須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下,不要口出傷人。例如:「你這種人以後絕不會有出息!」「你的能力根本就不行!」如此全盤否定部屬,只會造成負面結果,怨恨主管,或乾脆辭職。

4.不翻舊帳:對於今天該指責的事,引用過去的例子或說「你每次都這樣」是不恰當的。但是如果多次犯錯的本質和情境類似,則顯示這名部屬思考及處理事情的確存在特定盲點,必須將類似錯誤提出、歸納分析,才能夠對症下藥。

責備要選擇適當時機

不是隨時想罵就罵,選擇適當時機責備才有效。以下三種就是不適合責備的時機:

1.做錯事的部屬主動承認錯誤,並提出改善之道。

2.部屬發現自己犯錯,心情沮喪,並正力圖補救。

3.部屬因私人問題或健康因素,無法集中精神,導致失誤。

責備之後的安撫

遭到斥責,部屬難免垂頭喪氣,更嚴重的,甚至喪失自信,認為自己在這家公司已無前途,自暴自棄。因此,責備之後的安撫,相形重要。

1.不管罵得多兇,最後切記補上一句鼓勵的話。

2.對部屬狂飆痛罵之後,當時或事後,讓他知道你的用意是為他好。

PHP總合研究所前社長江口克彥曾任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秘書長達二十多年。他回憶,松下幸之助生氣起來非常嚇人,站著讓他罵上一、兩個小時是常有的事。但罵到最後,松下幸之助往往會說,「有你幫忙還怕辦不成?」「你不是很了解我的想法嗎?怎麼還會這麼做呢?」讓部屬感受到,「原來松下先生是因為對我期望高才會罵我,而不是否定我。」

而且,松下幸之助還會算準時間,打電話給當天被罵的部屬。當部屬誠惶誠恐地說,「剛才真是抱歉,今後會更加小心。」松下幸之助會若無其事地說,「噢,那件事啊,你知道就好了;對啦,我現在有個計劃,你趕快著手進行……。」像這樣「否定後再肯定」的做法,除了讓被罵的部屬深自反省錯誤,並且因交代新工作而感到被肯定,而更加賣力。

【專家解方:八分讚美兩分斥責,「罵」出好員工】
(作者為佐佐木常夫,日本東麗經營研究所社長,2010年退休,著有《給基層主管的37封信》)

教導部屬到底該用斥責還是讚美?

選擇何者,我想與部門經理本人的個性有關。有些人很容易脫口罵人,有些人則經常讚美。即使兩者有好有壞,但是該採取那種方式,也由不得人。畢竟性格不是始於一朝一夕,所以沒有一套標準答案。

我自己基本上採取的是讚美方式。

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持續追蹤觀察公司的三組團隊。一組的工作方式是採取責罵式,一組採取讚美式,還有一組既不責罵也不給予讚美。結果顯示,剛開始表現最好的是受到責罵的那一組,但是事情進展到最後,表現最好的是受到讚美的那一組。採用責罵式的那個小組,剛開始因為緊張,所以努力做出成果,但是光靠責罵,又會降低員工的幹勁,讓努力無法持久。表現最差的是既未被責罵也未受到讚美的那一組。

一項工作的成果好壞牽涉到種種因素,我的實驗結果你也不必照本宣科,不過卻可以幫助你省思。

畢竟人類還是在受到讚美以後,才會振奮精神,產生「下一次我要做得更好」的鬥志。看看小孩子,當學校成績比上一次進步,在聽到「你很努力喔,這就是你努力的成果」讚美之後,任何小孩都會雀躍欣喜,更願意努力學習。

只不過人性也有悲哀的一面。一直受到誇獎後,人的個性往往會逐漸變得傲慢,不再自我反省,對自己的實力過度有自信。所以我在面對部屬時,採取「八分讚美,兩分斥責」的哲學。為了避免部屬喪失謹慎的態度,偶爾責罵是必要之惡。

不過,一樣米養百種人。公司裡有一位你也認識的偉大人物,那個人就從來不讚美別人。當然偶爾他還是會講幾句好話,但是那種情形少之又少。基本上他只會罵人而已。不論走到那裡,碰到不滿意他就開始發脾氣、怒罵別人。我想他應該屬於「九分斥責,一分讚美」的那一型吧。

