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健康資訊 (16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靜脈止痛針 中風增6倍風險

《民視新聞》 更新日期:2010/08/21 07:01


台大醫師發現,非類固醇的止痛藥,不只恐怕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可能還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台大分析3萬8千件中風案例,發現有高血壓的人,使用靜脈注射的止痛藥,中風風險推估比一般人高6倍。


身體疼痛得不得了的時候,有些醫師會幫病患打止痛針。但台大內科主治醫師張家勳說,小心喔,這可能會增加中風的風險。醫師調查3萬8千病患後發現,有三成中風病患在中風前6個月使用過celecoxib、naproxen、ibuprofen、diclofenac,和ketorolac等非類固醇的止痛藥。


而且更要小心的是,這些成份,其實在一般緩解頭痛、牙痛、腰痠背痛的口服藥裡都找得到。研究團隊研判,造成中風的原因,與血壓有關。尤其台灣人愛吃止痛藥也算世界奇蹟,據統計一年花大約39億元在止痛藥上,每人用藥量更是美國人的7.2倍,醫師提醒,除非忍耐不住,最好不要吃,也不要輕易注射止痛藥物。(民視新聞 翁郁容、蔡枘埏台北報導)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型人易罹胃癌 AB型罹患精神分裂症機會高

nownews》 更新日期:2010/08/21 18:11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不同的血型,也有不同易患的常見疾病,一項報導指出,A型的人與腦血管疾病較有緣,也特別容易罹患胃癌;B型的人容易患齲齒,罹患口腔癌和白血病的比例較高,AB型的人罹患精神分裂症比其他血型高出3倍多,至於O型的人要小心成為腦中風的高危險群。



新華網引述鳳凰網健康論壇報導,各種血型人群易患的常見疾病:


A型:身體較靈巧,忍耐力較強,平時不常生病,但與腦血管疾病較有緣,尤其是腦梗塞病人,為各血型之首。這是因為A型血對血液黏稠度升高有較大的易感染性,而血液黏稠度升高則是腦梗塞的重要發病因素之一。偏頭痛病患者中A型血的血小板黏附率也明顯高於正常對照組。此外,A型血的人較易患中風、癌症等多種致命性疾病。


另外,臨床資料統計,1/3的癌症病人是A型血,A型血的人常易患的癌症有肉瘤、胃癌、舌癌、食道癌等。特別是胃癌,A型血者明顯居多,且病變多發生在胃部,因此A型血的人,如有上腹痛、飽脹不適、消瘦、食欲減退、嘔吐、便血等症狀,尤其是萎縮性胃炎者,應及早就醫診治。


B型:動作靈活性頗佳,創造力強,具有好勝心。在疾病方面,除了容易患齲齒之外,其患結核病、口腔癌、乳腺癌和白血病的比例也普遍高于其他血型的人。但相比之下,B型血的人是人群中最健康的人,需要提醒的是,B型血的人器官移植的排異率比其他血型的人高2倍,與疾病相關的死亡率高達28%,為A型血者的2倍、O型血者的4倍。


AB型:個性較冷靜沉著,神經反應也較敏捷,據統計其患精神分裂症幾率比其他血型高出3倍多,且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在缺血性心臟病病人中,也以AB型者居多。但AB型者患結核病、妊娠貧血的比率,則比其他血型的人低很多。AB型血的人遭受癌症及中風侵襲的可能性雖然小,但有人類「第一殺手」之稱的冠心病卻易光顧其身,而且一旦心臟受害,症狀多較重,發生心肌梗塞的比例也明顯較高。此外,AB型血的女性較易患宮頸癌。


O型:強勁的生命力是你最大的資本,喜怒分明、個性率直導致新陳代謝旺盛,有如好勁動兒般的健康寶寶,可是過度的疲勞會慢慢的損耗你的健康唷!必須試著讓自己沉穩溫和一點,畢竟人只是血肉之軀,雖然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但是適度的休息和睡眠一樣不可缺少。更重要的是要學著控制自己的火暴性格,不然你會成為腦中風的高危險群。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體內濕氣不排出 永遠睡不飽

《康健雜誌》 更新日期:2010/08/12 15:51 文.李雪雯


夏天是最好的體內除濕機會,透過適當運動,幫助排出「寒」與「濕」。


夏天大家躲在冷氣房裡圖涼爽,造成「陽氣未宣發,反而在體表生出寒氣」,因為一分寒氣,常伴有一分濕氣,體內聚集的濕氣沒有排出去,在體表就會形成皮膚水腫,或皮膚長濕疹、發癢;在關節(筋骨)處則會造成四肢痠痛;在腸胃道則會形成拉肚子及吸收不良的問題,久而久之則會造成營養不良,常常覺得身體沉重。


甚至產生「睡再久也都睡不飽」的感覺,因為陽虛(陽氣不升發),頭腦所需要的能量無法向上供應,所以會思緒不清、頭腦不清醒。


【中醫比西醫重視出汗】


具有中西醫師執照的張哲慈指出,依中醫理論,夏天提供人體最好的「除濕」機會。經過了秋天的涼、冬天的寒、春天的濕,身體陽氣已被壓抑了半年以上,累積許多寒氣、濕氣。所以應該在夏天時,透過適當的運動,身體體表的溫度上升、正確發汗,讓末梢的微循環打開,幫助體內排出這些寒與濕。


從西醫看,出汗的生理功能只是用來「調節體溫」,因為流汗後,皮膚溫度平均可降低攝氏4度左右,新光醫院家醫科主任陳仲達指出。


比較起來,中醫較重視出汗,並且會依據出汗的時間與狀況,判定身體的健康與否,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理事長蘇三稜表示。


【夏天多些自然流汗,冬天避免大出汗】


此外,中醫養生理論也講究「出汗要依照四時(季)做調整」:春夏養陽,可以運動出點汗。秋冬養陰,不宜過度運動,汗應該流少一點。


從「正常出汗」及養生的觀點來看,張哲慈建議夏天最適合運動的時間是早上5~7點,太陽才剛出來的時候,以及下午3~7點陽氣開始轉弱的時候最佳。


而在運動出汗之後,一要調整呼吸,吸氣吸到腳底,吐氣吐到頭頂,且速度要慢,最好能到每分鐘呼吸6次,甚至是一個呼吸循環達半分鐘;二是不要馬上喝太多水。


【不流汗易與肥胖形成惡性循環】


體型較胖的人因為比較容易流汗,夏天更不願意運動,只想待在冷氣房裡。中醫師勸胖子多動,以免形成惡性循環,身體不但愈來愈不健康,身材也將愈來愈胖。


張哲慈指出,胖的人多半屬於「陽氣虛」的體質,很容易累積「濕」而成「痰」。由於人體出汗時,必須靠陽氣的鼓動,而陽氣虛的人陽氣已經不足,所以一旦出汗之後,反而不容易停止,而發生汗出太多的情況。如此一來,大量出汗會帶來不舒服的感覺,另一方面更會消耗已經過少的陽氣(能量)。


不過,雖然胖的人在運動時,會因為陽氣虛而氣喘,但是運動確實可以帶動陽氣的循環,有利於身體的健康。


所以,張哲慈建議如果胖的人想要健康減肥,一是要靠運動持之以恆,另一個則是要透過「補氣」的方法來調理身體。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人嚴重缺乏維生素B群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9/09/23


國內成人穀類、蔬菜吃的少,健康拉警報!衛生署今天公佈最新國民營養調查,結果發現19歲以上成人,維生素B群缺乏嚴重,維生素B1缺乏盛行率達到 10.5%,維生素B2缺乏也有7.1%,特別是年輕人和育齡婦女盛行率最高,懷孕第三期的婦女逼近半數都攝取維生素不足,B1、B2缺乏營養不均,恐導致神經炎、心臟擴大與消化系統障礙等疾病,影響健康。

維生素B1、B2,是人體執行碳水化合物、脂質與胺基酸等能源營養素代謝過程中必須的輔助因子,缺乏維生素B1會導致下肢水腫、神經炎和心臟擴大,缺乏維生素B2會出現口角炎和皮膚炎等問題。

衛生署公佈93~97年度最新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19歲以上成人的維生素B1、B2營養狀況實在不理想!每10人有1人維生素B1攝取量不足拉警報,維生素B2缺乏盛行率也達7%,尤其是年輕人和育齡婦女兩個族群缺乏盛行率最高,其次是青壯年男性與老年人。
另一項針對台灣孕婦飲食營養現況調查進一步分析也發現,孕婦缺乏維生素問題隨孕期逐漸攀升,食品衛生處簡任技正許景鑫舉出,第1期孕婦缺乏比例在2~3成,到了第3期孕婦缺乏就飆升達45%~49%。以地區來看,澎湖、客家、以及東部民眾,維生素B1、B2長年不均情況明顯。
衛生署呼籲,維生素B1攝取標準,成年男性一天應達1.1~1.3毫克、成年女性1 毫克,維生素B2攝取標準則建議成年男性1.2~1.4毫克、女性1.1毫克。
在生活飲食中,小麥胚芽維生素B1最為豐富、100公克就有2.41,B2維生素來源最豐富的是麥芽飲品、100公克也有4.15,其它包括麥片、脫脂即溶奶粉和穀類食品,玉米筍、白鳳菜等,也都是很好的營養來源,應該足量補充。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冒吃西藥只是「把病往裡趕」~

感冒吃西藥只是「把病往裡趕」 ...進而產生過敏與氣喘 

真是一位有良心的醫師,看了才知道為何這麼多醫師說感冒吃西藥只是「把病往裡趕」,消除症狀不表示把病治好,"知"才能保護家人與孩子的健康,目前過敏與氣喘的小孩非常多,值得深思! 
1. 原來台灣的名醫是這樣形成的…by林燦城醫師 
http://lintc..2pc.com.tw/WebMaster/?module=news&func=_detail&id=18
從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我一直從事西醫基層醫療,依健保局統計,民眾就醫以看感冒最多(約70%),而對西醫治療感冒的模式,我一直很懷疑。在歐美所有被診斷為感冒的疾病,醫師幾乎是不開藥的,只會叫你回去休息。衛生署在感冒流行時期也只會呼籲:「請多喝水,多休息,少去公共場所」。從來沒說過要民眾吃藥這一回事。但是,民眾到西醫的診所(或醫院)看病,雖然是感冒,醫師幾乎都會開出一堆的「感冒藥」,吃了之後,病情卻也減輕了。 
真是一位有良心的醫師,看了才知道為何這麼多醫師說感冒吃西藥只是「把病往裡趕」,消除症狀不表示把病治好,"知"才能保護家人與孩子的健康,目前過敏與氣喘的小孩非常多,值得深思!


