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子教養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黑幼龍只畫底線 反教出自律感

撰文者:尤子彥
原文出處:商業周刊 第1230期

有些話,要說出口還是該閉嘴,常常是一道愛的難題。檢視自己當父母,或者,回顧為人子女的經驗。以下情境,你的親身經歷是什麼?

青春叛逆期的女兒愛打扮、化濃妝、交不同男朋友;兒子在大賣場裡順手牽羊被逮,店家通知家長領回;決定結婚但卻不被父親祝福,打算領養小孩也遭反對。

三個親子衝突場景,如果能忍住「閉嘴」,那你一定正享受著和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一樣的闔家和樂。

狀況一:老大逾時沒回家
不多罵,直接「依法行事」扣零用錢

黑幼龍夫婦育兒成績單,大概是許多父母所夢寐以求,三兒一女,有耶魯、史丹佛一流名校高材生,更有醫院副院長、創業有成的傑出執行長,女兒則是擁三個孩子的育兒高手;過去二十年一家人的書信往來,更結集成書出版。

性格使然,黑幼龍夫妻當不成虎爸、虎媽,管教個性迥異的四個孩子,也經歷過噩夢般的日子。早年住美國,兒子和女兒互罵髒話、把狗大便丟到隔壁院子、把火柴棒塞到鄰居家車子的油箱做實驗,曾搞得三戶鄰居一起上門抗議,和多數父母一樣,黑幼龍夫婦能做的,是訓斥、嘮叨、耳提面命,「拚命生氣根本沒用,沒有用的事何必做呢?」黑太太李百齡曾回憶,「有一天我想開了,耍媽媽權威,其實是替自己找麻煩。」於是,改變策略,畫好底線,其他就放手讓孩子自由發展。

黑家的底線是:不准吸毒、不准和人隨便有性關係。「媽媽不多話,一切『依法行事』,和朋友出去,說好凌晨兩點回來,晚回來了,說再多理由都沒用,還是要扣零用錢,」台灣卡內基訓練總經理的大兒子黑立言說。

狀況二:女兒愛上化濃妝
不批評,母女一起上街挑選化妝品

也因此,女兒交男友、兒子在賣場偷竊,甚至蹺課在街上被父母活逮,黑幼龍夫妻總是「閉嘴」,「他已經夠自責了,何必再說呢,很長一段時間,全家出門採買,付錢時立國刻意避開結帳櫃台,你就知道那個陰影有多大。」黑幼龍回憶。

看似無為而治的舉動,孩子其實都牢牢記住,多年之後,兒女們寫給父親的信就提到:「高中畢業那年,在賣場順手牽羊偷拿回力球手套,爸爸從台灣飛來美國,一進門如往常,給躲在角落的我,一個大大的擁抱,那一刻,我告訴自己,再也不做讓父母丟臉的事了。」現任華盛頓大學醫院副院長的二兒子黑立國寫道。

「青春期(的)我愛畫濃妝,媽媽有天不再批評我的模樣,還帶我去買不會造成敏感的化妝品,當時的感覺好像媽媽陪我到雜貨店買香菸一樣,」定居新加坡的女兒黑立琍回憶。

狀況三:老三選不定科系
不給意見,自己說出來才能負責任

「我當然有自己的期待和想法,但一定要忍住,」黑幼龍說,理想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小時候當他的玩伴、後來是朋友,大學之後成為顧問,高明的顧問,話一定不多。小兒子立行念史丹佛大學時,大一、大二不知該選什麼系好,黑幼龍憋了兩年,一個建議都沒給,「那真的是最困難的閉嘴,但我不能說,他必須自己說出來,對這件事才有擁有感,並負起責任。」

雖是溝通大師,但黑幼龍也曾有過忍不住給「意見」的衝動。

從小是頭脾氣倔強「黑羊」的立國,結婚對象大他五歲、離過婚、又是黑人和日本人混血兒。自己當醫生的兒子條件好,黑幼龍一開始實在無法接受,曾脫口而出對立國說「你們結婚我祝福,你們(若)離婚我也很祝福」的氣話;婚後,立國想去柬埔寨領養女兒,越洋電話上,黑幼龍劈頭就反對,後來養女申請簽證過程請家裡幫忙,黑幼龍也是冷語對待。

但這回,輪做子女的閉嘴了。

直到多年之後,有次黑幼龍出差美國,順道去西雅圖看立國一家人,「哎喲!那時已經結婚十幾年了,夫妻倆還寫耶誕卡給對方,換作是我多不好意思啊!」回程上飛機前,立國開車載父親到一間咖啡廳,才對父親吐露這個耿耿於懷的心結。「我經過很長的思考,我原諒你了!」立國開口。黑幼龍先是愣了一下,訝異自己說過的一些話,竟在孩子心中留下疙瘩,這時他才知道,兒子當時人在柬埔寨見到要領養的孩子,因簽證問題,無法立刻把人帶出境,心情十分焦急,但台灣這邊的父親卻只是告訴他,大不了先回美國,等簽證辦好再買機票飛一趟就是,但立國卻認為,從決定領養的那刻,她就是黑家的女兒、孫女了,怎可以把自己的女兒送回孤兒院,因此無法諒解父親黑幼龍置身事外的態度。

「如果當年的話,曾讓你感到不愉快,我道歉。」親眼看到孩子闔家美滿的黑幼龍,誠懇的對孩子認錯。

「閉嘴是一種習慣,不是聽過就能懂的知識,你必須先有意願關心、諒解,並尊重對方,這真的很難,需要練習、練習再練習,」「但當閉嘴成為習慣,卻是很美好的享受,」黑幼龍分享。

(原文出處:商業周刊 第1230期)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造成孩子成績差的七種方式
【阿波羅新聞網2008-01-16訊】

專家提示:

家長若要想讓孩子面目一新必先使自己發生變化,就要儘可能地剔除自己頭腦里的舊框框、舊經驗、舊模式、舊做法,而採用新思想、新模式、新做法。

許多家長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問題上,肯定有比較定型的做法。有些做法可能是對的,但有些方法肯定是不對的。

如果你的孩子培養得特別成功,孩子的學習能力、道德水準、和家長的溝通情況都特別優秀,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一點都不用你操心,你對他考中學、考大學一點憂慮都沒有,對孩子的未來一點憂慮都沒有,如果你能完全做到這一點,那麼才能說你的家教合格的。

如果你還沒有做到這一點,這說明你一定有某些方面做得不合格,就要想辦法做出如下改變:

一、徹底擺脫錯誤的家教方式

作為家長,應該下定決心拋棄以下八種家教方法:

1、嘮叨式。

很多孩子說,一聽父母嘮叨他就煩。做父母不妨自己想想,如果夫妻之間對方老嘮叨,那你們煩不煩?作丈夫的嘮叨,妻子煩,作妻子的嘮叨,丈夫煩。因此,嘮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2、數落式。

有的嘮叨式同時就是數落式。總是數落孩子,你怎麼不用功啊?你怎麼樣啊?總是在那兒數落。數落比嘮叨更惡性,因為數落常常有譴責性質。數落式家教往往破壞孩子的學習狀態,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給壓制住了。

3、訓斥、打罵式。

訓斥打罵都可能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其結果有僅不會使孩子成績提高,而且會使孩子更加厭學,甚至逃學。

4、達標式。

規定孩子下次考試平均成績必須達到多少分,各次要進入前幾名,這叫達標式。達標式也是傷害孩子積極性的一種家教方式。先給孩子制定了一個標準,使孩子心理上特別緊張,擔心達不了標。而孩子往往是越擔心越達不到標,因為心理上的壓力使他很難自由發揮,也很難發揮出應有水平。

5、疲勞式。

學校搞題海戰術,家長再增加學習時間,學習題目,這就是疲勞式教育。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超負荷學習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傷害,最終只能是欲速不達。

6、包辦、陪讀式。

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都替他操心,問長問短,沒完沒了地輔導,一天到晚陪著孩子學習。這也是錯誤的方法。

7、催促式。

「你該做作業了,你該複習了」,這樣的催促如果孩子聽煩了,他們可能會說:我本來想學,你一催我反而不想學了。

8、愁眉苦臉式。

老為孩子操心,所以也叫操心式。父母的面孔對孩子是有很大的影響的。一個孩子回到家裡,如果面對的是一張數落自己的臉,一張嘮叨的臉,一張訓斥的臉,一張打罵的臉,一張愁眉苦臉的臉,一張拉長的臉,一張催促的臉,孩子就會從根本上失去在家庭中學習的樂趣。

二、家長的微笑和常識勝過一切

很多家長會有這種體會,孩子對你的一句讚賞常常十分感動。你用微笑與孩子交流,孩子的心情就會舒暢;你用欣賞的目光注視著孩子,孩子就會充滿信心和力量。當然,微笑面對孩子,並不是對孩子放任自流。對孩子採取放任自流式、放縱式的教育方式也是錯誤的。微笑面對孩子,就是重在培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就是以一種最美好的態度來關心孩子的學習,支持和鼓勵孩子的學習,給孩子以最大的學習動力。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親育兒堅持每天4句話

教育孩子有的父母覺得異常複雜,常常是為了教育孩子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的。而有的父母就能輕鬆應對育兒這個大問題。曾經有這樣一位父親,每天對孩子的教育僅限於跟孩子每天提幾個問題就OK了。

這位父親他對女兒的教育方式比較獨特,他從來沒有輔導過女兒做功課什麼的,就是每天回來跟女兒聊十分鐘,只聊四個問題,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這四個問題是:

1,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嗎?

2,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

3,今天有什麼好收穫嗎?

4,有什麼需要爸爸的幫助嗎?

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其實蘊涵著豐富的含義:

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調查女兒的價值觀,了解她心裡面覺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激勵女兒,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個問題是讓她確認一下具體學到了什麼;

第四個問題則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很關心你,二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問題,包含了很多關愛關懷在裡面,事實上也證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關鍵的就是親子關係要處理好。如果家長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絕對的信任,孩子相信家長無條件地愛著自己,相信家長所有批評、表揚的出發是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潛意識裡對此達到完全相信,那麼這種關係是良性的,是相互關愛、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穩定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簡單的事情,用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伴隨孩子成長”。但是,現實生活大部分人的親子關係是不穩定的,或者說是扭曲的,孩子並不能真正信任家長。

誰家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國98%的家長錯把愛的方式當成了愛。比如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吃,最好的衣服穿,這只是一種愛的方式,並不是愛本身。而家長們的愛也經常是有條件的,比如會出現只要這次考試得了前三名,就帶你去哪裡玩等等。

愛是一個生命喜歡另一個生命的感情,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是無條件的,是一種整體接納的,是要讓對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個好家長並不難,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幾句話:

1,絕對禁止高壓/打罵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關係。

2,真正地無條件愛孩子,給予孩子精神意義上的愛。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時常對其鼓勵表揚。

5,調正親子關係,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話,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大道至簡,教育孩子簡單到這個程度就是一種境界了!