時間久了,周遭也習慣了他的脾氣,就算挨了罵也不痛不癢。反而是偶爾被他讚美一句,可能就要樂得飛上天吧。也有主管採用這種方式刺激部屬發揮能力吧。

所以「八分讚美,兩分斥責」不算是標準答案。怎麼帶部屬,只能以你「自己的方式」來決定。違背自己的個性去勉強讚美他人沒有意義,只是形式上模仿「八分讚美,兩分斥責」的做法,也得不到任何效果。

關鍵是,不論讚美或斥責都必須發自真心。你是否有心希望「讓部屬的成長達到極致」、「讓部屬在工作上做出扎實的成果」,只要大志、心意的座標軸穩固,不管採用斥責或讚美的方式,部屬都願意追隨。

部屬的性情當然各有不同。有人愈罵愈堅強,有些人一點也罵不得。問題在於責罵的方式,是否必須因人而異、見機行事。

有些人認為,對所有部屬應該一視同仁,但是我的想法不一樣。

我認為每個人個性不同,應該視個人來調整做法。如果你有兩、三個小孩,對這幾個孩子,是否會採取完全相同的教育方式教養?應該不會吧。個性柔弱、稍微講一下就陷入低潮的孩子,要順著他的性子教養;個性霸氣、即使罵他也不為所動的孩子,就應該使勁地斥責。

你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怎麼面對上司或前輩。對個性纖細的人,態度自然跟著溫柔仔細,對於個性豪爽不拘小節的人,也會跟著大剌剌起來。不論對朋友或兄弟,道理皆相同。所以應該尊重每個人的個性、性質、生活態度,以對方的方式來對待他,才是最容易的相處方式。

我想,斥責時,也必須配合對方的個性斥責。

只不過,不可「袒護偏愛」。

碰上自己喜歡的部屬態度溫和,對不中意的部屬就嚴厲要求,這種態度必須知所節制,因為周遭的人馬上就能察覺出你的偏袒偏心,而不再信任你。要注意斥責的方式,必須因人而異加以調整。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鍵5招 化解團隊衝突

2012-02 天下雜誌 491期 作者:陳竫詒

團隊成員彼此間的競合關係,既微妙又棘手。一個不小心,夾雜著個人情緒、私下較勁抗衡的內鬥,就悄悄地延燒。即便你擁有整隊的明星球員,卻也可能打不出黃金隊形;空有一手王牌,卻無論如何都湊不成數。

內部衝突是團隊工作中的一部份,雖然常讓人感到不自在,但對團體而言,卻是健康的現象。

讓底下聰明的腦袋們和諧共事,並不容易。部門成員處不來,身為主管的你,要如何讓交辦的任務不致偏離正軌?又要如何帶領彼此角力的團隊,一起創造出優秀的成績呢?

面對紛擾衝突,先別急著頭大煩心,《衝突是雙贏的開始》作者皮克林(Peg Pickering)指出以下幾個對於衝突普遍的誤解,影響了人們對內部衝突發生時的處理態度。

誤解一:順其自然,希望衝突自行消失

很多管理者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或者認為自己能夠處理意見不一的尷尬局面。

但是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榮譽教授,同時也是爭端解決研究中心主任布瑞特(Jeanne Brett)建議,多做一些準備工作,當衝突發生時,最好有一套適當的衝突管理程序。

