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管理 (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杜拉克的28個忠告

來源: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45779

整理‧撰文 / 齊立文、劉揚銘

如何在工作中做出貢獻、達成目標?怎樣當一個有效率、有效能的經理人?如何溝通、用人,做個領導者?如何自我精進,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杜拉克給未來經理人留下最真切的建言。

做出貢獻

01 你只能盡一切努力建立起自己的績效紀錄,而這也是增進別人信任及支持的唯一條件。

02 埋頭苦幹,不為全體負責者,無法成為高階主管。

03 知識工作者如果不自問「我可以有什麼貢獻?」不但可能會訂定過低的目標,而且可能會追求錯誤的目標。 因為他們可能把自己的貢獻定義得太狹隘了。

04 你只需學會對毫無貢獻的事情說「不」

05 高效能的管理者會把焦點放在有所貢獻上。他們不會一味埋首於工作中,而會抬起頭來 向外看,關注應該達到的目標。

追求成效

06 時間是最珍貴的資源,不能管理時間,便什麼也無法管理。

07 集中時間與心力,「一個時間裡只做一件事」,而且那件事必須是 「最重要的事」。

08 任何知識工作者(無論身分為何、職位多高)都能把要求他花時間投入的活動刪掉四分之一,而看不出任何影響。迄今為止,我還沒看過任何人辦不到。

09 決定先做那件事,是誰都能做的事,最困難的工作在於:決定哪些事情可以「緩辦」,但是又不用擔心「現在不做,明天會後悔」。

10 最棘手的事情莫過於沒有在一開始就把事情處理好, 而拖延到最後才處理。

11 成員一天到晚都在開會的組織,就是沒人在做事的組織。

12 任何工作不成為組織活動與行為的一部分,就不能得到完成的機會。

13 反覆發生的危機是經理人辦事不力的表現。

領導力

14 有意願、有能力,而且會自我要求傾聽別人的意見。

15 不要為自己找藉口

16 願意溝通,直到你被了解為止

17 要知道,相對工作而言,你個人是多麼微不足道。

18 老闆的一言一行、隨口說的評論、習慣,甚至他的癖好,在部屬眼中都被認為是經過老闆的設計、安排,而且充滿意義的。

19 相較於沒有把工作做好的經理人,未能用心制訂人事決策的主管,風險更高。他們將失去外界對該組織的尊重。

20 經理人指派某員工擔任某項工作,結果對方無法勝任, 那是經理人的錯。

21 組織內一旦人員過剩,就可能會妨礙工作成效,因為人們必須花愈多時間在「溝通」, 而非用於執行任務。

22 組織的目的在於:使平凡人做不平凡事。

23 管理人才是件「行銷工作」

自我管理

24 管理者最常見的失敗原因是,沒有辦法或不願意為了因應新職位的要求,而改變自己。

25 對於你不太勝任的領域,要盡可能花費最少的力氣。

26 高效能的管理者會自問:「有哪些事情在其他人眼中相當棘手,而我似乎總是能應付自如?」

27 一旦覺得自己對例行性的公事開始熟悉後,那就是該強迫自己有所改變的時機了,就像植物一樣,需要被換盆子栽種。

28 根據自己擅長的學習方式來學習,正是一個人日後有所表現的關鍵,不能這樣學習的人,注定成績平庸。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沉穩
1 .不要隨便顯露你的情緒。
2.不要逢人就訴說你的困難和遭遇。
3.在徵詢別人的意見之前,自己先思考,但不要先講
4.不要一有機會就嘮叨你的不滿。
5.重要的決定盡量有別人商量,最好隔一天再發布。
6.講話不要有任何的慌張,走路也是。
7.自信是好,但是別忽略任何人的想法。
8.人無高低,不要一副拽拽的樣子,對人對事,別忘了禮貌。你沒有比任何人優秀。

二、細心
1. 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常思考它們的因果關係。
2.對做不到位的問題,要發掘它們的根本癥結。
3.對習以為常的做事方法,要有改進或優化的建議。
4.做什麼事情都要養成有條不紊和井然有序的習慣。
5.經常去找幾個別人看不出來的毛病或弊端。
6.自己要隨時隨地對有所不足的地方補位。

三、膽識
1. 不要常用缺乏自信的詞句。
2.不要常常反悔,輕易推翻已經決定的事。
3.在眾人爭執不休時,不要沒有主見。
4.整體氛圍低落時,你要樂觀、陽光。
5.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因為有人在看著你。
6.事情不順的時候,歇口氣,重新尋找突破口,就結束也要乾淨利落。

四、大度
1. 不要刻意把有可能是夥伴的人變成對手。
2.對別人的小過失、小錯誤不要斤斤計較。
3.在金錢上要大方,學習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4.不要有權力的傲慢和知識的偏見。
5.任何成果和成就都應和別人分享。

五、誠信
1. 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說,說了就努力做到。
2.虛的口號或標語不要常掛嘴上。
3.停止一切“不道德”的手段。
4.耍弄小聰明,要不得!

六、擔當
1. 檢討任何過失的時候,先從自身或自己人開始反省。
2.事情結束後,先審查過錯,再列述功勞。
3.一個計劃,要統籌全局,規劃未來。
4.勇於承擔責任所造成的損失。

七、內涵
1. 學習各方面的知識,虛心觀察周圍的事物。眼界寬闊。
2.了解自己,培養屬於自己的審美觀。
3.笑對生活。懶惰要不得。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
4.不要盲目的做任何事。要有目標。
5.不僅僅只關注內在美,外在美也很重要。
6.不要整天的對著電腦,玩著無聊的東西。
7.理智的判斷,學會控制情緒。

 

越是有故事的人:越沉靜簡單;

越膚淺單薄的人:越浮躁不安。
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著眼淚依然奔跑。
人最先衰老的:不是容貌,而是那份不顧一切的闖勁。
有時候:要敢於背上,超出自己預料的包袱,經歷一段努力後,發現自己比想像的優秀很多。
成功的人:一般不是才華橫溢的人,而是,最能以親切和藹的態度給人以好感的人。
一個人,不能改變自己的形象:卻能改變自己的氣質;
一個人,不能達到理想的高度:卻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人際交往中:善良、熱情、誠信更容易給人以好感。
微笑,比禮貌更親切:會給人陽光般的溫暖。
不是眼淚就能挽回失去;
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付出;
不是傷心就一定要哭泣;
不是表情都要寫在臉上;
不是任何人都能理解你;
所以:面對生活中偶爾的不如意,要學會堅強的微笑。
難過的時候:告訴自己,很好、很開心。
失落困惑的時候:笑著對自己說,沒事的,一切總會過去。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提出的30項卡內基原則:

1.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2.給予真誠的讚賞與感謝。

3.引發別人心中的渴望。

4.真誠地關心別人。

5.經常微笑。

6.姓名對任何人而言,都是最悅耳的聲音。

7.聆聽,鼓勵別人多談他自己的事情。

8.談論他人感興趣的話題。

9.衷心讓他人覺得「他很重要」。

10.唯一從爭辯中獲得好處的方法,就是避免爭辯。

11.尊重別人的意見,切勿對他說:「你錯了。」

12.如果是自己的錯,一定要當下立刻承認。

13.以友善的態度開始。

14.設法立即使對方說「對、對」。

15.多讓對方說話。

16.讓別人認為,這個點子是他想到的。

17.真誠試圖從他人的角度了解一切。

18.同情他人的想法與願望。

19.訴諸更崇高的動機。

20.將你的想法以戲劇化的方式說明。

21.提出挑戰。

22.凡事以真誠的讚賞與感謝為前提。

23.以間接的語句指出他人的錯誤。

24.先說自己的錯在哪裡,然後再批評別人。

25.用「問問題」取代直接的要求。

26.一定要顧及別人的面子。

27.只要稍有改進即給予讚賞。「嘉勉要誠懇,讚美要大方。」

28.給別人一個願意全力追求的美譽。

29.多多鼓勵,讓別人覺得這過錯很容易改正。

30.讓別人覺得,照你的意思去做會很開心。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雲辭職了,留下句句觸動心靈的話

1、馬雲:我最遺憾的錯誤

  01年,我犯了一個錯誤,我告訴我的18位共同創業同仁,他們只能做小組經理,而所有的副總裁都得從外面聘請。
  現在十年過去了,我從外面聘請的人才都走了,而我之前曾懷疑過其能力的人都成了副總或董事。
  我相信兩個信條:態度比能力重要,選擇同樣也比能力重要!

2、馬雲:不能統一人的思想,但可以統一人的目標

  千萬不要相信你能統一人的思想,那是不可能的。
  30%的人永遠不可能相信你,不要讓你的同事為你幹活,而讓他們為我們的共同目標幹活。
  團結在一個共同的目標下,要比團結在一個人周圍容易的多。

3、馬雲提醒:細節好的人格局一般都差

  ①有人覺得我牛,6分鐘說服了孫正義,其實是他說服了我。見孫正義之前,我在矽谷至少被拒絕了40次。
  ②做企業贏在細節,輸在格局。
  ③格局,“格”是人格,“局”是胸懷,細節好的人格局一般都差,格局好的人從來不重細節,兩個都幹好,那叫太有才!

4、馬雲:領導比員工多什麼?

  領導永遠不要跟下屬比技能,下屬肯定比你強;如果不比你強,說明你請錯人了。
  ①要比眼光:比他看得遠;
  ②要比胸懷:領導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要能容人所不容;
  ③要比實力:抗失敗的能力比他強;一個優秀的領導人的素質就是眼光、胸懷和實力。

5、馬雲:中國商人千萬別在“紅道”上混

  ①人一輩子要明白錢和權兩個東西是絕對不要碰在一起,當了官永遠不要想有錢,當了商人千萬別想權;
  ②錢和權這兩個東西碰在一起就是炸藥和雷管碰在一起,必然要爆炸;
  ③胡雪岩的悲哀就在於他是紅頂商人;
  ④中國商人千萬別在“紅道”上混。

6、馬雲:年輕人必須思考的4大問題

  ①什麼是失敗?放棄就是最大的失敗。
  ②什麼叫堅強?經歷許多磨難、委屈、不爽,你才知道什麼叫堅強。
  ③你的職責是什麼?比別人多勤奮一點、多努力一點、多一點理想,這就是你的職責。
  ④傻瓜用嘴講話,聰明人用腦袋講話,智者用心講話。

7、馬雲:人生在世在做人,不是做事

  我跟自己講我們到這個世界上不是來工作的,我們是來享受人生的,我們是來做人不是做事。
  如果一輩子都做事的話,忘了做人,將來一定會後悔。
  不管事業多成功、多偉大、多了不起,記住我們到這個世界就是享受經歷這個人生的體驗。
  忙著做事一定會後悔。

8、馬雲:高手的競爭論

  ①一定要爭得你死我活的商戰,是最愚蠢的。
  ②眼睛中全是敵人,外面就全是敵人。
  ③競爭的時候不要帶仇恨,帶仇恨一定失敗。
  ④競爭樂趣就像下棋一樣,你輸了,我們再來過,兩個棋手不能打架。
  ⑤真正做企業是沒有仇人的,心中無敵,天下無敵。

9、馬雲:別把抱怨當習慣

  人是退化最嚴重的動物。跟獸比人很“弱肢”,和狗比人很“聞盲”,但人類“進化”了抱怨。
  偶爾為之無大礙,但當抱怨成習慣,就如喝海水,喝的越多渴得越厲害。
  最後發現,走在成功路上的,都是些不抱怨的“傻子們”。
  世界不會記得你說了什麼,但一定不會忘記你做了什麼!

