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健康資訊 (16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嘴巴破,原來跟「胃」有關係?

有口腔潰瘍困擾的人其實多不勝數,有些人甚至生來就有口腔潰瘍的體質,傷口好不容易痊癒卻又再度復發,總是無法完全根治。

根據多年諮商經驗發現,有罹患口腔潰瘍的人,多半有下述幾項共通點:

口腔內部「浮腫」

口腔內部浮腫指的是舌頭、牙齦、口腔內側及嘴角等部位發生腫脹,口腔內一旦腫脹,就容易因為誤咬而受傷。我想每個人多少都有不小心咬破嘴巴的經驗吧!不過,因這種傷口與這裡要談的口腔潰瘍不同,通常容易痊癒。

令睡液分泌不足且黏稠

也許大家兒時都有這樣的經驗,將口水塗在傷口上,沒多久傷口自然就痊癒了。唾液確實具有殺菌力和修復力,尤其孩提時代,如果唾液分泌不足,便容易產生感冒與蛀牙等症狀。健康的睡液通常呈透明液狀,然而口腔潰瘍患者,不僅唾液量較常人稀少,睡液也呈現半透明,相當黏稠。

頸部緊張

頸部緊張也許乍聽之下,與口腔潰瘍風馬牛不相及,但事實上絕大部分的口腔潰瘍都與頸部緊張脫不了干係。

頸部一旦緊張,顎關節就不容易打開,而與顎關節緊緊相連的「耳下腺」與「顎下腺」正是主要的唾液腺,由此可知,頸部緊張會間接導致睡液量分泌不足。

另外,胃功能不良也會造成頸部緊張。一旦胃部感受壓力而緊張,不僅容易消化不良及胃下垂,橫膈膜也會順勢向下拉扯,使得支撐橫膈膜的「膈神經」向上影響頸部,讓頸部也跟著緊張。

治本必先溯源,解決「嘴破」就從「幽門」開始

由上述推演我們可以發現,胃與口腔潰瘍有著密切關係,現在就讓我們仔細探討箇中原因。

胃的主要功能是絞碎、殺菌等消化作用,等到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後,才開始被身體吸收。而胃與十二指腸間還有個「幽門瓣」,由自律神經控制閉合,扮演著守門員的角色。如果食物在胃中尚未充分消化,就不能通過幽門瓣進入十二指腸。

想像一下,門的另一頭來了個未曾謀面的陌生人,你應該會提高警覺,把門關得更緊吧!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胃與十二指腸之間,當緊張、恐懼、壓力等負面能量讓胃消化不良,負責守門的「幽門瓣」便會緊閉,死守城門不讓異物進入十二指腸。也就是說,身體會透過自律神經的調節,自動關上胃與十二指腸間的城門「幽門瓣」,防止兵臨城下的異物繼續往內部入侵。

事實上,身體只要關閉「幽門瓣」,就足以讓腸堵塞、打結,其結果將使幽門瓣以下的胰液、腸液分泌受阻,導致腸管腐敗、產生毒素,幽門瓣以上則防礙胃酸、睡液分泌,影響消化與口腔環境,而口腔潰瘍的最大原因即源於此。

試著接受不同的價值觀,口腔潰瘍自然痊癒

若想解決口腔潰瘍,就必須從根本開始,讓「幽門瓣」確實閉合。然而,幽門瓣緊閉不過是保護身體的「反射作用」罷了!正所謂:「事出必有因」,幽門瓣閉鎖的背後,也必然存在某種心理因素。

請閉上雙眼,確實捕捉腦中浮現的各種人事物,並將這些影像放在眼前,仔細地觀察。接著不妨思考一下:「令你難以接受的價值觀是什麼?」、「在你身旁,有沒有誰讓你感到恐懼害怕?」、「什麼事總是讓你覺得侷促不安?」先別排斥這些問題,因為答案或許會成為你的精神糧食,甚至讓你真正地獲得成長。

我認為口腔潰瘍代表你心中「極欲桿衛的價值觀」。仔細回想,你是不是時常盲目地關上心門,拒對方於千里之外?是不是為了捍衛價值觀,而將周遭朋友當作敵人?解決口腔潰瘍的關鍵在於退後一歩,擴大自己的器量。這也許會花上一點時間,但不妨試著與對方懇談,這個方法對難治的口腔潰瘍絕對有莫大幫助。

這些都是醫生和專家們花費數十年研究的心血結晶喔,謝謝,請一定要參考。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種癌症的可能前兆

1.食管癌:吞咽食物有遲緩、滯留或輕微梗噎感,可自行消退,但數日後又可出現,反復發作,並逐漸加重。或在吞口水或吃東西時,總感覺胸骨有定位疼痛。平時感覺食管內有異物且與進食無關,持續存在,喝水及咽食物均不能使之消失。
  
2. 胃癌:突然出現原因不明的消化不良症狀,而且比較頑固、進展快;突出的表現為食欲迅速下降、食後腹部飽脹感及不適感,同時,體重明顯降低。或者,過去沒出 有胃痛(“心窩痛”)的人,突然出現反復的胃痛;以前雖有胃痛,但近來疼痛的強度、性質、發作的時間突然改變,且原來治療有效的藥物變得無效或欠佳。
  
3. 大腸癌:凡30歲以上的人出現腹部不適、隱痛、腹脹、大便習慣發生改變,出現便秘、腹瀉或者交替出現,有下墜感,且大使帶血,繼而出現貧血,疲乏無力,腹 部摸到腫塊,應考慮大腸癌的可能。其中沿結腸部位呈局限性、間歇性隱痛是結腸癌的第一個報警信號。下墜感明顯伴大便帶血,則是直腸癌的信號(大腸癌包括結 腸癌和直腸癌)。
  
4.肝癌:早期肝癌無特異性症狀,如有亦多是癌前疾病的一些複雜表現。但是如果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人,右上腹或肝區出現刺痛或疼痛加劇,身體不適,食欲減退,進行性消化不良,伴有頑固性腹瀉及體重明顯下降時,應高度警惕。
  
5.鼻咽癌:鼻咽癌的早期徵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症狀(和體征)多發生于單側。單側涕血(指擤出)、單側鼻血、單側耳鳴、單側聽力下降、單側頭痛、單側頸淋巴結腫大。
  
6.腦腫瘤:主要表現為頭痛和嘔吐。頭痛很特別,往往是在清晨醒來時頭痛最重,起床後可逐漸減輕,以前額、後枕部及兩側明顯。頭痛多伴噴射狀嘔吐,與進食無關,尤其是疼痛劇烈時,而嘔吐後頭痛即減輕。
  
7. 肺癌:咳嗽是肺癌的早期症狀,其特點是以陣發性刺激性嗆咳為主,有咳不淨的感覺,一般無痰或只有少量白色泡沫痰,繼發感染可出現膿痰。如經抗炎治療2周後 無改善,應警惕肺癌的可能。或在原有慢性咳嗽基礎上出現咳嗽性質改變,甚至伴有“氣管鳴”、“氣短”應予注意。肺癌的另一警號是間斷性反復少量血痰,或痰 中帶血絲。此外,還出現胸背痛、胸悶、發熱等症狀。
  
8.乳腺癌:乳房發生異常性變化,如摸到拉厚或包塊、脹感、出現微凹(“酒窩征”)皮膚變粗發紅,乳頭變形、回縮或有鱗屑等,疼痛或壓痛,非哺乳期婦女突然出現單側乳頭流水(乳樣、血樣、水樣液體)。
  
9.子宮頸癌:宮頸癌的早期症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不規則陰道出血,尤其是停經多年又突然陰道出血。
白帶增多,呈血性或洗肉水樣。
下腹部及腰部疼痛。出現上述其中一項以上者都要及時進一步檢查。重點是不規則陰道出血,接觸性出血和白帶過多。
  
10. 白血病:發熱、出血、貧血是(急性)白血病的三大早期症狀。發熱為37.5℃-38.5℃常提示有感染,如皮膚、呼吸道、腸道、口腔、泌尿系統等部位炎 症。出血可發生在任何部位,但以皮下、口腔、鼻、牙齦等處常見。出血程度可由瘀點、瘀斑以至口、鼻腔大出血。貧血是因為紅系造血障礙和出血所致,且演進迅 速,病人面色蒼白。此外,可出現淋巴結腫大和骨關節疼痛,有特徵意義的是胸骨輕壓痛。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增強記憶力的簡單訓練方法】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的一份報告說:假設你始終好學不倦,那麼,你腦子一生儲藏的各種知識,將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的五十倍。

據說,該圖書館藏書一千多萬冊,也就是說,人的記憶容量相當於五億本書籍的知識總量。還有人估計,全世界圖書館藏書七億七千萬冊。它們所包括的資訊總量共有四千六百萬億比特,這正好和一個人腦所能記憶的信息大體相當。並且,人的記憶可以保持七十到八十年以上。

一、增強記憶能力的簡單方法

(一)回億一天的細節

這種增強記憶的鍛煉你可以每天在入睡之前進行。如果你能老老實實地堅持一個月內每天晚上都做一次,結果會讓你大吃一驚。

上床準備睡覺前,或背靠著忱頭坐著,或躺著,但要確保自己在10-15分鐘之內保持清醒。

透過有意識的做幾分鐘呼吸運動來放鬆自己。

從今天做的最後一件事開始,回憶其最具體的細節。這可能包括讓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注意自己的呼吸運動。

然後再往前想,回憶就在這之前做的事,也許是爬上床。然後是在這之前的事,也許是刷牙,回憶你的感覺和想法。

想像你的一整天是一盤電影膠片,現在正在倒著放映。就像倒退著走路或說倒話,就與看倒著放的電影一樣,假如這樣,你是觀眾(也是回憶者),倒著回顧你一天中的每一時刻。

這樣一步步地倒著回顧你的一天。你可能會發現,在時間上離現在越近的時刻,其細節的東西記得越多;而一天中早些時候發生的事,其印象最倉促,最短暫。

(二)畫地圖煉記憶

找一份市內街道圖,選取一個小區,劃一個圈圈上十多條街道,然後用觀察看圖3分鐘。使用定時器以保證時間的準確。合上圖不看。定時1分鐘。

根據記憶重畫此圖,包括街道名及所在位置。

不斷練習直到能在不超過60秒的時間裡精確地畫出此圖。

再將市內街道圖擴大圈定範圍到二十多條街道,再用3分鐘觀察此圖後,合上圖不看。定時1分鐘。

根據記憶重畫此圖,包括街道名及所在位置。

不斷練習直到能在不超過90秒的時間裡精確地畫出此圖。

(三)永遠不會忘記的面孔

每天一次,隨意選一件物體,一幅畫片或一個人,仔細觀察2分鐘。

移開視線,畫出剛才觀察的對象。一天結束時,不看此畫,根據記憶再畫一張。

每天換一個觀察對象,持續一周。然後,把這些畫放起來,根據記憶重畫。

注意先後畫的圖像之間的差異和不同之處。

堅持些方法幾週,直到一周結束時能準確在重新畫出該週內每天畫的圖畫。

二、 透過音樂獲得超級記憶力

當你需要研究和學習某一特別的知識體系,比如外語。備試材料,或任何你希望理解的新的、複雜的東西時,就進行這種鍛煉。

進行這種鍛煉時:一方面您放“巴洛克式”的音樂,使身心放鬆,不斷的放聽;同時,另一方面,你需要有人大聲向你讀出材料,或者事先你自己將聲音錄製下、或放映的英語文章和單詞CD等來作好準備後,來放給自已聽。

比如你想掌握更多的外語詞彙,或者提高母語的遣詞造句能力,就可這樣提高記憶力。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胖不是吃多、而是吃錯!「全球十大垃圾食物」大公開

文/韓柏檉(排毒專家、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
2012/07天下雜誌出版《排毒舒食盛宴》

最近有件事情給了我很大的震撼。

打開電視,新聞節目報導的是劇場大師李國修、主持人賀一航等名人罹患大腸癌,甚至連十歲小孩也難逃大腸癌魔掌;但一轉台,照例又是大吃大喝的美食、烹調節目,教人用高溫油炸烹煮膏粱厚味,或是夜市裡人聲鼎沸吃著炸薯條、鹽酥雞……。

我思考著,為何愈來愈多人會得到大腸癌?是不是吃了太多不該吃的東西,而且無法完全排出,造成身體堵塞累積的廢物太多,塞爆了各種器官?爆肝、爆腸、爆心,如果大家還是要這樣吃下去,那就得想辦法保持身體的進出平衡,不要讓壞的東西留在身體裡面太久。

健康之鑰,在進與出(In and Out)間的平衡。

談到健康,一般人常會用科學或學術的字眼去看,事實上,我們可以用很簡單的邏輯來想這件事。想想看,在我們的生活中,外在有形、無形的物質是怎麼進來身體的、到哪個器官去了、進來了多少、是好的還是壞的,經過體內的吸收、消化和儲存後,排出去了多少?還是有部分被阻塞卡住了?

進和出如同天平兩端,只要平衡就能得到健康。若是進的太多、出去的不夠,就會這裡痛那裡酸,引發慢性病,例如肥胖或新陳代謝疾病;好的東西進來不夠,身體的基本需求會不足;若壞東西出不去,更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疾病如癌症等。

進,選擇對身體有用的東西

進,簡單來說,就是要「為我所用」、對身體有用的東西,包括以下7種來源:

一、陽光

很多人一聽到陽光就很害怕,怕紫外線傷害,但身體不能沒有陽光照射,每個人都要適量曬太陽才健康,因為陽光可以在體內轉換成所需要的維生素D和D3,建議每天至少花20~30分鐘在陽光下走走。春、夏、秋季陽光較強烈,可以選擇清晨或接近傍晚再出去,這時也不必顧慮要戴帽子、擦防曬油,自在地去曬曬太陽吧!因為這是天地給我們最好的能量。

二、空氣

人不能一分一秒沒有呼吸,如果空氣是新鮮乾淨、充滿氧氣的,大口深深吸入,就能產生活化、正向的力量。

現在的環境裡髒空氣多,譬如汽機車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手煙、臭氧、揮發性有機物 例如 甲醛 甲苯等,室、內外都充滿對人體有害的空氣污染物。

三、水

清新、乾淨的水可以增加細胞代謝效率,達到排毒功能,水裡面還有人體所需要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不乾淨或污染的水含有重金屬、農藥等各種污染物質;現代的飲料更令人不放心,過多的色素、糖分和不明的人工添加物,認真思考,這些真的是我們身體所需要的嗎?