衛生署告訴我們:感冒要多喝水、多休息,從沒叫我們吃藥。奇怪的是,我們吃了醫師開的感冒藥可以讓感冒病情減輕,二者有沒有矛盾?衛生署的「說法」與臨床醫師的「作法」顯然存在著差異,如果醫師開藥是對的(有效),那麼衛生署就是在愚弄老百姓囉!但是,感冒的對策,衛生署從來沒改口過,顯然醫師習慣開的感冒藥是有問題的,應該說大多數的民眾吃感冒藥,其實是在毒害自己還不自知。在美國、加拿大等歐美地區,醫師對感冒的病患通常不會開藥的,民眾與醫師都清楚的知道:感冒沒有特效藥,吃藥只是把症狀掩蓋,實質上會更糟糕。 


但是西醫傳到台灣卻變了質,開感冒藥成了醫師最容易賺錢的方式,開得越重,賺得越多。醫師很樂於用很強的感冒藥去掩蓋感冒症狀,民眾以為是「藥到病除」,實際上卻是在削弱自己的免疫力。通常大人會忍耐,感冒了忍幾天不吃藥(這種作法還算對),而對小孩的感冒就會急著找醫生,(大部份反而在害小孩),因為台灣大部分的醫生為了拉攏病人,對不該開藥的感冒,習慣都會開藥來讓症狀減輕,而且藥開得越重,症狀減輕的越多,病人會越信賴,排隊來診的病人就越多。嚴格來講,這樣醫生所賺到的錢都是「黑心錢」。 


感冒,大多數是因病毒感染所致,目前西醫對病毒仍然沒有特效藥。幸好人體本身有自我防衛的能力,這些自我防衛就是利用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甚至發燒等機轉來達成。西醫所發明的感冒藥,不但不能對抗感冒病毒,反而都在打擊這些自我防衛:「抗組織氨、假麻黃素」讓鼻塞打開,鼻涕減少、不打噴嚏,「氣管擴張劑、類固醇」讓氣管門戶大開,讓痰的分泌減少,表面上症狀改善了,事實上,卻是「門戶洞開,引狼入室」。 
在台灣過敏性鼻炎與氣喘的發生率隨著診所的越普及反而越來越高,原因何在?很少人去想到:基本原因是感冒藥吃太多了,將免疫力給破壞,身體的防線由第一道的鼻腔,退到最後一道的肺泡所致。原來一直吃感冒藥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會「製病」。 
小孩第一次罹患感冒,通常約5-7天抗體產生後,就會自然痊癒(而且也沒有任何西藥可治感冒)。但是父母不放心,媒體又推波助瀾,急著帶去給醫師看,大部分的醫師會開出症狀治療藥(其實是消滅免疫力、傷害小孩的藥),父母遵從醫囑,規規矩矩照三餐給小孩灌藥,果然小孩症狀很快消失,但從此也走上不歸路,以後小孩抵抗力越來越差,感冒次數越來越多,感冒症狀越來越嚴重,感冒藥越用越重,惡性循環結果,終致演變成過敏性鼻炎、氣喘。 
2. 美國FDA要求明文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
美國FDA(相當於台灣的衛生署)的一個委員會作出決議,要求明文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 
小朋友生病,一定要吃感冒藥嗎?美國研究發現,小朋友吃感冒藥,根本沒效,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還要求明文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原因是已經有1500個小朋友吃類似的感冒藥產生副作用,123個人死亡。國內小兒科醫師把話說得更白,感冒藥本來效果就不大,還要小心幼童心臟不舒服, 本來就有致死危機。 
小朋友感冒生病,該怎麼辦?家長:「先來看醫師啊,主要是吃藥為主。」如果告訴你,小朋友吃的感冒藥根本沒用,甚至會傷身,這才讓人頭皮發麻。 
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更呼籲,直接禁止6歲以下小朋友服用咳嗽藥和感冒藥,講白了,就是這些藥根本無效。台安醫院表示:「兩個人都感冒,一樣的症狀一個人有吃,一個人沒有吃(藥),最後你會發現好的時間就一樣,有的小朋友可能吃了,可能發生一些心臟的問題,心律不整,或有的人引起神經方面的副作用。」 
小兒科醫師看法與美國一致,以往開藥,就已經減少非常多的劑量,主要是感冒藥裡,治療鼻塞和過敏的藥物,有抗充血和抗組織胺的成分,有可能衝擊小朋友心臟。美國的調查發現,至少有1500個小朋友,吃藥引發併發症,有123個人死亡。「死亡案例一定會發生啦,因為他有(可能)心臟發生心律不整,是可能發生,但比例不是很高,但總是有可能發生(死亡)。」 
醫師說,感冒即使不吃藥,3到5天,身體自己也會康復,吃感冒藥沒有效,但還是建議要看醫師做診斷,因為怕就怕會有併發症,或根本不是感冒,都有奪命的危機。 
吃感冒藥不但無效而且傷身。醫學院所受的教育裡,病毒性的感冒是:「沒有藥物可治療的」,要靠自己的免疫力來對抗。感冒藥會降低身體抵抗病毒的能力,不但對六歲以下的小孩有傷害,對大人的健康也沒有好處(衛生署只建議:「多休息,多喝水」)。只是大人因為要工作,只好吃藥來減輕不舒服感。但是很多家長誤以為要吃感冒藥,感冒才會快好,這是醫界沒有盡到衛教的責任。 
當記者拿這件新聞去問衛生署時,衛生署似乎並沒有要做任何因應,看來民眾的健康還得自求多福。禁止感冒藥的販售,當然會衝擊到許多藥廠的利益與利潤,但到底是藥廠的利潤重要呢?還是民眾的生命重要? 


美國與台灣國情不同的是:在美國,醫師不會隨便開感冒藥,在台灣則是:找醫師看感冒,大多數都會開感冒藥(而且,某些醫師開的感冒藥還特別有效)。在台灣的開業醫師如果規規矩矩教病患「多休息、多喝水」的幾乎都不容易生存。問題的癥結在於:如果第一個醫師按照教科書教民眾「多休息、多喝水」,病患很快會再找第二個醫師,第二個醫師察顏觀色,立刻開出「特效藥」,感冒症狀很快解除,這時候病患不但不會去懷疑第二個醫師,還會罵第一個醫師「醫術不好」。 


就我所知,台東某大醫院的小兒科就有位醫師一直堅持感冒不隨便開藥,發燒也不必急著退,他還常常演講說明感冒隨便退燒的壞處,但是相信他的民眾終究還是少數,多數的家長寧願選擇「開藥,感冒症狀很快解除」的醫師。
感冒藥吃多了,小孩子的抵抗力會越來越差,看病的頻數也越來越多。其中的道理,感冒藥把第一道防線破壞,讓病毒很容易入侵,久而久之,就演變成鼻過敏,再繼續用氣管擴張劑,就演變成氣喘。依據「台灣氣喘衛教學會」的資料,台灣的氣喘盛行率由民國63年的1.3%,到民國91成長到19%。30年來增加了15倍,診所越普及,就醫越方便,氣喘盛行率反而越高,這是甚麼道理?難道大家都沒有懷疑:『你吃了太多不該吃、也不必吃的藥!』? 
PS:鼻子過敏與感冒一樣,都會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的反應,其實這些反應都是人體保命所必要的。感冒時,入侵的病毒毒力較強,所以反應比較激烈,會有酸痛、倦怠、頭痛、發燒等症狀。鼻過敏時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則是對一些並無傷害的刺激起過度反應。感冒與鼻過敏的本質都是身體「虛」,因為「虛」才容易被感冒病毒侵犯;因為「虛」,所以連無傷害的刺激也需要用激烈的動作來回應,這就是過敏。
感冒時,虛弱的肺部怕被病毒入侵,所以祭出鼻塞、流鼻涕、打?嚏的方式來防衛,但是所謂的感冒藥卻都在破壞這些防線,讓病毒得以深入,氣管擴張劑讓病毒更易深入到達肺泡, 這時終末細支氣管平滑肌全面收縮就演變成氣喘。長期吃感冒藥,演變成氣喘絕對是指日可待。 
當感冒病毒在空氣中漂浮,有些抵抗力較差的人,就會被傳染上。這時,人体的第一道防線(非特異性防禦系統)會先來應戰,同時會呼叫第二線的特異防禦系統(抗体)來協助。身体製造抗体約需七天的時間。抗体還未產生前,第一道防線一定要先撐著,用鼻塞來阻擋、用流鼻涕來黏住病毒,用打噴嚏、咳嗽等各種方式來驅趕病毒,這就是第一線非特異性防禦的模式。