上面的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父母呢?孩子是要全面發展的,孩子的教育父母責任重大。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教8個問題決定孩子一生

   身為現代父母,您知道現代孩子該怎樣教育嗎?很多父母認為,家庭教育就是開發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讓孩子從兩三歲開始背唐詩,四五歲學英語,上學後要請家教、上輔導班,成績一定要名列前茅,將來一定要上名牌大學。似乎只有這樣,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實踐證明,這是對家庭教育的極大誤解,是升學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產生的不良後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建築孩子的人格長城。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缺少對生命的認知(一遇到挫折就產生輕生的念頭),沒有夢想的能力(自己將來想做什麼都不知道),不懂得保護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農民拐賣),無法與別人共享(腰纏萬貫卻不快樂),那麼,即使這個孩子門門功課考第一,又能怎麼樣?
  當今,最該改變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觀念。那麼,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是什麼?是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造一個良好的人生平台,讓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養,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義。

  只有父母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轉變,我們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終生受益。


  第—大關鍵問題。如何讓孩子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
  1.接受現實是走向樂觀的第一步
  2.培養樂觀的性格,讓孩子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幸
  3.讓孩子保持一顆平常心
  4.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費在焦慮上,就不能發揮其固有的能力
  5.幽默感看似“小伎倆”,實則“大本事”

  第二大關鍵問題。讓孩子學會感恩,懂得寬容
  1.心胸狹窄只會讓孩子一生痛苦
  2.擁有愛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動力
  3.惡作劇會“惹禍”,及時引導孩子改正
  4.及時消除孩子的殘忍行為
  5.懂得感恩,才會成長

  第三大關鍵問題。培養孩子直面挫敗的勇氣
  1.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於正視失敗
  2.培養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視
  3.對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難融入社會
  4.用自信取代自卑
  5.總是責備孩子的失敗,孩子將會變得“無能”
  6.對孩子進行誇獎,但不要過度

  第四大關鍵問題。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1.教會孩子一些安全常識,冷靜應對傷害
  2.依靠父母的孩子,總免不了挨摔
  3.孩子缺乏處世能力,隨時都會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險
  4.過分地保護,就等於“傷害”
  5.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從容面對誘惑

  第五大關鍵問題。讓孩子敢於夢想
  1.有夢想才有創造
  2.不要訓斥孩子的“夢話”
  3.孩子有夢想時,催促他向夢想邁進一步
  4.拒絕孩子問的“為什麼”,就等於剪斷了他思維的翅膀
  5.善待孩子的興趣
  6.善於創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個奔馳的頭腦

  第六大關鍵問題。隨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技巧
  1.懂得社交禮儀的孩子,能夠擁有好人緣
  2.孩子善於談吐,最能弓l起別人的興趣和注意
  3.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4.孩子勇於承認錯誤,則錯誤已經改了一半
  5.合作能力比知識更重要
  6.懂得傾聽的孩子具有人格魅力

  第七大關鍵問題。教會孩子合理使用錢財
  1.孩子越早接觸和學會使用零花錢,長大後就越容易賺到錢
  2.正確處理孩子的壓歲錢
  3.養成儲蓄的習慣,讓孩子終生受益
  4.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
  5.糾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
  第八大關鍵問題。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1.鼓勵孩子主動與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
  2.長期處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感
  3.學會欣賞別人,才會欣賞自己
  4.讓孩子每天發現一個自己的優點
  5.懂得“捨”才會有所“得”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嘮叨的五大危害

1、父母的嘮叨,會使家長失去傾聽。
在許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現,不全是錯誤。如果家長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而是自己不停的說,那孩子那怕有滿腹的話,在這種情況下也說不出來。

2、父母的嘮叨,屬於一種看不起人的、不尊重他人的交流方式。
一般情況下,給孩子適當的提醒是有必要的,可父母的無休止的嘮叨,就等於變相的單方面指責,絲毫沒有尊重和認同的意味。

3、父母的嘮叨,會使親子溝通出現斷裂,孩子失去對家的眷戀。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嘮叨不僅傷害親子關係,也使父母的焦慮和壓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如果家長還像小時候那樣管教孩子,只能加深親子關係的裂痕。

4、父母的嘮叨,會使孩子產生不自信。
嘮叨,某種程度上是家長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表現,長此以往,父母的負面情緒就傳遞給孩子,他們會承受巨大心理壓力,嚴重的會使孩子產生不自信。

5、過度的嘮叨,使孩子感覺到被控制。
父母的絮叨,明顯表現出佔據了強勢地位,孩子就算想說也沒有招架之功,更別說有反抗了。孩子由於力量原因,可能暫時不會爆發,等到青春期來臨,問題就會棘手。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個「好情緒」孩子的三種方式
增進自我覺察、調適情緒的技巧,不但有益於孩子交友和行為合宜,更能培養同理心和挫折耐受力,不會變成假面超人。
文/朱念文
康健 第043期 2002/06/01 出刊

回想小兒子出生後,五歲老大的反應:「我才知道小孩子也會嫉妒,」從事金融業的潘曉梅笑說。有天她聽到嬰兒哇哇大哭,衝到房間一看,小baby腿上被捏了一大塊瘀青,老大一臉無辜杵在旁邊。 
 潘曉梅氣得差點動手打人,老大也嚇得哭了,聽著兩個兒子的哭聲,潘曉梅才驚覺自己疏忽孩子的感受。老大只是氣弟弟可以有禮物,大家搶著抱,並不是真的想傷害弟弟。
 學齡階段孩子的自我覺察能力逐漸增加,也能透過別人的反應,判斷自己行為是否合宜。由於生活圈擴大, 許多陌生情境產生的困窘、嫉妒、羨慕、寂寞、罪惡感等情緒,常會使孩子不知所措。
 入學之後,孩子在團體裡會被期待更高的自我控制和合作能力,學習分享、解決衝突;體會別人的感受和期待。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認為,這正是培養孩子分辨和調節情緒技巧的最佳時機。
 高特曼的追蹤研究發現,如果父母能適當疏導孩子情緒,將有助於孩子行為合宜,懂得自我鎮靜,集中注意力,更有助於人際關係和課業表現。

別怕鬧情緒

 在我們的文化裡,情緒似乎常被貼上負面標籤,打入冷宮。台北榮總精神部臨床心理師呂俐安指出,父母較在意的仍是智力(IQ)表現,不太重視調節情緒的能力,多等到孩子出現自我中心、難搞、挫折耐受力不足等困擾時,才來求助。
 有的孩子功課不好,最大的問題是出在人際關係弱,父母卻以為是孩子上課不專心。
 令人擔憂的是,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小時候情緒被忽略也照樣長大,殊不知大環境已經改變,孩子必須面對更多的刺激和挑戰,圍堵、放任情緒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問題。
 培養情緒智力(EQ),不是要「消滅」孩子的負面情緒,而是要幫助他覺察、區辨自己及其他人的感受,學習運用這些訊息做出適當反應。
 因此孩子鬧情緒時,父母要做的不是跟著發脾氣或只是制止孩子,而須處理鬧情緒的原因,避免同樣的模式一再上演。
 例如手足嫉妒,孩子偷打弟弟、弄壞東西,如果父母光生氣處罰,孩子反而更認為自己不被愛、不受重視。
 較好的處理方式是先帶開孩子,讓他平靜下來。讓他了解自己為什麼吃醋:「你是不是因為媽媽抱弟弟沒抱你,所以不高興?以後如果你有這種感覺可以跟媽媽講,媽媽會很謝謝你提醒我。」當孩子知道情緒可以更適當、有效地表達,就不會故意犯規想引起注意。
 但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是任孩子予取予求。
 心理師呂俐安指出,有些父母太保護孩子,往往反應過度,如孩子跌倒了哭一下就急著安撫:「好痛好痛哦,都是地板不對害你滑倒。」孩子誤認自己的生活不該有不愉快,導致挫折耐受力低落,事情不順心就鬧情緒,難以適應家庭以外的人際互動。
 即使孩子的情緒如山洪爆發,父母也不能兵敗如山倒,忘記先前的約束。明確告訴孩子,他必須遵守已訂下的行為規範,學習尊重自己和別人,你不會因為他鬧情緒答應他的要求。

以情養性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感性的情緒和理性的認知能力同樣重要,如果孩子常被情緒卡住,勢必影響其人格發展。若能使情緒透過合理有效的方式紓解,避免能量耗損在衝突、壓抑情感上,孩子將更容易專注發展其他潛能。
 以下方式可協助家長更有效輔導孩子的情緒,成為他一生受用的資源。
◆坦誠表現你的感受
 在孩子前表現你的情緒,並和他討論是很重要的,例如「媽媽明天開會要上台報告,我覺得很緊張,我想要去外面走走。」
 有情緒是人之常情,不要害怕在孩子前面表現出來,不管是正面或負面,孩子都能透過這些體驗累積更多同理心,有助於他面對更多元的人際關係。
 人非聖賢,孩子如果做出讓你氣炸的事,要你心如止水不可能也不健康。但如果你真的怒不可遏,無法思考,最好暫時離開現場,告訴孩子等你比較平靜時再回來處理。
◆注意孩子的細微情緒
 不要等到孩子大吵大鬧才處理,留意低強度的情緒並給予回應,例如沮喪或憂慮。幫助孩子分辨和經歷這些情緒,讓他知道你深切關心他的生活。
◆理解和接納
 讓孩子知道你確實收到了他的情緒訊息。也許你想藉著忽略、否定安撫他,孩子卻會懷疑自己的反應是錯的,甚至不願意再告訴你。
◆解釋負面情緒並非異常
 讓孩子知道他不會因生氣、嫉妒、貪心的感受被譴責,但你要處理他不適當的行為。可以說:「我知道,小華不跟你玩讓你覺得寂寞,傷心。」接著再解釋:「但是你說他的壞話並不能解決難過,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建立情緒字彙
 準備不同種類的情緒字彙包括挫折、罪惡感、忽略等,幫助孩子把一些無以名狀、害怕的感覺,轉換成明確的概念,讓他知道這只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孩子若學會以語言清晰表達感受,將有助於溝通和自我對話。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協助孩子釐清情緒的來源,鼓勵他找出可行的處理方式。如除了「感覺很差」之外,他還知道自己是因為姊姊不陪他玩所以寂寞,可以跟他討論解決之道:打電話請朋友到家裡玩?還是拜訪附近鄰居?有了經驗,下次他覺得寂寞時,也許就可以自己處理而不需要你的幫忙。

情緒遊戲

 透過親子活動辨認、紓解情緒,可能比說道理更受歡迎。

◆親子共讀
 不管孩子多大,共讀書籍都是認識情緒的好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討論情緒的語彙,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及憂傷,更能夠讓父母談論一些他們難以啟齒的主題,如死亡、戰爭等。
 目前台灣已出版不少適合共讀的繪本,父母可依據孩子的需求和年齡選擇。
◆假裝遊戲
 小朋友常喜歡以幻想解決困擾,宣洩日常的壓力。假裝遊戲有助於孩子探究被壓抑的情感,並讓父母有機會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憂慮,適時加以疏導。可以在孩子玩扮家家時觀察,或扮演另一個和孩子互動的角色。沒有哪一種劇本是正確的,容許孩子表現真正的情感。
◆找情緒
 親子一起外出購物或到公共場合時,請你的孩子找出不同的情緒表情。誰看起來很愉快?誰一臉無聊?有很害羞或很緊張的人嗎?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大教養妙招,巧妙化解孩子鬧脾氣

親子天下 – 2012年11月23日

在安靜優雅的餐廳用餐時,孩子突然放聲大叫;在熙來攘往的大賣場,孩子堅持要買個玩具被拒,立即躺在地上嚎啕大哭……所有人注視著你,難堪、尷尬,該怎麼辦?