四、食物

民以食為天,我們每天要吃三餐。乾淨無毒的食物提供了礦物質、維他命、胺基酸和六大類營養素如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可以滋養身體細胞。天然、無毒的全食物是最受體內細胞歡迎的,吸收之後能量就會大大增加。

但如今的食物太可怕了,人工添加物、防腐劑和各種毒素,隨著三餐進入我們身體,每當看見小朋友喝著奶茶、吃漢堡、鹽酥雞、飲料、冰淇淋、燒烤、蜜餞等五顏六色的食物,我都很憂心,因為這些都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的垃圾食物(見下頁),而這竟然就是我們每天用來餵養自己和下一代的「食物」。

WHO公佈全球十大垃圾食物

1. 油炸類食品
2. 醃製類食品
3. 加工類肉食品(肉乾、肉鬆、香腸、火腿等)
4. 餅乾類食品(不包括低溫烘烤和全麥餅乾)
5. 汽水可樂類飲料
6. 方便類食品(主要指方便麵和膨化食品)
7. 罐頭類食品(包括魚肉類和水果類)
8. 話梅蜜餞果脯類食品
9. 冷凍甜品類食品(冰淇淋、冰棒、雪糕等)
10. 燒烤類食品。

五、觸摸品

清潔用品、清潔劑、化妝品、保養品等,我們天天接觸的日常用品中,也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毒物,例如塑化劑。

思想和情緒:進出之間很重要的一部份,是要包含靈性的考量。大腦和念頭隨時在啟動,如果是正向、善念的,呈現出來的便是喜樂、放鬆、自在和壓力較小的身心狀態,細胞也會變得圓潤。

思想和情緒影響到身體,而且正、負面情緒影響相距甚大。我幾乎不看電視和報紙,就是因為不想受到負面情緒影響。打個比方,就像你現在正在看這本書,覺得心有戚戚焉、覺得很棒,也想來試試看這樣做,這就是個正向的反應;但如果你躺在沙發上在看政論節目,或是打打殺殺的影片,負面情緒多,細胞會快樂、會正常嗎?最後連內分泌也會跟著紊亂。

當下你無法扭轉負面情緒貪、 瞋、痴、慢、疑、怒、哀、悲、怨時,細胞也會跟著轉不過來而扭曲變形,因此,一定要趁早學習如何擺脫負向情緒。

六、氣

有人說,氣是科學嗎?這太玄了吧!其實一點也不玄。我們常聽到人家說某某人練氣功所以氣很強、這個地方氣場很強等,都是有原因的。

在好的環境裡,氣場很強,會令人覺得舒服;相反地,憂慮吵雜、混沌不明的地方,如地下舞廳、KTV或充滿暴力、怨念的環境,就會出現不好的氣場,對身體有負面影響,細胞也會扭曲變形。

如同先人文天祥提到:「養天地正氣」,我們要多讓正面的氣進到身體裡面,才可以提高精、氣、神,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態。

至於這些外在的物質是經由哪些途徑進入身體?第一是從嘴巴吃進來、喝進來的,就是所謂的病從口入。第二是從鼻子吸進來的,第三是從皮膚接觸吸收的,皮膚是人體吸收面積最大的器官。

出,維持身體自淨能力

人有乾淨自己身體的自淨能力,像是水庫、河川,接受了外界污穢、骯髒的東西,只要量不是太大,經過一段時間就能恢復潔淨,身體也是一樣,髒東西太多,嚴重堵塞,之後就會喪失自淨能力,自淨能力也和身體自癒力有關。

如何將身體不要的毒素排出?可以從肺臟(吐氣)、腎臟(排尿)、淋巴系統、皮膚(排汗)、肝臟(膽汁)、胃(嘔吐)到大腸(排便)排出,也可以藉由哭和笑,發洩轉換不好的情緒和念頭。

以下7個字,可以用來簡單說明身體「出」的方法與流程:

清:清理、清掃和清潔身體內部,也包括清心,要下定決心,做出正確決定去執行,才能真正達到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清除新近產生的毒素。

通:如何通氣血。身體多數的營養和排泄都要靠血液循環,現代人經常「氣滯血瘀」,這是造成一切疾病的根源。

調:調整身體的酸鹼質。血液酸鹼值在7.35~7.45是最好的狀態,但現代人體偏酸,容易造成血管阻塞,所以要藉由調整體質、作息和飲食來恢復身體的正常狀態,譬如少吃會讓身體變酸性食物如白糖、白鹽和肉類等精緻食品。

消:如何把進入身體的東西,100%消化吸收為身體所用。其他像是留滯在身體的水分、水腫,要用利水、 利尿的食物如黑豆、小米或薏仁,排出身體多餘水分。

解:加強身體的解毒功能,活化肝臟與膽細胞,讓它發揮最好的解毒能力,讓多數的毒素能夠轉化為無毒或毒性較小的物質。

排:把身體多餘的熱量、脂肪和囤積的毒物經由肝、肺 、腎 、大腸與皮膚排出。

補:身體經過以上程序,做了很多功、花了很多能量,這時可讓它恢復元氣,像是拉肚子或病後有點虛,需要吃點稀飯補氣,或是吃點紅棗桂圓薑茶補血或四神湯補脾胃。

靜坐、運動或氣功,也是一種補充能量的方法。

現代人最常見狀況:壞的進來多,出去少

以進出的流程來看,一般人通常會碰上以下四種狀況:

一是進來身體的東西很好、很多而且適合,壞的出去也很多,這種狀況很好,給它按個讚,是綠燈。

二是好的進來多,壞的出去少,表示有壞的在體內,需要擔心,是黃燈。

三是壞的進來多,出去的多,還是會有疑慮,擔心營養不夠、不均衡,是黃燈。

四是壞的進來多、出去少,這是最令人擔心的大紅燈狀況。

依我看現在大部分的人是屬於第四種狀況,生活模式是壞的東西進來的多,思想 情緒又負面,排出去又不定時、不定量,而且頻率、次數和量都不足,也就是排不乾淨。最近我幫高中生的醫學營上課,我問他們有沒有每天排便,一半以上的人舉手說沒有。你看這些人是不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我說我一天排便三次,他們都很驚訝。

但進出不平衡會對人造成什麼影響?會讓人變醜、變老、氣滯血瘀、酸痛麻腫,明顯出現的症狀是老化、三高、痛風、新陳代謝症候群、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這些問題主要在壞東西太多排不出去,影響荷爾蒙分泌減少,讓細胞和器官快速老化。

再來是體內自由基太多,一直攻擊正常細胞,讓基因(DNA)產生變異,代謝系統無法正常運作。氣滯血瘀就是自由基和老化所造成的負面結果之一。

而為什麼壞的東西會進到體內?一個字,貪。貪吃、貪美味、貪便宜………就是貪婪, 有個笑話說,台灣有三寶:勞保、健保、還有199吃到飽,現代人被刺激消費,經常到大賣場買過多過量的食品,這些被外在環境誘發的貪念,一味追逐卻沒去想到後果,最後傷害的還是自己的身體。

先認錯才有機會去改變

因應之道是,一定要認錯、要感恩、要改變、要行動、要持久。

這裡包括身心靈三個層面,要有自覺現有生活方式是錯誤的,先認錯才有可能去改變。比如我在看完這本書後,我要開始改變,開始去思考有沒有對不起我的家人、我是不是一直讓孩子去吃速食,是不是要改變烹調的方式、改變個性等。

再來是感恩,要心存感謝,感謝有機會讓我們覺悟和所有幫我們更健康的人。還要下定決心改變,行動是真正的落實,讓知識變行動,讓個人和家人有更好的改善。

接下來是持之以恆,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具體的去執行七少八多,這是基本概念。

七少:少油、少鹽、少糖、少加工、少外食、少魚肉、少便宜

八多:多天然、多蔬果、多穀豆、多喝水、多運動、多大笑、多感恩、多祈禱。

那壞的出去太少,有什麼因應之道嗎?

現代人太急太忙,熬夜、壓力大、不動、不喝水、不上大號,犯了排毒的大忌。腸胃道系統負責身體70~80%的廢物排洩,而如今卻堆滿垃圾、廢物、毒素,便秘的問題一大堆,更嚴重的是,腸道中累積高糖、高脂、高蛋白,時間一久會造成酸性腐敗便,使體內氧氣大量減少,厭氧壞細胞增加,形成危害各種器官的蛋白胺。所以,最好每天飲食要吃多纖維、多喝水、多運動、多排汗,有便意就上大號;生活步調放慢,不急不怒,一方面消化吸收正常,另一方面則順利將廢物毒素等排出。

進出之間,心中要先有盤算

面對進出之間,自己心中要有盤算,要走在中道上:好的有多少、壞的有多少、新的有多少,舊的有多少;進的多,還是少;是要還是不要,是取還是捨,都要掌握拿捏分寸。

對於進,不妨先考慮「先減再加」謹慎原則,不要急著進,先想辦法讓東西出去,減少身體負擔,再慢慢增加好的東西,可以避免加的太快身體無法負荷。

對於壞的,則要有斷、捨、離的想法。斷了這念頭,讓它沒機會進入身體。捨,原來愛吃冰淇淋、垃圾食物,經過了解、反省,能夠捨去不吃。離,離開不適合的、會讓人生病的環境和習慣,給自己的身體重新開始的機會。

我要鼓勵大家回歸到沒有食品加工的飲食習慣,純天然、沒有化學添加的食物,就不會有許多文明病發生。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吃甜食會使孩子性格怪癖

我們在幼兒園、學校都不難見到一些莫名奇妙煩躁不安的孩子,他們不但性格古怪,而且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也不好,給家長和老師對他們的教育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是什麼原因使這些孩子的性格變得如此糟糕呢?調查發現,出現類似症狀的孩子有相當一部分與過量攝入甜食有關。現在的孩子多喜歡吃甜食,加之家長的溺愛,不斷地滿足其需要,造成孩子體內攝入糖分過多的現像是十分普遍的。

甜食為什麼會對孩子造成性格怪癖?從醫學的角度分析,如果體內糖分過多,丙酮酸和乳酸等代謝物就會明顯增高,這時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維生素 B1來加速這些代謝產物的排泄,而維生素 B1在體內是不能自然合成的,全賴於從食物中攝取,但嗜糖的兒童卻難以在偏食的習慣中攝取更多的含有維生素B1的食物。當體內維生素B1缺乏時,醣類代謝物丙酮酸等就會在腦中大量的蓄積,同時造成兒童性格的異常。

對於嗜糖所致的性格怪癖的孩子,除了嚴格控制食物中的糖分外,還應積極誘導其多吃含有維生素的食物,特別是含有維生素B1的食物如花生、糙米、瘦肉等。若是維生素B1缺乏症狀明顯,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維生素B1片或註射維生素B1,並增加體育鍛煉,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健康的成長。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有「鈣」念 幫助睡眠精神好

日期:2012.10.20

◎ 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緊張、壓力大,睡眠品質普遍不良,根據亞洲睡眠協會調查指出,台灣成年人約78%有睡眠障礙,且年齡層有下降趨勢。許多人的睡眠問題成因除了壓力外,也跟日常飲食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營養師說,適當補充鈣質,可以有效助眠,提升睡眠品質。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黃允臻指出,一般人提到「鈣」,除了聯想到骨質疏鬆症之外,其實「鈣」也跟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與傳遞有關,可以改善神經緊張,幫助情緒穩定,進而提升睡眠品質。倘若青春期學童缺乏鈣質,還可能易有注意力不集中,阻礙學習能力之虞。

黃允臻提到,衛生署對國人鈣質的建議攝取量為:國小學童每天800-1000毫克、國中、高中學生每天1200毫克、成年人每天1000毫克。但根據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人鈣質攝取量普遍不足,成人與老人的鈣攝取量僅達建議量的五至七成,國人攝取量未達建議量者,竟高達八成以上。

如何在日常飲食中,輕鬆增加鈣的攝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營養科推出均衡美味的『鈣』高尚食譜,除了提供豐富鈣質外,還搭配一些快樂營養素,如維生素C(甜椒、油菜花、奇異果、柑橘類水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B群(全穀類、豆類、堅果類)、色胺酸(杏仁、起司、芝麻)、魚類(秋刀魚、鮭魚)、鎂(堅果類、豆類、全穀類、深綠色蔬菜)和錳(菠菜、豌豆、萵苣)等,讓營養更均衡豐富,活力滿分!


黃允臻還提醒大家,牛奶雖然含有豐富鈣質,但也含有蛋白質,過多的蛋白質會造成身體鈣質流失,所以牛奶不可當開水喝。此外,喝過量的茶及咖啡,會因單寧酸而阻礙鈣的吸收,建議以鮮奶取代奶精粉或奶油球。含磷過高的碳酸飲料及加工食品(如香腸),也會增加鈣質排出,除了食用富含鈣質的食物外,同時也要搭配運動、曬太陽,讓身體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素更聰明?8招吃對了,身高、智力一級棒
2011-03 康健雜誌148期 作者:林慧淳

全家一起吃素的家庭愈來愈多,但許多人擔心,兒童和青少年吃素會不會影響發育? 其實只要吃對了,孩子一樣好優秀。

穿過櫻花綻放、落英繽紛的小路,造訪「週一無肉日平台」發起人、前自立晚報報系總主筆蘇小歡座落山中的「歸藏山莊」,寧靜恬適氛圍頗有陶淵明「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情境,不禁暗想,孩子徜徉此間,必能享受有別於都市喧囂的童年吧!

邁入蘇小歡家中,戶外冷風頓時消逝無蹤,原來暖意源自客廳一座大型石砌壁爐,他平日總隨手揀回樹枝當柴燒,取自大自然的燒材源源不絕,寒流再強也不怕。

山中歲月不僅生活單純,蘇小歡一家人也吃素,有胃潰瘍病史的他,自認因為15年前開始吃素,減緩許多腸胃問題,由於長期受惠於素食飲食習慣,自然而然,兩個兒子從小也跟著爸媽一塊兒吃素。

身為無肉推廣者,常有人問他,孩子吃素會不會影響發育?蘇小歡總是搖頭、自豪地說:「絕對不會,我家小孩就是最好的例子。」

的確,蘇小歡兩個兒子都「高人一等」。大兒子大含四歲起吃素,現在就讀輔大電機系三年級,身高180公分,愛打籃球,運動細胞發達。他的模樣清秀、皮膚白裡透紅,蘇小歡常笑稱,不送他去當模特兒太浪費了。小兒子小鯨長得更高,現年國二就已經185公分,他的笑容靦腆、人緣好,從小就是「人氣王」,更且小鯨是典型的「胎裡素」,出生後從未吃過一口肉,儘管如此,他的身材瘦高卻孔武有力,「擲躲避球的球速快又猛,我都不太敢接。」身高174的蘇小歡一臉驕傲,蘇太太的身高則不到165公分。

吃素更聰明?

近年來由於健康、環保、宗教等各種動機而吃素的人愈來愈多,而且,全家一起吃素的風氣也日益盛行,但許多家長都遇到同樣困擾:孩子吃素是否有礙發育?

「絕對不會。」北醫保健營養系副教授楊淑惠斬釘截鐵地說,多年前她在台安醫院擔任營養師時,就認識不少素食家庭,孩子發育都很好,她更遇過五代吃素的家族,小朋友和一般葷食兒童一樣聰穎活潑。

甚至有國外研究指出,素食者比較聰明。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報告指出,追蹤8000多位受訪者長達20年後,分析他們的飲食習慣和智商的關係,結果發現,素食者不分男女,幼時智商成績平均比習慣吃肉的人高5分,在考慮教育程度和工作背景之後,這樣的智商差異仍具統計上的意義。

研究人員推測,素食者飲食中豐富的蔬果可增進腦力,計劃主持人蓋爾博士甚至不排除,可能因為這種飲食方式有助於統合能力的表現。

楊淑惠指出,目前國內尚無研究證實吃素能使人更聰明或長得較高,但即便如此,素食對於兒童健康的益處仍然顯而易見。

她曾針對台北市學齡兒童的健康狀況進行小型研究,結果發現,高達41.6%的孩子膽固醇偏高,若採行素食飲食可大幅改善這個問題。

更且青少年愛油炸、嗜肉食的飲食習慣,更導致肥胖、代謝症候群提早發生,皮脂分泌失調還讓青春期少男少女滿臉「豆花」,嚴重影響外貌和自信心。

蘇小歡就說,兩個兒子從小到大幾乎沒長青春痘,皮膚一直很光滑,應該就是多蔬果高纖維、遠肉類少油脂的功勞吧!

不只無肉更要均衡

儘管素食飲食好處多,但國內營養界對於推廣兒童吃素仍有疑慮。「我們擔心孩子『吃錯素』才是問題關鍵。」

楊淑惠憂心忡忡指出,「不吃肉≠吃素」,肉邊素反而容易造成營養不足,尤其不利於成長發育中的兒童和青少年。

例如餐餐白飯配水煮青菜,或麵筋、醬瓜就隨便打發,飲食種類不夠多元,該吃到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統統缺乏,難怪孩子始終瘦小,且「面有菜色」。

有鑑於此,台灣營養界著手制定「素食飲食指標」,初步擬訂8項條文,楊淑惠解釋如下:

1.依據指南擇素食,食物種類多樣化

不要只吃單一種類的食物,來源必須多元,才能攝取到完整的營養素。

2.全穀至少三分一,豆類搭配主食更佳

糙米、胚芽米、全麥麵粉等全穀類食物應至少佔主食的三分之一,如此可攝取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E等營養素,且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有預防肥胖等疾病的功效,還能避免血糖快速上升。

搭配紅豆、綠豆等各種豆類更好,前台北醫學院長董大成喜愛在糙米飯中加入黃豆,兼顧蛋白質的攝取,他總稱黃豆糙米飯為「天下第一米飯」。

3.烹調用油常變化,堅果種子不可少

素食用油必須採用植物性來源,因此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非常高,但單元不飽合脂肪酸卻常不足,因此建議經常更換油類,並且從堅果種子中補充適當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4.深色蔬菜營養高,菇藻紫菜應俱全

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的營養素是維生素B12,楊淑惠曾遍尋各種發酵食物中B12的含量,結果發現,每100克臭豆腐,含有1微克B12(每人每天建議量是2.5微克),是不錯的來源,但要避免油炸烹調。

菇菌、海藻類也是優良的B12來源,以一般包壽司用的紫菜為例,3片10克的紫菜,就有5.6微克的B12,也就是說,每天只要吃一片紫菜就能達到每日建議量。

5.水果正餐同食用,建議每餐八分飽

另一項素食者常攝取不足的營養素是鐵質。由於動物性來源的鐵質在人體內生物利用率較高,植物性則偏低,因此素食者更須確保吃下肚的鐵能充分被吸收,這時就要仰賴水果中富含的維生素C,將自然界當中的三價鐵,還原成人體可吸收利用的二價鐵。

楊淑惠建議,水果富含水分和纖維,攝取後胃的排空迅速,僅約半小時,因此為確保維生素C能有效與鐵質作用,無論是餐前、餐中、餐後吃水果,和正餐的時間最好不要相差半小時以上。

6.口味清淡保健康,飲食減少油鹽糖

台灣素食常免不了多油、多糖、多鹽,因此素食族應該隨時提醒自己,烹調時少用油鹽糖,以免增加身體負擔,反而肥胖、疾病接踵而來。

7.粗食、原味、少精緻,加工食品少選食

儘量選擇營養完整的天然食物,少吃過度調味、添加防腐劑的加工食品。楊淑惠舉例,麵筋是麵糰經過洗筋程序溶出澱粉和水溶性物質,然後再經過油炸而成的產物,除了有嚼勁之外,幾乎沒有營養,應該少吃。

8.健康運動30分,適度日曬20分

國人普遍熱量過剩的首要問題不是吃太多,而是運動不夠,由於素食者更應攝取充足的營養,同樣需要加強運動以消耗熱量。

此外,為了補足動物性來源較豐富的維生素D,素食者必須多曬太陽,建議一天20分鐘,就不必擔心維生素D缺乏。

培養孩子吃素的能力

確保孩子吃素營養均衡無虞之後,更大的難題是如何讓他們愛吃素?