鼻塞、流鼻涕這些症狀固然會讓身体不舒服,但是沒有鼻塞、流鼻涕這些防線,病毒就會長驅直入。第一道防線撐個七天,等抗体製造出來,身体就可以反攻了。人類就是用這樣的機轉,不斷製造抗体,才能和病毒共存了幾萬年。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所謂『感冒藥』,到底是怎麼治感冒的?所謂治感冒的『感冒藥』,不外乎是下列這些成份:
1. 止痛退燒藥:身体用發燒來對抗病毒,退燒反而對身体不利。 
2. 假麻黃素:(一種鼻充血解除劑)用來解除鼻塞。
3. 抗組織氨:阻止鼻涕分泌,減少鼻涕 
4. 鎮咳袪痰劑:壓制咳嗽,減低痰的黏性。
5. 氣管擴張劑:解除氣管平滑肌的收縮,擴張氣管。 
6. 抗生素:抗生素對病毒無效。 
從以上看來,西藥感冒藥的成份,主要是抑制感冒時的症狀,沒有一種成份是針對感冒病毒的。事實上,感冒藥對入侵的病毒是『束手無策』的。感冒藥解除鼻塞、抑制鼻涕、鎮咳、袪痰、擴張氣管、退燒,都只是『治標』,根本無法『治本』。又, 當我們身體的第一防線被這些藥瓦解後,身體放棄了初步的抵抗力,病毒就輕易進入。表面上感冒不舒服的症狀解除了,以為病好了;事實上,身體的自然防禦系統模式被破壞,抵抗力就愈來愈差,下次被感染的機會就越大,病況就會愈來愈嚴重。
說更清楚些,當身體在鼻腔的第一道防線被『感冒藥』瓦解後,防線只好退守氣管,氣管的防線再被氣管擴張劑瓦解,就再退至細支氣管與肺泡、這時肺泡的微氣管平滑肌全面收縮、關門,呼吸更不順暢,氣喘就是如此發生的。 


真是一位有良心的醫師,看了才知道為何這麼多醫師說感冒吃西藥只是「把病往裡趕」,消除症狀不表示把病治好,"知"才能保護家人與孩子的健康,目前過敏與氣喘的小孩非常多,值得深思!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大問,一次搞懂「骨質疏鬆」!


【關於本專欄】喜歡寫作,紀錄生活;喜歡運動,樂於分享;生活隨筆,專業分析;只要是身體有「痠、痛、麻、脹、無力」的時候,都可以在復健科醫師林頌凱的網路專欄,找到實用好方法!

文.壢新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林頌凱
2009/11 康健雜誌 11月份網路專欄

在大學教了幾十年書的章教授,兩年前因為中風的關係退休,這段時間一直固定的在醫院裡面作復健。兩年來,章太太總是風雨無阻的帶著章教授在排定的治療時間報到,在大家的眼中,他們不但是模範病人,更是令人羨慕的恩愛夫妻。
這天,在門診幫章教授檢查以後,章太太突然問我;「林醫師,我最近一個星期總覺得膝蓋的地方怪怪的,走樓梯的時候特別不舒服,是不是骨質疏鬆啊?」
我幫她仔細的檢查了一下,發現她只是單純的扭傷,沒有嚴重的問題,就告訴她說:「章太太,不要擔心,您可能前幾天在扶章教授走路的時候不小心扭傷了膝蓋,再過兩天就會沒事的!」
章太太還是很擔心的說:「真的嗎?可是我聽說更年期以後會骨質疏鬆,我還在想是不是要請您幫我作個檢查呢?」


Q1、為什麼會骨質疏鬆?


我們身體的骨骼內有兩種細胞:「蝕骨細胞」和「造骨細胞」。蝕骨細胞負責「吃掉」老舊或受傷的骨頭,而造骨細胞則負責製造新的骨頭。
在三十歲以前,造骨細胞會比蝕骨細胞活潑,所以身體就會不斷生成健康而且堅固的骨骼;但是到了三十歲以後,這樣的現象會倒轉過來,骨頭的吸收速度慢慢大於生成速度,骨質就因此一點一滴的流失。


正常人約在三十歲左右骨質密度會達到一生的高峰,但之後骨質每年便以1%的速度流失,在更年期早期的婦女每年流失的速度更可能達到2%~3%。


Q2、什麼人容易骨質疏鬆?


雖然人到了某個年紀骨質就會流失,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嚴重到骨質疏鬆的地步。影響骨質疏鬆的因素有以下幾個:


1.生活形態:例如缺乏運動、不曬太陽、吸煙、酗酒、飲用過量的咖啡或茶,攝取過多蛋白質、偏食。
2.荷爾蒙:女性賀爾蒙可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所以更年期以後的婦女骨質流失的速度會很快。
3.年齡:年齡越大,越容易發生骨質疏鬆。
4.遺傳。
5.種族:東方人容易骨質疏鬆。
6.藥物:除了最惡名昭彰的類固醇以外,還有利尿劑、甲狀腺素、和一些化療藥物。


Q3、骨質疏鬆會怎樣?


在門診的時候,常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林醫師,我的腰酸背痛這麼嚴重,是不是骨質疏鬆呀?能不能幫我作個檢查?」但是事實上,這樣的檢查是不需要的,尤其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一般來說,初期骨質疏鬆是不會造成任何疼痛的!身體的病痛(尤其是年輕人),大多數都是因為姿勢不良和缺乏運動所造成的,這和骨質疏鬆實在沒有太大的關連。
骨質疏鬆之所以被發現,往往是已經骨折產生疼痛,或者是醫生照X光檢查的時候才發現,但是這都已經是到了很嚴重的階段。所以骨質疏鬆症又被人叫做「隱性的殺手」!
骨質疏鬆最被人擔心的後遺症就是骨折。因為骨質流失到後期,整支骨頭就變的像枯乾的樹枝一樣脆弱。如果一不小心跌倒,甚至只是打個噴 嚏,都會讓脆弱的骨頭斷裂,尤其是在脊椎、手腕、還有大腿骨等部位。不管有沒有開刀,單單疼痛就會讓原本就不太活動的老年人更不敢動,每天躺在床上,一段 時間下來,各種後遺症一個一個出現。臨床我們有太多的經驗:老年人一旦骨折過後,結局就是長期臥床,甚至永遠爬不起來。


Q4、骨質疏鬆要怎樣診斷?


骨質疏鬆是要用「骨質掃瞄」來診斷的。醫師可以用不同的機器(超音波、X光、電腦斷層)來作所謂的骨質掃瞄,掃瞄的部位包括了脊椎、手腕、髖關節、腳踝。掃瞄出來的骨質密度,再拿來跟年輕人的骨質密度作比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當骨質密度小於年輕女性達2.5個標準差以上時,便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


Q5、骨質疏鬆要怎樣治療?


如果骨質已經很嚴重的流失,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預防跌倒。可以先從家裡的障礙物開始清除,維持一個流暢的動線,以免讓老年人不小心跌倒。此外,家中的採光要充足,燈光明亮,地板要改用防滑地板,浴室與樓梯加裝扶手等等,都是預防跌倒的好方法。如果是跌倒的高危險群,更要有人隨時在旁邊注意幫忙扶持,以免不避要的意外發生。
其次才是藥物的治療,復健科醫師常使用的藥物如下:
1.鈣製劑:各種不同形式的鈣片,直接補充鈣質,要在醫師的建議下到藥房購買。
2.女性賀爾蒙:對於更年期的女性有不錯的效果,但是一旦停止服用了以後,骨質可能加速流失。再加上女性賀爾蒙可能會產生後遺症,所以醫師在開立的時候會特別小心。
3.抑鈣素(密鈣息;Miacalcic):抑鈣素可以減緩骨質流失,而且還有止痛的效果,一般是使用在因為骨質疏鬆所產生的骨折病患。抑鈣素有針劑和鼻噴劑兩種,一般門診都是開立鼻噴劑,每天早上噴一次,使用很方便,效果也很好。
4.雙磷酸鹽類(福善美;Fosamax):這可以說是近幾年來骨質疏鬆症最熱門的藥物,它除了可以抑制骨質流失,甚至可以增加骨質密度。最新的劑型一個星期只要吃一次,在服用上非常方便。不過這類藥物可能會導致食道炎、腹痛、噁心感,務必遵照醫師指示來服用。
5.女性激素受體調節劑(鈣穩;Evista):藉由減少骨質吸收,達到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症的目的,它還有對心臟血管的保護作用,降低膽固醇。一天一顆,服用起來也相當方便。