孩子永遠選在最糟的時機耍脾氣。你希望孩子在你開車、購物、上館子或拜訪友人時,好好表現,不要出狀況,偏偏總是事與願違。家長往往因為孩子亂發脾氣而覺得丟臉,出言恐嚇或處罰,希望能立刻制止孩子的行為。只是,大人必須記得孩子鬧脾氣必有緣故,唯一有效的解決之道是找出問題,試著滿足孩子的需求。

由於疲倦、飢餓或生病所引起的負面情緒,和生氣、受挫或挑戰大人極限而鬧的脾氣截然不同。前者需要家長鎮定輕鬆的找出原因,給予食物、休息、或照顧與安撫。雖然孩子在雜貨店或社交場合中失控哭鬧,會讓家長尷尬,但至少是生理因素,搞清楚就能對症下藥。

後者則像權力爭奪戰。孩子感到無力時,會用不理性的言行,試圖抓住一些主導權。要記得,無論孩子說「不」或大哭大鬧,他們其實都有話想跟你說。你必須保持冷靜,退一步,努力找出隱含意義。說不定他們只是需要你聽他說說話,畢竟他們跟大人一樣,有時會覺得被忽略冷落了。

面對孩子的脾氣時,記得下列原則:

1.不要訴諸暴力:不要甩耳光或打屁股,大人是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用暴力相待,孩子很容易學會以拳頭解決問題。

2.不要嘗試控制孩子的行動:在他鬧脾氣時,除非有立即危險,如跑到馬路上或傷害自己,否則不要控制他們的行動。

3.不要威脅或處罰:孩子不理性時,這些方法絕對無效,只會火上加油,讓情緒更糟糕。

4.不要爭執:你辯不贏一個失去理性的人。

5.不要讓孩子難堪或取笑他的行為,這會教他日後用同樣方式攻擊別人。

6.不要在大庭廣眾下處理:帶孩子到四下無人的地方單獨談話。這是對周遭他人的禮貌,也讓你較容易處理問題。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九月,《紐約時報》的康健專欄中,有一篇名為「和孩子說話——從出生開始」的文章,受到紐時讀者的注意。約有超過一星期的時間,都名列最常被網友傳閱的十篇文章之中。
該文主要是有感於現代父母總是忙於講手機、傳簡訊,而忽略了親子間的溝通,以致嬰幼兒無法從與父母四目相視、父母臉上的表情、父母說話的語調中,發展其語言及與人溝通互動的技巧。鑒於嬰幼兒了解語言的能力比幼兒開始說話的時間要早得多,作者主張父母親應自孩子出生開始,就多對著他們說話,即使孩子聽不懂,父母和藹的表情、溫柔快樂的語調,也能帶給孩子信任及安全感。

其實這並非什麼最新的育兒知識,我們這一代就是這樣被父母背著、抱著、逗弄著長大的。只是現在的父母親真是太忙了,忙完了工作、家事,又忙著看電視、上網、讀寫電郵,在公共場所也常看到父母忙著講手機,查、傳簡訊,對於身邊孩童的哭鬧卻無暇聞問。現代科技縮短了遠距溝通,但近在咫尺的親人反而愈來愈疏離。難怪作者要撰文呼籲父母親隨時把握機會,專心和嬰幼兒說話。

面對面的說話、一對一的互動,是嬰幼兒學習語言與人際溝通的基礎。嬰兒在出生後的早期學習及生活體驗,對其長大後社會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嬰幼兒在與父母的互動中,漸漸學習到因果關係與人際溝通的技巧,知道自己笑的時候,父母也會以笑臉相迎;伸出雙手,父母就會以擁抱回應。父母則可從孩子的一顰一笑及肢體動作中,了解孩子的情緒與需求。這些看似自然平常的事,對嬰幼兒都是重要的學習,也是建立緊密親子關係的關鍵。紐時專欄作者建議父母在做動作的同時,多與孩子說話,例如替幼兒穿衣襪時說:「我們現在要穿衣服、穿襪子。」走在路上可以教導孩子「這是汽車、這是紅花」。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並不表示他們沒有學習的能力。父母應該隨時把握機會,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建立彼此的信賴感與親密關係。

許多父母深信親職教育是需要經過教導學習的技能,反而忽略了最原始、有效的方法。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適當的參與、陪伴、鼓勵、了解和關注。尤其對嬰幼兒,只要肯花時間陪伴互動、專心的注視孩子雙眼、含笑的與孩子碰碰頭、溫柔的說幾句話;當孩子開始說話時,專心、耐心的聆聽,適時的給予鼓勵讚賞的眼神及回應,對親子關係、孩子語言及社會適應力的發展都有助益。父母與其花費時間與金錢上親子課、參加親子活動,倒不如關閉手機、電腦、電視,在愉悅的環境中,專心的與孩子溝通互動,千萬不要讓孩子寂寞的長大。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種方法糾正「壞習慣」

文/也許 《母子健康》雜誌

孩子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壞習慣,很令做父母的頭疼。怎麼辦呢?

其實,要改變原來也很簡單!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每個家長都有操不完的心,從吃住玩到安全、性格培養等多個方面,而且由於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有些事情孩子不願意做或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從晚上的刷牙,到上車係安全帶,到不愛吃的食物,總之是千奇百怪。家長要對這些行為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正確的指導,因為不良行為一旦變成“壞習慣”,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羈絆。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都喜歡在表揚和鼓勵下做些事情,即使這些小成功可能根本算不上什麼。對於父母來說,最好讓孩子感覺你和他是一夥兒的,這樣你所說和所做的才不會有太多的抵觸,也更容易糾正不良行為。下面就介紹6個簡單的方法:

1、從改善關係做起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能更好地與自己合作,首先要從關注改變他,轉變到關注改善你與他的關係上來。有些父母一聽到有人“告狀”或看到孩子行為不軌,就會大出手腳,恨鐵不成鋼。實際上,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天都會有一兩次不禮貌或不良行為,此時家長如果不分場合,不分情況,逐一加以糾正,結果只能是讓家長和孩子雙方都感覺不舒服。

家長感覺自己是一個壞媽媽或壞爸爸,孩子則感覺自己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從而不敢嘗試或產生自卑心理。家長費了很多時間精力做的糾正工作,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正確的做法是,每天都給孩子一到兩次正面積極的回應,或者在特定的某件事上給予表揚,用肯定的態度愛護和關心,一個鼓勵的眼神或一句簡單的表揚都要勝過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責或過分的物質獎勵。因為孩子是愛表現的,只需輕輕一夸,孩子就會高興,精神上都得到滿足。家長還可以每天抽出時間來和孩子玩一會兒他喜歡的遊戲,這對改善家長與孩子的關係非常有幫助。只有關係改善了,孩子的不良行為才容易改善。

2、不要事必躬親

媽媽在餵養嬰兒的過程中,要給嬰兒餵奶、換尿布、穿衣服等,從而在嬰兒長大些的時候,讓他做些以前媽媽做的事情是很難的,因為孩子已經形成習慣或有了依賴心理。但媽媽比較忙的時候,沒有時間或精力做所有事情的時候,可以讓寶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如何穿衣服,自己拿瓶子喝水等,但一定要給寶寶傳達“他有能力做”的信息,盡可能地讓他完成盡可能多的小任務,讓他成為你的小幫手。

對於處理人際關係等問題,媽媽也可以給寶寶提些建議,而不是親自上陣去替寶寶處理問題。比如:寶寶與小朋友鬧了矛盾,要鼓勵他去說服對方,即使是比較簡單的語言,而不是對小朋友大喊大叫。相信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寶寶會得到鍛煉,而媽媽也會得到難得的片刻休息。

3、保持冷靜

學齡前兒童,看電視沒完沒了,晚上不肯睡,早上賴床等行為,媽媽在當時情形下,通常會遭遇到孩子的哭鬧、叫喊等抵抗,媽媽也難免會發脾氣,從而開始了又一輪的吵鬧比賽,這並不能促進孩子與你配合,結果只是使雙方更生氣,或讓孩子知道如何堅持就能勝利。

處理這種情況的關鍵是家長保持冷靜。那具體如何做才更有效呢?家長可以告訴他,無法接受他現在的行為,並再給他一個更好的替代選擇,讓其二選一,比如:坐在地上耍賴是不對的,你可以坐在凳子上告訴我你的想法。

家長應該知道,競爭或鬥爭需要對手,如果沒有對手,競爭或鬥爭也就沒有了意義。當我孩子小的時候,我時常發現我們之間的矛盾有時候就像拔河比賽,如果我在拔河比賽中放開了繩子,雖然他會摔疼,但他最後會停止抵抗我,放棄戰爭,從而使他關注他的行為並最終改變這些不良的行為。

4、適度同情

作為一個忙碌的媽媽,我們已經習慣將孩子的事情也按照計劃、以自我為中心地安排,比如:我們需要孩子按時離去房間去睡覺以適應明天的早起,或者特別累的時候,希望孩子能安靜地玩一會兒以使自己能打個盹。但是如果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卻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當你為了工作要強迫寶寶也早起的時候,只是為了和保姆交接班,孩子的感覺就會很不好。

當你注意並接受孩子的感覺時,需要將注意力多放在孩子身上幾秒,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為了趕時間,媽媽通常會說:“我們必須馬上出門,否則你去幼兒園就會遲到了!”這實際就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實際上媽媽可以換一種語氣:“我知道這麼早起很困難,今天晚上咱們早睡,今天克服一下,寶寶最乖了。”

 有時候,媽媽應該學會容忍孩子的一些抱怨,只要孩子的行為不是很失禮。比如,孩子說不想睡覺,這可能是他吸引家長注意力的一種方式,只要哄著玩一會兒可能就順利睡覺了。但是如果家長堅決地拒絕孩子的要求,可能又會開始新的一輪戰爭,最後結果一樣,孩子還是沒有按時睡覺。所以,有時候有一點小同情心,可能能夠更好地規範孩子的行為。

5、建立因果聯繫

有的家長會時刻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使孩子始終處在緊張中;而且對於有些嚴厲的家長,可能孩子得到的總是“不”或嘮叨。告訴那些剛會走的孩子別到處亂扔玩具,可以告訴他“當我看到屋裡讓你弄的一團糟,每當我整理清掃的時候我就會頭痛”,接著要給孩子一個警告,並強調你 將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再亂扔玩具,我就把你的玩具給隔壁的寶寶”,這可能對孩子懶惰產生一種威脅。

當家長把重心集中在自己的行動上,而不是孩子的行為上的時候,會發現控制力會增強。因為孩子將會開始發現他的行為和家長的行動的結果之間的聯繫。如果家長和孩子之間沒有訓練策略,那麼這種方法有助於建立因果關係,並有效地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

6、確立家庭規則

孩子經常未經過大人同意就隨意拿水果吃,或是自己開電視看,對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父母也不能聽之任之。一些生活中的規矩應早早為孩子定立,譬如不能隨心所欲吃糖果,不能一整天看電視。放任孩子不遵循規矩做事絕不是好辦法。如果父母繼續縱容,等孩子到了8歲就可能出現不通知大人就外出的情況。

對於家庭規則的確定,要清楚地、正式地告訴孩子。如果可能,可以將其寫下來並在家庭中公佈。比如告訴孩子:“想吃糖時,應該問問父母,這是咱們家的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打開電視,應讓他及時關閉電視機,並且大聲清楚地再陳述一遍規則,這樣做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不要以為孩子一定能從父母的行為、好惡中明白所有的規定和限制。事實上,我們常常發現,許多孩子只知道父母對他不滿意,而不知道父母要他怎麼做,難怪孩子會將父母的指責視為父母的“情緒”。不少孩子抱怨父母整天對著他發脾氣,真心地感到自己很無辜。另外,每個人對同一規定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規定必須很明確。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出好小孩第一步 讓他「有好樣學好樣」

作者: 李坤珊 | 親子天下 – 2012年10月19日 下午2:34

在台灣花蓮的車站,人聲鼎沸中,一句清楚卻不柔軟的童音,直搗我的耳朵:「爸比,你很討厭,你真沒有用啦!」那個男人,在離我不遠的幾呎,嘆嘆氣;我卻不忍心抬頭看他,因為他一定覺得很丟臉。

在美國離家不算太遠的玩具反斗城,我和兒子排隊等著結帳,前面一個大約十歲的小男孩,正在那東翻翻、西摸摸店家的陳列物。男孩的父親順口請他別亂動東西,他轉過頭來就對父親說:「你閉嘴(Shut up)!」原本預料那個爸爸會大發雷霆,管教一番;但他也只是摸摸鼻子,一句話也不說。

一個人在中國青島的車站等高鐵,正忍受著燠熱,一句話卻像冰冷的冰柱,從後方清清楚楚的傳來一陣寒意:「你搧太慢了,搧快點兒。」我忍不住用眼角看了看那個滿頭大汗的媽媽,和她伺候著的太上皇。

從台灣新竹演講完,與朋友跳上計程車,那個明眼的司機從我們的簡單對談,就嗅出我們是教育工作者。所以他語重心長的以台語問我們:「每個小孩小的時候都還好啦,都還會聽話;但等他到了青少年後,就管不了,愈變愈壞了。這是怎樣啦?」我和朋友兩人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應他。因為我們兩個人的家裡都有青少年,他們雖然有著青少年的不穩定「荷爾蒙」,但都沒有愈來愈壞。