10、馬雲給初創企業者的忠告

  ①大家看不清的機會,才是真正的機會。
  ②讓員工笑著幹活。
  ③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④搶在變化之前先變。
  ⑤忘掉money,忘掉賺錢。
  ⑥小聰明不如傻堅持。
  ⑦心態決定姿態,姿態決定狀態。


11、馬雲談創業

  ①一個好的東西往往是說不清楚的,說得清楚的往往不是好東西!
  ②創業要找最合適的人,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
  ③這世界最不可靠的東西就是關係。
  ④免費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
  ⑤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

12、馬雲“四不”創業智慧

  ①創業最怕就是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
  ②看不見對手在哪裡,看不起對手,看不懂對手為什麼可以變得那麼強,然後就跟不上了;
  ③即使對手很弱小,也一定要把對方看的很強大,即使對手很強大,也不一定要把自己看的很弱小。

13、馬雲當你決定要創業時

  便意味著:
  ①沒有了穩定的收入;②沒有了請假的權利;③沒有了得紅包的機會。
  然而卻更意味著:
  ①收入不再受限制;②時間運用更有效;③手心向下不求人。
  想法若不同,結果便不同;選擇不一樣,生活才變樣。

14、馬雲談機會

  如果一個方案有90%的人說“好”的話,我一定要把它扔到垃圾桶裡去。
  因為這麼多人說好的方案,必然有很多人在做了,機會肯定不會是我們的了。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樂觀的人運氣好,正向的人機會多

採訪、撰文 / 林奐呈、文及元

台灣愛普生科技(Epson)董事/總經理李隆安與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相識近20年。兩人結識的淵源,起於李隆安在20年前,花費了近一個月的薪水,報名參加卡內基訓練®。

李隆安自1985年進入台灣愛普生之後,很快就因為表現傑出,而在1989年被拔擢為印表機事業部執行經理。然而,上任短短3個月之內,6名部屬就走了5名。為了找到答案,他決定接受卡內基訓練®,啟動了改變人生的關鍵時刻。

2003年,李隆安被拔擢為台灣愛普生設立20年來,第一位本土出身的總經理。20年來,李隆安從「黑臉」經理,變成了「笑臉」總經理,從當年只懂得「做事」的工程師,蛻變為懂得「帶人帶心」的領導者。他更在1991年,將卡內基訓練®引進企業內訓,成為主管晉升時的必修學分(沒有上過卡內基訓練®就無法晉升)。

黑幼龍是在1987年,決定順應自己的專長與內心的呼喚,於年近半百時揮別安穩高薪的工作,選擇創業,將卡內基訓練®引進台灣。因為結合了自己的興趣、能力與價值觀,黑幼龍成功地將「職業」轉換成終生的「志業」,充分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自1993年起,台灣卡內基訓練的業績,已連續15年排名世界第一,而黑幼龍更是成為將卡內基訓練®引進大中華區(台灣、中國大陸與香港)的推手。

卡內基訓練®究竟如何改變「黑臉李桑」(李隆安暱稱,日文指「李先生」)與「黑約翰」(黑幼龍英文名)的人生,兩人展開一場精采對談。(以下李隆安簡稱「李」,黑幼龍簡稱「黑」。)

Part 1 卡內基訓練成功之道
為經理人提供:「聰明工作」的五大動力

黑: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卡內基訓練®在台灣這麼成功?前飛利浦全球副總裁羅益強曾說過,以前成功只要「work hard」(努力工作),但現在要「work smart」(聰明工作)。關鍵在於,在台灣受教育的經理人往往錯失「聰明工作」必須具備的條件。

其實,就國民平均年收入、人口與經濟實力,台灣都遠不及歐美先進國家,但卡內基在台灣每年的業績及學員人數,卻是世界第一,主因在於,這套訓練所主張的自信、溝通、領導、人際關係與正向處理壓力,正是「聰明工作」的五大動力,所以讓許多人覺得有效。

有趣的是,我們的講師都不是名師,但學員還是上(課)得很起勁。名師只是讓聽眾開開眼界,講師的責任則是改變學員的行為,就像是教練,負責訓練學員採取行動。

李:我們家是名符其實的「卡內基家族」(笑)。除了我以外,我太太也參加過卡內基訓練,我的兩個女兒則是參加青少年班(針對青少年開設的戴爾卡內基班)。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比較叛逆,加上升學壓力,所以我讓她們盡早接觸卡內基訓練®,對人際關係滿有幫助的。

黑:大約在卡內基訓練引進台灣三、四年後,有位媽媽學員看到宣傳海報就說:「我們來上卡內基都已經太晚了,應該讓小孩子來上課才對。」當時,我為自己辯駁說:「一點也不晚,我看過很多成功案例,一定有效。」

不過,之後我自己靜下來思考,成年之後學習卡內基訓練,雖然也可以成功,但如果早點接觸也不錯,因為青少年尚未定性、定型,改變比較容易。

所以,我就向美國總部申請試辦,結果非常成功,前三年只請學員的子女參加,後來才開放非學員的子女參加。

Part 2 卡內基是領導養成訓練
從「黑臉」變「笑臉」,工程師性格脫胎換骨

李:我之所以會參加卡內基訓練,是因為我在1985年進台灣愛普生後,因為專業能力和績效都不錯,1989年就升任主管。結果,才不到3個月,旗下6個部屬就走到只剩1個。當然,我自己也沒有跑掉啦(兩人大笑)!那是促使我改變現狀的「關鍵時刻」,我開始自我反省:「我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我想,部屬是因為我的管理方式不當而離職。我是處女座,嚴以律己、也嚴以待人,加上工程師專精於技術,習慣以理性態度做事,凡事一板一眼。不過,對機器可以這樣,帶人可就行不通了。

這讓我體驗到,管理是一門很深奧的藝術;甚至可以說,管理與科技完全背道而馳。於是,為了學習管理與領導技巧,我參加了卡內基訓練®,這是促使我由外到內徹底改變行為模式的重要契機。當然,我並不是一夕之間就改頭換面,這是需要長時間養成的。

比方說,我為了從嚴肅的「黑臉」,轉變成「笑臉」迎人的主管,就在浴室鏡子上貼了一張笑臉貼紙,每天提醒自己要笑得像貼紙一樣的仰角嘴型(兩人大笑)。笑久之後,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內在的改變。

黑:就像李桑一樣,很多經理人多半是專業表現非常出眾,或某個領域學有專精,所以被拔擢為經理人,但是他們卻是在經過卡內基訓練®的課程實做後,才逐漸建立起更寬廣的領導模式。

《從A到A+》(Good to Great)書中提到了「第五級領導」的概念,意思是說推動企業邁向卓越的領導人,他們通常沉默內斂、不愛出風頭、甚至有點害羞、個性謙虛,但他們對別人很關懷,你可說他們同時具有謙沖為懷的特質,以及不屈不撓的專業堅執。

事實上,我見過很多高階經理人不僅具備專業能力,也具有讓人謙沖為懷、關懷別人的特質,這與卡內基提倡「真誠地關心別人」「衷心讓他人覺得『他很重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李:我想,人的本性原來就懂得關懷別人、就有同理心,只是我們從小身處在「小孩有耳無嘴」的環境下,父母根本不鼓勵孩子表達與溝通。這樣的小孩長大成人之後,很容易就成為不善於說出自己的感覺與關心的主管。

另一個情況是,父母自以為,「我(們)心裡想什麼,你(小孩)應該都知道」,但是如果父母沒說出口,小孩怎麼會知道?同樣的道理,在職場上我也會向部屬或別人主動說明我的想法,也讓對方有表達的機會。

黑:我留意到一個現象,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安排,我所知道許多外商台灣分公司的第一任本土總經理,都是卡內基訓練®的結業學員。台灣愛普生設立20年以來,第一任本土出身的總經理就是他(手勢比向李隆安),另外還有現任中國大陸長安福特總裁的沈英銓(編按:沈英銓2002年升任福特六和總裁,打破該公司成立30年以來,均由外籍人士擔任總裁的紀錄)、前任Google台灣暨香港業務總經理張成秀(編按:目前擔任中華綠色經濟發展協會籌備處共同創辦人)等,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從「做事」到「帶人又帶心」,跨越鴻溝

李:一般經理人通常是因為專業領域表現得很好被拔擢,但是通常還來不及學會如何帶人。做事(專業表現)與帶人(管理)其實是兩件事,中間隔著一道很深的鴻溝,經理人如果跳得過去,就「吃百二」(兩人大笑)(編按:「吃百二」表示長壽);但跳不過去,就會開始逃避退縮,嚴重的情形甚至會對精神或心理層面造成不良的影響。

受過卡內基訓練®之後,每當要發怒時,就會想到「三不原則」(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及時按下生氣的停止鍵。久而久之就建立起新的行為模式,做什麼事情之前都會多一點思考。

不過,如果說受過卡內基訓練®之後就完全不生氣,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那叫做「木頭人」。我認為,卡內基訓練®是協助我做好「態度控制」,避免因為脫口而出的情緒性字眼可能造成的傷害。因此,我在溝通方面收穫最多的是盡量做到「在意對方的感受」,在說話前先思考這句話會不會傷到對方的自尊心?或是,如何讓對方感受到我真誠的關心,而非一味地責怪他?

黑:我記得有個美國人叫布萊恩‧懷特(Bryan White),在著名設計公司IDEO工作。他的辦公室非常有創意,半空中還吊著腳踏車,總經理很欣賞他,拔擢他為團隊領導人,可是他非常不喜歡交際應酬,晉升沒多久後,就離職了。你說,這是不是很可惜?

如果企業在拔擢經理人或領導者之前,能先提供關於培養自信、溝通、領導、人際關係與正向處理壓力的訓練,讓他們做好「成為經理人或執行長的準備」(Manager/CEO Ready),就不至於讓善意的拔擢反成失去人才的元兇。

說故事,更能打動員工的心

李:聽黑老師講美國懷特的故事,我覺得自己就像是台灣版的懷特(兩人大笑)。回想當年剛當上部門主管時,我最大的問題是出在「溝通」上。

溝通可以分為表達跟聆聽兩個層面,表達要主動、聆聽要積極。不過,當時我根本都不懂,一心以為反正我要求部屬的事,一定是為他們好,部屬只要照做就對了,別問太多。但是,這種管理方式對基層生產線員工勉強還行得通,在行銷部門就施展不開,因為行銷人員很有點子,絕對不可能凡事「說一動,做一動」。

後來我自己去上了卡內基訓練®的「宏效簡報班」,特別著重「溝通」,不管是對小眾、大眾或媒體。當時我最受用的是黑老師的一句話:簡報或溝通並不是只用三、五個小時準備就足夠,而是要用30年的時間準備。

黑:對,簡報或溝通甚至要用一生的經驗準備。

李:卡內基溝通的基本原則是「掙、興、享」:從自己的學習與經驗「掙」(earn)得說故事的資格,對自己的經驗與故事感到「興」奮(exciting)或印象深刻,並且渴望與聽眾分「享」(share)。我後來領悟到,溝通表達其實很簡單,就是「說出自己的故事」,這絕對是舉世獨一無二的故事。

黑:我記得李總經理那時結訓之後,回到台灣愛普生開辦企業內訓,很多同事都對他說:「黑臉李桑竟然被卡內基改變了!」(兩人大笑)

為什麼卡內基訓練®可以讓人產生明顯的改變?因為很多主管愛講大道理,可是員工最想聽的其實是主管親身經歷的故事,如果主管能說出自己的經驗談,會比講大道理更能打動人心。

李:我以前在讚美別人時,「最高級」的用語就只到:「你做得不錯喔!」經過卡內基訓練之後,這已經是「最基本」的讚美詞了。現在,如果你聽到我說「不錯喔」,可能只是一句「寒暄」,表示你可能要檢討一下(兩人大笑)。

我的意思是說,現在我已經能把讚美隨時掛在嘴邊。其實一開始,我練習對部屬說出這些話時,全身都會起雞皮疙瘩,心裡想說:「明明他做得沒有比我好。」現在,我會在讚美別人時,都會列舉出「事實」與「證據」,觀察對方的個性特質或實際的工作表現,表示這不是敷衍之詞。補充一點,我還會親手寫卡片感謝員工。

黑:卡內基是一種訓練,不是教育。教育提供人思考,只提供知識。訓練的目的在於改變人的行為,必須持續練習才能達到效果。如果學員只是光聽不練,是無法養成新習慣的。例如自信,在理論上都講得通,但是如果沒有親身實踐,就不知道效果如何。

Part 3 卡內基訓練有助改造文化
愈成功的企業,愈要未雨綢繆培訓員工

黑:卡內基對企業最大的幫助,大致可以歸納為兩點。第一,為企業員工提供完整訓練,成為稱職的專業經理人或領導人,讓工程師、財務長也能成為總經理。第二,是培養員工如何在各有立場的團隊之間,贏得合作。