因為在你等待衝突自生自滅的奇蹟時刻,等到鬥爭一發不可收拾時,才要想辦法解決。往往來的,就是一場災難。

誤解二:正視問題會捲入爭端

正視問題,不代表互相嗆聲的不愉快過招,簡單地說,反而是省去私底下情緒性的小動作。說清楚、講明白,把問題放到檯面上來討論。

誤解三:組織中存在衝突,是管理者無能的表現

布瑞特甚至認為,「不同的爭論或衝突,是應然的存在。」

至於如何處理,並且適時介入,對於團隊領導人而言,是對管理能力的一大考驗。掌握以下五大關鍵,減少衝突帶來的茫然無措。

關鍵一:共同願景、目標的確立

組織行為學專家波雅齊斯(Richard Boyatzis)認為,把事情攤開來看,是治癒裂痕,最好的方法。

前提是,身為一個領導,你要能夠清楚地指出前行的願景與方向。否則,當衝突發生時,整個組織將陷入毫無頭緒的意氣用事。共同目標的確立,仍是無法逃避的首要準則。

關鍵二:介入的時機點,愈早愈好

當團隊成員牽涉在爭鬥的風暴時,你愈早介入愈好。當爭鬥開始醞釀,情緒也隨之高漲,任由衝突惡化,只會讓負面的憤恨持續地破壞團隊情誼。

關鍵三:對事不對人

避開感情用事,處理人事衝突時,愈明確具體愈好。回歸到團隊早已具備的共識下討論,但若之前團隊並沒有明白的默契規範,現在正是凝聚的好時機。小心不要就著是非繞圈圈。以具體的事例做討論,而不是模糊的以「大家說」、「有人說」、「感覺」等等。以一般化的字眼做處理,只會模糊焦點,團隊共同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保住個人面子,反而成為最終目的。

關鍵四:尊重

身為團隊的領導人,你的工作,就是協調成員彼此間的鬥爭與抗衡,找到最大公因數,達成一致的步調。布瑞特指出,「關鍵在於『尊重』每一方的觀點。」

主動傾聽,是成員最能直接感受到平等對待的基礎。當意見獲得重視,墊高了信任的基礎,瞄準團隊目標,才有直話直說的可能。

關鍵五:整隊再出發

內部爭鬥傷元氣的主因在於,當團隊成員考量「什麼對我有利」先於「什麼對組織有利」時,分歧的立場也會削弱共同的戰力。

協商衝突的結果,各方也許都有妥協和退讓。整隊後,分擔責任給各個成員,讓各方重新扛起團隊的共同目標,不要在「我對、你錯」的癥結裡逗留。將目光放遠,有助於重建團隊共事的運作模式。

無論你身居何位,各式各樣的衝突總是難免。及時謹慎地處理,即使是衝突紛爭,也將成為組織成員健康的情感宣洩與溝通管道。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功必修課:學做人
2007-01 Cheers雜誌76期

 

這堂課,課本沒教,老闆、同事不會直接講。這堂課,沒有文憑,無法畢業,許多人學一輩子都學不會。這卻是職場上最重要的一堂課:「做人」。

做事要緊,還是做人優先?做「好人」還是做「自己」?「人緣好」,會不會變成「濫好人」?為什麼有人總能廣結善緣,有人卻老是處處樹敵?這些帶給你無窮煩惱、卻找不到答案的難題,《Cheers》雜誌透過各種過來人的親身經驗,為你淬煉出通過考驗的人生智慧。

只要釐清困惑,掌握原則,做人其實沒有那麼難。

做人難!上海皇帝杜月笙曾說,人生有三碗「面」難吃,一是場面,二是錢面,三是人情面,其中,最難吃的正是人情面。

偏偏這碗難吃又難捧的「面」,在學校往往沒人會教,出了社會又沒人敢教,於是,我們得憑本能,不斷在人情困境中,學會做人的能力。

儘管不容易,但並非沒有脈絡可尋。只要你能先釐清關於做人的幾項大哉問:比方說,到底是做事重要,還是做人重要?

做事,還是做人?

很多剛進職場的年輕人,仗著聰明才智,總覺得「實力決定一切」,做人不重要。對於不如自己的人,不是當面嗤之以鼻,就是在背後抱怨。

甫接任美商聯邦快遞公司台灣區總經理一職的朱興榮,回想11年前,自己就曾經犯了這個「每個聰明人都會犯的錯」。

當時從美國念書回來,擔任小工程師的他,每天只管窩在自己位置上,按時間完成專案即可,根本無須搭理其他同事,更遑論跨部門的合作。

因為專業表現亮眼,受到當時的總經理陳嘉良(現為聯邦快遞中國區總裁)器重,朱興榮被點名擔任一個囊括國內外中高階主管的跨部門專案主持人。

一向是「拼命三郎」的朱興榮,過去工作有瓶頸,頂多熬夜加班就能過關,沒想到這次卻栽在一個他眼中,緊要關頭只會「推脫」的主管身上。

他記得,當時專案流程出了問題,整個團隊必須24小時進駐,體力、壓力都不堪負荷,還要召開應變會議。

就在會議進行到一半,心力交瘁到臨界點的朱興榮,又聽到那位讓他「感冒」已久的主管,沒有辦法又抱怨不休,他一時難掩怒氣拍桌大喊:「這件事溝通很多遍,不知道到現在為什麼還不做,如果有人不想做,這個專案也不用繼續了!」

隨即,這位只有兩年資歷的毛頭小子,竟然當著眾多高階主管的面,天塌下來也不怕似地甩門而出。

拿針戳人,還是拿針縫衣?

