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勝解密》哈佛小子林書豪的「0.5秒反敗為勝」激勵學!

《天下雜誌》2012-02 Web only 作者:經濟學人、吳凱琳、謝明玲

NBA紐約尼克隊「哈佛小子」林書豪上週出戰多倫多暴龍隊,在終場前0.5秒出手的致勝三分球,以90比87分逆轉暴龍隊!

這個0.5秒的反敗為勝,激勵了現場所有觀眾,不禁讓人想起了林書豪的故事,非常激勵著年輕人的心。

因為在美國籃球聖壇NBA,總是高大壯碩的黑人掌控全局。但後來難得看見一個年輕的東方男孩,在球場上跳投、控球、分球。

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後,二十三歲的林書豪沒有走入高薪的華爾街,反而參加NBA的選秀會,為金州勇士隊效力。

「我從來沒有想要當律師、醫生、銀行家。我熱愛籃球,我就追隨我的夢想,」林書豪很直率,選擇用籃球,打破偏見,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打進NBA的台裔球星。

因此,今天要分享懷抱夢想又跌跌撞撞的林書豪(Jeremy Lin),如何用他最寫實又激力人心的故事,讓大家在低谷時,仍要仰望星空。想成功,要找難的事做。愈難的目標,愈能激發潛力。

反敗為勝激勵學(1):紐約喜好跌破眾人眼鏡的角色!林書豪帶出2大NBA議題

紐約人一向喜歡像Babe Ruth這種性格強烈鮮明的運動明星,運動員只要發言誇大一點,就能登上紐約的小報。但紐約的新英雄林書豪不會這樣,他公開預測自己的運動生涯最後可能會非常糟糕,也把一切成就歸功於上帝。

不過,紐約人也喜歡這種不被看好、最後卻跌破眾人眼鏡的人物。林書豪跨進運動世界的方式非常令人驚奇;他的父母來自台灣,而且身高都沒有超過168公分;沒有大學願意給他運動獎學金,所幸林書豪的成績好到足以進哈佛,也很快就證明那些不看好他的大學教練是錯的。

但在2010年取得經濟學位之後,他再次受人忽略;選秀會裡,30個NBA球隊都沒有選他,兩個球隊先後簽下林書豪,也都沒有給他足夠的上場時間。林書豪與紐約尼克隊簽下合約,掙扎地待在NBA,一直到這個月之前都沒有什麼上場機會。2月4日,他終於等到了機會,也從無名小卒一躍成為熱門人物。

林書豪的驚人表現帶出了兩個與NBA議題,其一,他的天份是不是有機會更早被發掘?如果可以,這是否代表NBA勞工市場仍舊缺乏效率,等著聰明的球隊來利用?

其二,林書豪是否有機會吸引其他亞矞美國人的注意力,甚至是打破一些種族刻版印象?姚明是第一個NBA亞洲球星,但亞矞美國人並沒有將他完全視為一份子;姚明在中國長大,也不是大部分球迷喜歡的那種體能天才。

林書豪的謙虛態度和學術出身符合一般人對亞矞美國人的印象,但他在運動場上的表現則否。(本篇出自經濟學人2012/02/15,黃維德譯)

反敗為勝激勵學(2):板凳球員到明星!林書豪給我們的3堂課

這星期,Linsanity(林書豪熱)成了全美最熱門的單字,各大社群網站也成了林書豪的天下:

◎2月5日到11日,林書豪的Klout指數(Klout score,由網路公司Klout所開發的網路影響力指數,分數愈高代表影響力愈高)從58.77竄升到73.63。

◎根據Twitter的統計,從2月5日至2月12日,林書豪在Twitter的跟隨者(followers)人數從9,000人增加為184,383人,預計在未來9天之內,即會突破40萬。

◎林書豪的Facebook粉絲專頁,2月12日的粉絲人數達到369,911,2月4日時大約僅有23,000,一星期之內粉絲人數成長超過16倍。

短短一星期,從板凳球員成為籃球明星,林書豪的竄起不僅顛覆了美國NBA的選秀思維,也給予企業領導人很好的啟發:

1.優秀的定義因人而異:企業往往依據既定標準,判斷一個人是否符合資格,但往往因此無法看見個人具備的特殊才能。企業不該用既定的標準去衡量人才,相反地,應該從個人出發、發現個人特別的才能,再思考如何運用這些才能,為企業加分。

2.每個人都該有表現機會:在向外求才之前,應仔細尋找內部是否有適合的人選。領導人眼睛總習慣向外張望,卻忽略了組織內其實也是臥虎藏龍,只是沒有放在對的位置,沒有好的表現機會。

3.明星員工不是績效保證:明星員工或許能力優秀,但往往無法成為優秀的團隊成員。而所謂的明星員工,過去的績優表現通常來自於先前公司所提供的龐大支援;一旦轉換環境,缺乏這些支援,便很難再有突出表現。 (文/吳凱琳)

反敗為勝激勵學(3):林書豪,哈佛勇士闖籃球聖堂

半世紀以來,首度打入NBA的哈佛畢業生,如何在失敗中,成為萬眾矚目的籃球新星?