很多人以為企業在很成功的時候不需要培訓員工,其實很忙的時候更容易產生摩擦,就像是機器一直運轉卻沒有加一點潤滑油,零件就很容易損壞。所以說,企業在很成功的時候,更要未雨綢繆,加強員工培訓。

李:台灣愛普生是在1991年將卡內基訓練帶入企業內訓,人事單位辦開業式與結業式時,我一定會參加。從2002年起,我們還開始鼓勵員工在內訓課程中,透過公司內部網路(intranet)發表創新想法,或是在卡內基結業時,以行動劇等方式發表他們的創新成果。雖說不是專業的表演,但是當員工接受訓練之後,普遍都更有自信。這讓我深刻感覺到:透過講師與學長的鼓勵,人一旦有了自信,表現出來的成績也會更加可圈可點。

如今,在台灣愛普生,沒上過卡內基訓練®(編按:企業內訓)就無法晉升。這套課程幫助最大的地方,是協助我們公司落實正向積極的企業文化,也是我非常認同的管理方針,讓員工都有機會用正向的觀點看待工作、同事、或是生活周遭的人。

我常想,工作很輕鬆就表示快樂嗎?其實若以創新的方法、正向的態度去執行有挑戰性的工作,還能做到成功,才會有高度的成就感。

黑:哈哈!我猜測你覺得很有成就感的關鍵時刻可能還有一個,就是2003年被任命為總經理的時候吧?成為台灣愛普生第一位本土出身的總經理,那需要一些領導的才華。

不過,正好趁這個機會談台灣愛普生的內訓。他們是一星期一次,在上班日的下午。上完課之後,距離下次上課正好有一星期的時間,可以將課堂學到的事情,實際運用在生活或工作中。如此持續8或12個星期後,就會顯現效果。至於課程是濃縮的兩天、8周或12周,就看企業的決定。以廣達為例,就堅持要辦完整的12周課程。

Part 4 從卡內基學到的3堂課
順境逆境,都能看到機會

李:我學到的3件事是:溝通表達、自信與堅持(才能持續練習)。其中,「溝通表達」最基礎;不過,最重要的是堅持,持續練習才能收到效果。

1.溝通表達:我想,卡內基訓練之所以堅持每個人上台分享,原因在於成年人對於學習通常已有固定模式,包括喜歡聽高深的道理,或只聽不說,但是卡內基訓練卻要求講師說得少、讓學員說得多。而一旦說多了、說習慣了,就能漸漸提升表達溝通的能力,甚至突破對於公眾演講的恐懼。

2.堅持:我自己覺得很奇妙的是,一般人只要度過第三堂課,就會開始發現,自己確實能夠從親身實踐中,得到改變與收穫。換句話說,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受到激勵又更樂於持續下去,收到的效果很可觀。

3.自信:我現在不論遇到再困難的目標、或根本沒做過的事,都樂於接受挑戰,因為我的自信心很強,我相信「我一定辦得到」,就算直線到不了,也會另尋出路。

黑:我從卡內基訓練學到3件事是:

1.跟自己內心對話:最快樂、最有成長、最有進步、最成功的人,通常也是最懂得跟自己內心對話的人。有些人根本沒有想過「自我內省」,但我認為這很重要,是一輩子的事情。

我通常會應用「加減乘除」的方法與內心對話,「加」就是「哪些地方可以更好」,「減」就是「可以改進哪些缺點」,「乘」就是靠著激勵讚美,達到「正的綜效」,「除」就是「與他人分享」。

2.積極正向:正向的人懂得從挫折與困難中找到機會;相反地,負面思考的人,即使大好機會來了,反而會從機會裡找困難,為自己找尋「我做不到」「不可能」等藉口。

3.感恩:感恩的人通常也比較是快樂的人。不知感恩回饋,會將自己眼前的成果視為「這都是我拚命得來的」,反而會不快樂。我觀察到,有不少企業文化有感恩的元素,企業也會比較快樂,整體表現也會比較好。

李:黑老師說的正向態度,我把它串成「樂觀的人運氣好、正向的人機會多」。正向的人無論在順境逆境都看到機會,而且在成功之前絕不放棄。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2085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杜拉克60問

整理 / 齊立文、劉揚銘

找出「經營的本質」關鍵8問
「我們的事業是什麼?」
1)「我們的顧客是誰?」誰是我們真正及潛在的顧客?這些人在哪裡?他們如何購買?如何才能接觸到他們?
2)「顧客購買的是什麼?」
3)「在顧客心目中,價值是什麼?他採購時究竟在尋找什麼?」
「我們未來的事業會是什麼?」
4)假定市場結構和技術都沒變,5~10後的市場潛能和趨勢為何?
5)市場結構會因為經濟發展、流行趨勢和品味變化,或競爭對手的動作,而有何改變?
6)哪些創新將創造新需求、改變或淘汰舊需求、改變顧客對價值的看法,或帶給顧客更高的價值滿足感?
7)哪些顧客尚未從現有產品和服務中獲得充分滿足?「我們的事業究竟應該是什麼?」
8)「我們走對行業了嗎?還是應該改變我們的事業?」

招募升遷6問
1)「我是否了解出缺職位的主要任務?」
2)「是否有3~5個合格候選人可供挑選?」有多個選項是挑到合適人才的關鍵。
3)「出缺職位最需要的能力為何?」重點不在「求職者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4)「是否已徵詢3~4位上司或同事的看法?」不應憑個人好惡驟下判斷。
5)「新人(官)任職3~4個月之內,我是否已給予他提醒與協助?」確保員工了解工作內容。
6)「人事決策完成6~9個月內,是否已檢討成果?」必要時讓員工回任舊職或重新設計職務內容。

知識工作者的自我省思2問
1)「我是不是在做適合自己的工作?」
2)「我目前工作的地方,是否能讓我真正有效地發揮自己的長處?」

向上管理7問
1)「你必須向哪些人報告?哪些人能指揮你和你的下屬?哪些人會評估你的工作,對你的表現有意見?你必須仰賴哪些人的支持,你和部屬的工作才能發揮成效?」
2)「我和部屬所做的哪些事情,能幫助你們(上司)做好工作?我們所做的哪些事情,會阻礙你們的工作,增添你們的麻煩?」
3)「我的上司在哪方面能力特別強?他向來在哪些方面表現最出色?他需要知道哪些事情,才能充分發揮所長?他需要從我這裡得到什麼協助,才能有好表現?
4)「上司的工作習慣是有哪些?」
5)「上司比較喜歡透過什麼方式獲得資訊?」
7)「上司希望你以什麼方式向他報告?」

投入工作、產生貢獻5問
想投入於工作、把握機會,對組織做出貢獻,並非思考「組織要我貢獻什麼?」應該自問:
1)「我想對組織貢獻什麼?又應該貢獻什麼?」
2)「現況需要我做什麼?」
3)「我該如何運用自己的長處、工作方式、價值觀,來完成這些必須完成的工作?」
4)「我必須達到什麼成果,才能有所不同?」
5)「我要採取什麼行動?從何處著手?如何開始?目標是什麼?在多長時間內完成?」

有效開會4問
1)會議前:「為什麼要開這個會?」以決定會議的類型。
2)會議中:「預期藉由會議獲得什麼具體的貢獻?」
3)會議尾聲:「會議的結果,是否有利於原本預期的貢獻?」
4)後續追蹤:「採取的行動與原本的目的是否相符?」

鍛鍊取捨力2問
1)「如果我們還沒著手做這件事,我們現在是不是還願意開始做?」若不能百分之百肯定,就該停止或縮減這項活動。
2)「這個工作是不是還值得去做?」只要答案是否定的,就勇敢捨棄。

排除無效活動3問
1)「如果完全不做這些事,會發生什麼後果?」
2)「在我的時間紀錄表上,哪些活動是交給其他人做,也能做得一樣好或更好的?」
3)「在我(經理人)所做的事情當中,有哪些事對你(部屬)的工作成效根本毫無貢獻,純粹只是浪費你的時間?」

創新4問
1)「必須放棄,才有創新的空間嗎?」
2)「你們會有系統地尋找機會嗎?」
3)「有沒有一套井井有條的流程,可將各種點子化為實際的解決方案?」
4)「創新策略和企業策略是否吻合?」

決策7問
1)決策的前提:「這個決策真的需要嗎?」
2)「這件事是屬於一般狀況或例外狀況?」一般狀況要建立通則,特殊事件用個案處理。
3)「既有定義足以解釋所觀察到的事件嗎?」針對錯誤問題找出正確答案,不但無益、甚至有害。
4)「應該解決什麼問題?希望達成什麼目的?最起碼應該完成什麼目標?」
5)「這個決策是『正確』的,還是只因為『可被接受』?」
6)「負責執行的人是誰?他有能力做到嗎?截止時間為何?應該告知哪些利害關係人?」
7)「最初有效的決策,是否因為時間久遠而失效?」

 

提升專注力3問
1)「是否低估了完成一件工作所需的時間?」總會有意想不到的事出現,必須規畫寬裕的時間來完成重要的事。
2)「是否一心多用?」你必須集中時間與心力,一個時間裡只做一件事,而且那件事必須是「最重要的事」。
3)「能否和緩、確實地完成最重要的事?」欲速則不達,要緊的事更需要慢慢做。

領導組織3問
1)「如何設計理性的接班制度,讓繼任者能從建立功績中產生,而不是從內鬥、爾虞我詐或私心偏袒中產生?」
2)「如何激發成員保持忠誠,把組織目標放在個人目標之上?」
3)「如何均衡『專才』與『通才』,以培養領導人才?」

績效評估6問
1)「他(員工)以往在哪方面表現出色?」
2)「他今後或許有能力在哪些方面表現出色?」
3)「為了讓他充分發揮長處,他往後應該學習哪些知識、技能?」
4)「如果我有子女的話,我會願意讓他們在這個人手下工作嗎?」
5)「如果答案是願意,原因為何?」
6)「如果答案是不願意,原因為何?」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2139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解]利用曼陀羅聯想,九宮格進行虛實思考

圖解09052  

動腦會議上,很多人即便被要求「自由發揮、天馬行空」,卻也根本想不出什麼東西來。

《圖解超強圖像記憶法》作者蔡煒震表示,這是因為多數人不習慣於自由聯想,也就無法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想法、事物或感覺之間創造關聯。

可以藉著練習「曼陀羅式思考」,來訓練自己聯想的能力。所謂曼陀羅,是佛教經典中的一種花卉,被視為「把意識轉為可實際運用的智慧」,做為悟道過程中的思考工具。

引伸到創意思考上,就是在一個九宮格的中央填進主題,然後嘗試將外圍8格,填入相關的聯想詞彙,幫自己進行具象與抽象之間的轉換,協助一個人進行水平式的串連思考,以及水平放射式的垂直思考。

在練習時,可以幫自己限定聯想模式,強迫鍛鍊自己的聯想力。例如要求自己必須將中央的「具象詞」,轉為外圈的8個「抽象詞」,透過「實轉虛」來練習「概念化」,例如主題是「手機」,那外圈就必須是「娛樂」「和諧」「色彩」等概念性詞彙。

或是反過來,強迫自己將中央的「抽象詞」轉為外圈的「具象詞」,挑戰自己「虛轉實」的功力,來練習「圖像化」,例如中央是「政治」,外圈則可能是「旗幟」「廣播車」「鈔票」等具體事物。

另外,也可以同樣以中央主題為發想原點,嘗試在外圈8格填入相同性質的事物,練習垂直思考,例如中央若是「手機」,那外圍就填入手機的8種用途,例如「遊戲」「照片」等等,勾勒出手機的特性。

(整理‧撰文 / 謝明彧 本文取材自特刊「一張表格解決所有工作難題」)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33985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條秘訣,讓你今天就有高效生產力

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做得事情較多,有些人卻沒辦法達到?富比世(Forbes)網站專欄作家娜塔莉‧西森(Natalie Sisson)認為,人人都該面對現實,雖然希望在生活中有更多時間,但真相是你必須讓自己更有效率地使用時間。以下是15條能立即上手、充分利用時間的技巧,為你省下更多的時間,高效率地完成待辦事項、獲取收穫。

1. 比平常早起一小時。

2. 在周日晚上制定好下周的計畫。

3.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學會拒絕。忽略瑣碎的事,關注於想實現的目標。

4. 關掉你手機上的電子郵件通知功能,以免不斷干擾。

5. 使用簡單的待辦事項列表工具,每天在列表中只安排3件一定要做的事情。

6. 根據最重要的重大任務安排每天的計畫,而不是從最簡單的小任務開始。

7. 盡量減少避免開會,如果真的必須開會,務必要得到具體的成效。

8. 每次的談話結束後,都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

9. 每工作2小時就做20分鐘內的適當休息,如聆聽喜歡的歌曲、出去走一走。

10. 真心問自己「我現在做的事,是不是能讓我更接近自己想實現的目標?」

11. 在筆記本上記下讓自己分心的事情,一個星期後回來檢視。

12. 別再拖了,現在就開始行動!