多數兒童常被甜食、油炸物引誘,總將青蔬、水果拒之於千里,尤其習慣大嚼魚肉的孩子更難改變口味,綜合專家和素食家庭的教養經驗,讓孩子愛上素食。

■找出孩子吃素的動機

兒童或青少年最初接觸素食,通常是跟著家人一起吃素,儘管父母動機明確,例如為了還願、為了健康、或為了抗暖化,但對於孩子來說,體會不夠深刻,就難發自內心持之以恆。

幾個素食家庭都提到,「不殺生」或許是個好理由。

公務員陳淑芳全家吃素,就讀國小一年級和幼稚園小班的兩個孩子都是胎裡素,模樣可愛伶俐,陳淑芳與先生從小就帶他們到動物園看可愛動物,趁機做機會教育,告訴他們「吃素可以保護牠們,可愛動物就不會被吃掉。」小朋友果然很有同情心,經過燒臘店時還指著攤上掛的鴨鵝,大聲說「牠們好可憐喔!」

蘇小歡則和兒子一塊兒上網、看生態書籍,對他們來說,包括雞、鴨、豬、魚在內,都是和人們一樣的動物,從來不是盤中佳餚,因此儘管大含上大學後經常外食,仍能維持素食飲食習慣,就連好友以「今天我生日,夠朋友的話就為我破戒」相激,他也總是帶著一抹歉意,微笑搖頭說不。

■第一口「蔬菜力」,從四個月開始

楊淑惠說,人類的味蕾從四個月開始萌發,最好從這時候就讓孩子習慣蔬菜的味道,她建議,以烹調剩餘的蔬菜,例如蘿蔔皮、蘿蔔頭、胡蘿蔔、青菜梗……等,洗乾淨後加入水中煮,可煮一大鍋蔬菜水,煮出礦物質和蔬菜味道後,放涼以冰塊盒冰存,使用前再取出冰塊融化,一次餵孩子喝5cc,讓他的味蕾慢慢接受蔬菜味道。

她分享自身經驗,大女兒幼時沒喝蔬菜水,長大後雖然不挑食,但遇上諸如茄子、青椒等特殊味道的蔬菜,就堅持不吃。小兒子在嬰兒時期固定餵飲蔬菜水,現在幾乎能接受所有蔬菜。

■比葷食還要講究烹調美好

擁有一雙巧手,似乎也是素食家庭必備的要素。

一早和蘇小歡相約採訪,他熱情邀約中午一塊兒吃家常素料理,相隔不過兩個小時光景,蘇太太已變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好菜,令人讚嘆。

正因為這一手百變素菜的功夫,讓大含和小鯨寧願每天帶便當也不想吃外食,小鯨上國中後,一度訂學校提供的素食營養午餐,但過沒多久,因口味太重吃不慣,仍要求媽媽每天帶便當,就算是前一晚的剩菜都好。

善用烹調讓素菜變好吃,經營素食餐廳的邱莓筐也是專家,她認為,吃素雖然是為了降低身體負擔,但口感仍然很重要,例如過年時,自家製作應景的南棗核桃糕,就很受素食者的歡迎,食材複雜的素佛跳牆、素十全大補湯、西式焗烤義大利麵也難不倒她。

邱莓筐的兩個孩子進入素食領域屬於「半路出家」型,由於已經習慣葷食,想改變口味更要花費心思,她為孩子每年訂下一個生日目標,期許在新的一年,可以接受一種味道特殊的蔬菜,在這一年當中,邱莓筐就以各種方式烹調這項蔬菜,尋找孩子最喜歡的做法,這一路從青椒、茄子、苦瓜循序漸進,本來不敢吃苦瓜的大兒子,現在還主動點菜:「上次那道鹹蛋苦瓜味道還不錯」,讓她好有成就感。

她最愛的一道素菜就是「綜合蔬菜」,說穿了就是將當天廚房裡所有的蔬菜各抓一把,慢熟的青椒、玉米筍等先汆燙,再加入葉菜類翻炒,也可丟一撮菇類,口感新鮮清脆,孩子也很愛吃。

美味素菜小祕訣

1.儘量保持食物原味,善用調味料提香氣

知名烹飪老師蔡季芳認為,不忌五辛的健康素尤其容易,她常將大白菜抹點蒜頭、加點鹽、醋、辣椒,切絲拌一拌,一道鮮甜脆爽的蔬菜料理就上桌了。

2.別濫用香油和胡椒粉

蘇小歡有深刻體會,他吃遍各家素菜館,最怕吃到明明不對味,店家卻「為了調味而調味」,猛加香油和胡椒粉,反而蓋過食物原味,讓人食不下嚥。

3.水果醬汁拌蔬菜,相得益彰

蘇太太用新鮮鳳梨汁調一點美乃滋做為醬料,舖上汆燙青花菜,口感酸甜好吃。蓮藕薄片佐以葡萄柚汁,滋味也很清爽。

4.適時採用加工食品

蘇小歡建議,蒟蒻、黃豆製成的素肉、素火腿,可做為由葷轉素的階段性食材,一方面是形狀與葷食相仿,更重要的是口感有嚼勁,滿足生理上咀嚼的快感,愉悅油然而生,有助於持續吃素。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個好方法!讓大腦變年輕、增強記憶力

2010-01 康健雜誌 469期 作者:黃惠如

如果大腦是銀行,你的存款夠多嗎?儲備充足的腦力存款,從今天開始。
(原文刊登於康健雜誌2010年1月,134期)

有人問知名的神經學家斯默爾(Gary Small)醫師:年齡多大就太遲了?就算改變壞習慣,也不能保護自己的腦子了?

斯默爾醫師說,「請聽我大聲說明白:永遠不嫌晚,只要今天開始改善生活型態,就可以開始修復昨天的損傷。」

為了保持大腦的青春,必須改變生活型態,這些生活型態不僅可以照顧大腦,多數也能維持體能強健,不僅你的身體,連你的大腦也會變年輕。

1:細嚼慢嚥

日本神經內科醫學博士米山公啟說,老人家愈缺少健全牙齒,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愈高。因為咀嚼時,大腦皮質區的血液循環量會增加,而且咀嚼也會激發腦神經的活動。

2:曬太陽

台中榮總老人身心科主任卓良珍也建議,預防失智要多外出走走曬太陽。因為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像「長頭髮」一樣,使神經纖維增長。現在已經有專家研究曬太陽的量是否與失智症的發展有關,雖暫無定論,但每天接受陽光照射,至少能形成較好的睡眠模式,比較不容易憂鬱。

3:列清單

「無論任何年紀,健全記憶運作關鍵都在於注意力,」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記憶增強計劃執行主任史威爾醫師說。他建議,藉由列下工作清單,將每日工作設立一個嚴格的程序,無論工作困難與否,都能幫助有效完成工作。所以你可以試試規定自己中午11點半才讀E-mail,或是直到工作完成到某一個程度才回覆一些較不緊急的電話,或是付完帳單才做別的事。

4:吃早餐

吃早餐不僅為了健康,也為了大腦。

過去常有人說小孩沒吃早餐上課無法專心,這是對的。因為大腦不具有儲存葡萄糖的構造,隨時需要供應熱量。經過一夜之後,大腦的血糖濃度偏低,如果不供應熱量,你會想睡、容易激動,也難以學習新知。

5:開車繫安全帶騎車戴安全帽

頭骨雖然很硬,腦卻很軟。無論年紀老少,腦傷對一生影響極大。你開車時不繫安全帶或邊講手機嗎?請戒掉腦傷風險的行為,也避免會重創腦部的運動。

6:做家事

別小看做家事,做家事不僅要用腦規劃工作次序,也要安排居家空間。

曬棉被、衣服需要伸展身體,使用吸塵器也會使用到下半身肌肉。只要運用肌肉,便會使用到大腦額葉的運動區。況且,將骯髒油膩的碗盤洗乾淨、將髒亂房間整理清潔,成就感的刺激,也能為大腦帶來快感。

7:多喝水

大腦有八成是水,只要缺水都會妨礙思考。臨床神經科學家、精神科醫師亞蒙(Daneil G. Amen)曾經掃瞄過一位知名的健美先生,他的腦部影像很像毒癮患者,但他激烈否認。後來得知他拍照前為了看起來瘦一點,曾大量失水,而掃瞄的前一天他才剛拍照。後來經過水分補充後,腦部的影像看起來正常多了。

8:跟人笑笑打招呼

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吧。卓良珍主任認為,打招呼不但有人際互動,降低憂鬱症的風險,而且為了主動打招呼,要記住對方的人名與外型特徵,也能提高自己的腦力。

9:每週走一條新路

打破舊習、嘗試不熟悉的事可以激發短期記憶,建立大腦解讀訊息的能力。例如嘗試改變每天從家裡走到車站的路線或是改變每天下車的車站,嘗試早一站或晚一站下車,或改變每天坐車的時間,單是做這項,就能對前額葉產生刺激。

10:健走

身體懶得動對大腦很辛苦。有氧運動最好,可以使心跳加速,而且有些動作需要協調四肢可以活化小腦,促進思考,提高認知和資訊處理的速度。

有氧運動很簡單,穿起球鞋出門健走即可。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只要每週健走3次、每次50分鐘就能使思考敏捷。

11:深呼吸

當你很焦慮時,做什麼都難。美國清晰大腦(sharpen brains)網站負責人芙喃達茲(Alvaro Fernandezs)提供一個取巧的冥想法:閉上眼睛、大拇指按小拇指,想像運動後美好的感覺,深呼吸30秒。然後大拇指按無名指,想像任何你喜歡的事物30秒,然後再按中指回想一個受關愛的時刻30秒,最後按食指回想一個美麗的地方30秒。

12:看電視少於1小時

看電視通常不需用到腦,所以愈少這麼做愈好。澳洲的研究人員在網路上測試29500人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發現記憶力較好的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少於1小時。

13:吃葉酸和維生素B12

這兩種維生素可以控制血液中會傷害大腦的同半胱胺酸。瑞士的研究發現,230位60歲以上的人攝取這兩種維生素過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適量攝取的人的4倍。富含葉酸的食物如四季豆、蘆筍等,維生素B12如鮭魚、沙丁魚等。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徐文俊提醒,維生素B12只存在於葷食,素食者要特別透過維他命補充。

14:吃香喝辣

吃咖哩可以預防失智,因為咖哩中的薑黃素是一種高效能的抗氧化劑,可以抑制氧化作用傷害細胞,還能預防腦細胞突觸消失。

薑黃不只用在咖哩,也用在抹在熱狗上的黃芥末。

15:每天都要用牙線

美國20~59歲上千個個案的研究發現,牙齦炎、牙周病和晚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所以,聽從牙醫的建議,每天都要用牙線,每次刷牙的時間至少超過2分鐘。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發現 日只睡5.5小時 1年胖5.7公斤
《蘋果日報》2012年04月13日 

【邱俊吉、張翠蘭╱綜合報導】睡得少、小心發胖!國外最新研究顯示,民眾若每天只睡五個半小時,身體代謝力會下降百分之八,一年可能會增胖約五點七公斤。醫師說,醫界已知人們睡得少,提高食欲的「飢餓素」會上升、易發胖,新研究再發現睡得少會降低代謝力,建議民眾每天應至少要睡滿六至八小時。

外電報導,波士頓伯拉罕婦女醫院研究團隊,讓二十一名健康男女進行實驗,最初三周每人每晚約睡十小時,接下來三周,則讓他們每天僅睡約五個半小時,且睡眠時間是分散白天或晚上。

代謝差熱量消耗少
結果發現,當受測者睡得少且不規律時,其體內胰島素分泌平均下降約三分之一,其中三人出現前期糖尿病症狀,另發現受試者新陳代謝能力會下降約百分之八。
受測者除睡得少外,即使飲食、運動習慣不變,身體燃燒熱量效率仍會變差,每日消耗熱量較睡得多時少一百二十大卡,若以此換算一年後體重,恐增胖約十二磅、等同於五點七公斤。該研究已刊登於知名《科學轉譯醫學》期刊。

「飢餓素」增更愛吃
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醫師說,有研究發現睡太少,提高食欲的「飢餓素」會上升,降低食欲的「瘦素」會下降,「睡得少會更愛吃」。
這項新研究又發現,睡得少會降低代謝力,也就是當人睡不夠時,「食欲會增加,新陳代謝能力又減退,當然變胖」,提醒不想變胖者,每天應睡六至八小時。
民眾李曉芬說,睡覺少、有更多時間吃消夜,確實可能變胖。民眾王德宏說,常在加班後大吃,體重也跟著上升。

控制體重注意事項
★少吃含糖、油炸食物、每日食肉量250克以內
★培養運動習慣。建議「357」原則,每次運動30分鐘、每周運動5天、運動時最快心跳達(220-年齡)×70%,如40歲者,運動最快心跳每分鐘(220-40=180)×70%=126下
★不熬夜,每天最好睡6至8小時
★研究發現日睡5.5小時,睡眠時間非夜晚,每天將少消耗120大卡,1年將增約5.7公斤
資料來源:蕭敦仁醫師、祝年豐醫師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不宜多吃的食物

濃茶:濃茶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在人體內遇鐵便生成鞣酸鐵,難以被人體吸收,容易造成人體缺鐵。兒童缺鐵不僅會發生貧血,而且還會影響智力發育。

果凍:果凍不是用水果汁加糖製成的,而是用增稠劑、香精、酸味劑、著色劑、甜味劑配製而成,這些物質對人體沒有什麼營養人價值,卻有一定毒性,吃多或常吃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和智力健康。

鹹魚:各種鹹魚都含有大量的二甲基亞硝酸鹽,這種物質進入人體後,會轉化為致癌性很強的二甲基亞硝胺。研究表明,在10歲前開始常吃鹹魚,成年後患癌症的危險性比一般人高30倍。故兒童不宜常吃多吃鹹魚。

泡泡糖:泡泡糖中的增塑劑含有微毒,其代謝物苯酚也對人體有害。再者,兒童吃泡泡糖的方法很不衛生,容易造成胃腸道疾病。

糖精:目前。兒童食用帶甜味的食品和飲料,很多加入了糖精。據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糖精會引起血液、心臟、肺、末梢神經疾病,損害胃、腎、擔、膀胱等臟器。因此我國規定在病人和兒童食品中不得使用糖精。

人參:目前,市場上有不少人參食品,如人參糖果、人參麥乳精、人參奶粉、人參餅乾以及人參蜂王漿等等。人參有促進性激素分泌的作用,兒童食用人參會導致性早熟,嚴重影響身體的正常發育。

罐頭:罐頭食品在製作過程中都加入了一定量的食品添加劑,添加劑有微量毒性,對成人影響不大,對正在發育時期鐵兒童卻有很大影響,不僅估損害身體健康,而且容易造成慢性中毒,故兒童不宜多吃罐頭。