事實上,藥物的治療是非不得以的方法,一般都是對嚴重的骨質疏鬆病患才會開藥。除了藥物的治療以外,復健科醫師會針對骨質疏鬆的原因來給予最適當的建議。


例如對於癮君子來說,戒煙才是治療的要項;對於不愛運動,又不敢曬太陽的小姐們,復健科醫師會提供一些不用出門,在家裡就可以輕鬆完成的運動,讓妳又能儲存骨本,又能維持窈窕身材。


Q6、我自己能作什麼,來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


年輕時儲存骨本,年老時減少流失。
1.飲食:鈣質是組成骨骼最重要的物質。平常要多攝取含鈣質的食物,例如乳製品(鮮乳、優格、起司)、小魚乾、豆類製品、芝麻、海帶。
2.避免可能危險因子:例如戒煙、戒酒、適量的咖啡或茶(一天不要超過三杯)、均衡飲食
3.補充維他命D:維他命D是人體吸收鈣質的關鍵,平時除了在藥房買錠劑來服用以外,也要多吃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例如於魚肉、奶油、蛋、肝臟。
4.曬太陽:太陽光可以幫助身體內維他命D的活化,進一步幫助鈣質的吸收。適度的曬曬太陽(當然要做好防曬措施),可是可以讓骨頭壯壯的呢!
5.正確的運動:運動是可以很明顯的增加骨質,
尤其是在運動訓練初期的階段最有效果。由於運動時骨骼的受力增加,使骨細胞與其他有利 於骨骼生長的因子活躍,便因而刺激骨骼生長。此外,運動會增加生長激素的分泌,加速全身血液循環,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幫助礦物質及營養的吸收,也都能有效 提高骨質密度。


Q7、骨質疏鬆的患者要如何運動呢?


雖然運動對骨質疏鬆的病患很好,但可不是所有的運動都能幫助骨骼生長。真正有效的運動是所謂的「負重運動」,即運動時骨骼必須承受身體或其他額外的重量,例如走路、慢跑、以及大部份的球類運動。


游泳雖然是一項普遍且受歡迎的運動,但由於游泳時,身體的重量大多由水的浮力承擔,所以並不是對骨質疏鬆症有明顯幫助的「負重運動」。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感冒 又一個說真話的西醫..

不只是感冒,很多病症,都不適合用吃西藥來處理;人體的自癒能力,才是「永保安康」的關鍵。
西藥的速效,廣受肯定,但是,大家被弄混的是,這效果是針對「病源」還是「病症」?病症被解決了,但是「病源」還在,甚至產生更大的抗藥性,這是合理的醫療方式嗎?
還有,翻開西藥的藥典,所有的西藥有個共通性,就是「都有副作用」。
短期、小量服藥,副作用比較不明顯;長期、大量服藥,則傷肝/傷腎的案例多如牛毛。台灣洗腎的人口比率世界第一,就是這種「吃藥文化」的產物。
因為有健保,每個病患都可以隨隨便便拿到一大包藥,尤其是老年的慢性病患者,天天吃、月月吃,吃完再拿,只要付出少少的醫藥費。而醫院,也樂意大量開藥,反正患者的掛號、醫藥、住院費賺一次,健保給付賺第二次,藥價的價差賺第三次。
等病人長期吃藥吃到身體壞掉了,更成了醫院的「忠實顧客」,可以賺更多,例如終生洗腎,獲利驚人。
這樣的醫療制度,讓醫院、醫生可以賺到easy money,但病人的健康和幸福,就因此被犧牲了。這簡直是一頭吃人的醫療怪獸呀。
這個林燦城醫師說了真話,可是擋人財路,所以,原文被刪除了。希望台灣醫界沒對他使出其它小手段。
林醫師的部落格裡,還有許多篇發人深省的文章,直接挑戰台灣西醫吃人不吐骨頭的怪現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http://blog.udn.com/lintc253

參考資料:原來台灣的名醫是這樣形成的    by 林燦城醫師

http://lintc.2pc.com.tw/WebMaster/?module=news&func=_detail&id=18

從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我一直從事西醫基層醫療,依健保局統計,民眾就醫以看感冒最多(約70%),而對西醫治療感冒的模式,我一直很懷疑。在歐美所有被診斷為感冒的疾病醫師幾乎是不開藥的,只會叫你回去休息。衛生署在感冒流行時期也只會呼籲:「請多喝水,多休息,少去公共場所」。從來沒說過要民眾吃藥這一回事。但是,民眾到西醫的診所(或醫院)看病,雖然是感冒,醫師幾乎都會開出一堆的「感冒藥」,吃了之後,病情卻也減輕了。  

        衛生署告訴我們:感冒要多喝水、多休息,從沒叫我們吃藥。奇怪的是,我們吃了醫師開的感冒藥可以讓感冒病情減輕, 二者有沒有矛盾?  
       衛生署的「說法」與臨床醫師的「作法」顯然存在著差異,如果醫師開藥是對的(有效),那麼衛生署就是在愚弄老百姓囉!但是,感冒的對策,衛生署從來沒改口過,顯然醫師習慣開的感冒藥是有問題的,應該說大多數的民眾吃感冒藥,其實是在毒害自己還不自知。  
        在美國、加拿大等歐美地區,醫師對感冒的病患通常不會開藥的,民眾與醫師都清楚的知道:感冒沒有特效藥,吃藥只是把症狀掩蓋,實質上會更糟糕。但是西醫傳到台灣卻變了質,開感冒藥成了醫師最容易賺錢的方式,開得越重,賺得越多。醫師很樂於用很強的感冒藥去掩蓋感冒症狀,民眾以為是「藥到病除」,實際上卻是在削弱自己的免疫力。通常大人會忍耐,感冒了忍幾天不吃藥(這種作法還算對),而對小孩的感冒就會急著找醫生,(大部份反而在害小孩),因為台灣大部分的醫生為了拉攏病人,對不該開藥的感冒,習慣都會開藥來讓症狀減輕,而且藥開得越重,症狀減輕的越多,病人會越信賴,排隊來診的病人就越多。嚴格來講,這樣醫生所賺到的錢都是「黑心錢」 。 
        感冒,大多數是因病毒感染所致,目前西醫對病毒仍然沒有特效藥。幸好人體本身有自我防衛的能力,這些自我防衛就是利用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甚至發燒等機轉來達成。西醫所發明的感冒藥,不但不能對抗感冒病毒,反而都在打擊這些自我防衛:「抗組織氨、假麻黃素」讓鼻塞打開,鼻涕減少、不打噴嚏;「氣管擴張劑、類固醇」讓氣管門戶大開,讓痰的分泌減少,表面上症狀改善了,事實上,卻是「門戶洞開,引狼入室」。  
        在台灣過敏性鼻炎與氣喘的發生率隨著診所的越普及反而越來越高,原因何在?很少人去想到:基本原因是感冒藥吃太多了,將免疫力給破壞,身體的防線由第一道的鼻腔,退到最後一道的肺泡所致。 
原來一直吃感冒藥不但不能「治病」 ,反而會「製病」。  
         小孩第一次罹患感冒,通常約5-7天抗體產生後,就會自然痊癒(而且也沒有任何西藥可治感冒)。但是父母不放心,媒體又推波助瀾,急著帶去給醫師看,大部分的醫師會開出症狀治療藥(其實是消滅免疫力、傷害小孩的藥),父母遵從醫囑,規規矩矩照三餐給小孩灌藥,果然小孩症狀很快消失,但從此也走上不歸路,以後小孩抵抗力越來越差,感冒次數越來越多,感冒症狀越來越嚴重,感冒藥越用越重,惡性循環結果,終致演變成過敏性鼻炎、氣喘。 
        在美國,這種醫師會被列入黑心醫師,醫學界會介入調查,但在台灣,這種醫師反而因門庭若市,很容易變成名醫。 
        很多醫師常感慨:「開業所用到的,和學校所學、醫院訓練的都不一樣」很多人的健康被這樣的醫師開藥給傷害了,卻還很感謝醫生,真是可憐。真不知道台灣的醫學界與衛生單位在監督什麼? 
2. 美國FDA要求明文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
         美國FDA(相當於台灣的衛生署)的一個委員會於10月19日作出決議,要求明文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國內各大媒体在10月21日都以相當的篇幅報導,以下這一段是摘自10月21日TVBS電視台的文字旁白:
        醫師說,感冒即使不吃藥,3到5天,身體自己也會康復,吃感冒藥沒有效,但還是建議要看醫師做診斷,因為怕就怕會有併發症,或根本不是感冒,都有奪命的危機。 (:2007/10/21 14:22:35)
        吃感冒藥不但無效而且傷身,我早在8月16日發行的第一期通訊就報告過。醫學院所受的教育裡,病毒性的感冒是:「沒有藥物可治療的」,要靠自己的免疫力來對抗。感冒藥會降低身體抵抗病毒的能力,不但對六歲以下的小孩有傷害,對大人的健康也沒有好處(衛生署只建議:「多休息,多喝水」)。只是大人因為要工作,只好吃藥來減輕不舒服感。所以,感冒藥的正確用法應該是:「有症狀、不舒服時才用」。但是很多家長誤以為要吃感冒藥,感冒才會快好,這是醫界沒有盡到衛教的責任。
        當記者拿這件新聞去問衛生署時,衛生署似乎並沒有要做任何因應,看來民眾的健康還得自求多福。禁止感冒藥的販售,當然會衝擊到許多藥廠的利益與利潤,但到底是藥廠的利潤重要呢?還是民眾的生命重要?
       美國與台灣國情不同的是:在美國,醫師不會隨便開感冒藥,在台灣則是:找醫師看感冒,大多數都會開感冒藥(而且,某些醫師開的感冒藥還特別有效)。在台灣的開業醫師如果規規矩矩教病患「多休息、多喝水」的幾乎都不容易生存。問題的癥結在於:如果第一個醫師按照教科書教民眾「多休息、多喝水」,病患很快會再找第二個醫師,第二個醫師察顏觀色,立刻開出「特效藥」,感冒症狀很快解除,這時候病患不但不會去懷疑第二個醫師,還會臭罵第一個醫師「醫術不好」。
        就我所知,台東某大醫院的小兒科就有位醫師一直堅持感冒不隨便開藥,發燒也不必急著退,他還常常演講說明感冒隨便退燒的壞處,但是相信他的民眾終究還是少數,多數的家長寧願選擇「開藥,感冒症狀很快解除」的醫師。        感冒藥吃多了,小孩子的抵抗力會越來越差,看病的頻數也越來越多。其中的道理,我在第一、二期的通訊裡都分別論述過了。感冒藥把第一道防線破壞,讓病邪很容易入侵,久而久之,就演變成鼻過敏,再繼續用氣管擴張劑,就演變成氣喘。依據「台灣氣喘衛教學會」的資料,台灣的氣喘盛行率由民國63年的1.3%,到民國91成長到19%。30年來增加了15倍,診所越普及,就醫越方便,氣喘盛行率反而越高,這是甚麼道理?難道大家都沒有懷疑:『你吃了太多不該吃、也不必吃的藥!』?        小朋友生病,一定要吃感冒藥嗎?美國研究發現,小朋友吃感冒藥,根本沒效,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還要求明文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原因是已經有1500個小朋友吃類似的感冒藥產生副作用,123個人死亡。國內小兒科醫師把話說得更白,感冒藥本來效果就不大,還要小心幼童心臟不舒服,本來就有致死危機。         小朋友感冒生病,該怎麼辦?家長:「先來看醫師啊,主要是吃藥為主。」
如果告訴你,小朋友吃的感冒藥根本沒用,甚至會傷身,這才讓人頭皮發麻。         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更呼籲,直接禁止6歲以下小朋友服用咳嗽藥和感冒藥,講白了,就是這些藥根本無效。台安醫院副院長卓瑩祥:「兩個人都感冒,一樣的症狀一個人有吃,一個人沒有吃(藥),最後你會發現好的時間就一樣,有的小朋友可能吃了,可能發生一些心臟的問題,心律不整,或有的人引起神經方面的副作用。」         小兒科醫師看法與美國一致,以往開藥,就已經減少非常多的劑量,主要是感冒藥裡,治療鼻塞和過敏的藥物,有抗充血和抗組織胺的成分,有可能衝擊小朋友心臟。美國的調查發現,至少有1千5百個小朋友,吃藥引發併發症,有123個人死亡。卓瑩祥:「死亡案例一定會發生啦,因為他有(可能)心臟發生心律不整,是可能發生,但比例不是很高,但總是有可能發生(死亡)。」 
ps:
鼻子過敏與感冒一樣,都會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的反應,其實這些反應都是人體保命所必要的。感冒時,入侵的病毒毒力較強,所以反應比較激烈,會有酸痛、倦怠、頭痛、發燒等症狀。鼻過敏時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則是對一些並無傷害的刺激起過度反應。感冒與鼻過敏的本質都是身體「虛」,因為「虛」才容易被感冒病毒侵犯;因為「虛」,所以連無傷害的刺激也需要用激烈的動作來回應,這就是過敏。
感冒時,虛弱的肺部怕被病毒入侵,所以祭出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的方式來防衛,但是所謂的感冒藥卻都在破壞這些防線,讓病毒得以深入,氣管擴張劑讓病毒更易深入到達肺泡,這時終末細支氣管平滑肌全面收縮就演變成氣喘。長期吃感冒藥,演變成氣喘絕對是指日可待。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消化器官的癌症您了解多少?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持續居於首位,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因癌症過世,使得人人談癌色變。導致死亡的前十種癌症,消化器官竟然占了六項,分別是第2位的肝癌,第3位的大腸直腸癌,第5位的胃癌,第6位的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第9位的食道癌,以及第10位的胰臟癌。 