13. 停止上網,如果你正在從事不需要上網的工作,就把瀏覽器關掉。

14. 別再說「我應該做」,而是「我會做」。想想尤達大師曾說:「沒有試試看,只有做與不做。」

15. 有能力分辨重要與不重要的事情。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31060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測量你的「受害者指數」

整理‧撰文 / 林奐呈

所謂的「受害者循環」,是指人們在處理問題時,往往用一些乏善可陳的藉口來推託或卸責。美國知名管理顧問羅傑‧康納斯(Roger Conners)和湯瑪斯‧史密斯(Thomas Smith)列出了20個常被人們使用的藉口或理由,可用以評量工作者或組織是否陷入了「受害者循環」的狀態。

假設你是軟體公司的行銷企畫人員,公司今年度從國外引進一項新軟體,準備在國內推廣銷售,而你就是這項行銷專案計畫的負責人,必須整合來自不同部門的同事,並且領導團隊達成任務。

在接手之後,你發現各團隊成員間,有著根深柢固的本位主義,誰也不服誰,不但每次開會毫無效率,對於交辦的事項也執行不彰。一季過去了,專案計畫進度嚴重落後,也未達成原先的業務目標,老闆在會議上興師問罪。這時候,你會用什麼理由跟老闆解釋呢?(請勿以社會價值觀來回答,而要以最真實的態度自我坦白,你曾有過或說過以下的念頭與藉口嗎?請作答。)

受害者循環Check List
□1.我做事的方法沒錯,是其他部門同仁的做事方法太古板,跟不上變化。
□2.這不是我份內的工作,你應該去問問業務部的小張,看他幹了什麼好事。
□3.我不知道你是要我「現在」報告專案計畫進度,我以為那是「下一季」的事。
□4.進度嚴重落後不是我的錯,我早就把工作分配下去,你應該問問我底下的人。
□5.這不是我的團隊應該做的事情。
□6.沒有人告訴我該做些什麼,所以我不知道是正常的。
□7.我在等上級核准,不然我不敢進行下一步。
□8.沒有人告訴我不要那麼做,如果你早點在會議上說的話,進度就不會落後了。
□9.不要怪我,那是企畫部經理的點子,要追究責任就去找他。
□10.我不知道、我不清楚、不要問我。
□11.我忘了!你有跟我說過這件事嗎?什麼時候講的?
□12.如果你早點告訴我這很重要,我就會馬上去做,所以錯在你沒告訴我。
□13.我忙得沒時間執行這個專案,可不可以找別人做呀?
□14.有人叫我這麼做,我也只是聽命行事而已,請去找那個出餿主意的人。
□15.我早就告訴過你會有這樣的後果,事情如果失敗了,我完全沒有責任。
□16.你為什麼不先問問我的想法?你怎麼可以擅自做出這樣的決定?
□17.沒有人叫我來參加會議,我也沒拿到會後紀錄,也不知道現在專案執行到什麼程度。
□18.這是我的手下丟給我的爛攤子,原本就不是我的份內工作。
□19.沒有人來追蹤這件事,所以我以為它沒那麼重要。
□20.我告訴過某人該負責這件事,我已經盡我的本份了。

結果診斷
打勾的數目是0題,恭喜你,你是一位有105%責任感的「當責者」。
打勾的數目在3題以下,你有100%的責任感,對於自己的本分盡責盡職。
打勾的數目在4~10題,你有80%的責任感,是一位「保權者」,懂得自掃門前雪,循著固有的官僚體系做事。
打勾的數目在10~15題者,你有60%的責任感,總是設想自己是「受害者」,只會漠視、責怪和迴避問題。
打勾的數目在16題以上,你只有20%的責任感,已經成為「受害頹喪者」,有功無賞也毫無所謂,只求在做錯事情時,老闆能放你一馬。
(資料來源:《翡翠城之旅:創造負責任的文化,取得競爭優勢》(Journey to the Emerald City))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1934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服務力個人特質:責任心,把事情做完,更把事情做好

熱門電視節目《地獄廚房》(Hell’s Kitchen)主持人、英國名廚戈登‧拉姆齊(Gordon Ramsay)目前擁有22家餐廳,從紐約、杜拜到東京都有,擁有的米其林星數超出任何人的想像,他也許在電視螢幕前言語粗暴,態度誇張,但是他為美食所設定的標準,就是對自己工作的堅持和責任心的最高表現。

責任心包括負責、職業道德、勤奮和注意細節等觀念。《1%的差距,贏家掌握人心的語言學》一書中表示,有責任心的想法會讓你一個人一天工作16小時,讀更多書、更用功、學更多、做更多,自然回收就會更多。

找出發自內心的動力,創造自律性組織
有責任心的個人會關切自己的工作、做事井然有序而且有始有終。以服務業為例,個人責任心的體現可以在現場的工作表現表露無遺,大部分的服務業為了建立工作的標準化,往往會設立SOP(標準作業流程)來確保服務品質,但是,如果大家只是為了應付公事,只求把事情做完,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結果,反而違背了當初設定SOP的初衷。責任心是「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根據應該依據的步驟,切實地完成目標。

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1%的差距,贏家掌握人心的語言學》作者法蘭克.藍茲(Frank Luntz)就坦承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他在主持電視節目時,如果訪談者在接受提問時不發一語,會被他趕走;而他在書籍出版的過程中,不只對內容一改再改,瘋狂地想讓每個細節都變得完美,甚至因為錯過截稿時間,而不惜花錢購買頭等艙機票,為的是可以讓文章更完美。

他引述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話語:「我們的行為是一再重複的。因此,卓越不是一項行動,而是一種習慣。」

只有個人具備責任心,才可能打造出有責任心的團隊,《現場力》一書作者遠藤功指出,自律性組織(PDCA)是建立強而有力現場的重要條件,自律性組織包括計畫(plan)、執行(do)、檢驗(check)到改善(action)。多數人在設立目標時,往往野心勃勃,可是時間一久,原先的熱情早被其他工作淹沒,整個計畫沒有一絲進展,離原訂的目標也愈來愈遠。

所以,在訂定目標的時候,必須清楚地知道目標的意義,想像目標達成時的情景,為自己找到足夠的動力,因應當時的情形,找到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

展現力求完美企圖心,正視問題並徹底解決
即使是對自己所訂的目標,都應該進行定期地檢驗,如果進展的情形不如預期,就該負責任地找出原因,遠藤以為,要建立強有力的現場就必須不逃避問題,他建議,發現問題時,要追溯問題所在的源流,找出真正的原因。

有「豐田生產力大師」之稱的大野耐一,有句名言是「要連問5個為什麼」,讓問題浮現檯面,再找出繼續執行的方法,而在檢驗的過程中,目的在於有系統地深入剖析問題。問自己「看到了什麼?」「發生了什麼?」「情況是什麼?」「問題在哪裡?」「該如何解決?」追根究柢剖析問題本質,深入找到真正原因的做法,就是源流主義。

自律性組織運用在組織內,在檢驗成果或階段性進展時,應該設法讓組織內的現象可視化,再尋求對策,需要可視化的範圍包括過程、問題點、結果以及智慧;針對資料所反映的問題,找尋適當的原因和理由,再因地制宜,採取具體的改正措施,實現問題解決對策。

責任心是這一切的原動力,在《現場力》一書中稱為「主權在現」,也就是讓自己能夠主動積極的工作,並且力求完美。現任商業研究院董事長徐重仁表示,服務業不可能自動化生產,而是靠人來做,所以,人才非常重要,而一個願意承擔責任,持續追求完美的個人,正是服務業所需要的幹才。

培養責任心的8個好習慣

❶ 責任心是努力贏來的,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如果上司或團隊不願意讓你承擔更多的責任,可能你需要檢討自己在目前工作上的表現。一個不負責任工作者的典型表現,工作只會維持非常短暫的興趣,一旦熱度消失,就不再盡力。

❷ 好好處理一些強加在你身上的責任,並且試著在其中找到樂趣與意義。

❸ 對你手邊正在處理的事務表示負責,如果你希望別人認為你是一個負責任的人,就對你正在做的事,付出更多的心力。

❹ 不要找藉口,「不論在任何情況,總有一些事情是無法控制的」,不願意負責的人就會以這些理由,解釋事情沒有做好與自己無關。

❺ 從小事做起,建立自己的信心和能力,讓承擔更大的責任使生活快樂,感受到更大的價值。

❻ 不要遺漏任何事,不要只顧著開始新的工作,要確定任何工作有始有終。

❼ 從錯誤中學習,不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要避免重蹈覆轍。

❽ 把自己當作改造者,如果你真的看到變革的必要性,就勇敢地承擔起責任,促成改變吧!

資料來源:www.wikihow.com/Be-Responsible

(整理‧撰文 / 郭明琪 編輯 / 張良姿)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32003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班時,有生產力的人會做的8件事

撰文者楊士範 整理

不管你的工作職稱或專業是什麼,每個人都在尋找如何在工作上更有生產力。而現在是時候停止猛灌咖啡、丟掉三頁長的待辦事項和停止寫超長的email。

體驗超級有效率及生產力的一天會讓你心情超爽,但是真正有生產力的人不會專注在做更多事情,相反的,你應該做少一點事情。底下是創業家Ilya Pozin在LinkedIn的專欄上建議的8件事,讓你能夠更有生產力。

1.打造一個比較小的代辦清單:
盡全力完成一堆待辦事項不表示你很有生產力,你應該要試著列一張短一點的清單,專注在完成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2.休息:
當你持續在某個任務上好幾個小時導致你頭很痛,這是身體告訴你該休息一下了,去走一走,找點東西吃,運動或是沉思一下,給你的大腦一些休息時間。要在工作時候更有生產力,你應該要定期清理你的大腦。當你回來時會充滿了能量並更有效率。

3.遵守80/20法則:
試著在工作時除掉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他們對你整天的生產力影響非常小。比如說在一個專案中,試著系統化移除不必要的任務直到你用20%精力來達到80%結果。

4.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來開始一天:
如果你一天的開始是檢查email,那就是讓別人來決定你要完成什麼。忽略掉email並專注在自己身上以便走正確的方向,你可以吃頓好的早餐、思考,或是看看新聞。

5.早點處理一天中最難的任務:
在你的頭腦最清醒的時候來處理最有挑戰性的工作,別等到你下午的昏睡期再弄。

6.多用電話:
Email是生產力殺手,而且常常會讓你從真正重要的任務中分心,副本給一堆人更是一種騷擾。當你的信件來回超過兩封時,是時候拿起電話溝通了。用電話溝通會增加你的生產力。

7.打造系統:
如果你知道某些事情會毀掉你每日的生產力,打造一個系統來管理他們。你一整天常常檢查email嗎?排一個早、中、晚的時間來定期檢查你的email就好。不然你會從完成更重要的目標中分心。

8.別用散漫來搞混生產力:
雖然沒人喜歡承認這點,純然的怠惰是失去生產力的最大貢獻者。事實上,一些省時間的方法,只是把事情做完的錯誤方法。把你的專注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並盡可能的有效率。

記住,當談到工作中更有生產力時,少就是多

來源: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IndepArticle.aspx?id=19111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誤踩6個工作地雷,讓你三年升不了職