爆米花:爆米花含鉛量很高,鉛進入人體拊損害神經、消化系統和造血功能。兒童對鉛解毒功能弱,常吃多吃爆米花極易發生慢性鉛中毒,造成食欲下降、腹瀉、煩燥、牙齦發紫以及生長發育改組等現象。

速食麵:速食麵含有對人體不利的食用色素和防腐劑等,常吃或多吃容易造成兒童營養失調、影響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

可樂飲料:可樂飲料中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咖啡因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對人體有潛在的危害。由於兒童各組織器官尚未發育完善,抵抗力和解毒功能弱,危害會更大一些,所以兒童不要多喝可樂飲料。

動物脂肪:兒童常吃或多吃動物脂肪,不僅會造成肥胖,還會影響鈣的吸收利用,日久容易造成缺鈣而引起疾病。

烤羊肉串:羊肉串等火烤、煙熏食品,在熏烤過程中會產生20-苯胺和3.4 苯並芘等強致癌物,兒童常吃或多吃這些焦化食品,致癌物質可在體內積蓄而使成年後易發生癌症。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銀髮族10大飲食原則

2002-11 康健雜誌48期 作者:謝曉雲

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及各項營養需求,營養專家歸納出以下10項適用老年人的飲食原則:

1.少量多餐,以點心補充營養。

老年人由於咀嚼及吞嚥能力都比較差,往往一餐吃不了多少東西,而且進食時間又拖得很長。為了讓老年人每天都能攝取足夠的熱量及營養,所以營養師建議,不妨讓老年人一天分成5∼6餐進食,在三次正餐之間另外準備一些簡便的點心,像是低脂牛奶泡餅乾(或營養穀片)、低脂牛奶燕麥片,或是豆花、豆漿加蛋,也可以將切小塊的水果或水果泥拌優格。

2.以豆製品取代部份動物蛋白質

老年人每天需要4份蛋白質,不過肉類的攝取必須限量,所以一部份蛋白質來源應該以豆類及豆製品(如豆腐、豆漿)取代。三軍總醫院營養部主任金惠民認為,老年人的飲食內容裡,每餐正餐至少要包含一份品質好的蛋白質(如瘦肉、魚肉、蛋、豆腐等),尤其是不吃肉、甚至也不吃蛋的素食者,更要由豆類及各種堅果類(花生、核桃、杏仁、腰果等)食物中獲取優質蛋白質。

有些老年人聽說吃傳統板豆腐容易造成腎結石而害怕吃豆腐,台北市立慢性病防治院營養師周秀娟針對此點指出,結石並不一定是豆製品中的鈣造成的,如果出現結石症狀,應該先經由初步的尿液或腹部X光檢查找出結石原因,而不須斷然完全不吃豆腐、豆干類食品。

3.主食加入蔬菜一起烹調

為了方便老年人咀嚼,儘量挑選質地比較軟的蔬菜,像是大番茄、絲瓜、冬瓜、南瓜、茄子及葉菜類的嫩葉等,切成小丁塊或是刨成細絲後再烹調。如果老人家平常吃稀飯或湯麵做為主食,那每次可以加進1∼2種蔬菜一起煮,以確保他們每天至少吃到3份(共半斤)蔬菜。

4.每天吃2份水果

水果是老年人常會忽略攝取的食物。從今年公布的營養調查中也看出,台灣老年人不論男性或女性,每天都吃不足2份水果。

一些質地軟的水果,如香蕉、西瓜、水蜜桃、木瓜、芒果、奇異果等都很適合老年人食用,可以切成薄片或是以湯匙刮成水果泥給他們吃。如果要打成果汁,必須注意控制分量,打汁時可以多加些水稀釋。

5.補充維生素B群

無論生病、服藥或是手術過後,都會造成維生素B群大量流失,因此對於患病的老年人來說,需要特別注意補充維生素B群。

今年公布的全國老人營養健康狀況調查也發現,有相當比例的台灣老年人維生素B6攝取不足。主持這次調查的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潘文涵教授指出,過去國人都比較忽視維生素B群的攝取和重要性,但是近年來的研究逐漸顯示,維生素B群和老人易罹患的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白內障、腦部功能退化(認知、記憶力)及精神健康等都有相當密切的關聯。

未精緻的穀類及堅果中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所以在為老年人準備三餐時,不妨加一些糙米、胚芽米或小麥胚芽等和白米一起煮成稀飯,或者也可以將少量堅果放進果汁機裡打碎成粉,加到燕麥裡一起煮成燕麥粥,金惠民主任建議。

6.限制油脂攝取量

老年人攝取油脂要以植物油為主,避免肥肉、動物油脂(豬油、牛油),而且也要少用油炸的方式烹調食物。另外,甜點糕餅類的油脂含量也很高,儘量少讓老人家吃這一類的高脂肪零食。

營養師周秀娟進一步表示,將多元不飽和脂肪(如玉米油、葵花油)和單元不飽和脂肪(如橄欖油、花生油)輪流換著吃,這樣比較能均衡攝取各種脂肪酸。

7.少加鹽、味精、醬油,善用其他調味方法

味覺不敏感的老年人吃東西常覺得索然無味,食物一端上來就猛加鹽巴、頻沾醬油,很容易吃進過量的鈉,埋下高血壓的風險。其實味道並不只有「鹹」味一種,善用酸味或某些食材特有的香氣,就可以讓料理少鹽也美味。

一些具有強烈風味的蔬菜可以多利用,例如九層塔、香菜、香菇、洋蔥,用來炒蛋(如九層塔炒蛋)或是煮湯、煮粥。而利用白醋、水果醋、檸檬汁、柳橙汁或是鳳梨等各種果酸味,也可以變化料理的味道。

中藥材也是可隨手運用的調味品,尤其像氣味濃厚的當歸、肉桂、五香、八角或者香甜的枸杞、紅棗等,加少許來取代鹽或醬油,豐富的味道也有助勾起老年人的食慾。

如果老人家就是改不了沾醬油的習慣,營養師周秀娟則提供一個妙方,將醬油加一半的水稀釋後再沾,如此就能減少鹹度和鈉含量。

8.少吃辛辣食物

雖然辛辣香料能挑起食慾,但是台北市立中醫醫院陳朝宗醫師卻指出,老年人如果吃多了這類食物,容易「耗陰」,造成體內水分、電解質不平衡,會出現口乾舌躁、火氣大、睡不好等症狀。

9.白天多補充水分

因為擔心尿失禁或是夜間頻跑廁所,不少老年人幾乎整天不大喝水,如此一來會讓原本就有便秘症狀的人更是雪上加霜。

其實應該鼓勵家裡的老人在白天多喝白開水,有時候也泡一些花草茶(儘量不放糖)變化口味,但是要少喝含糖飲料。晚餐之後,就減少攝取水分,這樣就可以避免夜間上廁所、影響睡眠的困擾。

10.每天服用一顆綜合維他命礦物質

老年人的個體差異很大,加上可能罹患各類疾病又長期服藥,所以每個人額外需要的營養素也大不相同。綜合營養專家的建議,讓老年人每天服用一顆綜合維他命礦物質是最基本且安全的強化營養方法,尤其可以補充老年人特別需要的維生素B群、抗氧化維生素C、E及維持骨本的礦物質鈣、增強免疫力的鋅等。

不過,高劑量的單一補充劑就不建議擅自服用,尤其是脂溶性的維生素A、D、E等,吃得過多會累積在體內,甚至引發毒性。

另外,市面上有販售均衡配方營養補充飲品(流質),適合咀嚼、吞嚥能力十分不好的老人食用,另外像食慾不佳及體重過輕的情況,家人也可以用這一類補充品做為點心,為他們補充熱量(每瓶可提供240∼250卡)及均衡的各種維生素、礦物質。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瘦臉專題1/疲勞、晚睡、嗜吃辣鹹 當心臉浮腫
欣傳媒/ 2012/03/19

欣傳媒 | 記者丁彥伶/專題報導

每天一早起來,臉總是浮浮腫腫的,到了下午,下巴好像浮著一團油,和朋友站在一起照相,臉幾乎要佔滿所有畫面,想要趕快有張小V臉嗎?我們請來芳療師陳怡芳,教大家如何向大餅臉告別。

陳怡芳表示,常常有人做了瘦臉按摩後,發現臉竟然一下好像小了一號都覺得「怎麼可能?」其實,經常疲勞、晚睡、作息不正常,又喜食辛辣、重鹹的人,不僅臉的明暗度降低、臉色暗沈,睡眠時臉部淋巴液也不易排掉。

雖然醒來幾小時散掉了,但一到下午疲勞時又積起來,所以在早上和下午時,臉就易顯得肥腫。陳怡芳說,想要改善浮腫臉,居家保養很重要,不需要很費工費時,每天只要花10到15分鐘做些臉部的拉提按摩,就能讓皮膚更緊緻,臉也可以顯得更纖瘦。

按摩前準備

在進行臉部按摩前,建議可先塗抹精油類保養品,透過按摩不僅可幫助保養品更好吸收,且較不會因拉扯皮膚反產生皺紋。

塑小臉按摩手法:

一、緊實雕塑:這幾個動作可能幫助皮膚緊實,而且有塑臉的作用。1.食指曲起指壓,從鼻翼順著顴骨滑到耳朵前方。2.臉部顴骨凹陷處的「顴穴」稍加施力按壓3到5秒,會有痠痠的感覺,按壓這個穴位能幫助臉部緊實。

瘦臉專題2/塑造小V臉 拳頭及手掌功用大
欣傳媒/ 2012/03/19

欣傳媒 | 記者丁彥伶/專題報導
要如何讓小V臉型更明顯?befine芳療師陳怡芳提醒,接下來的幾個動作可不要忽略!

二、提拉臉形:這個動作可強化下巴線條,有助打造「V」形臉的作用。

1.雙手握拳,雙拳由下巴至耳下滑動按摩咀嚼肌。2.來回按摩至少15次,主要要按摩咀嚼肌,直到有微微發熱的感覺;連續做一星期,就可以看到下巴塑形的作用。

三、緊實彈性:可以使肌膚更緊實有彈性,皮膚拉緊,V形臉也會更明顯。

1.利用整個手掌進行臉部的安撫。2.利用雙手掌心從下巴慢慢往上滑,一直接到耳前。3.順著肌膚的紋理往上提拉,肌膚會更緊實。4.來回按摩15到20次,會使得下顎、下巴的肌肉及肌膚更緊實有彈性。

四、改善臉部鬆垮:重點要用脂腹,這個動作主要針對眼睛以下的中臉部,陳怡芳表示,現代人的工作多半是用眼過度,因此眼下肌肉容易鬆弛,鼻淚管和淚溝都會變得明顯,中臉部加強緊實,改善泡泡眼,也有讓臉看起來更小的效果。

1.這個動作也是採用指腹的柔軟力道,利用雙手指腹從左側鼻翼滑動至耳朵的上方。2.兩隻手的動作要接連著交替進行,因為淋巴的引流要不間斷地連續動作,才有助導引淋巴的流向。3.來回按摩10到15次,再換到右側進行相同的動作。

瘦臉專題3/加強臉頸淋巴引流 瘦臉並不難
欣傳媒/ 2012/03/19

欣傳媒 | 記者丁彥伶/專題報導
要打造迷人的小V臉,befine芳療師陳怡芳提醒,除了下巴以外,也要強化眼睛的明亮、讓眼尾上提,如此在視覺上會有臉部縮小的效果,而最後更要注意淋巴的引流動作,整個按摩才算大功告成。

另外也要提醒,選擇按摩油時注意避免挑選易有光敏感性的柑橘類精油,陳怡芳說,例如葡萄柚類精油雖然平常認為有助水分排除,旦是葡萄柚有光敏感性,使用在臉部,次日如果沒有做好防曬,可能會引起臉部過敏發紅,甚至返黑。

五、緊實眼部及眼尾拉提:按摩眼廓輸肌

1.利用中指、無名指的指腹,順著眼廓輪肌按摩。2.先從左眼下方按壓,滑動按到眉尾。3.同樣動作交替按壓約5到20次。相同的動作換到右側進行,雙手交替進行可以幫助眼部緊實,將下垂的眼尾往上拉提。

六、改善眼睛疲勞:眼睛疲勞臉也會顯得浮腫,利用眼睛穴位按摩,臉也可以變得緊實。

1.利用大拇指指腹或指關節進行按壓,先按壓眼睛內角的睛明穴,可以緩解眼部疲勞。2.攢竹穴位於眉頭內側邊緣凹陷中,輕輕按壓會有痠痠的感覺,能緩解疲勞,也能幫助睡眠。3.每個穴位按壓5到6次。

七、淋巴引流排毒消水腫:

1.利用手指腹順著耳朵下方往下滑動至鎖骨方向。2.鎖骨有一個淋巴的排解口,進行淋巴引流可以幫助因為疲勞,而造成堆積在臉部的淋巴積液的排除。3.注意淋巴引流的動作要不間斷地連續動作,所以兩隻手要交替著不斷地動作。臉頸部的淋巴引流非常重要,可以消除臉部浮腫,讓臉部更加緊實。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方法用對安眠藥

2007-07 康健雜誌104期 作者:李怡嬅

安眠藥已成為遭濫用的第三大藥物。究竟讓人快速入眠的糖衣背後,隱藏怎麼的危機?怎樣服用能避開陷阱?

「暗夜如死刑犯坐困牢房,尤其月光令人發狂的恐慌。陽光升起時除了一絲涼淡淡的希望,伴隨而來是身心俱疲的悲觀,彷彿刑期更近了,而我要努力撐起鈍重的腦袋,去和永無止盡的日子打仗。」作家鍾怡雯在所著的《垂釣睡眠》中,深刻描繪出失眠時的沮喪與無奈。

她並不孤單。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統計,全台超過200萬人睡不好。

而安眠藥就像萬能鑰匙,幫助失眠的人快速打開睡眠大門,致使安眠藥濫用情形嚴重,在國內藥物濫用排行榜上高居第三,僅低於毒品海洛因及安非他命。

健保局統計,台灣人平均一年吞掉13億顆安眠鎮靜藥丸,健保支出超過十億元,且每年以15%的驚人速度成長。台北榮總精神科主任蘇東平與家醫科主任陳曾基估算,至少半數台灣人吃過安眠藥,其中不乏一次使用超過5種藥物者。

「甚至連醫界也是高濫用群,」和信治癌中心身心科醫師吳佳璇不諱言,醫生取得藥物比一般民眾方便,更容易過度使用。例如有位醫生曾因嚴重失眠,每天得吞20顆安眠藥才能入睡。這位醫生常披上白袍到家醫科診間,以急著開會、趕時間為由,請對方先開藥給他,容後再看病歷,他屢屢達成目的,但也愈吃愈重,自己的藥不夠吃,甚至去護理站藥櫃拿住院病人的吃,後來終於被發現。

請神容易送神難

安眠藥濫用會帶來可怕的危機。

最常見是成癮問題。安眠藥成癮性雖然比嗎啡弱,但長期服用仍有可能愈吃愈重,甚至養成依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主任張信男解釋,長期濫用安眠藥,會造成腦部對藥物的接收器疲乏,而為了要入睡,又得吃進更多藥丸。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透露,門診中「一天吞20顆、40顆的大有人在。」

而已經養成依賴性的病人,如果猛地停藥,會出現戒斷症狀,如浮躁、焦慮、心悸、冒汗等生理反應,讓人更睡不著。很多人受不了又回頭吃藥,掉入難以自拔的惡性循環。

甚且,有些人想戒也戒不掉。蘇東平曾找了60個服用安眠藥達數個月到2年的民眾做研究,這些人在醫生建議下成功的逐步降低用藥量。但實驗最後仍有一半的人減到剩下1/8顆,即無法再突破,「這是心理依賴,」蘇東平仰頭,做出吞藥的動作,「這個動作是他們睡前儀式。」

愈吃愈笨?