黑色西裝保鏢單手清出通道,身穿灰色籃球褲、亮藍色運動外套的林書豪,在黑壓壓滿是記者和攝影機的會場現身。

國中小球迷緊張興奮地拿著信,念出林書豪的故事如何激勵她。一九○公分、二十三歲的林書豪在旁靜靜聽著,就像鄰家大哥哥。

林書豪是NBA首位台裔球星。哈佛經濟系畢業後,去年七月和金州勇士隊(Golden State Warriors)簽約,擔任控球後衛。

他更是一九五四年來,首度打入NBA的哈佛畢業生。

達成站上世界舞台的高目標,林書豪靠的,是轉化低潮成為未來發展的芽,且永不忘記心中渴望。

「對我來說,失敗就是不給自己成功的機會(Failure for me is not giving myself the best chance to succeed.),」林書豪在接受《天下》專訪時說。

其實,他並非天生的明星。

小時候的他不高也不壯,跑得雖快,但直到高一,還只有五呎三吋(約一六○公分),比一些美國高中女生還矮。

「我只是想盡可能地去打,因為我喜歡,」林書豪說。

他從五歲開始打球。熱愛NBA的父親林繼明,一週有三天會帶他和哥哥、弟弟,在功課寫完後,到後院作基礎訓練和二對二對抗賽。

可以打球並非理所當然

強烈的興趣驅動,加上天份與扎實的訓練,林書豪在高中,曾拿下一場球賽三十分的紀錄。

強烈的興趣只是第一步,通往夢想的路,林書豪經歷過重重顛簸。

高三時,校隊打入北加州聯賽的決賽。擔任主力球員的林書豪,卻在賽前一天的街頭籃球賽,弄傷了右腳腳踝。這傷花了兩、三個月才治好,更別說出賽。

「我太忙著想自己多厲害,而沒有努力提升自己,」林書豪說。不斷贏得比賽讓他自大,直到意外改變了他對籃球和人生的態度:他發現,能打籃球並不是理所當然。

自此,林書豪更認真看待籃球、也更仔細地聽從教練建議、更投入地練球。

克服了自己,更大的關卡來自外界的既定印象。

「對我來說,人生中最困難的挑戰,是面對別人的刻板印象,」林書豪說。「東方臉孔可能有點關係。但人們就是看著我,馬上就認為『他不可能那麼厲害』。」

高中畢業後,他沒有得到任何籃球獎學金的青睞,這讓他在籃球職業生涯上,比別人發展得更晚。

大學時,他更曾在走進球場時,就聽到其他人說,「排球賽取消了,我們現在要打籃球了」的惡意嘲諷。

「我告訴他,只要贏球的話,他們就沒話講了,」林繼明回憶。

嘲諷和刻板印象帶給不認輸的林書豪更多前進動力。

大學時,他帶領從不是NCAA(美國大學聯盟錦標賽)強隊的哈佛,打贏過美國排名前十的康乃迪克大學,和曾闖進前二十五強的波士頓學院;還曾創下單場拿下三十七分的紀錄。

大四時,他下定決心往職業籃球發展。

一開始,他並沒有在NBA選秀會上入選。當晚他既失望又生氣,但情緒在和家人吃了一百五十支雞翅發洩後消失。

隔天,他就繼續練球。終於,他在NBA夏季聯賽中入選,和金州勇士隊簽約。

學習成功前 先學習失敗

剛剛起步的職業生涯,是下一個挑戰的開始。

他在NBA的首季出賽二十九場,雖有助攻與抄截紀錄;但季中卻曾被下放NBA發展聯盟(The NBA Development League)。

他坦言,對上季的自己有些失望。

除了基督教信仰支撐,一次次的挑戰和顛簸,也讓他學會正面看待挫折:盡力去做,然後成敗交給上帝。

等膝蓋的傷在六到八週痊癒後,他就要恢復早上一個半小時球場練習、一個半小時舉重,下午再來個五對五籃球賽與投籃練習,一天六小時、一週六天的訓練。

大學時習慣打得分後衛的他,在加入NBA後,擔任負責指揮調度的控球後衛。他希望自己快點進步,甚至幫助金州勇士贏得NBA總冠軍。

「我認為在學習成功前,人必須先學會失敗,」他說,許多人生低潮,都是未來更多美好事物的跳板與新芽。

哈佛小子林書豪最激勵人心的10句話

1、失敗就是不給自己成功的機會

達成站上世界舞台的高目標,林書豪靠的是轉化低潮成為未來發展的芽,且永不忘記心中渴望。他曾在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說,「對我來說,失敗就是不給自己成功的機會(Failure for me is not giving myself the best chance to succeed.)。」