2013-06 Cheers雜誌153期 作者:盧昱瑩

如果你是八年級,或許已聽聞不少告誡:必須擁有好態度、服膺於組織的規範……這些「教條」背後的涵義、企業的用意到底是什麼?以下6大指南,幫你做好的正確心理準備。

地雷1:痛恨自己的工作》請想辦法讓工作和興趣結合

如果工作就是興趣,這該多好?想必,這也是你心中對「理想工作」的定義。事實上,在全球化時代中,這件事對個人的重要性又比過去更甚。

《未來工作在哪裡》的作者、倫敦商學院教授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便表示,「知識、創意和創新將成為未來工作的基石,而我們對工作的感覺和態度將影響創新的成果。」

她認為,如果痛恨自己的工作,絕對不可能創意十足。

既然未來難以預測,「最好還是追求自己的志趣,做你愛做的事情。」這樣,你做的時候會認為很有意義,同時也會覺得拿手。

從興趣去選擇工作,固然是結合兩者的做法之一,然而你必須理解,工作的本質終究和興趣不同。

因此,可能有時候你的興趣並不等於能力,不足以發展成生涯所需的專業;也可能即使憑著興趣踏入了某個領域,但做了以後發現,工作中仍然有讓你不喜歡的部份。

這時候,在工作中主動發掘趣味,讓自己喜歡它,同時邊做邊學,在不同階段為自己創造不同的工作樂趣與成長,變成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葛瑞騰指出,現代人的工作生涯,已經從過去的「20幾歲進入職場→30出頭當上主管→50歲達到高峰→60出頭準備退休」,轉變成為「排鐘式」曲線,也就是由好幾個鐘型曲線組成的生涯發展模式。

她舉例,一個人可能在大學畢業後進入某家公司上班,到30歲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後,卻決定停下腳步,花一年時間旅行。之後重回職場,藉著參與不同的合作專案擴展經驗,40歲時,又再度回學校當學生、跨入第二個專精領域。於是,過去強調的「學以致用」已然轉變成「用以致學」。

工作、學習、充電、重新工作,這幾個字組合而成的循環,將是未來的常態。

總之,不要期待興趣會自然而然變成工作,不管透過選擇還是創造,讓興趣與工作結合是自己的責任。

地雷2:不重視小節》請擁有「準備好工作」的態度

「態度」,辭典的解釋是人的行為舉止,或是對事情採取的主張或立場。當企業不斷強調態度之於人才的關鍵性時,究竟,什麼才是態度的內涵?

簡單來說,是對工作本質的掌握,表現出「對工作已經準備好」的姿態。

當學生時,考試成績只要拿60分及格就能鬆一口氣,到企業工作卻非如此。

《主管不說,但你一定要懂的50件事》作者濱田秀彥指出,因為企業是營利事業,必須追求成長,「所有主管的唯一使命,就是對上層交出好成績,而且好還要更好。」濱田不諱言。因此,如果還像在學校時只求“all pass”,就很難適應企業的各種要求。

濱田秀彥因此認為,積極採取行動的「自主性」,是看待工作不可或缺的心態。「正因為現在是個沒人願意主動舉手的年代,下屬只是舉個手,就能得到非常高的評價,」濱田指出。

「準備好工作」的意思,也包括對工作的尊重,亦即「敬業」。每個跟工作有關的細節,都認真面對。

在韓國三星(SAMSUNG)內部流傳著一個真實案例,一位南美分公司的派駐課長,因為某天晚上與來視察的副社長應酬太晚,隔天遲到了30分鐘,延遲與客戶的會面;之後在陪同副社長前往機場的某一天,又遲到了30分鐘。這加總起來的1小時,使他後來3年提報升遷都被打回票。

「這不單只是『遲到幾分鐘』的問題,而是『遵守約定與否』的問題,」《像三星一樣工作》作者文炯振直指。

一個真正敬業的人不會因為事情大小採取差別做法,而這些「小節」,也是主管在旁評斷你是否具備成熟態度的重要指標。

「報連相」讓主管更放心

新人主動向主管「報告、連絡、相談」,不僅代表一種積極的工作態度,也能讓主管更放心。

報告:在主管要開會的前3天,以數字或具體敘述,報告對業績有影響的成果、進度,讓他能匯報高層;而報告現況之外,也要提出個人建議。

連絡:不時中途回報進度,並將資訊摘要成100字的統整內容。或利用「簡單講就是......,」來提升統整能力。相談:把工作中需要做決策的狀況分成A、B、C等級,A級代表最要緊的事,包括涉及公司業績、營業數字等,此一等級需要與主管商量。B級狀況可先自己想解決方案,在與主管討論時附加一句:「我覺得可以怎麼做,您覺得如何?」

資料來源:《主管不說,但你一定要懂的50件事》

地雷3:零人脈》請建立職場友誼

八年級活在社群媒體時代,對人際連結的需求更大。如何在工作中找到朋友,讓工作更順利?

LinkedIn創辦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在《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一書中說,專業交情如同事、同業等,與同學、朋友所代表的個人交情不同,差別在於「情義衝突」。

畢竟在共事關係中,仍存有競爭與利益衝突的因子,這種「專業交情」的經營與拿捏,也就格外重要。

霍夫曼建議,要當一個「認真的關係培養者」。

第一,從對方觀點看世界。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立場思考,雖然困難,但唯有試著這麼做,才能培養一段真誠的關係。

第二,思考你可以如何幫助對方、和對方合作,而不是想著可從他身上得到什麼。「當愈不計較人情、對回報的預期時間拉的愈來愈長時,這段關係就愈能從交流型的合作,變成真正的聯盟。」

工作中難免碰到不對盤的同事,如果又經常需要業務往來,與其想辦法改變對方,不如先從改變自己做起。

《這些事等老闆來教,學費很貴》作者重茂達就是如此。他主動親近不時找他麻煩的同事,找他討論事情、溝通,在不知不覺中透露訊息給對方:「我並不討厭你,希望我們可以成為好朋友」。

久而久之,他和那名同事真的培養出友誼,從此業務進行相當順利。當著眼於他人的優點,並釋出善意,對方遲早會感受到。

地雷4:無法解決問題》請記住不只把事情「搞定」,還要把事情「處理好」

市場變化快速,常常今天還適用的方法,明天就得換一個。美國職涯顧問安潔亞.凱(Andrea Kay)在《今日美國報》(USA Today)撰文指出,解決問題能力是雇主看重的5大能力之一。「一項調查發現,99%的管理者把解決問題能力視為不可或缺,或是非常重要。」

解決問題不僅只是把事情搞定,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把事情處理好。凱的親身經驗,就說明了思考怎麼解決問題的必要。

有一次,她向飯店櫃臺人員表示,健身房的器材似乎無法運作,對方只是回答她:「我不會修理。」凱表示,「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打電話給某某來協助您』才是。」從複雜狀況中,精煉出關鍵原因與脈絡,正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幫助求職者提升個人能力的網站Mindtools提到,解決能力有4步驟:定義問題→列出辦法→評估與選擇辦法→執行。

換言之,一旦碰上複雜難解的狀況,先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並與同事們討論出可能的解決選項,最後選出最佳方案,並落實成可以按部就班完成的步驟,就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標準動作。

用成長日記練習解決問題

人的記憶有限,「記錄」能讓自己回溯過去,進而尋求未來的改善。其中,撰寫「成長日記」是個小技巧,藉由每天寫下一行「小成功」、「目標」、「想做的事」,可逐步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

資料來源:《善用黃金29歲,決定未來三十年活得更好》

地雷5:只想當「明星球員」》別忘記要與團隊共創雙贏

在校時,對於小組報告應該不陌生,放大到職場中,雖然每個人各司其職,但整體績效更取決於團隊合作的展現。

如何在團隊中發揮所長,進而替自己和組織達到雙贏?Mindtools表示,因為個人優勢不同,每個人在組織中都扮演不同角色,好比在籃球場上,擅長得分的明星球員,就需要會助攻的球員,在適當時機傳球給他,創造球隊的成功。

《Managing Teams For Dummies》一書教導新手主管如何做團隊管理,其中提到好的團隊成員特質,也很值得參考。

● 可靠:讓人信賴你可以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提心吊膽需要幫你收拾殘局。

● 建設性的溝通:積極、自信的提出想法,也尊重彼此的意見。

● 傾聽:除了聆聽他人想法,也要能虛心接受批評。

● 積極參與:全然投入討論,想的是如何讓團隊運作更好,而不是當一個“free-rider”(坐享其成的人)。

● 無私分享:分享自己獲得的資訊、經驗。

● 協力合作:理解每個人不同的做事模式,去找到與別人共事的方法。

● 彈性:碰到狀況不會抱怨或抓狂,而是懂得轉換或妥協。

畢竟,先學會當一個好的“team member”,才有機會當“team leader”。

地雷6:覺得工作很無聊》請努力找到成就感

工作開始上手後,你或許發現,內容和模式開始重複。這時候,不妨主動創造變化,放大工作中好玩的部份和成就感。

對《入社第1年的50堂課》作者岩瀨大輔來說,世界上沒有「無聊的工作」,因為即使是單調的活動,他也會想辦法讓它有趣。

例如製作會議紀錄,他會進一步去想會議的目的,依據不同的目的和用途,以不同方式記錄,像是針對會議主題,另外再加上自己認為有附加價值的建議,這樣一來,「記錄」就不是件無聊的差事了。

找到工作的意義,更是支持自己對工作投入的關鍵,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的例子,值得細細品味。

從小他因為行動不方便,師長總給他未來進入出版或寫作方向發展的建議。大學畢業後,折騰了一陣子,他因為從事翻譯,也就真的踏入了出版業。

只是,郝明義知道,他的努力並不是真正的熱情:「我心裡有數:這只是個陰錯陽差踏進來的行業。」他在《工作DNA鳥之卷》這麼說,「我知道自己不時在東張西望,想像或期待些生涯上的突變。」

直到有一天早上,被凍醒的他裹著被子,從書架上抽出《韓非子集釋》,讀著、讀著,他發現最大的收穫不是韓非子的管理智慧,而是驚覺自己工作的可貴。

正是因為出版,讓文化結晶可以流傳,更穿過時空,與2,300年後的他產生交流。

「我也發現:原來,我就在這樣一個難以言說的行業裡工作了16年,還一路東張西望;原來,從小開始,我排斥了將近30年的行業,竟是這樣不斷微笑對我。」從那天起,他再也沒有動搖過心念。

試著找出讓你能持續投入的感動,對工作的定義也會完全不同!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錯問題讓你「人緣差」?上班族不能犯的4種錯誤

2012-07 Cheers雜誌142期 作者:洪懿妍

他的「問題」,小至幫助學生主動寫功課,大至改變人的思考面向,進而影響人生。擅於「問問題化於無形」的許添盛,靠的不是技巧,而是回歸尊重和真誠。

「叔叔覺得你一定不是故意不寫功課,是遇到困難了對不對?」

小朋友默默點了點頭。

「你一定也希望老師喜歡你,會嗆老師,可能是他沒顧到你的尊嚴,無形中得罪你了是嗎?」

「對,」小朋友像遇到知音,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發生了什麼事,要不要說說看?」

沒有責備,沒有說教,也沒有情緒,這是賽斯身心靈診所的諮商室裡常會出現的相似提問場景。很多人因為這樣細膩的問題,卸下心防,開始對話,開始改變。

示範提問的是院長許添盛,他的本業是身心科與家醫科醫師,不少人卻是透過演講而認識他。他的演講行程遍及台灣、香港、紐約、多倫多等,四處推廣身心靈療癒,多年來改變了很多人的生命。

因為聽了演講深受感動,進而應徵成為許添盛特助的林娉如回想,8年前的她個性比較悲觀,但受到許添盛的影響,現在的她自在許多,「很多時候也不會(負面思考)了,」林娉如說。

在許添盛的部落格上,經常有網友感謝他為他們所帶來的改變。是什麼樣的力量,可以讓他影響那麼多人?