安眠藥濫用還會影響腦部功能。

包括法國、澳洲等地都有報告證實,過度使用安眠藥導致人健忘、反應遲鈍、大腦愈來愈不靈光、甚至使失智症患者的病情加劇。楊聰財指出,安眠藥在於抑制中樞神經或大腦皮質(掌管大部分的心智活動)的同時,大腦同部位的功能也會乖乖屈服。像堵塞的水溝,即使白天甦醒後大腦神經元開始活躍,仍無法「全線暢通」。

另個不容忽視的是老人跌倒問題。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家銘調查發現,安眠藥的使用習慣與老人跌倒人次有正相關。

原因是老人的生理機能退化,藥物代謝慢,致使白天大腦昏沉而不小心跌倒;其二是老人家毛病多,吃的藥也愈多,「許多長輩被重複開藥而不自知,呼嚕呼嚕把藥全都吃下肚,」張家銘搖搖頭,醫生、病人、及家屬都容易忽略這點。

夢遊驚魂記

吃安眠藥後夢遊聽起來或許不可思議,但事實上在台灣,「幾乎每個精神科醫師都遇過,」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任束連文斬釘截鐵地說。

一年多前,28歲、在診所工作的李小姐,遭逢感情不順及工作繁重的雙重困擾,晚上常輾轉難眠、焦慮不安。她就近看精神科醫師,醫生開了安眠藥,叮囑她不要天天吃,最好睡不著的時候再使用。

安眠藥很快地幫李小姐解除了失眠的魔咒,她也乖乖依照醫生指示,一個禮拜頂多吞1、2顆。

某天,她不經意查閱手機裡的通話紀錄,赫然發現前一晚曾和朋友通過電話,自己卻一點印象也沒有。她趕緊回撥求證,對方的確打了電話給她,兩人還聊得很開心。「那種感覺很可怕,」李小姐想起來仍餘悸猶存,之前接了多少次手機、和誰講過什麼話,她根本不敢去想。

類似的例子中外皆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接到一些案例,有些民眾記得自己吞下藥後已上床睡覺,醒來時卻發現身上穿著內衣褲或睡衣,在路邊被警察銬上手銬,或是發現床上有餅乾屑、廚房水槽水滿為患、甚至爐子的火還在燒等。

為什麼安眠藥會有這麼驚人的副作用?醫生的說法是目前最多人服用的Zolpidem如使蒂諾斯,專一性強,能快速「催眠」掌管睡眠的大腦前額葉基底部下視丘,但大腦其他部位仍醒著,還能說話、進食,所以有些病患會做出無意識、但看似正常的舉動。

到底誰容易服完藥後夢遊,醫界尚未有標準答案。有醫生認為可能是民眾服完藥後沒立刻上床導致。

必然之惡?

雖然壞消息頻傳,但從另個角度看,適量的使用能幫助一些短期失眠、大腸激躁症、慢性病患、精神病患者舒緩焦慮、維持生活品質。

「安眠藥不是不能吃,重點是不要濫用,」吳佳璇加重語氣,正確服用,它是抗失眠的好工具,而不是夢魘。

到底該怎麼吃?何時可以服用?

提醒一、一定要先諮詢過醫生,不要私自到藥房買藥或吃別人的。

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陳俊欽在《別怕安眠藥》中建議,就醫時,最好掌握以下原則,當個聰明病人:

1.注意醫生開藥的時機。他應該在你說完所有的情況、協助你釐清問題後再開藥,而不是你一說失眠,醫生就將眼神飄向電腦,草草結束問診,急著找藥給你吃。

2.多提問、了解醫生的治療計畫。如藥物的副作用、要使用多久、什麼時候可以停藥等,並請醫生提供非藥物的抗失眠之道。

3.詳實告訴醫生你最近常服用的藥物,避免不小心產生互相干擾或加乘作用。

提醒二、最好在就寢前半小時服用。不要想說先睡睡看,睡不著再起來吃,愈晚吃愈會影響隔天的起床時間。最好先預估安眠藥讓你有8~9小時的睡眠時間,例如預定早上7點起床,就在前夜10~11點服安眠藥後就寢。

提醒三、服藥時不宜飲酒,避免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

提醒四、使用後如果有任何不適,或是用藥量開始增加,要趕緊告訴醫生,以調整藥量或換其他藥物。

提醒五、避免天天使用、或連續服用超過4星期,否則會產生依賴性,掉入難以自拔的漩渦。

睡眠界權威李宇宙醫師在生前最後著作《李宇宙好眠自助寶典》中建議適合服用安眠藥的時機:

1.前一天失眠情形嚴重。

2.白天有特別發生影響睡眠的事情。

3.晚上有可能讓你情緒亢奮或緊張而睡不著的活動。

4.就寢前躁動或害怕失眠。

5.隔日有重要會議或待辦事項。

提醒六、若已經成癮而想停藥時,最好與醫生討論後,慢慢減藥,不要貿然停藥。楊聰財建議可以一週為單位,例如晚上吃2顆藥的人,第一週先維持同樣藥量,讓身體習慣這樣的濃度。第二週減掉1/4藥量,第三週再減一半,逐步遞減。

「安眠藥只能治標,」楊聰財叮嚀,記得回頭去檢視失眠的元兇,到底是生活壓力、抑或生理疾病引起,解決元兇,才是根本之道。

(審稿專家:和信治癌中心身心科醫師吳佳璇)

一分鐘醫學教室 安眠藥的種類

第一代安眠藥巴比妥鹽類(Barbiturate)誕生於1900年左右,容易成癮且會抑制呼吸,過量使用會要命。1960年,第二代苯二氮平類(BZD,benzodiazepines)問世,這類藥物沒有致命危機,但有上癮風險。而第三代非苯二氮平Zopidiem在1990年出現,副作用較少,但藥效較短。

揪出安眠藥濫用的真相

安眠藥是處方用藥,醫生應該是守門人,「但有些醫生太輕易開藥,又不做詳細的衛教,」多位精神科醫師說,這是醫界的壞習慣。事實上安眠藥應該是最後一道防線,醫生要先教病人抗失眠的方法,真的沒辦法時再開藥。若開立處方,也要清楚說明用藥原則。

32歲的玉琪最近常翻來覆去睡不著,於是跑到公司附近一家區域醫院的精神科就醫,期待專業的醫療幫她趕走失眠的魔咒,而不是靠藥物(她深知如果要靠藥物,到住家附近的診所看就好了,醫藥費還比醫院便宜)。

但結果令她失望。整個問診時間約只有3分鐘,醫生只簡短的問「有沒有規律運動?」「該做的都做了?」就點了點滑鼠開藥。

「可是,我不想仰賴安眠藥,」玉琪皺眉脫口而出。

不料醫生只冷冷的說,「我也不希望,」就別過頭去。玉琪離開診間時覺得很生氣,後來領藥時發現醫生一口氣開了28天的藥給她,更是火冒三丈。

另個問題是醫生不該開超過一個月的藥,這是醫界的共識。但成功大學調查發現,醫生在一個月內停止安眠鎮定劑處方的比例不到一半(47.67%)。

此外,和信治癌中心身心科醫師吳佳璇坦言,有些醫生太忙了,忽略查看病人的用藥紀錄,產生重複開藥的問題。

病人的用藥惡習

病人的用藥觀念也需要改進。台灣就醫方便,不少民眾習慣四處逛醫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稽核組代理組長許炳彰發覺不少案例,更誇張是有民眾10個月內到11家診所領了8千多顆安眠藥,如果全部吞下肚,一天要吃27顆。

「令人憂心的是流向問題,」許炳彰嘆氣,這些四處領藥的人若分送給其他人、或將安眠藥給賣給藥局,更增加管理的難度。

自行配藥、以及台灣人「吃好逗相報」的習慣也是個大問題。

吳佳璇醫師遇過一位退休的老先生,把A醫院、B醫院及鄰居給的安眠藥、抗焦慮藥,通通混在一起吃,「還好有次他兒子銜命拿著父親自己配好的藥來要我『照這樣開』,發現問題阻擋下來,否則兒子和我都不會察覺,」吳佳璇搖搖頭。

政府不夠積極

安眠藥是第三、四級管制藥品,主管機關管制藥品管理局應監測、稽查醫療診所的開藥情形及藥局有無販賣偽禁藥。

但現在隨便到一家藥局仍買得到安眠藥,「顯示管理有漏洞,」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家銘直陳。

管制藥品管理局、健保局應該雙管齊下,控管安眠藥的流向及病人使用情形。例如有些國家在電腦處方系統會提醒開太多藥的醫生:你的病人已經吃很多藥了,你確定還要繼續開嗎?而英國政府也試驗過,發現安眠藥用量過高或是使用過久的民眾,會寄發警告單給他,勸他自我檢視,並與醫師討論安眠藥是否吃太重。

建構安全的用藥環境,需要各界一同努力。

如何用安眠藥調時差?

為了克服出國出差、旅行後惱人的時差問題,許多人藉由安眠藥調時差,但不知道如何調整藥量,以避免愈吃愈重,或作息愈調愈亂。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提供自己的用藥方法。最近他從美國開會回來,時差還沒調整過來旋即投入工作,為了避免睡不好的疲倦感影響工作,他吃了近一個禮拜安眠藥,順利調整時差。用法是頭3天吃1顆安眠藥加1顆褪黑激素,接著3天吃半顆安眠藥加1顆褪黑激素,第7天吃1顆褪黑激素。

千萬記得配合固定時間睡覺、起床。楊聰財每晚11點半上床、早上7點半起身,不熬夜、也不賴床,規律啟動一天的生理時鐘。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秀枝醫師只想告訴你,他失智了!!


劉秀枝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臺北榮總特約醫師。 2010/09/08


親愛的朋友,我寫這封信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失智了 

不過,不必震驚,目前還是輕度,否則我也無法寫這封信。當然,有些字眼想不起來,許多事情無法串在一起,思緒也常會中斷,因此這封信是在妹妹幫忙之下完成的。 

今年70歲的我,比各位年長許多,常和大家一齊聚餐、打高爾夫球、出國旅遊,相識相知,受大家的照顧已20年。妹妹常怪我不用心,丟三落四,一問再問,還把約定的日期搞錯。在一次出門忘了關水龍頭,把水塔的水流光後,妹妹帶我去看神經科醫師,經過仔細檢查,醫師告訴我得了失智症,是大腦退化所造成的阿茲海默症,並且開藥讓我服用,希望能退化得慢一點。 

從此,當我又忘了,妹妹不再有「不是告訴過你了」的責備語氣,或我反覆?說時,也不會有「你說過好幾次了」的奇怪眼神,反而是輕聲細語的說「沒關係」或「我替你記住就好」,我就知道我是真的病了! 

我的高爾夫球技一向差,但最近半年來,連每一洞打了幾桿都記不清楚,到底揮的是第二桿還第三桿?球友都會幫我算桿數或請桿弟幫我算。 那天打了幾洞後,我忽然問:「我們現在是打第一洞嗎?」看到球友們驚愕的眼光,我覺得是對大家坦承我失智的時候了。 

醫師說生病並不可恥,身體每一個器官都可能生病,失智症是大腦的疾病,就好像膽結石是膽囊的疾病;乳癌是乳房的疾病一樣。 
然而,我變得很沒有信心,容易恐慌,因為我不知道我將要踏出去的每一步對不對,要說出的話是不是已經說了多次,而且心裡想的無法表達,愈急愈講不出來。我常覺得氣喘不過來,在餐廳吃一頓飯,會上好幾次洗手間,兒子帶我去看心臟科和泌尿外科醫師,都說沒事,是因為緊張的關係。 

我瞭解我的記性和其他認知功能就像雙手握滿東西般,一面走,會一件一件的掉,甚至像沙灘上腳下的流沙,會很快的流失。也許有一天,我熟悉的路不會走,也叫不出你的名字,最終可能不會吃飯盥洗。但目前還是輕度失智的我還能揮桿,享受小白球進洞的喜悅,能享受美食,欣賞美景,也還聽得懂笑話,更能感受到大家的關愛,也許過後就不記得,的確是「活在當下」。 

如果我們能攙扶一位因中風而行動不便的朋友,當他的柺杖,讓他慢慢走,也希望大家能接受一位因失智而容易遺忘的朋友,做他的引導,讓他慢慢來。 

編按:劉秀枝醫師專欄這次刊登一封非常感人的信,平靜地道出輕度失智者的心聲,此信係獲得這位可敬的女士同意後刊載。 
15個不會失智的生活習慣 
如果大腦是銀行,你的存款夠多嗎? 
儲備充足的腦力存款,從今天開始。

有人問知名的神經學家斯默爾(Gary Small)醫師:年齡多大就太遲了?就算改變壞習慣,也不能保護自己的腦子了?
斯默爾醫師說,「請聽我大聲說明白:永遠不嫌晚,只要今天開始改善生活型態,就可以開始修復昨天的損傷。」

為了保持大腦的青春,必須改變生活型態,這些生活型態不僅可以照顧大腦,多數也能維持體能強健,不僅你的身體,連你的大腦也會變年輕。 

1.細嚼慢嚥
日本神經內科醫學博士米山公啟說,老人家愈缺少健全牙齒,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愈高。因為咀嚼時,大腦皮質區的血液循環量會增加,而且咀嚼也會激發腦神經的活動。

2.曬太陽
台中榮總老人身心科主任卓良珍也建議,預防失智要多外出走走曬太陽。因為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像「長頭髮」一樣,使神經纖維增長。現在已經有專家研究曬太陽的量是否與失智症的發展有關,雖暫無定論,但每天接受陽光照射,至少能形成較好的睡眠模式,比較不容易憂鬱。

3.列清單 
「無論任何年紀,健全記憶運作關鍵都在於注意力,」
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記憶增強計劃執行主任史威爾醫師說。
他建議,藉由列下工作清單,將每日工作設立一個嚴格的程序,無論工作困難與否,都能幫助有效完成工作。
所以你可以試試規定自己中午11點半才讀E-mail,或是直到工作完成到某一個程度才回覆一些較不緊急的電話,或是付完帳單才做別的事。 

4.吃早餐 
吃早餐不僅為了健康,也為了大腦。過去常有人說小孩沒吃早餐上課無法專心,這是對的。因為大腦不具有儲存葡萄糖的構造,隨時需要供應熱量。經過一夜之後,大腦的血糖濃度偏低,如果不供應熱量,你會想睡、容易激動,也難以學習新知。 

5.開車繫安全帶騎車戴安全帽 
頭骨雖然很硬,腦卻很軟。無論年紀老少,腦傷對一生影響極大。
你開車時不繫安全帶或邊講手機嗎?
請戒掉腦傷風險的行為,也避免會重創腦部的運動。

6.做家事 
別小看做家事,做家事不僅要用腦規劃工作次序,也要安排居家空間。
曬棉被、衣服需要伸展身體,使用吸塵器也會使用到下半身肌肉。
只要運用肌肉,便會使用到大腦額葉的運動區。
況且,將骯髒油膩的碗盤洗乾淨、將髒亂房間整理清潔,
成就感的刺激,也能為大腦帶來快感。

7.多喝水 
大腦有八成是水,只要缺水都會妨礙思考。
臨床神經科學家、精神科醫師亞蒙(Daneil G. Amen)曾經掃瞄過一位知名的健美先生,他的腦部影像很像毒癮患者,但他激烈否認。
後來得知他拍照前為了看起來瘦一點,曾大量失水,而掃瞄的前一天他才剛拍照。
後來經過水分補充後,腦部的影像看起來正常多了。 

8.跟人笑笑打招呼 
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吧。
卓良珍主任認為,打招呼不但有人際互動,降低憂鬱症的風險,而且為了主動打招呼,要記住對方的人名與外型特徵,也能提高自己的腦力。 

9.每週走一條新路 
打破舊習、嘗試不熟悉的事可以激發短期記憶,建立大腦解讀訊息的能力。
例如嘗試改變每天從家裡走到車站的路線或是改變每天下車的車站,嘗試早一站或晚一站下車,或改變每天坐車的時間,單是做這項,就能對前額葉產生刺激。 

10.健走 
身體懶得動對大腦很辛苦。
有氧運動最好,可以使心跳加速,而且有些動作需要協調四肢可以活化小腦,促進思考,提高認知和資訊處理的速度。
有氧運動很簡單,穿起球鞋出門健走即可。
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只要每週健走3次、每次50分鐘就能使思考敏捷。 

11.深呼吸 
當你很焦慮時,做什麼都難。
美國清晰大腦網站負責人芙喃達茲Alvaro Fernandezs提供一個取巧的冥想法:
閉上眼睛、大拇指按小拇指,想像運動後美好的感覺,深呼吸30秒。
然後大拇指按無名指,想像任何你喜歡的事物30秒,然後再按中指回想一個受關愛的時刻30秒,最後按食指回想一個美麗的地方30秒。 

12.看電視少於1小時 
看電視通常不需用到腦,所以愈少這麼做愈好。
澳洲的研究人員在網路上測試29500人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發現記憶力較好的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少於1小時。 