2、如果我能找到原因,我會告訴你

林書豪所屬的紐約尼克隊,在他上場前,戰績慘不忍睹,最後總教練Mike D'Antoni索性放手一搏,讓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子上場試試看。誰都沒料到,這在當初看來似乎是極為危險的賭注式決定,卻因此締造了NBA的新傳奇。林書豪前5場的比賽總計拿下136分,這是自NBA與ABA於1976年合併之後,最高的個人得分紀錄。

「我自己也無法解釋原因究竟是什麼,」林書豪在贏得湖人隊的那場比賽之後接受採訪時說道,「如果我能找到原因,我會告訴你。」

3、我只是想盡可能地去打,因為我喜歡

林書豪從五歲開始打球。熱愛NBA的父親林繼明,一週有三天會帶他和哥哥、弟弟,在功課寫完後,到後院作基礎訓練和二對二對抗賽。

時候的他不高也不壯,跑得雖快,但直到高一,還只有五呎三吋(約一六○公分),比一些美國高中女生還矮。
「我只是想盡可能地去打,因為我喜歡,」林書豪說。

4、太忙著想自己多厲害,而沒有努力提升自己

高三時,校隊打入北加州聯賽的決賽。擔任主力球員的林書豪,卻在賽前一天的街頭籃球賽,弄傷了右腳腳踝。這傷花了兩、三個月才治好,更別說出賽。

「我太忙著想自己多厲害,而沒有努力提升自己,」林書豪說。不斷贏得比賽讓他自大,直到意外改變了他對籃球和人生的態度:他發現,能打籃球並不是理所當然。

5、人生最困難的挑戰,是面對別人的刻板印象

「對我來說,人生中最困難的挑戰,是面對別人的刻板印象,」林書豪說。「東方臉孔可能有點關係。但人們就是看著我,馬上就認為『他不可能那麼厲害』。」

6、在學習成功前,人必須先學會失敗

大學時習慣打得分後衛的林書豪,在加入NBA後,擔任負責指揮調度的控球後衛。他希望自己快點進步,甚至幫助金州勇士贏得NBA總冠軍。

「我認為在學習成功前,人必須先學會失敗,」他說,許多人生低潮,都是未來更多美好事物的跳板與新芽。

7、我熱愛籃球,我就追隨我的夢想

在美國籃球聖壇NBA,總是高大壯碩的黑人掌控全局。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後,二十三歲的林書豪沒有走入高薪的華爾街,反而參加NBA的選秀會,為金州勇士隊效力。
「我從來沒有想要當律師、醫生、銀行家。我熱愛籃球,我就追隨我的夢想,」林書豪很直率,選擇用籃球,打破偏見,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打進NBA的台裔球星。

8、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還有很多要學習與努力的地方

林書豪的成功對於在美國生活、熱愛籃球的亞洲年輕人來說,開啟了另一個美國夢的可能。「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還有很多要學習與努力的地方。但是如果我的經歷可以激勵大家,我很樂意。」每年來自全美國各地的亞洲籃球選手,巡迴全美各大城市參加專為不同族群所舉辦的籃球賽。林書豪的成功,讓這群在球場上遭受歧視、忽視、甚至不公平對待的亞洲球員,更有機會進入NBA殿堂。

9、能和我兒子一起打籃球,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林書豪的父親林繼明是電腦工程師,小時候只要認真做完功課,他父親便在附近的YMCA(基督教青年會)的球場教林書豪打籃球。

「多數的亞洲父母都只在乎小孩的學業成績,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何這麼熱愛籃球,但是能和我兒子一起打籃球,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林繼明微笑著說。

10、舞台愈大,他的表現就愈好

除了支持他的父母親,當時沒有人認為有一天林書豪會征服NBA球場,就連決定錄用他的前哈佛大學助理教練比爾‧荷頓(Bill Holden)一開始也是這麼認為。但看過林書豪在大學時幾場比賽的精采表現後,荷頓開始改觀,「舞台愈大,他的表現就愈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