消化器官的癌症,可說是國人的痛,也是醫界亟需努力防治的目標。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謝清睿說明並解釋,如何預防這些癌症。 

肝癌:台灣有三百萬B型肝炎及三十萬C型肝炎患者,部份走向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要避免這些結果,建議民眾抽血篩檢是否為帶原者,若為帶原者每3-6個月須追蹤肝功能、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以早期發現病變,早期治療。 

若肝功能持續偏高,由醫師評估是否使用抗病毒藥物。從源頭阻斷肝炎病毒的感染,可避免日後的併發症,所以要施打B型肝炎疫苗以產生抗體,避免共用刮鬍刀、牙刷、針頭、不必要的輸血,及安全的性行為。保肝、愛肝的原則是食物要新鮮、少喝酒、維持理想體重、勿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及規律作息。 

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是年紀大、有大腸直腸癌或息肉的個人史或家族史、家族性腺性多發性息肉、遺傳性非多發性息肉大腸直腸癌、發炎性腸疾患,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肥胖、高油脂低纖維飲食等。預防之道是維持理想體重、少吃動物性油脂、多吃蔬菜水果。50歲以上或其他高危險群建議做大腸癌篩檢,如糞便潛血試驗、乙狀結腸鏡、大腸鏡、大腸鋇劑攝影、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等,可與醫師討論適當的篩檢方式。 

若有息肉或早期癌及早接受內視鏡切除術,可避免日後需手術治療。如有血便、糞便潛血反應陽性、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腹痛、貧血、體重減輕等,請儘快就醫。 

胃癌: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危險因子,可能經由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上皮化生不良等步驟而轉變為胃癌。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主要有碳13同位素尿素呼氣試驗或經由內視鏡夾取組織來化驗。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可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接受「三合一」藥物除菌治療。其它的危險因子為抽菸、喝酒、常吃煙燻、燒烤的食物、曾接受部分胃切除、有胃息肉、有胃癌家族史等。若有上腹痛、悶脹或不適、嘔吐、解黑便、貧血、體重減輕等,宜儘快就醫。 

口腔癌:嚼檳榔、抽菸、喝酒是三大危險因子,尤其以嚼檳榔為最主要的元兇,而菸酒有加成的作用,所以避免這些嗜好是預防口腔癌最有效的方法。平日保養為注意口腔衛生,若口腔有難以癒合的潰瘍、腫塊或白斑,請務必就醫檢查。 

食道癌:多數為扁平細胞癌,其危險因子是抽菸、喝酒、嚼檳榔、熱茶、煙燻或燒烤的食物、曾有食道腐蝕性傷害等。近年來的研究顯示,曾有頭頸部惡性腫瘤的患者,發生食道癌的機率也會增加。少數的食道癌屬於腺癌,與長期的胃食道逆流疾病有關,可能經由逆流性食道炎、腸上皮化生(巴瑞氏食道)、上皮化生不良等步驟而轉變為腺癌。預防食道癌要避免菸、酒、檳榔,多吃新鮮蔬果,妥善追蹤治療胃食道逆流疾病。若有吞嚥困難或疼痛、胃酸或食物逆流、嘔吐、體重減輕等症狀,宜儘早就醫。 

胰臟癌:抽菸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其他有男性、喝酒、高油脂食物、膽結石、慢性胰臟炎、糖尿病等。預防胰臟癌要避免菸、酒,少吃動物性油脂、多吃蔬菜水果。若有黃疸(茶色尿、眼白或皮膚變黃)、上腹痛、體重減輕、突然發生糖尿病或糖尿病突然難以控制,務必及早就醫。 

謝清睿進一步說明,綜合以上所述,可發現消化器官的癌症,其共同的危險因子是菸、酒、高油脂低纖維及加工食品等,因此避免不良嗜好、少油少加工食物及多吃新鮮蔬果,是預防多數癌症最基本的方法。若有個人或家族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則必須定期篩檢追蹤。 

個人的致癌基因及環境中的致癌因子,不是我們能完全瞭解的,早期癌症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在重視預防醫學的今天,「健康檢查」是值得考慮的方向。 

謝清睿提醒民眾,如果有相關的症狀出現,絕對不要諱疾忌醫,儘快就醫找出原因,做適當的治療,早日遠離消化器官癌症的威脅。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7472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材標準體脂高 「泡芙族」中風

自由時報》 /  2010/08/10
 
〔記者彭健禮/頭份報導〕頭份鎮1名45歲、身材中等的女性,出現身體右側無力,並有持續性頭暈的情形,她到為恭醫院求診後,診斷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醫院提醒說,中風不是肥胖者的專利,這名女性身材雖標準,但「體脂肪過高」,是俗稱「泡芙族」,也是中風的高危險群。


為恭醫院表示,這名女性患者因工作關係,連續熬夜2天,第3天起床就發現右側手腳無力,而且一整天有頭暈症狀,經神經內科腦部斷層掃描後,確診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