13.吃葉酸和維生素B12 
這兩種維生素可以控制血液中會傷害大腦的同半胱胺酸。
瑞士的研究發現,230位60歲以上的人攝取這兩種維生素過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適量攝取的人的4倍。
富含葉酸的食物如四季豆、蘆筍等,維生素B12如鮭魚、沙丁魚等。
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徐文俊提醒,維生素B12只存在於葷食,素食者要特別透過維他命補充。 

14.吃香喝辣 
吃咖哩可以預防失智,因為咖哩中的薑黃素是一種高效能的抗氧化劑,可以抑制氧化作用傷害細胞,還能預防腦細胞突觸消失。 
薑黃不只用在咖哩,也用在抹在熱狗上的黃芥末。 

15.每天都要用牙線 
美國20?59歲上千個個案的研究發現,牙齦炎、牙周病和晚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
所以,聽從牙醫的建議,每天都要用牙線,每次刷牙的時間至少超過2分鐘。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種健身習慣 可成減重阻礙

你氣喘吁吁地做著心肺運動,但最後一層的肥肉就是不願意消失──也許問題出在你健身的方式。我們訪問全美各地的健身教練和運動生理學家,發現六種健身習慣可能成為減重時的阻礙。以下幾個祕訣,將有助於加強新陳代謝,讓你保持輕盈。

錯誤1:為了速度犧牲體態

正確:減速站直

結果:每次多燃燒五十卡

運動時,專注於身體的姿勢相當重要,即使這表示必須降低運動的難度。紐約春秋健身訓練研究中心的資深經理潔拉琳‧庫普史密斯表示:「駝背時使用的肌肉較少,因此燃燒的熱量也相對減少。」

詹姆斯‧拉文博士是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梅約醫學中心的科學家,他經過研究發現,舉重時站直身體,每半小時可多燃燒約五十卡熱量。最棒的是,另一項研究顯示,好的姿勢可讓你吸入更多氧氣,使你運動起來更輕鬆。

錯誤2:口乾舌燥時運動

正確:健身前兩個小時喝十五盎司的水

結果:肌肉更結實,能舉得更重

健身的時候,喝水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人體內幾乎每個細胞都是由水組成──若沒有水,運動時細胞就無法有效作用,」丹‧裘德森博士是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分校的運動學助理教授,他這番話的意思是,如果身體缺水,運動時會較容易感到疲累。他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缺水的運動員在做重量訓練時,每一套會少做三到五次重複動作。部分問題在於,缺水會降低身體的合成代謝賀爾蒙,而這是強壯的肌肉不可或缺的。在運動前一、兩個小時補充水分,大約每十磅體重,喝一盎司(約28.5c.c.)的水,例如體重一百五十磅,就喝十五盎司的水,運動時也不斷小口補充流汗所失去的水分。

錯誤3:在跑步機上看小說

正確:邊跑步邊聽音樂

結果:多燃燒百分之十五的熱量

庫普史密斯表示:「運動時閱讀容易分心,因而降低運動的強度。」雜誌書籍只是問題之一──標準生活健康保險公司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約有十分之一的人,會在運動時用手機傳簡訊或電子郵件。進行有氧運動時聽音樂,將能增加運動的時間與強度。倫敦布涅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聆聽充滿動力的搖滾樂或流行音樂(如皇后合唱團或瑪丹娜)的跑者,運動的時間會延長百分之十五,而且感覺也比較好。

錯誤4:我討厭跑步,所以選擇不跑

正確:選擇有趣的心肺運動

結果:每年減少四磅

或許某項運動能有效燃燒熱量,但如果你不喜歡而選擇不做,當然就無法從該項運動中得到好處。若某項運動能燃燒三百卡,但你非常討厭,因此每周少做一次,一個月下來就少燃燒一千兩百卡──相當於一年少減四磅體重。應該找一個喜歡、想做的運動,而不是覺得自己該做的運動。

內布拉斯加大學奧馬哈校區的研究人員調查經常運動,且持續超過一年以上的女性,發現最可以預測投入程度的指標之一,來自是否選擇喜歡的活動。研究者珍妮佛‧休伯提博士也建議,嘗試不同的方式,讓運動更有吸引力:比如若選擇走路,可邀請朋友一起加入。

錯誤5:將所有時間投入心肺運動

正確:每周三次用重量訓練代替有氧運動

結果:每年減少十二點五磅

運動用品製造商協會最近一項調查指出,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女性會放棄重量訓練,而這可能是導致體重停滯的首要原因。你也許聽過重量訓練可加強新陳代謝,但你也許不知道以下這一點:運動科學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比起只做心肺運動者,結合有氧運動和耐力訓練的人,吃得比較少──每天少吃五百一十七卡。研究作者布藍登‧蕭博士表示,綜合運動可增加飽足賀爾蒙的分泌,增加身體分解食物、穩定血糖的功能,因而延長飽足感。

錯誤6:信任健身器材估計的燃燒熱量

正確:用心跳監測計追蹤燃燒熱量

結果:每年減少三磅

如果在健身器上做二十分鐘運動就能燃燒四百卡,那就太棒了。但這美好的數字,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多數運動器材估算的消耗熱量並不正確。想更精確地知道運動所燃燒的熱量,可考慮投資一個心跳監測計。

文章來源:《講義雜誌》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醫學叛逆者的自白 : 西醫是一場百年騙局

我已20年不看西醫,不吃西藥,然而看了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震撼到 !!!

如何做個健康管理者,如何經營、讓自己過一個健康、有品質的生活,這片文章絕對會讓大家找到答案 !!!

 

  

 

 

百年來,穿著濟世救人的外衣,從西方傳到了全世界。在美麗的謊言下,把自己打扮成科學的化身,神聖不可侵犯,奴役了病患者一世紀。在越來越貴的藥價、越來越多的負作用下,全人類有良知的都在思考,人們頂禮膜拜的西方醫學,到底給人類帶來了甚麼?

 

今天,我把網上一位精通中西醫的學者的文章,通過我的整理,轉發到網上,讓更多的還在西醫的迷信下奴役的人,能夠從中醒悟,走出迷途。

 

《一個醫學叛逆者的自白 CONFESSION OF A MEDICAL HERETIC》:反西醫論文

 

曼戴爾松醫學博士 Robert Mendelsohn MD,不僅是一位名醫,而且曾任美國知名大醫院的院長,著名研究所的研究員,醫學院的教授,伊利諾州醫師執照局的局長,還是美國醫學會(AMD——AMERICAMEDIC ALASSOCIATION一個具有超強政治力量的工會組織——美國醫師工會)的領袖。

 

1980 年他在美國 WARNERBOOKS 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巨著,書名是《一個醫學叛逆者的自白 CONFESSION OF A MEDICAL HERETIC》。這本書再版過無數次,擁有無數讀者。

 

這些忠實的讀者們紛紛站出來,自發成立了一個組織,叫做「全國健康聯盟」,公推曼博士為會長,美國大城小鎮都有分會,定期舉行集會,並邀請名人演講,還有定期會刊。

 

這是西方有史以來首次對醫藥界的大革命。

 

曼戴爾松博士此書的副題是:如何捍衛自己的生命,不受醫生、化學藥物和醫院的坑害。

 

 

封面上列出六個重點:

 

(1)醫院的年度身體檢查是一個陷阱。

 

(2)醫院是患者的險地和死所。

 

(3)大多數外科手術給患者的傷害遠大於益處。

 

(4)所謂疾病化驗或檢驗,檢驗的體系和過程不合理,簡直是腐敗一團,即使是最好的科學儀器,也是錯誤百出,完全不可信任。

 

(5)絕大多數的化學藥物不但沒有治療的真實效果,反而是致病、添病的緣由。

 

(6)X 光的檢驗是診斷程序的重點和特色,「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不但輻射線對人十分危險,而且檢驗結果錯誤頻出。因為解讀 X 光照片的是人,是人就會受偏見、情緒的影響而導致錯誤的判斷。即使是同一個專家,在十年後再次解讀同一張照片,就有 75% 的偏差(試驗證明)。

 

 

 

行家讀後都會覺得:一點也不錯,他替我把心裏的話都說出來了;使外行人讀後如惡夢初醒,覺得他替我說明我生病時所受到的萬般委屈和無辜的災難。因此,曼博士的書一出來,就轟動全美國。

 

曼博士把「對抗療法醫學」ALLOPATHY MEDICINE(專以化學和器械檢驗、化學藥物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為本的西醫學)一向自詡,一再強調是「科學的」,斥之為:「很不科學,不過是披著科學外衣的迷信」。整個對抗療法醫學的體系是一個充滿迷信的大邪教。

 

大製藥公司是他們的上帝,醫院或診所是他們的大小教堂,賺錢是他們的教義,醫生是穿著白色道袍的神輔教士,實際上是大藥廠的次級推銷員,患者是他們的致富或爬上高梯的試驗品和墊腳石。

 

大藥廠規定甚麼病開甚麼藥,醫學博士的醫生們如敢違背,立刻解職、處罰,永世不得翻身。比藥廠的直接推銷員還低一個等次。他們至高無上的法寶是化學藥物!

 

一個藥品的開發,必須從老鼠身上開始它的程序,一直到批准上市,要耗資百萬(其中賄賂當道的錢不算在內),費時十數年。

 

似乎顯示這個藥品是經過千錘百煉,對治療疾病必然是百發百中的,稱之為「科學的成品」。

 

可是新藥面世不到幾個月,就出現各式各樣的毛病,不但治不了病,它的副作用簡直駭人聽聞。

 

勉強撐不到幾年,這個千呼萬喚出來的「聖品」就被淘汰了。

 

在藥物不斷更迭「創新」中,讓人感到醫學「昌盛、先進」的假面貌,其實絕大多數的藥品都是帶著劇毒的廢物。整個「製藥」過程,是他們故意設計成「難上加難」、「非常科學」、「偉大發明」的假象,是在上演一齣科學魔術的鬧劇,以矇蔽人民群眾的耳目。

 

更可惡的是,大藥廠專門豢養了一批所謂的專家,專門替他們合成新的病毒或細菌,製造新的惡疾,配合著政治的需要,去要散佈的地方散佈,然後再向他們兜售疫苗、解藥。兩頭通吃,雙重牟利。

 

曼博士用許多篇幅詳述「疫苗」的反作用,鄭重警告世人:千萬不可迷信專家們在「傳教」時所說的疫苗的功效,因為疫苗裡早又埋伏下了另一種病毒或細菌,患者會自動感染、傳播,然後再買他們更多的藥品和疫苗。這都是「科學專家」們早已研製好的「圈套和配套」!

 

醫院成為合法的傷人或殺人的場所。和一般屠宰場不同的是:被傷害的人必須傾家蕩產,付出極其昂貴的價錢,去乞求被他們宰殺!但如果你是窮人,付不起醫藥費,即使磕破頭求他們,他們也不屑浪費寶貴時間來宰殺你,除非他們看中了你的臟器。

 

化學藥品是大藥廠背後的世界最大富豪們的搖錢樹(可與石油比富)。

 

整個醫療系統和政治、法律掛鉤,若有病患不願接受他們的「治療」,法院就立即介入,強制執行。

 

譬如化學藥品 RITALIN,說是可以幫助學童品行好、學習好。只要有關當局認定哪個學童要服此藥,學童必須服用,如不服用就不准上學。

 

如果家長出面交涉,家長就會被起訴、判刑、罰款和坐牢。60% 的美國學童都服用此藥。

 

正面的效果看不大出來,而它的副作用太大了:不是學童產生抑鬱、頹廢,嚴重的自殺;就是性情變得十分火爆,進而刺傷自己,殺死父母、祖父母、同學、老師和校長。

 

因此,許多家庭環境許可的,令子女退出這個教育體制,改上「私塾」。

 

因服用化學藥品而致殘、致死的美國人,每年至少 150 萬人,這是國家公佈的數字。

 

可見西醫這個「邪教」組織嚴密,勢力很大,財力無窮。

 

這套制度不僅危害美國本國的無數國民,同時也是對外的戰略武器,威逼利誘別國在醫療制度上必須與它接軌。富豪大佬常公開說:「這比正式掠奪人家的政權更實際,更權威,更沒有風險。」

 

因此,當「富豪」要征服一個地方,就去那裏「行慈善」、「做好事」,去「捐贈藥品、疫苗」,辦一所或多所「醫院」!

 

《全國健康聯盟》的最主要綱領是喚醒民眾:生命權是天賦的,維持健康也是人民天賦的權利。

 

人民有權選擇對自己最合適及最有利的治療方針與方法。美國人民有權利在各種現有的醫學中,選擇一種或多種的治療方法,譬如,美國除了對抗療法外,還有多種醫學,如:順勢療法 HOMEOPATHY、自然療法 NATURALPATHY、脊椎關節療法 CHIROPRACTIC、民間療法 FOKSREMEDY、西方傳統草藥療法 HERBALREMEDY 等等,這些醫學和對抗療法的醫學應該平等,任人選擇。

 

更不該以政治權力獨尊對抗療法,任由它獨霸壟斷,把其他一切醫學療法一概定為非法。

 

對待使用其他醫學的治療者,不許保險公司付費,警察可以隨意取締逮捕。

 

由於曼博士領導人民團結起來,堅決抗爭,於是美國政策逐漸放寬,逐步准許各種療法合法化,或是採取不干涉主義,准許他們自由發展。

 

後來針灸療法由尼克松總統從中國帶回美國,也享受合法化的待遇。

 

在美國准許辦中國醫學、醫學院及各種訓練班,這是美國向中國接軌。

 

其次,《全國健康聯盟》的宗旨是鼓勵人民認清情況,真正的醫療應該是著重於「預防醫學」,所謂「一個盎司的預防勝過一鎊的治療」。

 

對抗治療的原理原則太過人工化,離天然或自然越來越遠。譬如,太過依賴化學的「抗生素」,本來要靠它抵制細菌,制止發炎的,但由於殺伐太過,那些先於人類就在地球上生存的細菌是活的,可以因應變化,迅速即能對死的化學藥品產生適應力,並且對抗過來,使化學藥品力量減弱失效。

 

不但達不到殺伐的目的,由於它毒性的副作用,反而殺死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致使細菌發炎比以前更厲,產生更多斬不斷的炎症,甚至於最後的癌變。

 

過度人工化、公式化、殭化,必將毀滅別人也毀滅自己。

 

因此,「回歸自然」是所必需,必能優於不顧一切地往「對抗」的牛角尖裡鑽。

 

我對於《全國健康聯盟》的主張和實力都比較清楚,因為我被邀在他們幾千人大會上多次演講。

他們對美國民眾的福祉和權利是有重大貢獻的!

他們也是在美國對中國醫學心嚮往之的一群力量。

目前,這種力量還正在茁壯、穩定的成長中!

 

 

科學理論背後的錯誤

 

1.高血壓的藥物控制--許多人在被西醫宣佈有高血壓時,當場血壓就更高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開始服用降血壓藥,因為西醫告訴他不吃就會中風,從此病人惡夢就開始了,這類人只迷信西醫是對的,完全不懂西醫學是甚麼,就去盲從醫師的指示,諸位只要稍微深入的想一下,告訴你有高血壓的醫師,有沒有同時告訴你為甚麼你有高血壓?是甚麼原因造成你有高血壓?

 

如果沒有告訴你為甚麼,或者也不知道為甚麼你有高血壓,那就是說,你相信一位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怎麼回事的醫師的話,就開始一直吃他的藥,你不是笨蛋是甚麼,你不是迷信是甚麼。

 

幾乎所有降血壓的藥都是利尿劑,會讓你的腎功能下降,而中醫認為腎主骨,其華在發,開竅在耳,司記憶,主先天(壽命多長),這就是現在人們會得到骨質疏鬆症,老人癡呆症,掉頭髮,聽力減退,壽命變短的原因,性功能同時下降。

 

更且因為西藥都是屬酸性而酸性會破壞血管壁組織,容易造成血管破裂,也就是說,服用高血壓藥物的病患者將更容易得到中風與心臟病,不吃的病患反而不會得到這類疾病。

 

血壓根本是沒有標準的,每天都不一樣,隨著心情而起伏不定,也隨著運動多少而不一定,西醫的標準根本是藥廠自己定出來的,為了想賣藥賺錢,因此訂出標準,有病名才有名目去賣藥,還裝著很慈善的說是為了預防你得到中風與心臟病而賣給你的,試問世上有多少人一直吃降血壓藥,結果還是中風了,真正如果有效的話,根本沒人中風了,那台灣前行政院長孫運璿是假的中風了,對不?