錯誤一 只問不聽》說服別人的不只嘴巴,還有耳朵

許添盛非常擅於提問,但光是「問問題」不夠,他的體會是:還要加上「隨時準備好要聽」。

因為工作關係,許添盛幾乎每天都要面對行為偏差、心理狀態不佳或人生面臨困惑抉擇的求診個案,引導他們找出解決之道。

多數時候,許添盛不會告訴當事人答案,而是讓他們自己找解答。他最常做的事,就是丟出一個簡單的問題,用心傾聽,再以對方的回答為基礎,提出下個問題。「我問過最多次的問題就是:『你要不要再多說一點?』」許添盛笑著說。

「很多人以為我口才很好,很會說服別人,其實不是。」他接著解釋:「真正說服別人的不是嘴巴,而是耳朵。我只是藉由問問題,來讓對方說話。當他覺得被聽見,心裡已經好一半了。」

因此,雖然在演講台上口若懸河,但私底下的許添盛並不多話,透過一個看似平淡的問題,讓對方產生共鳴,開始說話後,他就把大部份時間拿來「聽」。「多數人其實不是沒準備好要問,而是沒準備好要聽,」他有感而發地說。

當然,傾聽只是提問者必備的態度,問題還是得問得巧妙,才能降低被問者的抗拒心理,順著你的脈絡回答,達到你想要的效果。

錯誤二 強迫對方接受》改變別人最快的方法:同理他

好問題要以同理心為基礎,抓住對方的感受來提問。一般來說,人只有覺得自己獲得理解後,才會願意坦誠回答問題。

許添盛曾遇過一對夫妻,丈夫賺了很多錢,錢都歸太太管,但丈夫好賭,常需要太太拿錢還賭債。兩人為此吵得不可開交,找上許添盛求助。

許添盛私底下問那位先生:「你去賭博,一定有得到情緒的抒解,你都抒解了哪些情緒?」

「我心裡很多不滿時,就會去賭博。」

「心裡有不滿,要不要說說看?」

「我賺了那麼多錢,太太都不讓我花。我就去賭博,讓她把錢吐出來。」

「這樣啊,但輸掉的是你的錢,並沒有回到你的口袋裡,反而都不見了,我實在想不通這個邏輯,你可以解釋給我聽嗎?」

問著問著,最後,這位先生自己說出:「我這個行為真是滿傻的。」

仔細看這段對話,許添盛雖然想幫助對方戒賭,但他絕口不提,只是從頭到尾站在與對方同理的角度,對方的接受度反而更高。「你不要說他傻,要讓他自己說出這句話,」許添盛說道:「改變別人最快的方法,就是同理他。」

換言之,當你想說服或改變一個人時,不能只是希望他做某件事,而要先理解「為什麼他不做這件事」,再循序漸進地引導。

錯誤三 用字遣詞情緒化》溝通不夾帶指責,才能暢行無阻

此外,許添盛特別強調,問問題時最怕夾帶著情緒與指責。人際之間,常因對話充滿批評與責難,使得雙方如同進行攻防戰,無法真正溝通。像是「你為什麼不念書?」「你為什麼那麼晚回來?」「你不覺得這件事很丟臉嗎?」等,都是用情緒問問題,只會激起對方的不滿,讓對話無法持續下去。

許添盛坦言,他幫個案做諮商時,當然會有自己的意見與想法,也希望幫對方帶來一定的改變。但是,「我的意見是藏在後面,不是表面。」他說:「我不會讓對方認為我在任何地方對他提出質疑。」

他以燈號來形容,最好的提問方式是讓對方願意一直講,「一路亮綠燈」。「問問題若能一路綠燈,就能一路問出你要的東西,」許添盛直言。

錯誤四 取巧耍心機》真誠引導,而非事先「設局」

熟稔運用提問技巧幾乎已成為許添盛的本能,但他使用的語言並不難,國台語夾雜,時而逗趣,時而幽默。甚至,他還隨意示範了一個如何讓殺人犯吐實的問答。「我看你一定不是故意要殺他的,你一定是非常的生氣吧?」「對,我真的是太生氣了……」一句話就問出了實情。

林娉如表示,長期和許添盛共事,特別能感受到他的這種功力。「他的問題很自然,感覺就是化於無形。」林娉如回憶道:「曾經還有個老師說:『沒跟在許醫師旁邊做個案,不知道水有多深』。」

許添盛指出,多數人其實也都可以靠訓練、憑經驗來鍛鍊提問力。不過,他也點明,提問主要的目的是引導對方思考,讓他自己做出決定,而不是「一個事先設好的局」。因此,有時「他們做出的改變,不一定跟我們要他們做的改變一樣,要有寬廣的腹地可以接受才行,」他提醒。

總之,藉由問題來說服、引導,不能只落於技術與技巧,那就本末倒置。「出發點是真誠,最後還是要回到真誠,」許添盛做下最好的詮釋。

心理醫師教你3招人際好提問

● 遵循守密原則,不要把兩人之間涉及私人或敏感的問答內容告知他人。

● 注意遣詞用字,每個字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度。例如,「你會不會覺得這件事你輸了?」聽起來就比「你會不會覺得這件事有缺點?」來得刺耳。

● 對於健談的人,要問開放性的問題;話不多的人,則要問他封閉性問題。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受賞識的7條件》好人脈,是從「裝模作樣」開始的


2011-02-23 天下雜誌 466期 作者:陳竫詒

經理人管理的重點,在於「關係」。七大撇步面面俱到打好關係,讓你的經理人生涯更無往不利。
身為經理人,你都管理些什麼呢?如果你開始扳著手指,一一細數「我管小明、小英和小華……」,那麼你將犯下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所說的兩大誤謬。第一,錯以為要管的只有人;第二,過度簡化管理,錯以為把下頭的人管好就好。實際上,管理的重點不在於「人」,而在「關係」。而管理的難度,不單單只有向下,還包括了管理你的上司、管理你的同事、管理外部關係。還有,很重要的,管理你自己。

第一、管好自己:做好形象管理

不管你是真情還是假意,外在形象是大家與你接觸的第一線,你希望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那就讓自己往那個方向努力吧!

最簡單的作法就是「裝模作樣」,裝久了就變真的了。彼得.杜拉克認為,我們其實一直在裝模作樣,對待父母是一種方式,對待老闆、朋友又是另外一種方式。只是某些時刻,必須要學會有意識地「裝模作樣」。想要顯示你的熱情,可以抬頭挺胸,自然提振你的精神,也提醒了自己展現積極態度;與人握手時,想要強調你的真誠,就多握一會兒;想要營造親民意象,那麼或許可以嘗試幽自己一默,自我解嘲一番。

第二、向上管理:管理你的老闆

與老闆相處是藝術,彼得.杜拉克提供了十個祕訣,幫助你做好向上管理。
1. 自信,不自傲;
2. 尊重,不卑下;
3. 服從,不盲從;
4. 決斷,不越權;
5. 親近,不親密;
6. 多聽,但不等於閉嘴;
7. 不居功;
8. 勇於表現自己,但不可鋒芒畢露;
9. 堅定不移地支援長官;
10. 無私、顧全大局。

第三、向下管理:管理你的部屬

有人認為「顧客就是上帝」,但彼得.杜拉克卻認為,對管理者來說,下屬才是真正的上帝。搭建舞台,讓員工發揮所長、樂在工作,是管理者的職責所在。在此之前,明確定義團隊的工作目標,將有效避免部屬無所適從、揣摩上意所造成的無效率。 賞罰分明則有助於員工正視自身的責任與使命,同時也將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第四、橫向管理:管理你的同事

部門間的合縱連橫,往往是管理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環。但是管理學中有名的「木桶原理」告訴我們,如果把各個關係當作是圈住木桶的木板,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不是最長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一塊。快快補強被你忽略的同儕管理,避免成為木桶的大漏洞。

第五、對外管理:管理外部關係
世界很小,待人要更好,時時結好緣,總會有意想不到的助益。總結這五大關係,其實只要掌握七大原則,就可以讓你從上到下、從內到外,面面俱到地打好關係,工作起來將更為輕鬆愉快。

1. 提供建設性的解決之道:問題大家都會定義,但是想辦法解決吧,這才是老闆、下屬、同事、客戶,人人都需要的方向。

2. 不要加入抱怨遊戲:「這不是我的錯,這是因為誰誰誰怎樣怎樣……,」當你開始加入抱怨的陣營,你也開始樹立起敵人了。

3. 溝通,不分口語、肢體,都是關鍵:人人頭頂都裝著雷達器,你的一舉一動全在觀測範圍中。想要優游於各個關係,想要良好溝通、準確傳達你的意思,言語與行動都是關鍵,不可輕忽。

4. 不要忽視直接關係人:共事遇到了問題,私底下先找直接關係人討論。忽略相關人,直接在會議桌或老闆面前捅他一刀,並不是太聰明的做法,因為你將錯失盟友的信任,沒有同盟,是無法攻下重要山頭的。

5. 信守諾言:環環相扣的工作任務,牽一髮而動全身。信守承諾,使命必達,切忌破壞彼此的信任,成為拖累團隊的老鼠屎。

466期勁爭力
6. 分享:無論是榮耀、利益、功勞還是創意,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只要是好東西,不要忘了分享。這是打好關係、強化信任的強心劑。

7. 給予他人協助,找到自我價值:不論是給予鼓勵、讚美,或者是給予表現的機會與舞台,協助對方找到自我的價值與重要性,彼此的相處建立在愉悅踏實的根基上,關係將更加緊密、融洽。
 別急著端出權威管人,面面俱到的良好關係, 將讓你的經理人生涯更無往不利。

打好關係的7大原則
1.提供建設性的解決之道。
2.不要加入抱怨遊戲。
3.溝通,不分口語、肢體,都是關鍵。
4.不要忽視直接關係人。
5.信守諾言。
6.分享。
7.給予他人協助,找到自我價值。

打好關係必讀
《經理人要做什麼—杜拉克談五維管理》 彼得.杜拉克著,樸實文化出版,2007年12月
《史上最強的24個管理法則:圖解杜拉克的五維管理精髓》 岡本憲宏、師瑞德著,易富文化出版,2009年7月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銷售的五個迷思

EMBA雜誌編輯部/文

在商業界,有許多銷售秘技在各個企業間廣為流傳。不過,這些所謂的智慧,有時候很…沒有智慧,甚至非常愚蠢。銷售顧問詹姆士(Geoffrey James)最近在公司雜誌(Inc)上,指出五個最常見的銷售迷思:
在商業界,有許多銷售秘技在各個企業間廣為流傳。不過,這些所謂的智慧,有時候很…沒有智慧,甚至非常愚蠢。


銷售顧問詹姆士(Geoffrey James)最近在公司雜誌(Inc)上,指出五個最常見的銷售迷思:


■迷思一:顧客永遠是對的。

實在有太多人信奉這個原則了,以致於有許多人會誤以為它是自然法則。


事實是,顧客通常不太理性,而且要求太多。因此,銷售工作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教育這樣的顧客,讓他們有比較合理的期待。換句話說,假如顧客的想法是錯的,你必須如實告訴他。


■迷思二:顧客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事實上,顧客對於自己的需求,往往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也因此,他們想買的東西有時候也頗為異想天開。不要去迎合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身為一個負責任的銷售人員,應該找出顧客真正的需求,然後針對這些需求提出解決的選項,供顧客選擇。


■迷思三:每個潛在顧客都深具潛力。假如你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你的顧客,那麼你有可能成天追著空中樓閣跑。「事實上,你該追的是運鈔車,而不是垃圾車。」詹姆士說。


假如你要賣東西,你的首要任務是排除沒有錢,或是沒有真正需求的潛在顧客。這樣你才能把精力,專注在真正有潛力的顧客身上。


■迷思四:不要把顧客的拒絕當真。假如潛在顧客已經用各種方式拒絕你,而你還在死纏爛打,那麼你有可能在浪費自己的時間。銷售的契機就和巴士一樣,每隔十五分鐘就會來一班。絕對不要執著於某一筆交易,而且永遠要記住,當顧客不只一次拒絕你時,那就表示他真的不想和你做這筆生意。


■迷思五:最好的業務人員個性都很外向。在現今的環境中,有許多銷售情境其實對個性有點內向的銷售人員,也就是比較善於聆聽的銷售人員來說,反而比較有利。

事實上,現今最有成效的銷售訓練課程,往往是以傾聽技巧作為訓練的主軸。這些課程當初是為了訓練心理師與諮商師而設計的,而這些人大多不是個性外向的人。


文章來源:EMBA雜誌第308期(2012年04出版)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領導惡習」戕害部屬身心健康 避免成為「可怕領導人」

作者: 文|林婕 | 管理雜誌 – 2012年7月7日 下午6:55

瑞典一項研究發現,壞領導者會提高員工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當員工將自己的工作環境視為「不利心理的環境」,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將比一般人高出50%;如果領導人無法認知自己領導風格的缺點加以改善,也將阻礙組織培育人才。

不適任的領導者無所不在,遍及家庭、學校、職場、國家、國內、國外……;或許,也發生在你我身上!

