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宗昕《時間管理黃金法則》——商周
Richard J.Light《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立緒文化
(能力學習)時間管理的拿鐵效應
小心,時間管理的「拿鐵效應」。
「拿鐵效應」,原是投資理財觀念,指人每天不自覺的喝掉一杯拿鐵(拿鐵可以換成任何讓人成癮,而每天非得掏錢購買的小東西,例如香菸、罐裝飲料等等,都可算在其中),每天便不自覺多花掉了105元,一個月就是3150元,一年就是37800元。
十年下來,不是378000元,還得加上複利效應,即便如今的定存利率僅剩2%左右,十年下來,經過複利效果,是筆超過五十萬的大錢。
投資理財專家以「拿鐵效應」指出,每天省小錢,做出正確的投資,十年之後,在複利的發酵下,將成為一大筆可觀的資產。
「拿鐵效應」可用作時間管理上的自我提醒,一般人每天總是不自覺的浪費掉了許多寶貴的時間片段。這些每天被浪費掉的寶貴時間,就像我們不自覺的每天買杯拿鐵喝所花掉的錢,以為沒多少錢,但累積起來,卻是相當可觀的損失。
舉例來說,通勤上下班的上班族,有多少人認真看待這每天都要花掉的時間。假設一天上下班通勤得花上一個小時,一週就是五個小時,一年五十二週就是260小時。30年下來,就是7800個小時,將近一年的時間,就這樣白白浪費掉了!而這還只是通勤時間,時間管理的拿鐵效應,比金錢的浪費更加嚴重,畢竟錢沒了還可以再賺,時間流逝了就不再回頭。
如何使用空堂,正是時間管理的最佳練習。空堂可以睡覺鬼混閒聊天,也可以找資料寫作業準備功課,怎麼規劃都可以,而結果將會展現在日後每個人實力的差距上。
如果,我們能夠善加規劃通勤時間,拿來閱讀、學習、思考、準備工作行程,則日子一長,自己的競爭力就從不自覺的累積出來的。然而,可惜的是,每天看著公車捷運上的通勤族們,絕大多數人只是低頭滑手機或者講電話實在很可惜。
下了課有的人認為好累,只想看電視上網打電動放空;有的人雖然也看電視,但適可而止,知道該看什麼看多少,絕不沉溺,並且每天規劃一段時間,作為自我進修、學習、思考或減壓之用,讓自己明天一樣能夠元氣滿滿的上班,替自己創造最大價值!
不沉溺於惰性最好的方法,是有計畫地安排自己的日常行程。做計畫不是為了按表操課,而是給自己大方向和提醒,偶爾可以有彈性的放鬆,但至少七八成的行程可以按照預定計畫走,不讓惰性牽著鼻子走,盡可能走在預定規劃行程表上,且讓此一遵守行程表的做法內化為自己生活習慣的一部份,堅持一直做擅長或對的事情,一個人的競爭力將在此顯現。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有一個非常正確的花錢觀念,也非常適合援用到「時間管理」上來。作者認為,年輕人花錢,應該花在可以幫助你「再生產」,或者具「累積性」的東西上,而不是花在會耗損、折舊,只有一時快樂卻對自己長久生涯規劃毫無幫助的消耗品上。舉例來說:花錢買進修課程,提升自己的實力是在生產性的消費;花過多錢買流行服飾或上餐館大吃大喝浪費掉,則只是耗盡式消費。但如果上餐館吃飯或買衣服是有計畫地購買並且經營個人部落格,建立個人形象,則又成了再生產式消費。關鍵在於,這個消費行為能否幫你的未來創造收益而不僅僅只是把錢花掉了。
再如:同樣一筆錢,當做購屋頭期款,投入購屋,可以保值甚至增值。若是買車就只換來耗損,還有保修、油錢、稅金支出,除非買車能替你創造更高的價值,否則寧可買屋,或者乾脆不買,存起來當作投資的第一桶金。
對於我們寶貴而有限的時間,也該比照辦理。不浪費時間去做不能累積個人實力的事情,選擇做能夠幫我們創造更大效益的事情。審慎的做好時間管理,將零碎時間做有系統的安排,作為自我提升、自我投資,創造得以再生產的價值,留心不要浪費了我們寶貴而不再回的時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