 

2.血糖過高的病人--醫師告訴你血糖過高,要你立刻開始服用降血糖的藥物,然後告訴你不控制血糖的話,易導致心臟病,嚴重時會得青光眼,嚇死人是西醫師在醫學院受教育時一直被灌輸在腦中的直覺反應,這些被西藥廠洗腦的醫師不知不覺中就成為西藥的強力推銷員而不自知。

 

而我在臨床上所得到的心得卻完全與它相反,中醫認為治糖尿病就必須先加強腎臟功能,高血糖必須先擊潰腎臟之後,然後才會對心臟造成威脅,而所有的西藥都傷害腎臟,因此服用降血糖的藥越多就越容易得到心臟病。

 

肝開竅在眼睛,中醫認為只要肝臟好就不會有眼疾,根本與高血糖無關,由於服用西藥或注射胰島素會造成肝臟的損壞,因此才會得到青光眼。

 

我有許多病人是糖尿病患來求診,每位病患者都有按照西醫指示服藥多年的歷史,其結果都有心臟問題、也都有眼睛問題。

 

美國人由於太瞭解西藥的後遺症,對西藥是恨之入骨,現在中醫逐漸成為美國醫學主流,他們一有選擇後幾乎一面的倒向中醫,想盡辦法斷絕西藥,再難喝的中藥都接受。

 

再者,降血糖的藥根本就是騙局一場。

 

我解釋給諸位聽:你拿兩個同樣大小的杯子,一個放滿水一個放半杯水,然後同時加等量的糖入內,結果是半杯水的會較甜,對不?

 

那現在想要兩杯水甜度一樣,請問你是選擇把半杯水的杯子加滿水呢?還是選擇發明降糖的藥來降低血糖呢?

 

按照物質不滅定律,你使用降血糖藥之後你以為血糖下降了,你就錯了,血糖根本沒有消失,多餘的血糖就開始屯積在你的腳部,就好像糖積在杯底一樣,其結果就是雙足潰爛,你等著截肢吧!

 

前台灣總統蔣經國先生就是受害者,如果你知道此案例,但是你卻沒有學到教訓,還是依樣的重導覆轍,你真是笨死的。

 

還有服用中藥的病人要知道:當藥力在清除雙足累積多年的舊血糖時,會有短時期的高血糖現象出現,這是很正常的。

 

你應該每天多運動直到出汗為止。不要吃白米或麵食類及根莖類的蔬菜,多喝茶多吃葉菜類及糙米,加上多運動來自然的燃燒多餘糖份。如果因為血糖高而回去打胰島素就前功盡棄了。

 

至於高血糖會持續多久,就要看你使用多少年的藥物控制,越多年自然越多的糖累積在雙腳內,而這些舊糖多年以來從未排出過體外,自然在吃中藥之後會回流到身上,就會需要比較常的時間來消化它,每個人都不一樣的。

 

如果有人認為是中藥造成血糖高的原因,很簡單,你只要把同樣的藥讓你周圍的人服用,看看血糖是否會高,就知道了。中藥幾乎都是純鹼性,在純鹼性的環境裡是沒有細菌與病毒的,我們根本沒有任何中藥會讓血糖上升的。

 

3.膽固醇過高的人--西醫會告訴你要服用 Lipitor 或 Zocor 來降低它,接著以引發心臟病來嚇唬你,愚昧的人就被嚇到了,立刻就開始遵照醫師指示服用,從此另一個惡夢又開始了。

 

Lipitor 與 Zocor 會造成短期記憶喪失,又損傷肝臟及腎臟,非常多的副作用,這又是一大騙局。

 

由於任何西藥都具有酸性的本質,因此會造成胰臟癌的機會大增。

 

我在臨床上只是讓病人停止吃零食三星期,病人的膽固醇就降到 200 以下,根本連中藥都尚未使用,這類只是由於病人好吃零食造成的問題,卻被西醫強化成高膽固醇會造成心臟病的嚇人辭句,被嚇倒的病人根本忘掉要問醫師到底膽固醇由何而來的?

 

關於膽固醇這是最爛的西醫研究之一。

 

我再說一遍,西醫學是強立名目,界定病理名詞,才有名目運用假慈悲來賣藥賺錢的一種商業行為!

 

4.三酸甘油脂過高的人--是因為吃油炸食物過多及過胖造成的,只要停止吃油炸食物及減肥就可以了。

 

然而西醫卻小題大做,又找到理由來奴役病人,威脅病人如果不吃控制藥物就會發心臟病,於是病人又增加了藥物。許多人還因此給嚇出心臟病來。

 

我治過許多此類病患,我開一些清肝的藥給病人,三酸甘油脂就下降了,因為肝是心之母,一旦肝臟代謝毒素功能下降,自然有不乾淨的血進入心臟,對心臟造成威脅,從而引發心臟病。

 

 

5. 吃西方多種滋補營養藥物的人--這類人是最無知而且愚昧的蠢人。

 

所有西方的營養學之研發,主要目的是要讓大家購買,才有錢賺,因為美國沒有文化,它們以工作效率為第一,一切講究快速,因此很少人自己每天煮飯,也不去研究如何煮好吃的食物,所有的速食應運而生。

 

當然此類食物缺乏很多應該有的營養,於是營養補充劑就開始發展起來。

 

實際上這些營養成分很高的藥不但對身體完全無助,反而會去餵食癌細胞、細菌、濾過性病毒,使病情更加嚴重,使美國人過胖、掉髮、皮膚乾燥。

 

例如以鈣片為例,從未有任何證據顯示鈣片可以幫助增強人體骨骼,反而是吃多鈣片會使骨骼更脆,更容易造成骨質疏鬆症,而且副作用是造成腎結石。

 

而維他命 C 片更爛,婦女們服用它的目的是想皮膚美白,但是結果是多服維他命 C 片會支援乳癌細胞的成長,其他不勝枚舉。

 

多食用天然食物、有機蔬果絕對是正確的。要美白多喝自然的橘子汁最好。

 

均衡的營養是要依靠選取的食物而定,不挑食是必要的。

 

中國人花了五千年以上的時間來研究吃食,到目前為止根本已經是習慣成自然,自然的營養均衡來自祖父母的傳承,完全不需要再依賴外來的錯誤知識。

 

現今的中國人誤把科技當科學,一味的崇西洋,只要是老美說的都是對的。

 

殊不知,美國人才是真需要來向中國人請教,學習如何煮中國食物。

 

這類蠢蛋以為每天吃它就會健康,其結果根本就是得到更多的不治之症,反而死得更快。

 

 

6.服用阿斯匹林的人--許多人每天一片阿斯匹林可以預防心臟病,這是完全錯誤的。

 

2004 年的醫學研究報告來自 America Medical Association 說明,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每天一片阿斯匹林可以預防心臟病,反而有許多證據顯示每天一片阿斯匹林,你會有超過 85% 的機會得到胰臟癌,因為它是一種強酸劑,酸性對人體破壞最大,鹼性體質最好,不但長壽而且完全沒有病痛,要成為鹼性體質非常簡單,立刻停止喝咖啡、不吃甜食,拒絕冰淇淋、可樂,完全斷絕糖果餅乾類的零食,多喝茶、多吃自然有機蔬果。一段時間之後體質就改變了,你不聽我的建議,那天你得到胃癌或淋巴腺癌胰臟癌,再來找我也可以的。請記住在鹼的環境裡,是沒有病毒與細菌及癌細胞的.

 

 

7.胃酸過高反逆食道的人--這個極普遍的問題連身為腸胃科的西醫都答不出來,到底胃酸反逆因何而來的?

 

我告訴諸位,這根本是病患自己製造出來的,你只要多吃甜食、多喝咖啡、多吃冰淇淋、多喝可樂,一下子胃酸就來了。

 

由於現在市面上都是使用人工糖來製作甜食,而人工糖的顆粒極小,會如同維他命片一樣的餵食細菌及濾過性病毒,它們吃了之後就排出酸性的糞便,這就是胃酸的來源,許多病患為這問題來找我,我只告訴他們這原因,根本藥都還沒有開,病人就好了。

 

反觀西醫小題大做,開 Previcid 給病人去中和胃酸,這類傷肝的藥物,不但要吃一輩子,其結果病人胃酸照舊反而更壞。

 

而且由於長期未治好,終於把食道燒傷,結果就是食道癌、胃癌或淋巴癌或胰臟癌。還會引起鋁中毒,產生腦神經損壞,甚至與柏金生氏症有關,副作用不勝枚舉。請詳看胃酸過多章.

 

8.服用女性賀爾蒙的太太們要注意--更年期的婦女常被西醫告知要服用賀爾蒙替代品,否則會得到骨質疏鬆症,這些胡說八道的話,不知嚇傻了多少無知的婦女。

 

中國五千年以來,從未有人得到骨質疏鬆症,我們過去也沒有使用任何的賀爾蒙替代品,也有許多美國老太太來找我看此病,她們一致的說同樣的話。

 

我告訴病人:千萬不要相信服用賀爾蒙替代品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因為她們最少的都服十年以上,最多的有服用超過三十年的,而結果是每個人都得到全身性的骨質疏鬆症。

 

因此,我的結論是你繼續服用女性賀爾蒙替代品,你一定會得到骨質疏鬆症,不吃反而沒事,多吃則會得到骨質疏鬆症及心臟病乳癌等疾病,我從未聽說有女人因為更年期不適而死的,但是我卻見到許多女人因為吃女性賀爾蒙而死於心臟病或乳癌的,更年期的不適症狀,原因都是因為心臟不好造成的。只要把心臟保護好就沒有任何症狀會出現的。

 

因為無法忍耐更年期不適的女人們,小題大做的去服用女性賀爾蒙,反而死得很快。

 

因此,看到此篇文章的女子,一定要清醒過來,立刻停止服用女性賀爾蒙。

 

還有鈣片最爛,這類差到極點的營養研究,不斷的鼓勵人們吃鈣片,不但不能補骨,反而會造成骨質的破壞,還會產生腎結石的後遺症。

 

 

9.乳房稍有硬塊就急著做切片的無知婦女--這類人都是迷信西醫的藥罐子。因為西醫說如果及早發現就可以治好而且可以預防,於是這些藥罐子們就開始一連串的惡夢了。

 

諸君試想,我把一個雞蛋拿來做蛋黃切片,結果如何?又再連續幾次做同樣的切片後,這個雞蛋會變成甚麼樣子?結果一定腐爛掉了,乳癌就是一種壓制不住的糜爛,其末期非常的惡臭,曾有此類病患到我診所,結果此惡臭在室內連續一星期才散去。

 

女人會得到乳癌的原因 90% 是每年去西醫那做乳房健康檢查造成的。

 

另外 10% 是被自己一直吃西藥傷到心臟引發出來的,已經不曉得有多少人,因為一直服用西藥抗生素或止痛藥或維他命,結果造成腎衰竭或心臟病的人,直到臨終前還在讚揚西藥好,沒有西藥早就死了。

 

請這些人醒醒吧!殺死你的就是西藥,讓你遭受病痛的也是西藥,讓你生活在疾病的陰霾下也是西醫,整天讓你擔心受怕的也是西醫。

 

還記得幾年前英國很有名的熱門合唱團 BeeGees 的 Morries Gib,年僅 54 歲,結果因為小腸套疊在一起,造成腹痛,半夜送急診,結果開刀就死在手術台上。前不久,麥當勞總裁突發心臟病就死在會議上,年僅 60 歲,這些有錢人,就是因為買最好的醫療保險,才會死掉的。

 

如果沒有錢,也沒有保險,那 Morries Gib 就會躺在家中床上,修養幾天直到腸子排出氣後,自然就好了。麥當勞總裁也沒有錢買零食吃,需要不斷的勞動來換取生活費。

 

因為大量的勞動與少量的食物,沒有多餘的錢買零食,也沒有醫療保險。

 

因為西醫的心臟檢查如 EKG 與 Stress Test 根本就是謊言一個,不知道有多少人跟麥當勞總裁一樣死的,甚至於前一分鐘西醫檢查認為心臟很好,於是相信西醫的笨蛋就失去戒心,而下一分鐘就發心臟病死的,也大有其人在。

 

 

10.喜歡吃止痛藥的人要注意--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止痛藥都會傷到肝臟、腎臟與心臟的。只要肝心腎一受傷,立刻就會便秘睡不好,日子久了就開始掉髮,眼睛視力變差,體力衰退,容易抽筋,連西藥營養劑、維他命吃多了,都會掉髮傷肝的 (維他命 A 更是頭號肝臟殺手),更何況止痛藥?

 

任何痛症必有原因,只要找到原因就可以治好,絕對不可以亂吃止痛藥來壓制它,許多人還因此而腎臟衰竭終身洗腎,會得不償失的。

 

現在最新的醫學研究已經證明了吃止痛藥會有中風的危險,許多剛生完小孩的婦女因為吃止痛藥而得到中風。

 

有些年才 20 來歲就中風了,這是既可憐又愚蠢的對西醫麻木依賴者,為了止住生產完後的疼痛而亂吃所造成的憾事。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grace-can/article?mid=5948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項研究指 手機可能危害健康

中央社 – 2011年11月10日 上午2:31

(中央社台北9日電)專家表示,手機可能是「健康的定時炸彈」。這些專家並力促官員向民眾發布警訊。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群首要科學家指稱,有超過200篇的學術研究認為,使用手機與腦瘤等嚴重健康狀況有關。

這些科學家在昨天發布的報告中說,英國政府輕忽了潛在的「龐大」健康風險,尤其是對小孩來說,他們又小又薄的頭顱更容易受到輻射影響。

雖然專家承認這些關聯性尚未證實,但他們主張,應在「學校、手機商店與保健系統」宣揚減少手機使用。

他們提出的報告說:「英國政府與手機公司非常容易就能盡更大的努力,警告大眾這個新發現的風險與安全措施,尤其是對小孩。」

報告指控官員對手機安全的不確定性輕描淡寫,報告又說:「這就是造成民眾死於菸草與石棉的那種一廂情願的想法。」

不過,批評者說,科學家的發現沒有決定性的證據,據此宣揚反而會引起恐慌。報告撰寫人指出,若干研究顯示長期使用手機與罹患膠質瘤(glioma)腦瘤有關。

2008年的瑞典研究指出,使用手機的孩童,罹患腦瘤的機率會高出5倍。

其他同行評審的研究,也發現一些沒有結論性的關聯,像是精蟲數量降低,懷孕期間使用手機的母親生下行為有問題的小孩,以及損害腦細胞等。

報告執筆人之一、查寧閣醫院(Charing CrossHospital)的精神外科顧問醫師歐尼爾(KevinO'Neill)說,腦瘤的潛伏期為30年,因此使用手機的後果可能不是很明顯。(譯者:中央社張曉雯)1001109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零」反式脂標示 可以放心吃了嗎?