日前新聞報導,一位媽媽在馬路上看到旁邊的騎樓下有一隻可愛小狗,當場唆使女兒將小狗抱回家飼養,女兒向媽媽說:「這可能是別人家養的。」媽媽卻說:「沒有項圈就可以抱回家。」為「路不拾遺」的子女教養做了非常不好的身教示範。

去年年初,當時台東體中的校長黃惠信因多數老師不滿其領導風格,投票通過校長不適任,校長請辭獲准,老師們對他的評價是「人不壞,只是領導統御有討論空間」。據傳,他與家長、教師之間的互動強勢,溝通時常脫口而出「你不懂」、「你說的不算」;校務會議上全體表決通過一項決議時,他也常推翻眾議,不顧他人意見。一位導師表示,老師們長期被校長「精神霸凌」,才會群起反彈。

馬英九總統對美牛事件之處理,在開始的關鍵時刻便失去了全民信任,沒有勇氣將「美牛不開放,TIFA不會復談」的「利益交換」事實攤開來與全民討論,遮遮掩掩,如同將台灣人民視作愚民;無法直接、坦誠、有效地溝通,造成此一議題沸沸揚揚多時,迂迴耗損了許多不必要的心力與時間,馬英九始終也進退失據。

「領導」並非被奉在商管教育殿堂中遥不可及的精神象徵,對一般人而言,不適任的領導者對他們生活的影響如影隨形,網路上就曾有人具體地列出「成為可怕領導人的50個條件」,希望能給領導人做為借鏡。

BOX1:成為可怕領導人的50個條件

1.居高臨下地和員工溝通。
2.缺乏與員工之間的溝通。
3.無法灌能員工,幫助他們成功。
4.對員工做的每一個決定發問一百個問題。
5.犯錯時不承認。
6.不願意適時給予員工加薪、補貼。
7.不對員工的成就表示認同。
8.根本忽視員工的權益。
9.不提供管理人員執行面的協助。
10.不提供員工管理的權力。
11.不提供管理人員完成目標的必要資源。
12.對員工大吼大叫。
13.忘記特殊的日子。(你的員工給你生日、聖誕賀卡或禮物,但你從來沒有回饋。)
14.威脅員工。
15. 如果員工不做額外的工作,便讓他們有罪惡感。
16.用恐懼戰術「激勵」員工。
17.總是任意打斷、妄加評論員工想出的點子。
18.偏心某些員工。
19.自私自利。
20.在關鍵工作點無能,並無法加以改善。
21.對員工說謊。
22.在眾人面前不留情面地「舉某員工的例子」。
23.忽視員工的健康與福利。
24.不提供員工受訓練以達成目標的機會。
25.不提供員工進步和成長的機會。
26.無情。
27.念念不忘員工曾經犯的錯誤。
28.員工曾犯的錯誤,事過境遷後仍不斷加以攻擊。
29.不提供員工適當的工作環境。
30.猶豫不決。
31.忽視不斷變化的需求。
32.作為卑鄙。
33.沒有計畫。
34.未建立一個清楚的願景。
35.設立一個爛的計畫,但希望由他人執行與擔責。
36.不與管理階層討論、協商,便直接指使下層人員做事。
37.組織結構紊亂。
38.不願承擔風險。
39.自我管理不善。
40.行事不正。
41.衝動用事。
42.無法接受批評。
43.不願針對他人的批評加以改善自己。
44. 商業行為不道德。
45.總是害怕、避免正面衝突,無法大刀闊斧推動創新。
46.相信員工的甜言蜜語,缺乏自覺。
47.曲解現象。
48.不尊重員工。
49.不信任員工。
50.過度消極或積極。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正剛:領導力就是找到每個人的正能量

2012年09月06日10:09 來源:商業價值 作者:韓洋

  2010年7月30日,前思科中國區總裁林正剛在微博上發布了自己正式退休的消息。3天后,一個由林正剛倡議發起,大學生、創業者等自發加入的網絡學習互助群組,在線下組織了一場聚會活動,既算是為林正剛慶祝退休,也是網友對他常常在網絡群組裡給年輕朋友指點迷津而表示感謝。在那次短暫的聚會上,他說自己準備寫一本很小很薄的書,方便裝在口袋中,供職場中遇到問題的朋友可以隨時翻開書學兩招。

  領導力就是找到每個人的正能量

  2012年7月,林正剛花兩年時間撰寫的《正能量》付梓出版,這是一本關於職業經理人成長的書。在書中,他總結多年來的經驗體會,領導力不是崗位給予的權力,而是管理自己、影響別人的能力,正能量的領導力就是找到每個人的正能量,然後幫他放大。

  做了30多年跨國企業的職業經理人,林正剛從自己的實踐和周圍人的經歷中總結出,所謂“職業經理人”並非指崗位,而是做事的態度。職業經理人的能力是由“心態”、“溝通”和“知識”組成的一種混合力量,3個元素之間是相乘的關係,若其中一個是零,那麼總數為零。

  林正剛會常常和年輕人分享經驗,一些朋友有職業困惑或來自家庭的煩惱請教他時,他最先會去觀察提問者的心態,反復強調正面心態的重要之後,再去向提問者溝通了解具體問題,通過交流激發提問者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授人以漁。

  在他看來,學校的教育系統灌輸給學生的主要是知識,但衡量一個人的能力,知識並不是惟一決定因素,心態和溝通能力更重要。現代教育體系中只有一點點是關於溝通的教育,也很少說到心態,但現在心態和溝通是決定成功的最重要的砝碼。

  成功=心態X溝通X知識

  “態”在繁體字中為“”,是“心”字上面一個“能”,可以理解為“心的能力”。心的能力決定人的行為,人的行為決定他對社會的影響力,而這個影響又決定人的成敗。心的能力表現出來就是幫人描述現實的能力,每個人眼中的現實不一樣,是因為心的能力不一樣,有的人看世界一片灰暗,是因為整天躲在角落裡抱怨,有的人看世界陽光一片,就能精力充沛的做事。

  開放的心態需要不斷的修煉,讓負能量轉換到正能量的時間越來越短,讓“趴下去”的機會越來越少。而面對失敗時,開放的心態就是要把每一次失敗經驗變成提高下一次成功概率的機會。開放心態的典型表現是,不因為自己有缺點而沮喪,而是關注怎樣通過學習來改正缺點。

  溝通不暢是很多企業最大的內耗之一,這也意味著溝通是提升企業生產力的一個有效入口。一個溝通能力強的人,應該具備3種本領。第一,能將復雜的事情用簡單的語言說清楚;其二,能讓對方感覺碰上了知音;其三,用的語言都是陽光的、積極的、鼓勵式的,最終的效果是讓對方感覺很好,對自己也充滿信心。

  溝通能力是職業經理人必備的能力之一。在面對一個問題時,發現問題只解決了問題的10%,剩下的90%需要更多人的合作。找問題容易,但讓對方接受問題並積極配合解決,是對職業經理人的一大考驗。在國外18年的生活和國內10多年的工作經驗,讓林正剛深刻體驗到中西方文化價值觀不同對於溝通效果的影響,西方人比中國人更直接,相對來說對人不對事,和中國人溝通往往更要顧及對方的情緒和麵子。

  另外,在和人溝通中,語氣、動作、表情和穿著,都會表達出一個人的態度和情緒,這些無聲的語言有時比發出的聲音更有力量。在一場交流中,70%的溝通來自肢體語言和語氣,只有30%取決於內容。因此即便是出自好心的批評,也要用正面的表達,提供建設性的改善方法,而不是負面情緒的宣洩。

  而在企業中,好的溝通就等於好的執行力,老闆和員工之間要達成好的溝通,第一件事就是老闆和員工之間要溝通清楚目標。

  在職業經理人的素養中,“知識”被林正剛認為是最不重要的一個因素,因為同樣一句話,擁有發展心態的人能夠學到很多東西,但對於封閉心態的人來說,也許毫無效果,知識的掌握取決於後天的不斷積累,也取決於心態。儘管如此,每個人都該掌握和瞄準自己的學習習慣,然後為自己提供這樣的環境,並在吸收、消化、實踐、反饋的循環中,不斷豐滿自己的知識體系。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職場上的討厭鬼刺傷了……

2009-07 Cheers雜誌106期 作者:鄭夙珍

面對討厭、難搞的人,一般人或許直接反應就是:不理他就好了。但如果是你的上司、工作上需要合作的夥伴或客戶,你根本沒有不理他的權利。

不管你跟對方是個性不合,或對方因為自己的工作或生活壓力,將情緒轉嫁於你,如果只是消極的迴避,在工作或情緒上,可能都會累積負面能量,最終造成傷害。

面對各種「討厭」的人事物,我的主張是:不如從自己出發,讓自己身心處於健康和強壯的狀態。如此一來,不但較不易被人激怒,也有更多的包容力,去和各種多元的人學習溝通;在管理上,也才能形成一個「合而不同」的強大團隊。

這種健康的自我狀態要怎麼培養?首先,要學習去認識自己的情緒:什麼時候你覺得自己狀況很好,可以處理任何挫折?什麼時候卻覺得只要再一根稻草就要崩潰了?這就是心理狀態的差異。

記住有哪些外在條件可以幫助你維持好的心理狀態,平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充足的睡眠,都是自我療癒的特效藥。

設定目標,才能正面解釋和復原

另外,你怎麼去認知、解釋一件事,也會深深影響你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近年來風行的「正向心理學」,前提亦是要能了解自己的起心動念,再去做正向轉換。

例如,有人喜歡倚老賣老,覺得我比你多長幾歲,難道不能教你嗎?如果你的想法是:這個人真的討厭死了!又沒有我做得強!情緒就非常負面。可以換個角度想:他就是比較沒有能力好好表達,事實上,他是希望把事情做好,以長輩的方式來提醒;如果自己不是可造之才,他才懶得講呢……。

若你賦予事情正面的意義,感受也會正面,比較能處理挫折、從中復原,進而提高效率。學者亦認為,不論在認知智能、行動、生理以及社交的拓展上,人在正面情緒狀態時,最具有開創性和生產力。

當然,要轉換成正面的觀點,需要心智的鍛鍊。如果心裡有清楚的目標,明白工作的目的、意義是什麼,例如是為了自己的成長和學習、是對事不對人在做事,便不易被過程中的小曲折所干擾,甚至能學習以「欣賞差異性」的角度來看待「討厭」的人事物。

我相信,每份工作都能找到正面的利基,你可以回頭想想工作本身的意義,以及對你個人的成長和幫助何在。

聽建議、寫日記,鞏固「基本盤」

尋求他人的支持也很重要。你可以請信賴的同事給予建議,該怎麼與他共事才能完成目標。這種職場上的友誼,更有助於提高工作滿足感,讓自己強壯。

但我不鼓勵一碰到討厭的人事物,就跑去跟同事一起吐槽。這樣除了發洩,對心態沒有太大助益。除了尋求支持打氣,更重要的是把朋友當成鏡子、mentor(教練),聽取多元的意見,學習其他人如何看待處理,進而看清、調整自己。

如果再怎麼轉換、處理,還是受了傷,還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助你盡快脫離負面情緒:

1.寫日記,有抒發情緒、釐清思緒的作用,把狀況寫出來後,比較知道接下來要怎麼做。

2.下班或假日不要碰工作,去做休閒活動,讓自己完全脫離那種情境。

3.激勵自己,有人會去看勵志電影,有人去看海,給自己充電的空間,加上足夠的休息,對心理狀況的強韌度很有貢獻。

對討厭的工作亦然,要先跳離「很煩、不想做」的心態,正面地去分析它:把工作分解成一項項比較小、較容易達成的事項。這也是一種策略規劃的能力,心態上可以轉換成:「我如果可以做到,能力和價值就會更上一層樓!」

最後要提醒大家,雖然我們都知道「工作是為了生活」,但有時候,工作就是會無限膨脹,佔據了所有心力。

必須時刻提醒自己,顧好心理「基本盤」,懂得照顧自己,即使外界有再多紛擾波折,才能將自己維持在最好的狀態。

主講︱鄭夙珍(銘傳大學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系主任)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育心理學博士,曾任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前程規劃處處長。專長領域包括心理測驗與統計、教育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學、正向心理學。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擺脫拖延的壞習慣?

