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獎勵會扼殺孩子的主動性

導讀: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孩子表現得稍微好一點,父母都誇不停,時常伴隨著物質獎勵。但是,這種溺愛的行爲,會扼殺孩子們的主動性,會毀了孩子的。

盲目給予獎勵,會降低孩子的主動性

在一個寧靜的村莊裡,住著一位生活很安逸的老人。

他很享受這種寧靜——可以獨處的環境。

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老人家屋前原本空曠的院子變得熱鬧起來了。

院子裡種著很多向日葵,村子裡的孩子就是衝著這些向日葵來的。

於是,這裡儼然變成了孩子們的遊樂場。老人很生氣,曾經氣沖沖地把這些孩子趕走,但是無濟於事,過了一陣子這些孩子還是會來這裡玩耍。老人左思右想,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老人把來院子裡玩的孩子叫了過來,對他們說:「看見你們來這裡玩,我特別高興,以後你們來,我給你們一個人一塊錢當做獎勵。」

這位之前總是凶巴巴的老爺爺,怎麼突然變得這麼好了?孩子們雖然半信半疑,但還是高興地拿著老爺爺給的錢,每天在院子裡玩耍。

幾天後,老人又把來院子裡玩的孩子們叫了過來,告訴他們「孩子們,給你們的錢不夠了,以後就每個人給五毛吧。」

聽了老人的話,孩子們都一臉不高興地說:「什麼五毛啊!你以爲我們是爲了錢才來你這兒的麼!」

從那以後,這些孩子再也沒來過這個院子,老人又過上了安安靜靜、無人打擾的悠閒日子。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本來喜歡來院子裡玩,趕都趕不走的孩子們,以後都不再來了呢?

要想說明這個問題,就要知道 「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這兩個概念。

內在動機是指受到內心滿足感和樂趣本身驅使自己做出行爲。外在動機則與之相反,是指在外界的表揚或是獎勵這類的刺激下而做出被動行爲。

起初孩子們來院子裡玩,是因爲「在院子裡玩」這件事本身讓他們覺得快樂,這種行爲是內心驅使的。

但當老人把「來院子裡玩」與「錢」聯繫在一起以後,做這件事的動機就由內部動機的單純喜歡變成了受外部動機金錢所驅使的被動行爲。

心理學家萊特(M.R.Letter)以幼兒園的孩子爲研究對象,用畫圖的方式證明了這個觀點。萊特將這些孩子分成了A、B兩組,然後告訴A組的孩子「畫畫可以拿到獎品哦」,對B組的孩子什麼都沒有說。

然後,在孩子們畫好後,A組和B組都拿到了獎品。一週以後,觀察這些孩子還會不會常常畫畫。A組的孩子與之前相比,畫畫的行爲減少了,而B組的孩子卻比之前畫得更多了。

爲什麼A組的孩子會對畫畫失去興趣呢?

這是因爲獎品將孩子畫畫的動機,從內在的「喜歡」轉爲了外在的「爲了得獎品」。

所以,如果想培養孩子的某種興趣,不要事先約定好會獎勵他。

如果是想糾正孩子的某個壞毛病,卻可以用獎勵來給他提供改正的動機。

如果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內在的動機,最好儘量不要被外在的動機所替換,否則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改正孩子壞毛病的方法,難道非用「棍棒」不可?

內在動機、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行爲本身的出發點是由於內心的滿足感和興趣等這些內在因素。

外在動機:行爲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在一些目標的驅使下才做出行爲。

本來是由於內在動機而出現的行爲,如果盲目給予獎勵的話,會被外在動機所替換,降低行爲的主動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