體脂肪過高 隱性肥胖族 醫師林日暉指出,這名女性患者45歲,身高165公分,體重64公斤、BMI(身體質量指數)是23.5、腰圍72公分,都在合理範圍內,但在檢查過程中,發現她的血壓、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膽固醇都超過標準值,且「體脂肪」也高達37%,超出女性理想的體脂肪控制範圍17~27%,屬於外表看不出來的「隱性肥胖族」,俗稱「泡芙族」。


林日暉說,這名女患者平日的早餐是麵包搭配含糖飲料,且經常攝取肥肉或內臟,又偏好重油、高鹽等重口味,再加上平日少運動,才造成體脂肪囤積,引發中風。


中風高危險 危機看不見 為恭醫院營養師陳羿云說,「體脂肪率」比體重數字更重要,運動選手或高度勞動者因為肌肉多或骨頭重等因素,雖然外表看似肥壯,但體脂肪率都偏低。


女性體脂肪理想的範圍應控制在17%~27%,30%以上屬於肥胖;男性理想的範圍是14%~23%,25%以上屬於肥胖。


代謝症候群 偷偷上身來 陳羿云說,不論體重是否標準,過多的體脂肪會發生代謝症候群問題;「泡芙族」因外在身材看似標準,往往缺乏危機意識,中風危機並不亞於肥胖者。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美國研究:癌細胞嗜食果糖

《路透社》 2010/08/03 19:06

(路透華盛頓2日電)美國研究員今天在一項報告中指出,胰臟腫瘤細胞利用果糖進行分裂增殖。這項新研究挑戰所有糖類都相同的目前通說。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les, UCLA)研究團隊發現,癌細胞分別以不同方式利用葡萄糖和果糖。


他們表示,這項刊登在「癌症研究」(CancerResearch)期刊上的發現,或許能協助解釋將攝取果糖與胰臟癌相連結的其他研究結果。胰臟癌是最致命癌症之一。


UCLA「瓊生癌症中心」(Jonsson Cancer Center)的希尼(Anthony Heaney)與其同僚寫道,「這項發現顯示,癌細胞能輕易新陳代謝果糖,以促進增殖。因此減少癌症患者對精緻果糖攝取量,或限制果糖促進活動,也許能阻斷癌細胞成長。」中央社(翻譯)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吃葡萄糖胺「顧骨頭」 醫生:迷思!
TVBS /  2010/07/28
 
電視廣告強打葡萄糖胺液,或能以「強化骨頭」當名稱的保健食品,許多民眾都以為吃了就能預防骨質疏鬆,不過其實這是錯誤的;醫師表示,葡萄糖胺的療效,只能緩解關節症狀,對於骨質疏鬆是沒有幫助的,如果要預防骨質疏鬆,重點還是多攝取鈣質跟曬太陽。


拆箱補貨,一罐罐葡萄糖胺液上架,堆高在賣場的顯眼處,實在是銷售量嚇嚇叫,根據調查,超過一半的民眾都有吃葡萄糖胺,就能「顧骨頭」的迷思。


台大醫師蔡克嵩:「我們平常講葡萄糖胺,它是軟骨的化學成分,以我們一般的概念,吃哪裡補哪裡,那骨頭裡面有很多鈣,所以我們要補充足夠的鈣,而軟骨裡面有葡萄糖胺,所以我們要補充葡萄糖胺。」 簡單來說,服用葡萄糖胺健康食品,不能有效治療或預防骨質疏鬆症,因為葡萄糖胺主要功效,是「緩解」關節發炎,儘管如此,依賴葡萄糖胺產品,舒緩、保健的民眾也不少。民眾:「我平常就有吃,但我不是在市面上買的。」 民眾:「有幫助。」記者:「這些東西給你的印象是什麼?」民眾:「就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吧。」 醫師表示,要避免骨質疏鬆,最好的方法還是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加上每天補足1000毫克的鈣,大約是2瓶盒裝牛奶的量,多吃綠色蔬菜、豆腐,從飲食下手,或是吃鈣片,找對方法對症下藥,才能真正對骨質有正向幫助。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越老越聰明 腦黃金年齡在40至60歲

nownews》(2010/07/27 17:49)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中老年人經常會發現自己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想不起電話號碼,或想不起來老友的名字,常抱怨說自己的腦子不好用。但是據外國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芭芭拉•史朝奇指出,隨著年齡的增加,人腦的機能也越來越出色,腦黃金年齡應該在40歲到60歲之間。 


西雅圖縱向研究機構早在1956年就開始對6000人進行調查,每7年進行一次測試。結果發現,這些人在40到60歲之間的表現比20歲時好得多。中年人在詞彙記憶、空間感及解決問題方面表現得更為出色;但在數字記憶、運算能力及感覺速度方面表現欠佳。 


據稱,大量研究證明,腦子並不會像身體那樣,在中年階段開始衰老。並不是年齡越大,腦細胞越少。相反,中年階段腦細胞更新更快。腦組織中的髓磷脂含量在中年階段是最高的,它會強有力地推動腦的運轉。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運動 28歲…奧少年 體能年齡達65歲

《台灣新生報》 2010/07/28 00:07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一位28歲男性接受運動心電圖檢查,赫然發現,體能竟如65歲。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98年7月至99年6月男性受檢者的運動心電圖,以「基礎代謝當量」(METs)為比較項目,結果發現,青壯年男性雖然平均年齡不到40歲,體能年齡卻高達63歲。年紀稍長者,體能狀況反而比較好。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科主任蔡忠文醫師解釋,有兩種原因可能導致這種結果。第一,年紀比較大的人較重視健康,常花時間運動、保養身體。第二,可能是現在年經人走路機會大減,平常不是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就是有家人接送,有的年輕人一天走路距離說不定連500公尺都不到,體能狀況就會變得比較差。


聯安根據近1年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測的599位男性數據進行分析,發現49歲以下的青壯年,雖然年紀輕輕,平均年齡只有38.5歲,但體能年齡卻高達63.8歲,整整超出25.3歲,且這群青壯年的METs數值建議標準值應達到9,但是METs9以下的不合格率卻高達51%,顯示台灣青壯年每2人之中就有1人是「奧少年」,雖然正值年輕力壯的年紀,體力卻大幅下滑,整體狀況不如高齡者。


數據分析顯示,METs數愈差,三酸甘油脂、飯前血糖、腰圍、血壓、高密度膽固醇等與「代謝症候群」相關數值的平均值也較高。METs數較差者,不僅平均數值差,且「三酸甘油脂、飯前血糖、腰圍」等三項指數都超過警戒線,未來20年死亡風險比健康同齡者高出80%。


蔡忠文醫師建議,如果體能很差,平時一定要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一天運動30分鐘,一周運動5天,心跳速度每分鐘達110下,沒有規律運動習慣者應避免一開始從事激烈、長時間、競賽型及耗氧量高的運動,建議每日走路一萬步。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銀髮族服用魚油 可延緩聽力衰退

自由時報》文/劉博仁


美國營養醫學期刊(AJN)在今年6月,發表了一篇澳洲研究團隊所做的報導,他們發現長期攝取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對抗年齡老化所造成的聽力喪失。


這篇研究是由雪梨大學的Paul教授從1997年到2004年,追蹤參與者5到10年的聽力,並且做食物問卷的調查,其中包括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之EPA及DHA,另外也調查α次亞麻油酸以及Omega6脂肪酸,結果發現,每周攝取2份以上的魚肉者比每周攝取一份魚肉者,可降低42%的聽力喪失風險。


研究者發現,應該是Omega3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EPA及DHA不但有助於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同時也可以改善到達內耳耳蝸的血液循環,因此可以預防聽力喪失。


無獨有偶的是,在今年5月的營養健康老化期刊(JNHA),荷蘭瓦赫寧根大學也發表了一篇血中魚油濃度跟聽力減退的關係,有720位老年人參與研究。研究發現,血液中魚油EPA及DHA濃度高者其聽力中、低頻減退現象明顯較少。


其實聽力障礙的原因很多,如耳垢栓塞、異物嵌入、外耳炎、外傷或腫瘤、慢性中耳炎、耳膜穿孔、中耳積水、膽脂瘤、耳硬化症、外傷造成的聽小骨斷離、噪音性聽障、藥物誘發神經耳毒性、老年性失聰、先天性聽障、梅尼爾氏病、內耳梅毒、自體免疫病、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聽神經瘤、外淋巴瘻管等,有些可以手術解決,有些必須配戴助聽器。但是一般說來,老年性聽力退化除了盡量避免噪音以外,並無特殊預防方法,但是這二篇論文在證據醫學前提下,的確可以做為參考。


在過去,有許多營養補助療法治療內耳疾病,包括耳鳴及眩暈症,如銀杏、B群、鋅、鎂,或是輔酵素Q10。


這二篇針對魚油補充延緩老年人聽力衰退的研究,為現代高齡化的社會提供一個指引,使得老年人補充魚油,不單只是保護心血管,也能夠預防未來聽力逐漸喪失的效果,但建議補充魚油以天然為主。


(作者為台中市澄清綜合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主任)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年甩掉15Kg 胖弟變酷哥

自由時報》 2010/07/28 04:11


〔記者侯千絹/屏東報導〕愛吃高熱量食物的胖哥張竣凱,冰淇淋、巧克力和麥當勞是他的最愛,1餐要吃3碗公白飯,上國中後決心減重,自訂減重策略,靠著飲食及運動控制,從92公斤降到77公斤,甩掉15公斤肥肉,從此胖哥變酷哥。