2006-07 Cheers雜誌 作者:吳凱琳

每次總是告訴自己,要盡早開始,但卻一次又一次的對自己食言,怎麼樣也擺脫不掉拖延的壞習慣。其實要改變自己沒有那麼困難,只要開始去做就對了。
「明天再做吧!」想必你常常對自己說這句話。儘管最後期限就迫在眉睫,還是提不起勁來,遲遲無法行動,每次都是等到最後一刻,才急急忙忙趕在期限之前完成。

「人們的行為模式多半較重視短期或即將發生的事物,」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商學院教授皮爾斯‧史提爾(Piers Steel)說。我們對於長期的事件,比較沒有感覺,因此非得等到接近最後期限了,才感覺有工作動力。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很難拒絕短期的快樂或干擾,例如工作到一半去上網看新聞或是回覆剛收到的電子郵件,真正該做的事情卻一直沒做。

然而,愈是拖延,焦慮只會有增無減。英國《心理學》(Psychologies)雜誌表示,雖然人們行為上採取拖延策略,沒有實際行動,但心裡仍不斷想著沒有完成的工作,反而增加焦慮感,永遠無法放鬆,這是許多人壓力的主要來源。

除了以上的心理因素之外,習慣拖延的原因還包括:

1.完美主義:每個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好,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關於「做好」的定義卻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他們要的是完美無缺,容不得絲毫瑕疵,因此往往陷入微不足道的細節之中。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要求完美,總是拖延到最後才開始動手,費了極大的力氣不斷地思考,非得要把所有細節都想清楚了,才會採取行動。

「你必須學會區分把事情做對以及做對的事情,」《學習管理時間》(Learn to Manage Your Time)的作者露西‧麥可唐諾(Lucy MacDonald)指出。其實沒有必要為了那些細微的不完美而讓自己一事無成。

2.害怕失敗:因為擔心受到批評或責罵、或是被拒絕,所以不願意去做自己不擅長的或是不熟悉的事情。也因為害怕失敗,所以傾向於負面思考,總是想到最糟的情況,心裡更加焦慮不安。但問題是,愈晚開始,就愈沒有時間好好做事,失敗的機率更高。

先問你自己,到底在害怕什麼?怕被主管責罵、怕丟臉、怕自己顯得能力很差?你擔心的這些情況過去時常發生嗎?還是每次都是自己的想像?

麥可唐諾提醒,不要想著「如果……會怎樣?」的假設性問題,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即使真正發生了問題,再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先預設一堆問題,限制自己的行動。

3.被迫去做: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拖延,是因為這件事是「被迫去做」,心裡自然而然產生反抗的心理。

這與腦部的運作有關,根據美國《策略與商業》(Strategy+Business)雜誌的報導,當人們依照自己的方式或意願解決問題時,大腦會釋放腎上腺素的神經傳導物質,當體內腎上腺素增加,全身會保持在警戒狀態,有行動力、注意力集中,因此通常會有超乎水準的表現。但如果是被要求去做某件事或是被告知該怎麼做,情況則完全相反。

但是,既然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卻又非做不可,何不及早完成,擺脫這個麻煩?

那麼知道拖延原因之後,又該如何克服這個壞習慣?《心理學》雜誌提供了簡單的解決方法。

1.只要5分鐘就好。先不求多,強迫自己花5分鐘的時間做這份工作,通常等到實際去做了之後,才發覺沒有想像中的困難或令人討厭。而且往往只要起了頭,就不願意放棄,既然已經花了5分鐘的時間,不如把它做完。

2.直接找人幫忙。你是不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一拖再拖?別再浪費時間自己去想,直接說出你的困難,找人幫忙。不要想著自己解決所有的問題,準時完成工作比較重要。

3.設定短期目標。正如同前面所說,我們習慣拖到快接近最後期限時,才有工作動力。所以,如果是1個月後要完成的工作,就應該排定每星期要完成哪些,這樣就不會因為時間太遙遠,而提不起勁。

4.強迫自己:給自己壓力,強迫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並堅持下去。「就像郵票黏在信封上,直到信件送到收信人的手上為止,你必須將自己『黏』在某件工作上,」美國知名幽默作家喬西‧比林斯(Josh Billings)說。

5.給自己獎勵。一方面給自己壓力,但另一方面也要犒賞自己,每完成一部份的工作,去做有趣的活動,也許是一頓美食或是看藝術表演,除了獎勵自己之外,更可以有一段休息時間,重新累積能量,再繼續工作。
別再為自己的拖延找藉口,只要你開始行動,所有造成你拖延的問題都不存在。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讚美「你真了不起」其實是傷害?》改掉5種NG的說話法

2008-06 Cheers雜誌 作者:吳凱琳

你是否曾經因為沒辦法說服上司,悶悶不樂過一天?或是在重要提案上,說話白目不得要領,無法引起同事共鳴?遇到講話惡毒的同事,該怎麼反擊?「說話」是一門看似簡單,其實最複雜的學問。
想說話得體,絕非只是增加說話技巧而已。它代表你的思考、對環境的觀察、對人性的掌握,以及當下的反應,是職場上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與智慧。

職場的應對進退要小心,以下從5大方向歸納出國內外溝通專家的建議,幫助你學會說對話,贏得好人緣,拉抬職場身價。

讚美時,你該說……

1.讚美行為而非個人。

舉例來說,如果對方是廚師,千萬不要說:「你真是了不起的廚師。」他心裡知道有更多廚師比他還優秀。但如果你告訴他,你一星期有一半的時間會到他的餐廳吃飯,這就是非常高明的恭維。

2.透過第三者表達讚美。

如果對方是經由他人間接聽到你的稱讚,比你直接告訴本人更多了一份驚喜。相反地,如果是批評對方,千萬不要透過第三者告訴當事人,避免加油添醋。

3.客套話也要說得恰到好處。

客氣話是表示你的恭敬和感激,所以要適可而止。有人替你做了一點點小事,你只要說「謝謝。」、「對不起,這件事麻煩你了。」至於「才疏學淺,請閣下多多指教。」這種缺乏感情的客套話,就可以免了。

4.面對別人的稱讚,說聲謝謝就好。

一般人被稱讚時,多半會回答「還好!」或是以笑容帶過。與其這樣,不如坦率接受並直接跟對方說謝謝。有時候對方稱讚我們的服飾或某樣東西,如果你說:「這只是便宜貨!」反而會讓對方尷尬。

5.有欣賞競爭對手的雅量。

當你的對手或討厭的人被稱讚時,不要急著說:「可是……」,就算你不認同對方,表面上還是要說:「是啊,他很努力。」顯示自己的雅量。

批評時,絕不要……

1.批評也要看關係。

忠言未必逆耳,即便你是好意,對方也未必會領情,甚至誤解你的好意。除非你和對方有一定的交情或信任基礎,否則不要隨意提出批評。

2.批評也可以很悅耳。

比較容易讓人接受的說法是:「關於你的……,我有些想法,或許你可以聽聽看。」

3.時間點很重要。

千萬不要在星期一早上,幾乎多數人都會有「星期一憂鬱」的症狀。另外也不要在星期五下班前,以免破壞對方週末休假的心情。

4.注意場合。

不要當著外人的面批評自己的朋友或同事,這些話私底下關起門來說就好。

5.同時提出建議。

提出批評之外,還應該提供正面的改進建議,才可以讓你的批評更有說服力。

回話時,要小心……

1.避免不該說出口的回答。

像是:「不對吧,應該是……」這種話顯得你故意在找碴。另外,我們也常說:「聽說……」,感覺就像是你道聽塗說得來的消息,有失得體。

2.別回答「果然沒錯!」

這是很糟的說法,當對方聽到這種回應時,心中難免會想:「你是不是明知故問啊?」所以只要附和說:「是的!」

3.改掉一無是處的口頭禪。

每個人說話都有習慣的口頭禪,但會容易讓人產生反感。例如:「你懂我的意思嗎?」、「你清楚嗎?」、「基本上……」、「老實說……」。

4.去除不必要的「雜音」。

有些人每一句話最後習慣加上「啊」等語助詞,像是「就是說啊」、「當然啦」,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就會顯得不夠莊重穩重。

5.別問對方「你的公司是做什麼的?」

你在一場活動遇到某個人,他自我介紹時說自己在某家公司工作。千萬別問:「你公司是做什麼的?」這項活動也許正是他們公司舉辦的,你要是不知道就尷尬了。也不要說:「聽說你們做得很好!」因為對方可能這季業績掉了3成。你應該說:「你在公司擔任什麼職務?」如果不知道對方的職業就別問,因為有可能他沒工作。

6.別問不熟的人「為什麼?」

如果彼此交情不夠,問對方「為什麼?」有時會有責問、探人隱私的意味。例如,「你為什麼那樣做?」、「你為什麼做這個決定?」這些問題都要避免。

做面子,給別人……

1.別以為每個人都認識你。

碰到曾經見過面,但認識不深的人時,絕不要說:「你還記得我嗎?」萬一對方想不起來,就尷尬了。最好的方法還是先自我介紹:「你好,我是×××,真高興又見面了。」

2.拒絕也可以不失禮。

用餐時,若主人推薦你吃某樣你不想吃的東西,可以說:「對不起,我沒辦法吃這道菜,不過我會多吃一點××。」讓對方感受到你是真心喜歡並感謝他們準備的食物。如果吃飽了,可以說:「這些菜真好吃,要不是吃飽了,真想再多吃一點。」

3.不要表現出自己比對方厲害。

在社交場合交談時,如果有人說他剛剛去了紐約1星期,就不要說上次你去了1個月,這樣會破壞對方談話的興致。還不如順著對方的話,分享你對紐約的感覺和喜愛。

4.不要糾正別人的錯誤。

不要過於雞婆地糾正別人的發音、文法或事實,不僅會讓對方覺得不好意思,同時也顯得你很愛表現。

5.不懂不要裝懂。

如果你對談話的主題不了解,就坦白地說:「這問題我不清楚。」別人也不會繼續為難你。如果不懂還要裝懂,更容易說錯話。

去尷尬,有方法……

1.微笑拒絕回答私人問題。

如果被人問到不想回答的私人問題或讓你不舒服的問題,可以微笑地跟對方說:「這個問題我沒辦法回答。」既不會給對方難堪,又能守住你的底線。

2.拐彎抹角回絕。

許多社交場合,喝酒總是無法避免。不要直接說:「我不喝酒。」掃大家的興。不如幽默地說:「我比較擅長為大家倒酒。」

3.先報上自己大名

忘記對方的名字,就當作是正式場合,向對方介紹自己的名字或拿出名片,對方也會順勢報上自己的大名和名片,免除了叫不出對方姓名的窘境。

4.不當八卦傳聲筒。

當一群人聊起某人的八卦或傳言時,不要隨便應聲附和,因為只要說出口的話,必定會傳到當事人耳中。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表明自己的立場,只要說:「你說的部份我不太清楚。」

5.下達「送客令」。

如果你覺得時間差不多該結束談話或送客,但對方似乎完全沒有要起身離開的意思,可以說:「不好意思,我得打通電話,時間可能有點久……」,或是:「今天真的很謝謝你來……」。你也可以不經意地看看自己的手錶,讓對方知道該走了。

6.讓對方覺得他很重要。

如果向前輩請求幫忙,可以說:「因為我很信任你,所以想找你商量……」讓對方感到自己備受尊敬。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