直到深夜12點半,呆坐座位已久的他,感受肩上一雙手的重量搭來,轉身只見堆滿笑容的陳嘉良緩緩說:「你啊,就像一根針,戳人會痛啊!若把這個針拿來縫衣服,就會很有功效,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去戳人?」

「不是我要戳人,是他逼著我去戳人,我受不了!」朱興榮氣憤地說。

陳嘉良接著回應:「喔,因為你受不了,所以你就不去縫衣服,而去戳人?我知道你心裡很多委屈,在這個時刻,你若能把所有精力拿來縫衣服,大家會更感激你!」

朱興榮笑著說,當時自己一心想把事情做好,產生盲點,陳嘉良這番「戳人與縫衣」的道理,讓拘泥在「你錯我對」節骨眼的他,頓時心門大開:「與其當場讓他難看,不如直接向他伸出援手,把事情解決了更有效率。況且,若我坐了他的位置,不見得能做得比他好!」

從小一路順遂,自我要求極高的萬事達卡國際組織資深副總裁暨中國區總經理江威娜,同樣也歷經不會做人的青澀歲月。

初入職場:80%做事,20%做人

回想剛入社會前幾年,她曾為了打入同事的午間閒聊,無意間「貢獻」了話題主角的一些私人祕密。

當時專注做事的她,忽略辦公室常有的角色競爭,此番被有心人炒作的「爆料」,不僅傷害了當事人,毀了友誼,更讓她重新思索做人的道理。

一般而言,年輕人容易陷入「做事」比「做人」重要的思考,因為做事的目標明確,短期即可見真章,投入與回饋十分直接。

反之,做人得面對「一樣米養百樣人」,不同角色的適應與考驗,講究的是長程的累積,無法立竿見影,且隨著職位升遷,扮演的角色趨於複雜,難度還愈來愈高。

「在投資報酬率的權衡下,做人的重要性常常被視而不見,」江威娜分析。

她語重心長的提醒,要想出類拔萃,職場上的確存有做事與做人的「比例原則」。

初入職場前5年,至少要花80%的力氣在學做事,另外的20%花在學做人上。隨著工作技巧日漸熟練,做事所需的時間減少,就要調高比例,將更多的注意力,花在做人的學習上。「當同儕還在斤斤計較做事的方法,你卻能開始展露做人的本領,帶領團隊解決問題,就很容易在這個階段變得耀眼,」江威娜強調。

第二個令許多人困擾不已的難題,是做人,還是做自己?

做人,還是做自己?

雖然知道做人重要,但一想到為了和諧,得委曲求全,隱藏自己的本性,就讓人痛苦不已。

「外圓內方」這句被中國人奉為做人最高境界的成語,在德州儀器半導體技術公司大中國區總經理郭江龍看來,即是最好的答案。

他解釋,所謂「外圓」,指的是顯露在外的態度行為,講求的是「圓融」、「和氣」;「內方」,則是指隱於內心的原則信念,譬如「正直」、「誠信」,扮演最後一道防線,不會因壓力或環境改變而棄守。

一般人常誤解「外方內方」或「外圓內圓」的「表裡如一」,才是真正做自己。即便如此,所謂「表裡如一」,也不是隨興所至的任意妄為。

表裡如一新解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中「表裡如一」一文指出,所謂「表裡如一」,指的是不必為了做人而徹底放棄自己,而是該懂得如何區分私底下與工作時的自我,以維持一種「身分」的平衡。