85年次的張竣凱愛吃甜食與高熱量食物,上國一時體重已達92公斤,爬樓梯還會喘,加上特大號的胖哥身材「有礙觀瞻」,讓他興起減重想法。


他自己上網蒐集資料、自訂減重策略,以少油少鹽的青菜當主食,晚上8點以後不進食,每隔2天跑操場4、5圈,1年下來減重12公斤。


即使身材瘦了一大圈,國二接受衛生局的代謝症候群檢測時多項數值仍顯示異常,於是接受專家指導調整飲食,每週2次有氧運動,短短3個月體重又下降3公斤,新檢測的健康數值全部降到正常範圍,只剩尿酸稍高而已。


原本愛吃肉的他改以清淡蔬菜為主食,連媽媽都問他「沒有味道能吃嗎」﹖他透露,一下子改變飲食習慣很難,剛開始是減量與降低食用頻率,嘴饞想吃炸雞時一定會去皮,巧克力與冰淇淋改成幾周才吃一次,運動則選自己喜歡的項目,不會勉強自己去打不喜歡的籃球,改為喜歡的跑操場,才有辦法長期抗戰。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舔馬桶比講手機衛生

《中廣新聞網》2010/07/28 16:35

英國消費者協會調查發現,手機的病菌比馬桶水箱扳手多十八倍。


消費者協會發言人說,他們檢查了三十個手機的病菌數目。結果有些手機的總菌數超過安全量的十倍。最髒的一個還高過三十九倍。


衛生專家說,手機上發現的病菌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這些細菌可能會讓人拉肚子,甚至送命。而手機上的病菌當然是經由手傳播的。專家建議,為了自己的健康,要經常洗手還要定期給手機消毒。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防癌‧抗老‧有活力 18種台灣版超級食物

康健雜誌 │ 2010-07-06 【文.黃惠如 圖.許育愷】
 
 
你以為只有外國的藍莓、燕麥、橄欖油才有益健康嗎?台灣就有經過科學驗證,可以防癌、抗老、讓你活力充沛的超級食物。


當你坐下來用餐,就在做生死抉擇,」全球知名營養權威、《超級食物》作者普拉特(Steven Pratt)說。聽起來嚇人,但充分的證據證實,健康的關鍵,在於你挑選的食物。


食物中超過上千的天然化學物質擁有預防疾病的超級能力,不只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維生素、礦物質,還有近來營養界的超級明星植化素(photochemical)。


全世界都熱中於選出超級食物,舉凡促進健康、提升記憶力、加速新陳代謝等主題,都被選出超級食物,連權威的《時代》雜誌都曾選出年度十大超級食物。多吃健康的食物絕對沒有壞處,但是只眼巴巴看到國外選出的藍莓、火雞肉等超級食物是不夠的,在地、季節性本土版的超級食物,更符合台灣人的終極需求。


《康健雜誌》選擇的方程式是:天然+本土+容易取得與烹煮,依以下4個原則和3個不同領域專家楊玲玲、趙強和朱慧芳共同挑選:




■原則一、超級食物是天然食物


或許你可以在保健食品找到許多營養素,但它們對你的幫助比你想像的小,「食物是非常複雜的,」哈佛伯明罕婦女醫院預防醫學中心主任蔓森(JoAnn Manson)接受媒體採訪說。食物裡可能包含抗氧化物、植化素、纖維和其他尚未確認的化合物,共同協力強化健康。


舉例來說,醫學界本來以為多吃含β胡蘿蔔素的食物可以預防癌症和心臟病,但經過長期的研究卻發現,吃食物有效,吃β胡蘿蔔素補充品卻沒有效果,疑問的解答,最有可能是在多種類胡蘿蔔素共同作用產生的綜效。所以食材達人朱慧芳說:「該吃葉子時就吃葉子,不要吃膠囊。」




■原則二、超級食物來自台灣人日常的飲食


台灣人的飲食中比西方人常吃黃豆製品、海帶海藻類與菇菌類,這些食物後來都被發現極具營養價值,值得我們珍惜。


但許多植物如辣木、香椿、桑葉雖具有強力抗氧化物,大多種植來作為開發保健食品之用,非台灣人日常的飲食,專家建議不予推薦。另外如桑椹等蔬果也因產量不穩、且產季短,若推薦可能只能食用果汁或果醬等加工品,因非健康飲食之道,也成為遺珠之憾。




■原則三、超級食物是指超級飲食方式


「促進健康最重要的是飲食型態和規律運動。飲食型態就包括多吃這些超級食物和其他各種各樣營養的食物,」塔夫茲大學研究員莉齊天坦(Alice Lichtenstein)說。應該將超級食物融入均衡飲食計劃中,從最基本的蔬果、油脂、五穀、肉魚蛋奶類5大類食物,均衡飲食做起。


■原則四、超級食物可補足台灣人飲食不足


「超級食物要補足現代人飲食的弊病,」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說,國人十大死因中,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與各種慢性病的成因,幾乎都是氧化自由基導致,因此具抗氧化成分的蔬果,會被大力推薦。


 雖然《康健》選出18種本土版超級食物,並不代表飲食需侷限在這18種食物裡,《康健》也選出和這些超級食物同類別、提供類似營養素的夥伴食物,最好輪流食用這些好食物,讓這些食物從此與眾不同。




穀類糙米


糙米有種米糠的不愉快氣味,蒸煮後口感欠佳,一直不能成為人類的主食。但隨著健康意識抬頭,糙米成為當紅明星。


台灣人常吃的白米是去掉米糠層,等於去除穀類中重要的營養素,糙米只有脫殼,因此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E,以及鎂、磷等礦物質。


最新發表在《內科醫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發現,只要用糙米替換白米,就可以降低第二型糖尿病(又稱成人型糖尿病)風險。哈佛公衛學院研究人員估計,每天用相同重量的糙米代替白米,就能降低16%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糙米裡更有一種成分叫谷維素(oryzanol)是一種強力抗氧化物,可以降低膽固醇。


糙米裡的木酚素可以預防乳癌與其他荷爾蒙相關癌症,另一項發表在《英國營養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的研究發現,停經後的婦女吃富含木酚素的食物,體脂肪和身體質量指數(BMI)比較低,也就是會比較精實、比較瘦。


糙米浸泡發芽後,營養成分又大大提升,在日本掀起一股發芽玄米(即糙米)的風潮。


糙米發芽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急速上升,發芽糙米中GABA的含量是白米的5倍、糙米的3倍。GABA是一種抑制性的神經傳導物質,可以抑制緊張焦躁的情緒,具輕微的鎮定劑作用,所以是最in的抒壓成分。


糙米發芽後六磷酸肌醇(IP6)也是白米的4倍,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提高人體免疫力,對部份癌細胞如肝癌,有抑制作用。


●怎麼選?


三位專家建議一定要選擇有機糙米。因為糙米保留了稻麩、胚芽,傳統農法裡慣用的農藥與除草劑無可避免會留在上面,反而會比白米吃到更多農藥。


●怎麼吃?


先以冷水浸泡1小時,再以水與米比為1.2:1蒸煮。若一開始不習慣,建議可以白米混糙米煮,比例是白米:糙米:水=2:1:3.25。




根莖類地瓜


地瓜像是一位早就走紅的大明星,等著我們去細數豐功偉業。


地瓜發跡之初,是因為許多企業CEO吃地瓜餐,發現因此減了肥,那是因為一顆地瓜只有115卡,熱量不到半碗飯。大老闆們還覺得吃了地瓜後精神好,那是因為地瓜裡有很多鉀,人體如果鉀質太少,會虛弱疲憊。鉀質也能使心臟功能和血壓正常。


地瓜還有很多纖維和β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是絕佳的抗氧化來源,可以保護身體不因細胞受損而導致癌症,也可以預防心臟病。


地瓜還是其他抗氧化物的優質來源。如紅色的地瓜有茄紅素,有助於對抗心血管疾病、乳癌和攝護腺癌。紫色的地瓜有花青素,有助於預防身體的退化性疾病,也有助於提升記憶力。


只不過地瓜的升糖指數(GI值,指食物影響血糖的程度)偏高,糖尿病人、代謝症候群的患者應該少吃。


●怎麼選?


很多人以為地瓜生命力強,不太需要用藥。朱慧芳實際走訪農地發現,地瓜因為味甜容易吸引田鼠和地下蟲,所以傳統農法仍傾向施藥。朱慧芳建議選擇有機地瓜或安全用藥的農家,而且中等大小約手掌長度的地瓜最好吃。


蔬菜類地瓜葉


現在連外國人都要試著嚐嚐我們台灣人的地瓜葉了。


美國阿肯色大學把地瓜葉列為全世界最營養的蔬菜,因為地瓜葉裡含有15種抗氧化物,可以預防心臟病、發炎與一些癌症。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一份病例對照的研究發現,原發性肺癌病人與鄰居對照,發現飲食中攝取維生素A、α胡蘿蔔素和β胡蘿蔔素頻率愈高的人,罹患肺癌的危險性愈低。而拿來研究的13種食物中,茼蒿和地瓜葉會隨著攝取量愈多而降低罹患風險。


地瓜葉裡還有豐富的維生素C、鐵,只要吃一盤,幾乎可以滿足一天的需求。


●怎麼吃?