幼兒說話傷人─因為大人生氣就用罵的

上述那些罵爸媽、把爸媽當佣人的幼兒,以及愈變愈壞的青少年,他們並不是一出生就成為那個樣子的。是他們身處的環境,養成了他們不尊重他人、口出傷害語的「習慣」;是成人不知不覺中,日積月累,允許孩子養成了那自我中心的態度和出口傷人的習慣。

幼兒會對成人口出傷害語「你沒用啦」、「我討厭你」,那是他學來表達生氣的方式和用語。從他生活環境中成人的行為裡,學會了生氣就以「罵」的方式來表達;從成人的嘴裡,學會了生氣就以「傷害語」的方式來對應。

「你沒用啦」這句話,應該是孩子從爸爸或媽媽嘴裡聽到的吧!當夫妻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或有一方常在幼兒面前以這種語言數落另一方時,孩子也敞開他的學習頻道,同時在學習「這是生氣的方法」、「那是生氣時可以說的話」。

幼兒的學習,像台相機或像塊海綿,他先照單全收,因為他的人生才剛開店,需要庫存。成人提供的庫存是良善的溝通模式,孩子就漸漸的學會了溝通;提供的庫存是傷害、攻擊性的語言,孩子就漸漸的學會了以那樣的語言來應對進退。

幼兒不尊重人─因為大人凡事以孩子為中心

幼兒會對成人極盡所能的要求:「你搧太慢了,搧快點兒。」那是他養成的、凡事要以他為中心點的生活態度和用語。從他生活環境中成人不斷替孩子做、替孩子想的行為裡,孩子學會了他自己的需要是宇宙的中心點;從成人不斷道歉的嘴裡,學會了成人沒達到要求,就以「那是大人的錯」的思考模式來解釋。

「你搧太慢了,搧快點兒。」這句話,應該也是孩子從成人嘴裡不斷的聽到類似「好啦,我已經儘量快點了。」所得到的結論吧!當成人以無謂的犧牲奉獻,替孩子做一切的事時,孩子也敞開他的學習頻道,同時在學習「我的需要是最重要的」、「我的需要要靠他人來滿足」。

幼兒對自我的認知,像台相機或像塊海綿,他先從生活環境中成人的眼裡看見、認識他自己。因為幼兒還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有什麼能力?他需要一塊一塊的、像拼圖一樣,拼出自我形象、自信及自尊。

那麼,成人該如何做呢?其實要從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開始,讓幼兒養成等待的習慣、替他人考慮的習慣。比如說,你正手忙腳亂的在炒菜,但孩子要你立即找他的玩具;你可能拗不過他的哭鬧,也就不情不願的放下鍋鏟,皺個眉急急忙忙的先幫他找。你的這個習慣,可能會讓孩子學會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和習慣。

其實,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可以轉過身心平氣和的對幼兒說:「我炒完這盤菜後,再幫你找,請你先等一下。」儘管孩子對於他的需要被延宕,並不開心;但這是我們成人所能提供的良善機會教育,讓孩子學會等待、學會尊重成人的需要。等你炒完菜後,幫孩子找到玩具,別忘了補一句:「謝謝你等媽媽!」讓孩子知道,他的等待,是種尊重的行為;他的等待,是個正向的選擇。

在關愛的環境中,孩子學會了關愛;在尊重的環境中,孩子學會了尊重。這個流傳已久的教養方針,是不會退流行的。沒有壞孩子,只有讓孩子養成不良習慣的我和你……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師,請聽我說!

梧棲區大德國小陳繪羽教師‧ 第17期--活化英語環境 2012-10-10

其實,人人口中的壞小孩,是有話要說的

為什麼這麼壞?為什麼態度這麼差?這些人人口中的壞小孩,其實是有話要說的。

如果家中有多一點的關心,備受充足的照顧,成長過程中能多一點的溫暖,其實壞小孩心理不會空虛,也不會去外面找同儕尋求庇護。如果老師給予多一點的耐心,讓他們感受到愛,其實壞小孩是多才多藝的,他們不必擺爛,一樣可以得到好的成就。

壞小孩的定義:成績不好、愛調皮搗蛋。

其實,這只是大家貼給他們的黑標籤,其實大多數的他們,是很善良的。曾經,我帶過一群人人口中的壞小孩班級,班上一半左右的小朋友,是校園中師長們的眼中釘,其他小朋友眼中「媽媽和老師說不可以太接近」的那群。但實際接觸後,我發現他們只是缺少一個傾聽的對象,有太多太多的人告訴他們該怎麼做,卻沒有人願意花時間聽他們說──他們想做什麼?

壞小孩的心理世界,充斥著不公平,他們總覺得在家中,爸爸和媽媽的叮嚀,是讀書又讀書,到學校來讀書,讀不好回家又被罵;學校的老師,其實許多也是對他們叮嚀讀書又讀書,往往重視的是:「為什麼別人會,而你卻不會?為什麼別人懂,而你卻不懂?

為什麼別人上課都乖乖的,而你卻要一直調皮搗蛋?你能不能專心上課,好好用功,不要自己放棄了還干擾其他人認真?」

殊不知…更慘的是──他們成績考不好,連老師也挨罵。唉!這年頭老師真難當。

「上帝關了你一道門,必定開給你另一扇窗。」我看到的這個壞小孩班級,雖然不會念書,但是,他們每一個人,都著獨一無二的個人特質。

其實,他們只是希望自己的聲音能被聽見

可不可以上課不要這麼無聊?可不可以出去打球?可不可以我們就一直玩下去?可不可以快一點長大?

幾米的繪本《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說到了,太多的大人,將自己的想像加諸在小孩子身上,所以許多小孩子的成長是不快樂的,他們都希望自己能夠快點長大,快點改變這個世界。因此,許多人長大的夢想是什麼?──讓自己的小孩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哈!說起來好像挺諷刺的。

許多的壞小孩,在家中父母的期待,就是對他們有太多想像。成就不高的父母,希望孩子多讀一點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成就尚可的父母,會要求孩子多讀一點書,如果當個律師、醫生,也許會比自己更好過;成就高的父母,覺得孩子不可以丟他們的臉,除了成績以外,十八般武藝更要樣樣精通,數理補、外語家教,琴棋詩畫兼書法,反正「老子有的是錢,維持良好基因品質才是重點」。而老師呢?萬般心中不捨與難言,無法改變父母這種想法,但礙於老師這個身份,如果教不好小孩又被罵,真是身不由己。

你會說大導演李安或是樂聖貝多芬其實很失敗嗎?

「我很會畫畫,可以讓我一直畫下去嗎?」

創意無限的小孩,不一定會念書,更可能不喜歡念書,為什麼就不讓他們畫畫?也許他們是未來的大藝術家呢!

「我體育很棒,可以讓我一直玩下去嗎?」

一個體能優良的小朋友,體力、精力一定是充沛的,因此常常在課堂上找理由走動,為什麼要讓他們整節下課罰站反省,不讓他們在上課前動一動?

「我很喜歡音樂或表演,可以讓我去參加社團嗎?」

喜歡音樂或表演的人,充滿著浪漫與幻想,許多音樂家、演員就是靠著想像來完成許多快膾炙人口的驚世之作。有這些特質的小孩,常常在教室中發呆、幻想,甚至也許課堂中出現傻笑。為什麼就不讓他們去參加社團,一展長才?

老師,請聽聽我想說!

他們是憤世嫉俗的,他們對制度的不滿,表現在叛逆;對於被漠視的夢,群聚於小團體;當學校等於不自由、不快樂,老師等於讀書、要求,哪個學生不會變成問題學生?

給予關愛,回饋貼心;給予快樂,回饋好品格。壞小孩不壞,只是缺少正向的朋友,懂他們想法、願意陪著他們的夢想長大,並適時的給予他們鼓勵的大朋友。當他們覺得快樂而不孤單,那麼,他們就不會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因為他們不會希望別人一起受苦。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天下》小野: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

2012-10-12 中時樂活 作者:張瀞文

 愛他,就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小野說,他的人生從小就沒有選擇,連去百貨公司買件襯衫都百般困難。但是當他成為父親,他細心呵護孩子的每個選擇,陪伴孩子做生命的大小決定。他相信,選擇沒有好壞,就算失敗、就算走錯路,也都有意義,都使你成為「今天的你」。小兒小女長大了,現在小野面對生命的選擇時,兒子女兒反而變成他重要的諮詢對象。

 我弟弟小時候和爸爸出門,回程天氣很熱,路上有人賣冰,爸爸問他要不要吃,他搖搖頭說:「我不熱,我不要吃冰。」回家後我爸爸寫了一篇日記,說孩子很懂事,知道家裡窮,即使想吃仍回答不要。

 我弟弟做的選擇,滿足爸爸而非自己的欲望。弟弟是我這一輩小孩的縮影。在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生存是唯一目的,怎麼可能讓你做選擇?就算讓你選擇,你也知道哪個選項是大人想要的。

 你以為孩子在做選擇,但是他的選擇有兩種:一種是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另一種是,他的選擇是為了滿足大人,而非自己,像我弟弟和我女兒就是這樣。

 我的兒子女兒和我生存的年代不同,他們從小就有很多選擇機會,但兩個孩子從小在「做選擇」這件事上,反應截然不同。

 敢要的哥哥,做最大的夢

 哥哥很自我,每次都選最好的、最大的、最貴的,總是反反覆覆、猶豫不決。妹妹則很堅定、沒有一絲猶豫,總選擇最簡單合宜的。他們小時候我有種誤解,以為哥哥不懂自己要什麼,而妹妹很會做選擇。

 一直到妹妹二十幾歲,跟我抱怨一件往事,我才知道誤會大了。

 有次我們全家去香港玩,念國小的哥哥和幼稚園的妹妹,回程可以去玩具反斗城各挑一個玩具。妹妹一開始就挑了個哪裡都買得到、不到一百元的小黑板。哥哥從進門的那刻起,一直挑一直換,最後挑到一個八百元的蝙蝠俠。結帳途中,看見一個限量版、要價四千元的蝙蝠俠,又換:「我要這一個!」他媽媽終於發火了,認為他沒主見,只會選最貴的,不准他買。是我出面緩頰,替兒子說好話,兄妹才皆大歡喜帶著自己選中的玩具回家。

 事隔二十多年,妹妹對這件事竟然還耿耿於懷。她說,選完就後悔了,可是我們讚美她的堅定,拿她的表現罵哥哥,所以她不敢換。但她很羨慕哥哥,每次都這麼堅持的要,不惜大哭大鬧,最後都得到想要的。

 就如女兒說的,我兒子是要選就選最好的,努力爭取。從小,他喜歡的女生都是全校最漂亮的。高中時我還幫他追過女生,雖然沒追成,他也不以為意,至少試過了。

 大學畢業,他想出國念電影,沒拍過電影也非相關科系畢業的他,竟然填了美國電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學校。我在電影圈的朋友笑他;我也勸他選擇符合他程度的學校。他說:「爸爸,出國念書要花那麼多錢,如果不能念最好的,我在國內拿文憑就好。」後來,他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畢業作品回國也拿到了金穗獎。

 他就是這樣,一路都要最好的,努力去要。別的父母可能會罵他一頓,說他好高騖遠、不實際。可是你為什麼要阻斷他對未來的想像?何不讓他去,失敗了再想辦法,只要他願意承擔後果,為選擇負責就好。

 不敢要的女兒說:「我要休學!」

 從小溫暖體貼、做選擇果斷,人生看似一帆風順的妹妹,高中時面臨了很大的生涯困惑。高一上學期結束,她跟我們說:「我要休學!」

 從小在我們家教育下,她知道,生命有許多可能;但她念的明星國中瀰漫著「只有前三志願才是學校」的價值。她那年沒考上前三志願,這個挫敗讓她對自己沒自信、對學習產生懷疑。