他認為,你可以在公、私生活中拉上一道紗簾,而非一堵無法穿越的磚牆,以方便隨時互通,又能區隔彼此的差異。

一旦懂得角色轉換,熟練地穿越這道紗簾,就不必放棄自我,變成雙重人格。有趣的是,愈能善用這個方法,愈能擁有獨特的優勢:一是在職場上,因為不背離本性,往往能展現某種個人風采,博得最多信賴。

當你回到私人領域時,你能做你想要的自己,家人與朋友對你真實的回報,更能平衡你在職場的情緒起伏,成為你的後盾。

不管是從「方」到「圓」的琢磨,抑或是「內」「外」自我的轉換,為避免過猶不及,究竟分寸該如何拿捏,往往是做人最難的地方。

做人,並不等於要做「濫好人」。

做好人,還是做濫好人?

廿一世紀公關顧問公司總經理俞竹平認為,以情緒管理的角度來看,若把自己磨得太圓,常會讓人覺得城府很深,有一種不可親近的感覺。

就像瓷器與陶器同樣是容器,但瓷器講究上釉,光可鑑人,卻只能供在高處欣賞。反之,陶器刻意留下手紋,少了完美的光澤,卻多了一種性格上的天真。

但最為人詬病的是怕得罪人,只知一味討好,成為不知原則為何物的「濫好人」。

濫好人落得兩面不討好

引進「卡內基訓練」,嫻熟溝通的黑幼龍,分析人際關係的模式,有以下4種狀況:

第1種狀況,叫作「操縱」,這類人想的是自己的益處,佔別人便宜,當別人知道吃虧時,就會離你而去。

第2種狀況,叫作「退讓」,這類人誤會好的人際關係是靠讓步,所以願意自己犧牲,讓別人佔便宜。虧吃多了,久而久之,也會漸漸脫離人群。

第3、第4種分別為雙方都倒楣的「兩敗俱傷」,以及互相拉抬的「雙贏」。

別以為當個濫好人,什麼都說好,什麼都慷慨答應,就能獲得好人緣。

黑幼龍指出:「濫好人的下場,就是第2種人際狀況,沒有原則的結果,不是為兌現承諾而過勞死,就是被追債的人逼得逃之夭夭!」

台達電子人力資源資深處長倪匯鍾回想,過去在飛利浦半導體顯示器事業部15年間,參與不少次決定高階接班人的會議,一字排開的候選名單中,每個都是過關斬將的佼佼者。

激烈的評選過程,彷彿《誰是接班人》的生死大會現場,全球大老闆與人資高階主管比鄰而坐,逐一討論歷年來績效考核的報告,「常常被判出局的,不是做事能力較差的人,而是大家口中的『濫好人』!」

nice guy≠right guy

在老闆口中,簡單一句“He is a nice guy, but not the right guy for this position.”(他是個好人,但坐這個位置他不是對的人),乍聽起來客氣,言下之意是「公司不是迪士尼樂園,你只有好人緣,不代表你成了領導者,就會懂得該硬則硬,遑論激發員工潛質,展現組織的戰力!」倪匯鍾強調。

到底做人應該朝哪些方向學習,才能突破現在的格局?抱著「不計較」的態度是第一步。

不計較,就像別在襟上的鮮花,能讓近悅遠來,無形中增加做人的廣度。

不計較,增加做人的廣度

江威娜曾經碰到一位既聰明、學習能力又強的人才,他在同儕中非常突出,本來是江威娜亟欲培養的幹部。沒想到幾次參與團隊合作,他最在乎的只是自己能享有的資源與利益,而非對團隊的貢獻。