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楊玲玲博士提供私房食譜,可以將地瓜葉當主食,一餐就吃到大量的地瓜葉。先用雞骨架加丁香魚用電鍋熬成高湯;高湯裡先加入地瓜葉梗煮熟,再加入易熟的地瓜葉,最後加入薑絲、枸杞、鹽調味。




蔬菜類番茄


要選超級食物,番茄不上榜很難,因為茄紅素早已成為眾人關注焦點。


最早番茄最令人振奮的抗癌效果就是預防攝護腺癌。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每週吃10份蕃茄、番茄醬、番茄汁,甚至是披薩的人,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是每週只吃兩份以下的人,少了45%。


後來番茄不只能對抗攝護腺癌,還被發現可以對抗乳癌、子宮頸癌、膀胱癌和肺癌。也是因為茄紅素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有助於抑制自由基對身體的破壞,茄紅素干擾癌症細胞的生長與擴大,另外茄紅素也能刺激免疫系統,讓身體更有效率對抗癌症。


番茄後來也被發現可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德國科學家研究有無心臟病史的男性體內的茄紅素濃度,發現茄紅素較低的男性心臟病發病的機率是濃度較高者的兩倍。


番茄裡還有可以保護眼睛的葉黃素,可以預防老人黃斑部病變,也能強化視力,常用眼的上班族可以多吃。


●怎麼吃?


茄紅素溶於脂肪,所以番茄沙拉上淋點醬汁,或是番茄炒蛋,都比新鮮番茄吃進更多茄紅素。


●夥伴食物:


紅西瓜、紅肉葡萄柚、木瓜等紅色的蔬果。(精采完整內文請見《康健雜誌》140期,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6738)


◎延伸閱讀:
每天2杯茶也有能防曬?6大SPF食物幫你美白!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3949


吃藥要避開乳酪、牛奶、香蕉?食品藥物相剋圖解大公開!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6605


腸道是「第二大腦」!多吃泡菜、奇異果,順暢不阻塞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6548


便利商店早餐怎麼選?優秀營養師,照顧孩子的三餐祕訣!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6726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戰勝不孕症 女補充維他命B12 男不能缺鋅

《自由時報》 2010/07/22 04:11
文/張家蓓


門診中,常有人詢問:「要如何做,才能順利懷孕?早生貴子?」我的答案常是:「均衡營養是維持身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基本條件。」


最近的研究都指出,營養不但會影響男性精子的質與量,也會影響女性的排卵規則,長期不均衡的飲食將會使得夫妻的受孕力降低。尤其是「低動物脂肪」、「充足的蛋白質」與「天然植物」的飲食原則,更被認為對男女的生殖健康有莫大的助益。


據1991年國際生殖雜誌指出,缺乏維他命B12將導致女性無法排卵,與服用葉酸可減低婦女生下神經系統有缺陷(如無腦兒)胎兒的可能,所以「均衡飲食」對女性生殖相當重要。


過胖或太瘦都影響受孕


在沒有任何的生殖系統器質性的問題時,無論男女,適當的體脂肪是受孕的第一原則,尤其是女性,不論是過胖或過瘦,都會影響月經規則與卵子的品質,所以,最好將體重控制在理想體重加減10%的範圍內,以提高受孕的機會。


◎女性常見不孕症的原因:


●排卵方面:排卵功能障礙、巧克力囊腫、輸卵管阻塞等。


●子宮方面,以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等為主。


就雌激素而言,女性適時地補充DHEA,可逐漸改善高齡婦女退化的內分泌系統;山藥、野山芋等,含有豐富的DHEA。


在中藥方面,以葛根、當歸、女貞子、杜仲、益母草等有幫助,但因中藥是依據體質做進補原則,建議還是聽從中醫師的建議,不要盲目進補。


此外,含有大豆異黃酮類的食品,如豆腐、豆漿、蓮子、蜂王乳等黃體素的穩定都會有幫助。


當我們要大量補充這些食品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自己,是否有子宮、排卵等方面的疾病?若是這些方面的疾病,就應先治好疾病後,才可以進食,否則有可能適得其反把一些不該補到的腫瘤養大,反而減低了受孕的機會。


在男性方面來說,大致上是碰到精子數量太少、活動力太弱,或是輸精管阻塞、無精症等問題。


◎男性常見的不孕症原因:


精液中的鋅是維持精子功能的基本元素之一,缺鋅會使男性的精子數目降低,因此每天若能得到20至30毫克左右的鋅可使生殖系統正常運作,但千萬不可過量。


鋅雖是維持正常的精子功能必須的元素,但過高的鋅反而會減低精子的活動力,這種情形在原本其精子活動力不良者尤其明顯。


富含鋅的食物,如生蠔及其他海鮮類的食物;非動物性食物裡,高麗參、黑麥汁都有幫助。


除了鋅之外,缺乏維他命C會使精子活動力變差、精子和卵子結合不良,即使受孕也很容易流產。所以,應多多攝取各種深綠色及深黃色的蔬菜、各種新鮮的水果。


另外,維他命E有助於精子的受孕力,一些精子量少、活動力不良且精子外型不正常的男性在經過6個月的維他命E補充後,精子的活動力、存活率、與正常精子的比例都增加了。


即使在精液檢查正常的男性,在服用維他命E一個月後也發現,其精子的受精率增加不少。日常食物中,富含維他命E的食物,如:小麥胚芽、芝麻與堅果類等。


不孕症是一個身心靈的考驗,許多無任何問題的夫婦,卻在求子之路跌跌撞撞,其中的絕望,不是一般人可以體會的,所以,在旁的親友一定要更加支持,千萬不要過度的關心,以增加夫妻倆的壓力。


畢竟生子的路上,不是只有人為的努力就可以達成的,凡事只能盡力而為。


(作者為建安中醫診所中醫師 )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班族太操! 腦年齡平均老化20歲

《nownews》(2010/07/13 18:48)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你常常上班上到一半忘記待會兒要做的事情嗎?一份「上班族腦年齡大調查」指出,有93%上班族每天工作平均超過9小時,超時工作將導致專注力下降,讓平均腦年齡為52歲,但是實際年齡卻只有32.2歲。 


104人力銀行的這份調查針對30歲至45歲上班族,顯示全台上班族有93%超時工作,94%睡眠不正常,又加上壓力長期累積,讓腦力大幅衰退,目前已經有5成以上的上班族常常會有用腦過度、反應不過來、難以集中思緒及講話講到一半就忘記等特徵。 


腦年齡這個殘酷事實也牽扯出薪資,調查指出,從平均薪資來看,腦年齡較佳者擔任職務較高,薪資也較高,兩者平均差距甚至高達1萬元。 


要怎麼讓讓腦子變年輕,薪資也隨著增加呢?專家建議,充足睡眠、適度運動、找到紓發壓力的管道,營養補給尤其以蛋白質最重要,多吃五穀雜糧麵包、雜糧粥等也有助於延緩老化。 


這份報告是在6月23日至30日進行調查,總共回收1020份問卷,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07%。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熬夜看世足 29歲大學生中風

《自由時報》更新日期:2010/07/09 04:11

記者張瑞楨/中縣報導


熬夜瘋世界盃足球賽,29歲壯男竟然腦中風!


一名有熬夜習慣的大學生,3日盯著電視觀看打得火熱的世界盃足球賽之後,又上網與朋友聊賽事到天亮,突然感到身體右側癱軟無力,醫師診斷為腦部缺血性血管堵塞,亦即俗稱的中風,如此年輕的中風個案也相當罕見。


這名正攻讀第二個學士學位的王姓大學生(簡稱王生),原本就有熬夜習慣,近期又連續看了半個月的世足賽,經常天亮才入眠。3日深夜10時,是阿根廷與德國等八強決戰時刻,他當然沒錯過精彩賽事,之後又上網與朋友暢談賽事,至少有8小時坐在椅子上。


4日中午起床,他感到右側手腳癱瘓無力,更糟的是家人還發現他講話口齒不清、嚴重結巴。5日由家人陪同到台中慈濟醫院求診,經核磁共振檢查,證實為左側腦幹中風。


該院神經內科醫師郭啟中說,王生的左側腦幹有缺血性的血管堵塞,給予抗血小板凝集劑與點滴補充水分後,已能緩慢走動,痊癒速度頗快。


至於中風原因,他分析,近期天氣炎熱,王生喝水不足,身體水分蒸發快,血液濃稠度變高,體重又達85公斤,血脂肪高達300單位,遠高於200單位的正常值,運動量又少,加上長期生活作息不正常,是誘發中風的主因。


王生嚇得直說:「真是慘痛的教訓,要慢慢把睡眠時間往前移,不敢再熬夜晚睡了。」


郭啟中說,預防中風之道包括多運動、維持健康體態、養成規律生活作息與適當補充水分。


該院神經內科主任傅進華表示,中風有五大症狀,黃金救援時間僅有3個小時,症狀包括突發性半側肢體麻木或無力,突發性的臉斜、說話不清楚或流口水,突發性視力喪失或出現雙影的複視狀況,突發性意識改變,例如突然昏倒、嚴重頭痛,例如爆發性嚴重頭痛,可能是出血性中風症狀。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