 我女兒提出想休學,我要她給我半天想想。我和太太去散步,半天後我們同意了,但是有兩個條件:第一,自己規劃休學後的學習與生活;第二,把高一念完再休學。

 整個高一下學期,她都在為未來的休學生活做準備。規劃休學後,每天早上七點半聽《空中英語教室》,然後開始一天的學習、創作、看書加強國文能力、找課程補強對天文學的興趣等。家中還留有一本寫滿同學祝福的紀念冊,她向全世界宣告要休學,斷了自己的後路,決心下得很大。

 辦休學手續的前一天,她寫了一封信給我,說她這五個月夠了,她其實是在鬧情緒,因為高中考壞了,所以過不了關;現在想通了,決定高中讀完,大學要念設計。想通了,知道念高中是為了什麼,就比較快樂、比較甘願,她選擇念完高中後考大學。

 我非常平凡,如果我的孩子很乖、很優秀、一帆風順,我會像一般父母一樣,非常高興。但多數的情況是,你的孩子可能很普通、學業不突出,也沒有特別優秀。我只是很了解,生命本來就是這樣曲曲折折。

 我念過生物系、當過生物老師、放棄在美公費攻讀博士的機會返國寫作、寫過小說與散文、做過電影與電視,每次生命的轉換,沒有因此就不害怕。我只知道當老師無法滿足我、我只知道我不喜歡美國的科學家生活,但我喜歡什麼?我並不具體,當我隱約知道這似乎是我要的,我就去追求。

 在這樣心情下長大的人,當了爸爸,會很小心翼翼的,不輕易撲滅孩子的想法,不輕易告訴孩子應該做些什麼。

 我並不是多麼英明的爸爸,知道孩子未來的道路。我只是真心相信,大人一輩子做這麼多錯誤的選擇,真的沒有比較高明,不會知道哪一個選擇是真正「正確的」選擇。而且,選擇也無所謂對錯。你是誰?你要什麼樣的人生?都會決定你做的選擇。

 就算選錯了,人生也不會因此就毀了。兒子也曾經問我:「如果我到後來去婚紗店當攝影,你會不會很失望?」我說不會,然後說:「如果你告訴我,我終於明白我走錯路了,或是電影根本沒有路了,你當婚紗攝影把自己養活,有什麼不好?」他說:「這樣根本不需要去美國念書那麼久。」我告訴他,那是你人生中很珍貴、奢侈的一段生活,爸爸可以幫你做到,我也很高興。我大學念生物系四年、醫學院工作兩年,公費到美國念書又放棄,不是浪費了十年嗎?我後來做的電影、電視看似和這些經歷無關,可是我的確因此和別人不一樣。

 我為什麼那麼放心讓小孩做選擇?因為我已經看清楚,人生的路每一段都有意義,失敗也好,走錯路也好,最後都讓你變成今天的自己。

 不抹去孩子對人生的想像

 孩子小的時候我很少會跟他們說:「我教你。」只是在他做選擇的時候,陪著他去看,你是怎樣的人?有哪些優點?適合什麼?從他的個性中找出他適合的方向,他會比較有自信,有自信的人比較不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

 現在他們三十歲了,情況卻反過來,我在做選擇時常常需要他們的意見。不久前我第一次寫奇幻小說,寫了三萬字還沒完,我就先寄給兒子和女兒,他們各自回信告訴我可以怎麼寫。我兒子學完電影回來,我剛好要去演電影,我要兒子教我兩招。他說:「有個原則,眼睛不要看對手,一看,鏡頭就會跳對方,你不看,他沒辦法剪,就會讓你整段表演。」我演的時候眼睛就真的不看對方,導演說不對耶,你演七、八次了,眼睛都不看對方,我說我演神經質的醫生,所以眼睛不看對方,導演生氣說:「我演給你看。」我心裡偷笑:「其實這是我兒子教我的。」我問我兒子的時候,我是真的問,打從心裡相信他。

 我這方式會把小孩教得比較早變聰明,他有一天會回頭來幫助我。我希望我小孩很聰明,來救我。怎樣變聰明呢?我用我覺得比較對的方式,用開放的、充滿可能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期望有一天,他可以幫我解圍(笑)。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3個媽媽可能沒教到的人生細節

(1)去別人家裡,不要坐在人家的床上..
(2)在酒桌上與別人碰杯,自己的杯子一定要低於對方的,特別是對方是長輩或領導..
(3)晴帶雨傘,飽帶乾糧,未雨綢繆總是好的..
(4)如果問別人話,別人不回答你,不要死著臉皮不停的問..
(5)吃飯的時候盡量不要發出聲音。
(6)撿東西或者穿鞋時候要蹲下去,不要彎腰撅屁股。
(7)別人批評你的時候,即使他是錯的,也不要先辨駁,等大家都平靜下來再解釋。
(8)做事情要適可而止,無論是狂吃喜歡的食物還是鬧脾氣。
(9)到朋友家吃完飯,要主動幫忙洗碗清理桌子,主人做飯已經很辛苦了,不能事後還讓主人清理..
(10)生活中會遇見各式各樣的人,你不可能與每個人都合拍,但是有一點是四海皆準的: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如何對待你..
(11)待客不得不大,持家不得不小。
(12)把拳頭收回來是為了更有力的還擊..
(13)人活在這個世上,首先要學會一個“忍”字..
(14)任何時候對任何人不要輕易告訴對方你的秘密。
(15)錢不是靠攢的,會花才會賺..
(16)學無止境,不僅僅是學書本知識,更要學會怎麼待人處事,社會遠比你想像的要復雜。
(17)不要跟同事議論上司或其他同事的是非,你的無心之言很可能成為別人打擊你的證據。
(18)做事情,做好了是你的本分,做的不好就是你失職..
(19)只有錯買,沒有錯賣。不要只顧著貪小便宜。
(20)有時候孤單是正常的,不要害怕,要自己調劑..
(21)有真正的朋友,但不知你有沒有福氣遇到。不管有沒有遇到,都不要否認它。不要算計別人,尤其不要算計自己喜歡的人。對自己喜歡的人,不要使用手段去得到..
(22)最勇敢的事情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舊熱愛生活。不要害怕欺騙,但要知道世界上存在欺騙..
(23)借錢的時候,心裡要有個底,就是要想著這個錢是回不來的。所以藉出去的錢永遠要在自己能承受的損失範圍之內。可以承受的數字以內,即使回不來,也是心裡早準備好的。自己不能承受損失的數目,就不能藉。
(24)最好的朋友之間,除非他窮的吃不了飯了,否則最好不要有經濟往來。許多可貴的友誼都敗壞在錢上..
(25)君子可寓意於物,但不可留意於物。
(26)出門在外能忍則忍,退一步海闊天空。
(27)擦桌子的時候要往自己的方向抹。
(28)打電話接電話第一句話一定要是:「餵,您好」;掛電話的時候等別人先掛。
(29)一次不忠 百次不容..
(30)不隨地吐痰扔東西,如果沒有垃圾箱,就拎回家扔垃圾筒裡。
(31)多看書對心靈有益,你會看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32)是你去適應社會,不是社會來適應你..
(33)不要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要笑在人前笑,要哭一個人躲起來哭。
(34)走路手不要插在口袋裡。
(35)簡單的事情複雜做,複雜的事情簡單做。
(36)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天上不會掉餡餅。
(37)不管什麼條件下,仔細刷牙,特別是晚上。
(38)早上一定要吃早餐,沒有早餐喝杯水也一定要。
(39)少說別人是非,把自己管牢。
(40)你是無價之寶。
(41)女生,和男孩子出去要自己買單。
(42)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怨天由人,在做之前要想想應不應該,出了事要學會自己解決。
(43)要想人前顯貴,必先人後受罪..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忍心拒絕孩子 延遲滿足欲望

商周特刊 孩子少,這樣教更好2012-05-14

撰文者:傅瑋瓊

什麼都幫孩子處理好,卻讓孩子沒有承擔失敗的能力,而沒有經歷挫折將無法培養自信。

挫折,在孩子學習成長環境和生活中,無處不在;而父母在教養的路上,要讓孩子學習忍受挫折,提升孩子的耐挫能力需要有良好的對策因應,才能讓孩子的生命更堅強。

根據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一九六○年代末,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設幼稚園一群四歲孩子,做了棉花糖的測試,選擇馬上吃掉手上的一粒棉花糖,或者如果願意等待十多分鐘的人,可以吃到兩粒棉花糖。

願意等待的小孩,較能面對挫折

研究結果顯示,絕大多數能夠等待獎賞延遲滿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小孩,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容易獲得成功。米歇爾認為,能夠延遲滿足的小孩通常擁有較佳的社會適應能力、較好的人際關係,也較有自信、較能面對挫折與壓力。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說,「延緩孩子的滿足欲望,是訓練挫折容忍力的第一步。」

她的女兒兩歲半時,有一次吵著要吃麥當勞,周祝瑛沒有馬上答應,結果孩子一邊哭一邊說:「我要吃麥當勞,」周祝瑛堅持不能讓孩子「要什麼就有什麼」,足足讓她哭了兩個鐘頭之久,最後孩子累了,脫口說出「我要吃蘋果」,她就順勢給了女兒蘋果。

「當一個人肚子餓,而且很餓的時候,他吃的東西最好吃,人的欲望也是一樣。」所以在嬰兒時期,不要孩子一哭就急著馬上餵奶,要讓他學習等待。周祝瑛說,很多父母不忍心拒絕孩子的要求,讓孩子養成予取予求的習慣,他的挫折忍受力就會很低。

而當女兒升上國二時,希望擁有手機,於是她讓女兒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比價、分析各款手機的功能、款式和價錢,並寫了一份「手機使用守則」,內容包括如何使用、什麼時間能使用……等,且經過父母和哥哥看過並同意之後,周祝瑛才帶著女兒去買屬於她的第一支手機。由於是期待已久才得到的東西,她發現,女兒對這個手機特別珍惜。

「這是我先拿到的。」小翔把手中的玩具緊緊的抱住。「是我先看到的,我要玩。」茵茵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拉著玩具不放。

讓孩子自己處理衝突、解決問題

由於獨生子女在家裡的玩具都是獨享的,隨時想玩就玩,因而缺乏分享和等待的經驗,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教授翁麗芳建議,當孩子之間有衝突和糾紛時,大人不妨坐視不理,可以先冷眼旁觀,看看孩子們怎麼處理解決問題。

當孩子僵持互不相讓時,大人再適時出面:「小翔,茵茵也很想玩,怎麼辦?」「茵茵如果妳先拿到玩具,可是小翔也很想要玩這個玩具時,妳會怎麼辦?」引導小朋友先去同理別人的心情,讓他學會思考如何化解糾紛、解決衝突的方法,讓孩子懂得如何和同儕分享、或一同玩樂,而不是一開始就告訴孩子如何解決問題,在生活中學會和別人分享也是人際互動的一環。

「吵架也是訓練孩子處理挫折很好的機會教育,」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建議,獨生子女沒有手足的經驗,因此獨生子女的父母,或是師長,可以讓孩子透過和同儕互動過程中的任何衝突、糾紛等挫折,去訓練他學會什麼時候該退讓、什麼時候要堅持。千萬不要總是「讓」孩子,或要孩子一味的「讓」,才能培養孩子建立健全的人際關係。

讓孩子體驗失敗,從中培養自信

為孩子做得太多,是獨生子女父母教養最大的問題。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系主任葉郁菁建議父母親要放輕鬆,別對孩子的學習緊迫盯人,孩子跌倒時,要學習自己站起來,父母別急著出手扶他;多給孩子訓練獨立自主的能力機會,在家中分攤做家事的責任。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廖清碧表示,父母要多給孩子鼓勵面對挫折之外,也要檢視是否目標訂得太高,超出他的能力範圍,試著讓孩子學會降低要求,達到目標有了成就感之後,再一步一步提高目標。

家中受到父母特別關愛的獨生子女,個性好強,通常不太能忍受別人的批評、指責,黃迺毓認為,不能接受批評的孩子,大多是缺乏自信心所致。

她建議獨生子女父母,如果孩子在外面被批評,千萬不要跟著他生氣應和:「他怎麼可以這樣說……,他算老幾……。」如果父母不能忍受別人的批評,孩子也不能忍受別人的批評。黃迺毓建議父母,不妨就靜靜的聽孩子說,要讓孩子接受別人對他的批評,讓孩子學習忍受挫折、失望,因為生活原本就會有很多的打擊和挫敗。

大人的支持和鼓勵很重要,但過度的讚美和獎勵,反而會讓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當孩子被批評,試著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自我反省、覺察,了解別人的批評是善意或惡意,學習了解自己感覺良好和不良好的情緒反應,進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而不會輕易被別人批評的負面情緒而影響。

【延伸閱讀】父母可用的絕招

1. 別急著處理:例如在嬰兒時期,不要孩子一哭就急著馬上餵奶。
2. 幼兒期最關鍵:幼兒時期是培養耐挫力最關鍵的時期。
3. 延遲欲望滿足:延遲滿足孩子的欲望,是訓練耐挫力的第一步。
4. 傾聽是最好的支持:孩子被批評時,不要跟著他一起辯解,只要靜靜的聽。
5. 不介入爭吵:吵架也是訓練孩子處理挫折很好的機會教育。
6. 給合理目標:不要給孩子訂太高的目標,不必要求做到完美。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蘭:不必幫孩子找興趣,他自己會告訴你!