2008-05 康健雜誌114期 作者:梁嫣純

2008年1月1日起製造的包裝食品應標示反式脂肪含量。
但是就算標示「0」,你也不可大吃特吃。

前陣子聽友人說自己剛上小學的孩子最喜歡吃的零食是奶油球,每次拜訪開西餐廳的阿姨,總是拿起擺在桌上的奶油球,一顆顆開了往嘴裡倒。

天啊,那不正是有「殺手脂肪」(killerfats)之稱的反式脂肪(transfat)化身,對人體健康及孩子的發育會有不良影響。

事後朋友來電話說已經改買「零反式脂肪的奶油球」讓孩子吃,應該沒問題了吧?我心裡納悶,奶油球怎麼可能不含反式脂肪,到超商一探才發現,泡麵、餅乾、洋芋片、麵包、奶茶……以往被視為反式脂肪大宗的食品,營養標示上的反式脂肪含量多是「0」,這是怎麼回事?杜絕反式脂肪是世界趨勢

反式脂肪,披著植物油的外衣,骨子裡卻比動物油還可怕。

別以為這個陌生的名詞離我們很遠,事實上,不小心吃下肚的機會到處都是:麵包、餅乾、奶茶、奶油球、泡麵、蛋糕、炸雞、薯條、洋芋片、甜甜圈……,都可能含有。

一般觀念認為動物性油脂(例如豬油)比植物油對人體不利。因為動物油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saturatedfat),會升高膽固醇,造成心血管的負擔。

但是經過人工部份氫化的植物油卻產生了更不利健康的反式脂肪,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飽和脂肪的3~5倍。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傅偉光在「反式脂肪的旋風再起」文章中,引用國外相關的研究表示,人工的反式脂肪不僅與飽和脂肪一樣會提高人體血清中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與三酸甘油酯(TG),還會降低能淨化動脈的「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

此外,人工的反式脂肪還可能影響嬰幼兒及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且會誘發氣喘、糖尿病及過敏等疾病。因此,營養專家認為,植物油若含有反式脂肪,比含飽和脂肪的豬、牛油更有害健康。

考量國民健康,愈來愈多國家開始規定油脂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丹麥自2003年6月起禁止任何含反式脂肪酸超過2%的油脂,瑞典規定5%以下、荷蘭5%以下(擬修改為1%)、法國3.8%以下。美國在2006年開始要求包裝食品標示反式脂肪酸,紐約市更計劃在2008年7月開始,全面禁止餐廳使用反式脂肪。

台灣則至2008年1月1日起製造的包裝食品,必須在營養標示的脂肪項下增列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

0+0+0≠0

走一趟便利商店,你會發現許多食品已經換上了新的營養標示。但仔細觀察,怎麼反式脂肪的含量幾乎都是「0」?標示的可信度,令不少人半信半疑。

南僑化學工業公司總經理李勘文認為是可信的,因為全世界生產低反式脂肪植物油的技術早已具備,南僑的製油事業部門也在七、八年前就已研發完成。例如透過交脂化(interestification)作用來取代部份氫化(partiallyhydrogenation)的技術,就能避免反式脂肪的產生。目前國內已有多家食品生產業者、速食業者及烘培業者使用。

還有不少業者直接改用棕櫚油(palmoil),免去反式脂肪的疑慮。因為棕櫚油及椰子油(coconutoil)是少數耐高溫、常溫下呈固態的植物油,並不需要部份氫化的程序來穩定結構。

但是棕櫚油素有「植物油中的豬油」之稱,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高,吃多了也對健康不利。

所以,就算真的是「0反式脂肪」也不能大吃特吃。除了還有飽和脂肪需注意,根據衛生署的規定,反式脂肪的含量不超過0.3%就可標示為「0」。換句話說,喝下100毫升標示為「0反式脂肪」的罐裝咖啡,實際上可能攝取了0~3克的反式脂肪。

衛生署建議每人每日的飽和脂肪酸攝取量為18公克,但對反式脂肪則沒有任何的建議。食品衛生處處長鄭慧文比喻,「就像不會建議民眾每天攝取多少泥土一樣,反式脂肪對人體無益,根本不要吃。」選購食品,不能只看保存期限

消費者要杜絕反式脂肪的入侵,必須靠自己。因為台灣現階段只規定包裝食品要標示含量,並沒有禁止使用。巷口的鹽酥雞、隔壁的麵包坊、美食街炒菜的用油……到底潛藏了多少反式脂肪,連廚師自己也不知道。

少吃油炸食物,是降低反式脂肪攝取風險的根本之道。

熟悉食品製造的義美公司協理吳榮燦建議,儘量選購包裝食品,因為政府的規範較嚴格、較有保障。

而且選購時「別只是看保存期限,還要多看一眼營養標示和成分,」吳榮燦分享聰明消費的方法,「愈是看不懂的名詞,愈可能有問題,」因為多是化學名稱。

根據衛生署及消基會的建議,避免成分中含有「氫化植物油」、「半氫化植物油」、「植物性乳化油」、「精製植物油」、「植物性乳瑪琳」、「人造奶油」(黃油)、「人造酥油」(白油),或英文標示上有「Hydrogenated(氫化)」的食品,這些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葉松鈴強調,除了反式脂肪之外,所有的營養標示含量都要注意,因為任一營養素攝取不均衡都會對健康有負面影響。

為了方便民眾掌握各營養素的攝取量,她建議國內的營養標示應像歐美等國一樣,也加註各種營養素佔每日攝取量基準值的百分比,讓民眾輕易就知道自己吃了多少、還能吃多少。

在沒有基準值可對照的情況下,葉松鈴建議大家心中要有一把尺,熟知各種營養素的每日攝取量基準值(見右上表),每次進食前做點簡單計算,大約知道自己吃下了多少比例。

鄭慧文處長語重心長地說,民眾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責,「政府可以規定業者標示100項,但如果民眾不在乎的話就一點都沒用,」因為業者在乎市場反應,卻不一定理會政府的罰款。一分鐘教室反式脂肪是什麼?

反式脂肪(transfat)有兩種,作用大不相同:天然存在的有益健康,人工生成的比豬油還可怕。

天然的反式脂肪(共軛反式脂肪)存在於反芻類動物中,例如牛、羊及乳製品,最具代表性的成分是「共軛(反式)亞麻油酸(CLA,conjugatedlinoleicacid)」,具有抗癌、降低肥胖及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症的功效。

人工的反式脂肪(非共軛反式脂肪)是人類為了追求健康而製造出來的「脂肪殺手」。

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化驗組組長蔡育仁解釋,為了避免食用過多會危害健康的飽和脂肪(多存在於動物油),又要克服不飽和脂肪(多存在於植物油)不耐高溫、常溫下呈液狀的缺點,而將植物油進行部份氫化(不能完全氫化,油會變得太硬),使穩定好操作。

不料,卻在部份氫化的過程中製造了比飽和脂肪還可怕的反式脂肪。

依照衛生署的規定,包裝食品上只需標示人工生成的反式脂肪含量。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處長鄭慧文強調,選購包裝食品,反式脂肪的含量愈少愈好。你每天不能吃超過以下的量

衛生署公告每日營養素攝取量的基準值

熱量:2000卡
脂肪:55克
飽和脂肪:18克
蛋白質:60克
碳水化合物:320克
鈉:2400毫克(相當於6克的鹽)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牙醫從未告訴你的秘密

2010-06-02 《讀者文摘》第201006期  CHRIS WOOLSTON、林純玉 撰

你是否久久才用一次牙線?刷牙的時間比擠牙膏還短?這些都是牙醫會注意的細節,其實還有很多牙醫沒告訴你的。美國十八名牙醫和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在此受訪,他們說出的真相,將大大顛覆你對口腔保健的既定觀念。
你應該知道……


當你和別人初次見面,他們最先注意的是你的眼睛,其次是牙齒,然後才是頭髮。但人們花在頭髮上的錢顯然比在牙齒上多。
-- 達米安.塔卓斯基,賓州牙醫學博士、牙醫 


即便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常認為,只要沒有哪裏犯疼,口腔就是健康的。高膽固醇也不會造成身體疼痛,但人們都知道它是個大問題。坦白說,我認為一般人往往沒有意識到,口腔也是身體的一部分。
-- 丹寧.弗瑞許.格雷,維吉尼亞州牙醫學博士、牙醫 


大部分人以為牙齦偶爾腫脹不舒服的感覺只是火氣大,喝點降火的青草茶或椰子汁即可退火。其實牙齦腫脹的感覺,正是牙周慢性發炎的徵兆,牙周組織就是在這些反覆時好時壞的腫脹中,慢慢地遭到破壞。
-- 林世榮,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 


很多人認為刷牙時牙齦出血,是刷牙力道過猛所致。其實,即便只有輕微的出血,都是牙周病的警訊。
-- 隆恩.薛夫道爾,伊利諾州牙醫學博士、牙醫 


要想保持口腔衞生,每天至少要用十分鐘刷牙,並且使用牙線清潔牙齒。然而成年人平均刷牙時間大概是兩到三分鐘,孩子們更糟。
-- 喬.斯拉文,加州牙醫學博士、牙醫 


罹患牙周病的患者,心肌梗塞與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三倍。孕婦若有嚴重的牙周病,流產或新生兒體重過輕的機率,是一般口腔健康者的七至十倍。
-- 林世榮,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 


牙醫總是要求患有嚴重牙齦疾病的病人更頻繁地使用牙線,然而到了這時候,牙線已無濟於事。想想看,你能用繫在手指上的一根細繩,把襯衫口袋的底部清洗乾淨嗎?
-- 瑞德.溫尼克,紐約市牙醫學博士、整體牙醫學者


根據衞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報告顯示,台灣地區18歲以上成年人,高達99.17%患有輕重不一的牙周疾病。


如果你希望減少口腔中的有害細菌,得經常食用木糖醇(口香糖中含有的糖替代品),可讓口水分泌增加,口腔內酸鹼值維持在PH五.五左右。但是這並不代表含木糖醇的口香糖可以將口腔內的細菌給黏掉,要預防蛀牙,光吃口香糖還不如正確刷牙!
-- 克里斯.坎默,威斯康辛州牙醫學博士、美容牙醫;林世榮,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


如果不是在無菌的環境下穿舌環,就有高度的感染風險。我曾見過一個感染太過嚴重的案例,以致我們必須切除病患的部分舌頭。即使穿完舌環後沒感染,還是會導致門牙有缺口。所以不要穿舌環。
-- 傑.葛羅斯曼,加州牙醫學博士、美容牙醫


使用過一週後的牙刷在浴室潮濕的環境中會滋生出大量的細菌,其中包含了致病的葡萄球菌、鍊球菌以及大腸桿菌等,最好選擇尼龍刷毛的牙刷,保持牙刷的乾燥,而且每三個月就要更換一次。
-- 林世榮,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




請不要在來見我們之前吃一頓氣味濃郁、滿是大蒜的午餐。我們對此感激不盡!
-- 珍妮佛.賈柏洛,紐約市牙醫學博士、美容牙醫 


如果你有口臭,除非你問起,否則我們不會告訴你。
-- 蓋瑞.赫斯科維茨,紐約市牙醫學博士、家庭牙醫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大健腦食物
2010-04 康健雜誌137期 作者:楊心怡

想讓孩子在學校表現好?檢視一下你的孩子是否吃對。

早上7點半,餐桌上卻瀰漫著一股慌亂。哥哥匆忙把桌上的課本掃進書包,弟弟忘了把連絡簿拿給媽媽簽,妹妹的作業不見了,兵荒馬亂,今天又來不及吃早餐了。只好先送孩子去學校,順道在便利商店買了幾瓶果汁讓她們在車上喝。


家長都希望孩子在學校表現不錯,或許該檢視一下你都餵孩子吃些什麼食物。已有研究證實,沒有獲得適當營養補充的大腦,會影響孩子的學業表現。到底大腦需要什麼養分?哪些養分才是對的養分?


香蕉


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建議可食用香蕉補充碳水化合物,因為香蕉所含的果膠,釋放葡萄糖的速度較慢,血糖不易高低起伏過大,影響大腦的營養補給。想讓大腦處於巔峰狀態,就得適時補充碳水化合物。


因為我們吃下去的碳水化合物會被分解成葡萄糖,而大腦最需要的能量來源就是葡萄糖。腦細胞跟其他細胞不同,專挑葡萄糖,無法依靠其他形式的能量。


全穀類


英國史旺西大學(SwanseaUniversity)心理系教授班頓(DavidBenton)曾針對一群一年級學童進行實驗,發現吃低GI(升糖指數)早餐的孩子,在一系列腦力測驗中表現稍佳。


全穀類不僅是低GI食物,還富含維生素E及維生素B群、葉酸、菸鹼酸等。維生素B群不僅能幫助葡萄糖充分利用,也能協助蛋白質代謝,是維持腦細胞正常功能的必要營養素;葉酸則與神經發展、記憶力有關。


此外,全穀類富含纖維,還能幫助調節葡萄糖的釋放。


雞蛋


雞蛋不僅有B群,優質的蛋白質也與製造細胞和神經傳導物質有關。而且還有豐富的維生素A、E、B6、B12、葉酸和鋅等活化腦力的營養素。


尤其是葉酸和維生素B12。不少研究都指出,長期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會使記憶力減退,甚至還可能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蛋黃中還富含卵磷脂,是人體合成乙醯膽鹼(負責記憶力、提高反應時間和專注力的神經傳導物質)的主要原料。


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與杜克大學(DukeUniversity)的一項囓齒動物實驗還發現,卵磷脂的攝取還可能促進新的記憶細胞製造。


不過趙強建議,蛋黃適量就好,每天約1~2顆蛋。豆腐、黃豆也都富含卵磷脂,也可做為健腦食物。


燕麥


燕麥在營養學界就被稱為「大腦的糧食」。燕麥是低GI食物,更含豐富的維生素B、E及鉀、鋅等礦物質,有助於空間記憶及認知。


燕麥也含有「β-聚葡萄糖」的可溶性纖維,能阻礙膽固醇的製造與吸收,使血液中膽固醇濃度下降,因而減少心臟疾病、動脈硬化和中風危機,這三者都是失智症的已知肇因。


深海魚


腦部約60%是不飽和脂肪(包括約10%的omega-3脂肪酸),因此攝取富含omega-3的食物可保持細胞膜的彈性,使神經細胞的功能達到較佳狀態。


深海魚的魚油富含omega-3;其中的DHA是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尤其是腦和視網膜的細胞膜。無論在大腦皮質功能、記憶力維持,甚至胚胎與幼兒的腦部發育,DHA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哈佛大學的研究就發現,血液中DHA濃度高的人,日後比較不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


深海魚包括鮭魚、鮪魚、鯖魚、沙丁魚、鱈魚等,專家建議,用烤魚或蒸的方式,更能保留omega-3。


堅果


堅果類像杏仁、核桃、松子等,不僅是低GI食物,也富含omega-3脂肪酸。而且還有豐富的維生素E、硒等抗氧化物質,保護腦細胞不受自由基損害。


美國農業部研究發現,堅果類中還含有一種礦物質「硼」,會影響腦部的電流活動,使人的智能反應變得更靈敏。


趙強認為,可以在早餐的穀片中搭配些堅果,這對孩子是個不錯的補腦零食。


草莓、藍莓、蔓越莓


莓類富含抗氧化物,有助減少自由基的破壞,延緩老化;而且顏色愈鮮豔的莓類,營養價值愈高。美國塔夫茲大學(TuftsUniversity)人類營養研究中心的動物實驗顯示,三組分別餵食藍莓、草莓、菠菜等萃取物的老鼠,在運動神經功能(平衡感和協調性)、記憶力和認知能力的測驗,都得到比較高的分數,其中又以餵食藍莓的那組老鼠成績最出色。


別忘了莓類也含豐富維生素C。腦細胞合成主管記憶力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時,也需要維生素C的參與。


牛奶


牛奶不僅補充鈣,也能提供大腦所需的重要養分――蛋白質和B群。根據統計,現在小學生大多肉吃太多,而鈣質攝取不足。若家長擔心孩子的乳糖不耐症,可以無糖優格取代,並加些水果、堅果類增添風味。


南瓜、南瓜子


南瓜是β胡蘿蔔素的極佳來源。荷蘭研究發現,多攝取β胡蘿蔔素,可維持較敏銳的思考能力。深綠色葉菜、胡蘿蔔、甜椒、番薯、木瓜、芒果等也都富含β胡蘿蔔素。


而南瓜子所含的鋅,可幫助腦部發育,有助腦部靈活運作;如果鋅攝取不足,容易導致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


德州大學預防醫學與社區健康學系的山德史岱博士(HaroldH.Sandstead)也指出,只要補足了鋅,女性的文字記憶力就會提高12%。葵瓜子、糙米、全穀類也都是鋅的食物來源。


要聰明,一定要吃早餐


早餐很重要。人在睡覺時,腦的能量消耗其實更高達三分之二,因此在一夜睡眠之後,體內的葡萄糖大概也快用完了,所以早餐就是適時補充腦部所需的能量。而且最好選擇全榖類的複合性碳水化合物,能幫助孩子整個上午都穩定且平均地獲得身體能量。


因此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建議,最佳的早餐組合就是碳水化合物(純麥片或全麥麵包)+蛋白質(蛋或牛奶、優格)+水果。如果你選擇純麥片,可加些堅果類當作油脂來源。


損腦飲食


●過量咖啡因:咖啡因在於咖啡、茶、深色汽水、巧克力中,一天超過兩杯就有危險。


它會減少腦部及許多器官的供血量,提早老化;而且會使腦脫水,影響思考,畢竟我們的腦是由八成的水構成。


趙強提醒家長,12歲以下都要避免接觸咖啡因,一方面腎臟代謝功能尚未發育成熟,排除體內咖啡因的速度較慢,且一旦上癮要戒除就很痛苦,有時甚至會出現嚴重戒斷症狀,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學習。


●油炸食物:油炸食物容易裂解而在體內產生自由基,造成腦部組織細胞的傷害。


●精製糖類:糖類是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很快被分解,容易引起血糖劇烈起伏,也會使腦部運作遲鈍。


●人工添加物:食用色素、代糖等人工添加物也已被證實有害兒童大腦,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甚至出現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