江威娜不免感到失望:「一個不談付出,只會計較的人,難保到高位,他不會為了個人私利,犧牲整個團隊的利益。 」

其次,少了包容的心,若他當上領導者,肯定做不好coaching(教練)的工夫,無法帶領團隊中的落後者。

「若他一直沒有察覺,也不願意改,即使讓他獨立作業,因為個性,也會很快遇到工作瓶頸而離開,淪落職場流浪一途,」江威娜斷言。

位居高階,若能有不計較的胸襟,除了增加自身的高度,也會感染員工,成為效尤的對象。

目前任教於高雄餐旅學校的前亞都麗緻總經理蘇國垚,對總裁嚴長壽就有如此的觀感。

一次兩人共同出差到夏威夷,投宿的是全球赫赫有名的頂級旅館哈蕾柯蘭妮(Halekulani),一路上嚴長壽如數家珍地對這家旅館讚不絕口。

Check-in後進房,蘇國垚被眼前擁有大客廳、大浴室,還有夏威夷絕佳海景的房間所震撼。他念頭一轉,總裁的房間一定會更驚人。

沒想到,敲門後推開一看,竟然面積著實小了三分之二,更無景觀可言,他不禁大驚失聲:「他們竟然把房間弄錯了!」

只見嚴長壽笑著說:「我已經住過了,你出差很累,這算是慰勞,就好好在裡面體驗一下。」並堅持讓蘇國垚連續住了兩夜。

即使已離開亞都麗緻多年,這段為蘇國垚津津樂道的小插曲,在旁人忙著計較的當下,總會出現腦海,讓他若有所悟地會心一笑。

謙卑的力量

「稻穗愈飽滿,腰彎得愈低」、「竹子愈高,竹尾彎得愈低」這些大自然的道理,講的正是「謙卑」的重要。

因為謙卑,你會居安思危,你會小心翼翼,你會拼命學習,你也會努力改變。最後,你擔心的事會消弭不見,你的弱點也能補全,你意料不到的收穫也會在謙卑中獲得。

只是愈在高峰,人愈不容易察覺謙卑的力量。霸菱證券投顧公司總經理陳詩舜就指出,金融圈充滿大起大落,曾經睥睨一切,如今落魄失意的例子,可說俯拾皆是。

他舉一位知名的金融新貴,靠著「向上管理」,頭銜一路竄升。對下屬極為傲慢的他,享受平步青雲的快感之餘,卻忘記自己已「掏空」多年奧援他的專業團隊。當他隨跳槽水漲船高,隻身就任遭遇困難,才發現自己能力有限,但身邊已無人願意伸手協助,屢次被新老闆「請走」。後續工作轉換,更因reference check(背景調查),不斷栽在他過去得罪的人的負面評價裡,而一蹶不振。

厚道,做人更高境界

在謙卑之外,若能做到厚道,先一步替人著想、留餘地,才真正是跨越做人更高的境界。

曾遭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從公司因跳票瀕臨倒閉,到如今谷底翻身,稱霸台灣精密機械業的台中精機就是一個好的例子。

經營超過50年,第二代接棒經營的台中精機總經理黃明和指出,早年客戶多是師徒相傳的黑手業,在工廠裡待了3年,就能出師自己創業。

黃明和的父親看這些年輕人在創業初期,難免資金短缺,總會大方地要他們先將設備拿去用,日後慢慢分期付款即可。甚至,有的下游經銷商沒錢進貨,他還會勸他們先把機器拿去賣,先賺了第一筆錢,才能打好基礎。

黃明和指出,由於父親總會替人著想,培養的許多客戶都是從第一代祖父輩開始,第二、第三代接手買新的機器,演變成關係深厚的三代交情。其中,還包含夫妻檔、兄弟檔、父子檔。

沒想到父親以厚道待人,後來竟救了黃明和與自己公司一命。

黃明和回想8年前,受亞洲金融風暴波及,國產汽車、東隆五金陸續爆發地雷股危機,中部地區許多上市公司都垮了,台中精機也因財務槓桿過度操作,20億元融資遭銀行凍結,頓時陷入困境。

奇妙的是,當遭逢相同命運的同業如楊鐵,早已被協力廠商拉白布條、圍廠鬧上電視新聞,台中精機卻顯得異常平靜。

不僅客戶沒有拋棄,協力廠照常提供零件,面對同業挖角,台中精機的高層主管沒有一個異動,一起度過了最艱難的階段。

黃明和心有所感地說,從此他深刻體會到「天助自助者」的道理。

他強調,「自助」兩字,就是過去你所積的陰德,對他而言,也就是父親打下人情的基礎,讓大家願意信任,才能贏得東山再起的機會。

人生的做人課,不僅沒有文憑,也不可能畢業,連當過英國首相的邱吉爾都承認,自己到了65歲,才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但不管是管理、領導、乃至於人生真正的成功與圓滿,沒有一項不是圍繞著「如何做人」。這堂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視的課,你學好了嗎?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