作者: 洪蘭 | 親子天下 – 2012年7月13日 上午11:23

一位媽媽說,為了找出她孩子的潛能,她每天加班賺錢,送孩子去上各種才藝班。每個月3萬元的學費,她已經花了8年,但是孩子仍找不出特別的興趣。她問:「還要多久,興趣才會出現?興趣定型後,能改變嗎?」

其實人的興趣一直在改變。小六與國一才差1年,他們玩的玩具就大不相同,孩子會隨著年齡、心智的成長而轉移興趣,甚至進了大學,興趣還會再變。1995年艾美獎得主彼得.巴菲特(股神巴菲特之子),就是幾經轉折才走上音樂之路。他有個朋友更厲害,幾乎每學期都在轉系:大學一年級念的是機械工程,後來覺得工程太呆板,轉去念抽象的物理;念了物理後,又發現他最愛的其實是物理有秩序的模式,所以轉修數學;數學吸引了他兩學期,又覺得數學只空談模式,缺乏動手做的實際感,所以轉去念藝術;藝術仍不能滿足他,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藝術天分,又轉去念建築。

建築既是藝術又是科學,建築的設計要用到物理和數學的知識,建築藍圖的繪製使他的藝術訓練可以派上用場,照講是很理想了;但是他又發現,很少人肯花大錢實現建築師的理想,反而要聽雇主的意見,覺得很挫折又想轉系。在念建築時,他發現對各種建材所表現出來的美感很有興趣,所以轉去念材料科學。

兜了一大圈,結果又回到了工程,但是這一圈的經驗使他變成獨一無二的都市計畫專家。他知道造型的美感、建材的選取會影響在裡面工作者的心情,因此開始做綠建築,所學所用,現在過得非常愉快。所以,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係,「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真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回頭再說彼得,彼得學鋼琴中斷過4次,他說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在纏繞著他,但不知道是什麼。他吃不下、睡不著,只好從史丹佛大學退學去尋找,最後成為音樂家,並與父親一起在洛杉磯登台演出。那天他父親開玩笑說自己是來「驗收鋼琴學費的投資成果」。可見為了他學鋼琴,他父親也花了不少錢。

人的興趣是要花時間去尋覓的,它可能隱藏在很多面具之下,但只要是真的,終究會浮現出來。反而是出現後,人不見得有勇氣去走這條路,因為這條路往往不容易走;人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喜歡走阻力最小的路。

所以父母不必急著去找孩子的興趣在哪裡,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你要能放手讓他去走。吳季剛成功最大的功臣是他的母親,她有勇氣抵擋別人的閒言閒語,保護吳季剛走跟別人不同、卻是他衷心喜愛的路。

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會成功。這位媽媽可以停止送孩子上才藝班了,時機到了,孩子會來求你。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要說到做到 文/趙麗榮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會說謊是因為還不懂事,總覺得孩子長大了,情況就會好轉。其實不然,孩子說謊是一種嚴重的品德問題,而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父母教育不到位。更有可能的是,父母自己經常說謊,孩子也就跟著學壞了。

在德國,幼稚園的老師基本上不會出家庭作業,但會偶爾設計一些動手實踐的作業,例如讓孩子依自己的想像畫出天堂的樣子,按照自己的興趣養一盆花……等。
剛開始的時候,小欣欣對這些作業非常感興趣,總是一回到家就開始做家庭作業。我很滿意她的表現,因此經常讚美她。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我驚訝地發現:小欣欣對家庭作業不再那麼感興趣了,不但不主動完成,任憑我和老公再怎麼催促,她也懶得去做。
有個周末,她的家庭作業是觀察花園中的蜜蜂如何採集花粉。那天正好是好天氣,蜜蜂在花園裏嗡嗡地飛。我們都知道,一到傍晚時分蜜蜂會飛回去,就看不到了,所以我們一直催促小欣欣抓緊時間觀察,然後寫下觀察日記。
然而她總是說,我等一下再去,可是過了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直至太陽下山之後,她還是沒有去。
這表示她的作業無法完成了。
對此,我覺得非常惱怒,便生氣地對她說:「你不是告訴我等一下就去觀察的嗎?怎麼說話不算話呢?」小欣欣見我發脾氣,不僅不著急,還不屑地反問我:「那你說話算話嗎?」我不解地說:「我說話算話啊……」
「那你上個月答應買給我的童話書呢?上個星期答應我的小米粥呢?還有你昨天答應幫我搬那個櫃子,怎麼到今天還沒有去做呢?」
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小欣欣非常理直氣壯,似乎她今天不做家庭作業,完全是我的錯。
看到她這個樣子,我心裏的火「轟」的一下上來,抬起手想打她一巴掌。就在這個時候,房東蓓兒太太走了過來。
她看了一下小欣欣,然後對我說:「照理說你在教育孩子,我不該插嘴,但是我必須告訴你:小欣欣說得沒錯,錯的是你,你應該向她道歉。」
「向她道歉?為什麼?難道是我不讓她完成家庭作業的嗎?」聽到蓓兒太太的話,我覺得有點莫名其妙。孩子貪玩不做作業,家長不僅不能管教孩子,還得向孩子道歉,這是什麼邏輯啊?
蓓兒太太加重語氣對我說:「你知道為什麼小欣欣不做作業嗎?她是在對你的失信表示抗議。你答應她的事情沒有做到,那麼她答應的事情為什麼非要做到不可?誠信是雙方的事,你不守信,對方也可以不守信。更何況,你是小欣欣的母親,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她,難道你不應該為今天這件事情負責,並且向小欣欣道歉嗎?」
說完之後,蓓兒太太豎起大拇指對小欣欣說:「你今天做得很對,我為你感到驕傲。」
有了蓓兒太太撐腰,小欣欣更加理直氣壯了,叉著腰,站在我的面前,要我向她道歉。我蹲下來,問她:「最近你是不是故意不做家庭作業的?是不是像蓓兒太太說的那樣,表達對媽媽失信的不滿?」
「是的,我就是要提醒你,你答應我的事情必須做到。」說到這裏,小欣欣進了房間,拿出筆記本給我看。
我翻開一看,上面記下的全是我的「不誠信」。面對這份紀錄,我一時語塞,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便真誠地向小欣欣道了歉。
父母都做不到誠信,怎麼能要求孩子誠信呢?此後,答應孩子的事,我再也不敢食言了。
事後,我打電話給爸爸,說了這件事情。沒想到爸爸聽了之後哈哈大笑,連聲說小欣欣真是個乖孩子,懂得幫媽媽改掉壞習慣。
「老爸,你怎麼也向著她?明明父母才是老大,父母說什麼,孩子就得聽什麼。」
「那是幾百年前的老觀念了,現在的父母必須做得好,才能讓孩子服氣,孩子才會聽你的。」
「哦,我落伍了。」
「其實,在古代,人們就懂得想要讓孩子懂得誠信,父母必須做好榜樣。曾子殺豬的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曾子殺豬?」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出門,兒子想跟著一起去。妻子覺得孩子跟著很不方便,想讓孩子留在家裏,於是對兒子說:『好兒子,你別哭,在家裏等著,媽媽回來殺豬燉肉給你吃。』兒子聽說有肉吃,就答應留在家裏。
「曾子的妻子回到家時,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就問曾子磨刀做什麼?曾子說:『殺豬給兒子燉肉吃。』妻子說:『那只是哄孩子高興的話,怎麼能當真呢?』
「曾子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如果父母欺騙孩子,說話不算數,孩子長大後就會不講信用。』於是,曾子與妻子一起把豬殺了,做了香噴噴的燉肉,兒子吃得很高興。
「曾子夫婦這種誠信行為影響了兒子。一天晚上,兒子才剛上床又突然起來,從枕頭下拿起一把竹簡向外跑。曾子問他在做什麼?兒子回答:『我向朋友借書簡時,說好今天要還,雖然現在很晚了,但再晚也要還給他,我不能言而無信呀。』曾子看著兒子跑出門,會心地笑了。」
聽到這裏,我滿臉漲紅,覺得自己確實做得不夠好。這都得感謝蓓兒太太,沒有她的一番「訓斥」,我大概還會繼續糊塗下去吧。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試考不出來的能力
2012-05 親子天下雜誌34期 作者:顏擇雅

學校考試只考你是否知道「標準答案」。怎麼找問題,怎麼處理危機, 怎麼應變人生的各種不確定性,都不是考試範圍, 你有沒有這些能力,考試無法告訴你。

許多人很會考試,拿高分如探囊取物,進職場卻表現平平,這是很常見的現象。中年人看看自己的舊時同窗應該都會發現,事業學問最有成者,並不是當年功課最頂尖那幾位。這種現象要怎麼解釋?

天性當然可以解釋部分原因。有些人雖然很會考試,卻相當淡泊,只要工作安穩,生活品質不錯,就已心滿意足。但一定也有一些人,他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原因與志趣完全無關。他也有輸贏心,也想承擔更大責任,卻總是被跳過,眼睜睜看當年功課比他差的爬到他欽羡的高度。他表現不如在學期間,只能說他欠缺的某些能力是考試考不出來的。

怕犯錯,只有在學校是優點

沒錯,不管考什麼,不管怎麼考,考試本身就是與真實世界有相當落差。首先,考試懲罰所有的錯誤。這會養成孩子害怕犯錯的性格。在學校,這種性格不是缺點,因為怕犯錯的孩子一定守規矩。出了社會,這卻可能是大缺點。怕犯錯就會畏首畏尾,會撿最簡單、最安全的事情做,不敢勇於任事。這種人沒辦法領導別人,只能被領導。

現實世界是時間長流,考試則是單一事件。現實的犯錯都有後續,犯錯後的態度、危機處理的能力、是否深刻反省,這些都比錯誤本身還要重要。對照之下,答錯的扣分就是不能塗改的結果,句點。因此,考試不能訓練我們面對錯誤的態度,不能考驗損害控管的能力。

再來,考試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只看答案正不正確,卻不管答案是你自己想出來,還是補習班幫你想的。最會幫學生準備考試的老師總擅長整理重點、分析題型,並將每一題型的解題招術都餵養給你。這是培養怠惰。在台灣,眾所 公認的名師也許會把孩子教得很會考試,但也會把孩子教得只會照本宣科,不懂自己思考。這是很大的問題,習慣被填鴨的孩子早晚要老大徒傷悲。

現實生活,哪來正確答案

為了評分公正,考題一定都有正確答案,就是課本給的那種。一個蘿蔔一個坑,這種美事在現實中哪算普遍?通常,我們遇到的問題都不只一種解決方案,每一方案都無所謂正不正確,而是互有優劣。取捨要看優先順序,看你是比較重視成本效益,還是想追求快速成長。這種策略思考跟正確答案根本格格不入。

許多人都四、五十歲了,還會夢見自己在考試,考到一半考卷不翼而飛馬上嚇醒。這有點好笑,因為小時候考試雖然緊張,卻有一種篤定感,遠非長大後的人生可比。老師跟你說考國語,臨時絕對不會變成考自然。出題的範圍也事先都有 講清楚。更重要的,是每一道考題都清楚界定哪些是已知,哪些是未知。有這些鐵的規則,考題才都有正確答案。但在現實人生,計畫卻常常趕不上變化,已知與未知之間的界限也很模糊。現實人生需要用到的應變力,還有掌握不確定性的能力,都不是考試考得出來的。

考試時,我們只需要作答,問題則是白紙黑字,由出題者負責給。但在真實世界,我們卻往往連問題在哪裡都不知道。我們只是碰到一個接一個的棘手狀況,要怎麼解決,端看我們怎麼找出問題,怎麼問問題。偏偏,這種問問題的能力也很難被考出來。

難道,考試應該廢除?當然不。傳授知識畢竟是學校在智育上的最重要使命,要知道學生吸收多少知識,或老師的教法有沒照顧到所有學生,考試依然是最客觀的評量方式。沒有適度的考試,知識一定會貧乏。再怎麼應變,怎麼懂策略思考,只要知識貧乏,就容易犯錯,走一大堆冤枉路。知識貧乏卻很會發問,會把別人搞到煩死。因此考試還是必要的。而且,現實世界非常重要的專注力、抗壓力,考試也是很好的訓練。如果考卷發下就手心冒汗、胸口發虛,將來職場上許多真陣仗怎麼辦?

會考試就只是會考試而已

如果只是減少考試比重,同時增加各種結合策略思考、應變力的作業,例如模擬聯合國、模擬法庭、科學實驗設計,的確可以稍微彌補考試的不足。但學校可以模擬現實複雜的程度畢竟有限。我們也不應該指望學校幫孩子把將來需要的各種能力都打造完全。本文指出考試的種種不足,只是要提醒孩子和家長:有時候,會考試就只是會考試而已。國文高分不代表你最有文學欣賞能力,物理高分也不代表你將來就是賈伯斯。但是,考高分的學生如果只跟考高分的學生在一起,就會彼此取暖,很容易互相標榜成精英。還搞不清楚自己的不足之處,就先標榜是精英,真的不是一件好事。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破除四大迷思 陪孩子玩出競爭力

商業周刊 第1076期2008-07-07
製作人:郭奕伶撰文者:王茜穎、林宏達

暑假來臨,當孩子沉迷線上遊戲,家長如何幫他走出「迷網」世界,轉化遊戲的力量,引導他從中學習?

和孩子當戰友,父母得先改變態度,認識孩子的世界。
暑假開始,金車教育基金會調查發現,青少年有網路沉迷的徵兆,其中以玩線上遊戲占六一%最高。根據該份調查,沉迷於線上遊戲的青少年玩家,「偷、拐、搶、騙」無奇不有:二三%的青少年透過線上遊戲「搶圖、搶怪」(以累積自己的積分)。

有四成二的青少年擔心上網影響考試成績,卻又沉迷網路而難以自拔。還有學校輔導老師指出,許多線上遊戲的設計是靠「殺人」來累積分數,讓小學生分不清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的不同,不知打人、殺人的嚴重性。

金車教育基金會提醒家長,暑假是網路成癮的「超級危險期」,小心孩子假期「Fun」過頭。

這些應暑假而生的「迷網宅童」現象,凸顯出社會大眾對線上遊戲的四大迷思。

迷思一:它讓小孩上癮?

二○○七年,美國醫學協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年會上,展開一場激烈的辯論。科學與公共衛生委員會提案,建議將「電玩成癮」列為精神疾病。人們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玩遊戲、睡眠減少、健康亮起紅燈、人際關係疏離,已引起社會關注。

上癮不等於疾病。
不管孩子迷什麼,關鍵在你的陪伴

讓我們來想像一下:你工作一天超過十二個小時,即使離開辦公室,連吃飯、上廁所、甚至睡夢中,腦袋都圍繞著公事、績效。你絞盡腦汁的想提出更有張力的企畫案、如何再繼續cost down(降低成本)……,即使和家人同桌吃飯,腦中也只想著工作,彷彿和家人間築起一道牆,一個人在牆內吃飯。就這樣,你的生活作息不正常,慢慢的,健康狀況走下坡、人際關係也日益惡化……。

如果說,電玩會上癮,是一種疾病,那麼,很多人焚膏繼晷的工作,是否也會上癮而應被定義成疾病?

最後,該提案被大會否決了。「並無任何證據指出,電玩跟酒癮或其他藥物濫用症狀有相似之處,是一種複雜的社會心理疾病。」美國藥物成癮學會會員吉羅(Stuart Gitlow)博士表示,「(玩)電玩根本不該被標示為成癮。」

「我不是電玩迷,但我相信有許多事物都可能上癮。」美國兒童與青少年電視與媒體學術委員會主席布洛迪(Michael Brody)公開指出,「就連工作、運動也能上癮。」

中山大學資管系教授郭峰淵指出,青少年不只是對線上遊戲沉迷,過去的武俠小說、籃球,凡是和學習有衝突的都容易被冠上沉迷。「不管(孩子)迷的是什麼。重點是要有機制能幫他轉換,走出來。」

關鍵,其實在於父母的陪伴。

迷思二:它讓小孩變笨?

電玩會讓腦袋越玩越笨?近年,所謂「電玩腦」的研究,嚇壞了許多父母。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周元華以半年時間,針對三十位受試者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打完暴力型線上遊戲後,受試者的大腦前外側額葉、前扣帶迴(攸關寫作能力的重要部位)的血流量降低,因此,他推測孩子可能因而導致寫作能力下滑、寫火星文。

二○○五年,日本腦神經研究專家森昭雄出版《小心電玩腦》中譯本一書,也指出常玩電玩的人,大腦β波呈低落狀態,易造成嚴重健忘、大腦退化。此書一出,引起家長一陣恐慌。但隨後,森昭雄被踢爆其實是體育老師。

林口長庚神經內科系動作障礙科主任醫師陳柔賢也指出,「(周元華醫師的)研究個案不多,影響決策及思考的大腦部位很多,除了額葉,還有海馬迴、顳葉及基底核等處,並不宜因某個部位血流量出現變化,就推論腦細胞功能會受到影響、降低寫作能力。」

「電玩腦」不一定變笨。
可訓練問題解決、抽象思考和類比能力

同時,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投書舉證,提出更多正面證據。數十篇論文研究都顯示,電玩可以增加視覺選擇注意力,及問題解決能力。這些研究發現,「電玩者透過觀察、假設、嘗試錯誤找出了遊戲規則,因而增加數學符號表徵性質(一種高度的抽象能力)的了解,他們能學習到組織(注意力集中、自我評估及自我監督)、記憶策略(組塊、想像及有結構的複習)及正確的猜測。」

此外,電玩也能增加大腦紋狀體中多巴胺的釋放(編按: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與學習、行為和感覺運動有關)。洪蘭自己進行的實驗亦指出,打電玩行為與智力測驗中的「瑞文氏空間推理測驗」有高相關,打電玩者的測驗分數遠高於不打電玩者,在「類比能力」(編按:用已知知識推論未知知識的能力)上也強很多。

「玩電玩會變笨」的概念,如此容易讓人們埋單,或許問題就出在,大家都以為遊戲很簡單。但事實上,遊戲很難。要在瞬間掌握十個視窗,二十五個戰友的各種狀態,並立即做出正確判斷、下達指令,難度很高。「(遊戲)近乎殘忍的,有時是令人抓狂的困難。」文化評論家強森(Steven Johnson)說。

迷思三:它讓小孩變壞?

孩子在線上遊戲打怪,在現實世界就可能有樣學樣殺人?因為孩子分不清現實與虛擬的差別?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日,美國科羅拉多州的科倫拜高中發生兩名青少年持槍濫射事件,造成十三死、二十四傷,兩名持槍青少年也飲彈自盡。由於他們是線上遊戲「毀滅戰士」的愛好者,暴力電玩的標籤,使社會掀起應嚴加管制線上遊戲的聲浪。

但槍擊案數週後,國會邀請學界進行聽證會,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詹金斯(Henry Jenkins)就提出,與其去探究孩子為什麼喜歡線上遊戲的那個環境,還不如去了解是什麼原因把孩子推進去?他指出,科倫拜高中槍擊案的兩位兇手,很明顯的受到社會一連串的否定、屈辱,而且得到一個印象︱︱大人的社會並不會走進來幫他們。

打怪不見得會學壞。
可培養辨別是非、耐挫力和溝通力

一九九九年底,FBI(聯邦調查局)找來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學校代表組成小組,對校園槍擊事件進行調查。最後報告指出,社會和家庭對他們所造成的影響,遠大於遊戲。

電玩很容易成為孩子變壞的藉口,但孩子為什麼變壞?問題可能來自學校、家庭。但是,在這些角色中,唯有電腦不會為自己辯駁,但它卻是孩子最親密的夥伴。

父母唯一的方法,就是瞭解它(線上遊戲)、進入它的世界,與孩子做朋友。

郭峰淵進行線上遊戲的研究已有四年,他的孩子十五歲,也玩線上遊戲。他說,「他們(孩子)對這個花花世界有反應,父母卻看不見,把孩子想像成一張白紙。」

父母要看得見,要先轉換態度。

元老級玩家、中原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許經夌認為,線上遊戲是讓孩子認識世界最好的機會。孩子在那裡初識壞人、騙子、好人,體驗人性的善與惡,從自己與別人的競合廝殺中,學習進步與毀滅。

有個孩子曾在線上遊戲被騙,第一次孩子很生氣,想去騙別人來報復。幾次下來,這孩子決定停止這麼做,遊戲經驗讓他體會到,冤冤相報無濟於事。「人多少會上當,也會生氣,但網路上失敗的成本很低,他學到從小白(編按:網路上對白目的說法)成長出來。」在深度訪談中,郭峰淵意外發現,流連網咖的小孩,在互動溝通、團隊合作、情緒管理、辨別是非的能力比一般孩子成熟。

迷思四:它讓小孩變「宅」?

玩電玩的孩子,整天坐在電腦前,總讓父母擔憂孩子的溝通能力會退化。但在玩家身上,我們卻看見,電玩幫他們在現實的封閉中,開啟了一扇與世界溝通的窗。

玩電動未必就會「宅」。

十歲前培養好閱讀力,再讓他碰電玩

東海大學物理系副教授施奇廷、中原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許經夌,是MUD(一款線上遊戲)的元老級玩家,也是一同作戰的戰友。他們描述在念清大物理所時,「有時,一整天都沒跟人類講過話。」但他們卻在電腦上,和數十人、甚至上百人一同捍衛城堡,留下轟轟烈烈的戰記,並在日後被收錄在《遊戲線上》一書。

也是電玩愛好者的詹宏志說,「我不知道電腦是否妨害溝通能力。」但他說,自己從小就是書獃子,整天躲在角落看書,他的人際溝通能力也很差。他對人情世故的了解,是隨著年紀增長,從工作中慢慢學到的。

顯然,孩子的溝通力下降,不能與電玩畫上等號,更根本的原因可能在,閱讀能力的打底。南華大學社會所所長翟本瑞認為,讀書、上網是兩個不同能力,並不互斥,也都需要具備。讀書是靜止、思考、連續的,上網是跳躍、超連結的。他們對應人類大腦不同的部分,而這兩種能力的培養應有先後順序,「先閱讀、再電玩。」

詹宏志提醒,「一旦習慣了快節奏的事物,要他靜下來讀書、做事,就很難了。」因此,他認為孩子在十歲前,應先培養閱讀習慣,有了這個能力,再讓孩子玩電玩,才能同時具備兩種不同的能力。

破解了線上電玩的四個迷思,父母不再將電玩視為洪水猛獸後,接下來只有一件事需要做,那就是陪伴。

朱學恆提醒,孩子是有「有效期限」的,錯過了,你這輩子就很難影響他,而缺乏父母的陪伴,等於錯失把電腦資源化為教育功能的學習機會。

不是拔掉插頭就沒事。
在「有效期限」內認識他的網路世界

不會玩?「那就去學呀!」台大心理系副教授林以正建議,父母有了充足的知識,才可能去引導孩子。就算不懂,也可以請孩子教你。

時間不夠?「永遠都是這樣,你必須要犧牲,你要教育你的子女,不可能通通丟給學校,學校是能教多少?五十比一?三十比一?」朱學恆說。這就像每天熬夜爆肝,卻希望身體健康,無疑是緣木求魚的事情。

去年,一個十五歲的孩子林志翔,在廁所燒炭自殺,遺書上留下:「永恆星嵐game over」。那天,作家袁瓊瓊跟孩子一塊去吃早餐,兩個玩線上遊戲的兒子忽然嘆氣,他們對林志翔的那句話「我已經沒有路可以退」很有感覺。袁瓊瓊以為自己已經從新聞上,看到事件的全貌,但她的孩子,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孩子分析,林志翔身為「曙光 Online」的「囤墾團團長」,手下有許多人馬,他們一起上線、攻城,對帶領的團員有強烈的責任感,這就跟王永慶對員工負責的心理並無二致。而這些團員有些可能還是現實世界的同學,一旦辜負了他們,他可能從此不敢見他們,擔心去學校會被孤立。龐大的壓力下,父母原以為把他的插頭拔掉就沒事,卻不僅摧毀他在網路上建立的人生,還有現實裡的人生。

隔天,袁瓊瓊在部落格寫下「孩子沒有說話」,寫出大人世界聽不見的孩子的意見,引起網路上許多共鳴。
回過頭來,你了解你的孩子在玩什麼嗎?語言學與教育學者詹姆士‧保羅‧吉(James Paul Gee)做了許多研究,卻發現有一堆父母完全不知道孩子在電腦上玩些什麼。等到他們訪談了孩子才發現,這些孩子有的重新設計、組裝家裡的電腦、有的設計新的模組、有的設計網頁、在網路上寫攻略、有的則在星海爭霸上和全球的玩家一同攻城略地。

然而,他們的父母卻只會說:「喔,他們就是在玩遊戲!」

在遊戲的世界,孩子會碰到很多挫折:破不了關、升級升不上去、人際關係問題、找不到線索、茫然失措等,挫折來自四面八方。小孩有挫折卻無法或害怕和父母分享,因為講了一定被處罰。「把線上遊戲妖魔化,反而造成不必要的問題,把孩子推出學校、推出家庭。」郭峰淵說。

但這不代表,父母沒有態度。當袁瓊瓊發現,孩子開始玩一些色情、暴力的電玩,她看了覺得有問題時不先斥責,反而想知道小孩是用什麼心態來看?孩子回她說:「這是遊戲呀!是假的呀!」她清楚告訴孩子,「媽媽覺得這個東西有問題,但跟你談過後,媽媽相信你懂這個東西,你也知道界線在哪裡。」

袁瓊瓊說,「一定要讓小孩知道,我在你旁邊,有什麼問題都來找我,我不會罵你,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事情。」父母最該擔心的是,孩子有問題卻不願說。

把握餐桌上對話時機。
和孩子聊遊戲,教孩子學自制自律

餐桌上是最好的對話時機,也許聊遊戲裡頭有些什麼花樣,講遊戲設定的故事背景,每個角色都有孩子的過去……,聽,但不先批判。

「你是要管制,還是開始培養他們面對問題的能力?」網路家庭(PC 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這麼問。既然擋不住網路和遊戲,你可以透過線上遊戲這堂課,教孩子「學自制」,學如何分配時間、如何遵守約定。

郭峰淵建議,把電腦放在客廳或每個人都能看到的公共空間。同時,家長要和孩子溝通,何時該關機。你可以先問問孩子,他預計一天要玩多久?並了解他為什麼需要花這麼長的時間,是否合理。

並共同約定,功課是否要先做完,課業要維持在哪個水準,違反約定該怎麼處置。讓孩子參與制定賞罰規則,開始學自律。有時孩子需要玩較久的時間,如隔天有「推地龍」、「攻城」等大型活動,也可以跟父母協商,下次少玩一點或必須完成其他條件。郭峰淵說,「我的孩子也會沉迷,你要他停,他會生氣,但我會預告,幾分鐘後,他必須要停下來。」父母必須解釋為什麼你現在不能再玩下去。

「真的要談網路教育,家長不參與,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朱學恆說。打破四大迷思,牽著孩子的手,一起跟電腦做朋友吧。

*用17個問題走進孩子的心—— 引導問題清單
Q1.你最近在玩什麼線上遊戲?
Q2.為什麼想玩這個遊戲?有認識的人在玩?
Q3.你玩什麼角色?什麼職業?
Q4.你練到第幾級了?練了多久?
Q5.這個遊戲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Q6.這遊戲好玩在哪裡?
Q7.你有沒有加入「公會」或「盟」(遊戲上的社團)?
Q8.你都跟誰玩?為什麼?他是什麼樣的人?
Q9.還有認識其他朋友?他們是什麼樣的人?
Q10.你們都怎麼練?
Q11.「經驗值」好不好賺?好練嗎?
Q12.一隻「怪」有多少經驗值?打一隻怪要多久?打多久才能升級?
Q13.你有沒有參加過什麼大型活動?
Q14.遊戲會很難嗎?有沒有碰過什麼挫折?
Q15.有沒有碰過「小白」?他做了什麼?為什麼覺得這樣是白目?在遊戲裡,人家會怎麼對白目?
Q16.我在新聞上看到有人被騙,你被騙過嗎?他怎麼騙?(若被騙,你會有什麼反應?)
Q17.有沒有跟遊戲的朋友見過面?參加過網聚嗎?為什麼?(若有,那是什麼樣的聚會呀?你們都做些什麼?好玩嗎?)

*好遊戲中可學得的16項「寶物」
詹姆士‧保羅‧吉(James Paul Gee),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的語言學與教育學者,53歲那年,陪四歲的孩子一起打電動。沒想到一個4歲小孩的遊戲,他玩起來卻困難重重。「如果孩子願意花同樣的時間在難度這麼高的教材上,而且還樂在其中,這不是太棒了嗎?」

他想:「好遊戲會是絕佳的學習機器!」於是,他投入此領域研究,並出版《電玩可以教我們關於學習和讀寫能力的事》一書,從電玩裡歸納出16個可學習準則。

1. 認同:須先認同角色,才可能深度學習。
2. 互動:遊戲會不斷丟出新問題,讓玩家和虛擬世界互動。
3. 產出:透過與他人的互動,能創造各式分工、合作模式。
4. 承受風險:遊戲的風險較低,會嘗試用新方法挑戰問題。
5. 客製化:玩家可依照個人需求調整遊戲的難度。
6. 自主性:玩家有強烈的自主性,並清楚這些行為帶來的影響。
7. 可累積的問題解決能力:遊戲是由淺到難的學習程序,經驗可累積成未來的工具。
8. 挑戰與合作:懂得合作才能打敗魔王,須重新思考並瞭解他人特性。
9. 即時並符合需求:遊戲裡的資訊永遠都是即時、必要的。
10. 因時制宜:遊戲中的語句不會單獨存在,必然與某行動、影像、或對話連結在一起。
11. 愉悅的挫折:能在能力所及範圍內挑戰,又能激發學習動力。
12. 系統思考:要能以「關係」思考,而非單一事件、知識和技能,才能做出最佳決定。
13. 探索、全面性思考、重新修正目標:要進行完整探索後再做決定,是用全面思考而非線性的。
14. 善用工具與傳播知識:須知道在何種遊戲角色時,何時該用何種能力,才能將知識傳播出去。
15. 跨部門團隊:玩家彼此透過對其個性、技術和興趣的瞭解,可產生信任與合作。
16. 表現先於能力:玩家還沒養好能力時,可透過遊戲和其他人的協助先表現。

資料來源:《電玩可以教我們關於學習和讀寫能力的事》

*孩子要網聚,家長怎麼辦?

在網路上資訊是透明的。你可以長時間觀察一個人打到寶物時,他是否會公平分配?沒有利益時,他是否第一個落跑?他的為人一清二楚。不過,終究有一天會見面。袁瓊瓊的小兒子在十五歲時,第一次和網友見面。她陪著去,但又怕兒子沒面子,因此她跟孩子約法三章:

一、要對方留本名帳號、電話:考驗對方的誠懇度;二、留下赴會時間、地點;三、抵達地點時,打電話給她:並約定時間,由她打過去給他,做為兒子該回家的暗號。(文●王茜穎)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少年過勞,才起跑就輸了
2009-05 康健雜誌126期

 

你家的青少年是否「過勞(burnout)」?

建明就讀於中部某私立中學二年級,平日讀書用功,成績通常維持前10名。但建明求好心切,每天戰戰兢兢、絲毫不敢放鬆,經常K書到深夜,平均每天只睡6小時。長期睡眠不足導致建明精神不濟,白天總是很疲倦,他擔心自己的注意力有問題,特地到醫院求診。

台中榮總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林志堅觀察,與建明有類似情況的青少年愈來愈多,透露一個隱憂:青少年比以前更煩惱,而且普遍有過勞現象。

以前,各大醫院兒童身心科上門求診僅限於少數「智能障礙」兒童,現在很多是正常小孩的情緒與壓力問題,兒童精神科醫生的看診量大幅攀升,平均一個門診動輒50~60人,林志堅醫師經常從下午看到深夜11、12點。

老是睡不夠

 

青少年最明顯的「過勞」,就是長期腦力疲倦,睡眠時間幾乎都被壓縮。

保健營養專家、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謝明哲調查發現,有40%國、高中準考生每天早上覺得腦力不支,超過50%上課不到30分鐘,大腦就開始拉警報,無法專心。謝明哲指出,歐美國家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時間為9小時,台灣絕大多數是6~7小時。

在精神醫學診斷上,並沒有所謂「青少年過勞」的疾病名詞,而是用壓力反應、適應障礙等統稱為「精神官能症」。

相對於成人過勞大都是因為長期工作壓力,已累積到達超過身心負荷的程度,青少年過勞通常來得急、去得快。林志堅醫師根據臨床經驗解釋,一般集中在國中2~3年級與高中2~3年級階段,時間雖持續不長,但對青少年形同度日如年,甚至因「過不去」而陷入憂鬱沮喪。

林志堅分析,過勞症狀大都出現在「自我要求很高」或「父母期望很高」的青少年,而且男生比例高於女生,比數為2:1,「可能是社會對男生的期待比較高,」他指出。

青少年過勞絕大多數來自於「時間的壓迫感」──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所有的事。過重的課業、繁忙的課外活動、人際關係等,都可能導致青少年焦慮、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也有人因談戀愛造成壓力。還有一種「追星族」,當周圍的同儕、朋友整天熱中於談論某某明星、藝人,自己卻一無所知,也會形成隔閡與壓力。

過勞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吃過頭或吃不下飯、注意力不集中、意興闌珊(對喜好喪失樂趣)、無法控制行為或情緒、常感肩頸背痛、月經週期失調紊亂、胃痛、頭昏眼花、口乾舌躁、過度亢奮,甚至於抽菸、喝酒、嗑藥等。

成績中等,壓力最大

 

「成績頂尖」與「成績很差」反而是較沒有壓力的兩個族群,「最慘的就是佔中間大多數、成績不上不下的這一群,」林志堅醫師透露,每次高中或大學的基測、推甄考試結束,就會有一堆焦慮煩惱的青少年上門就醫。

有些個性內向的孩子無法表達情緒,轉化成身體狀況,即為「身心症」。林志堅接觸過一個男生,每天早上起床就頭暈、頭痛,整天躺床無法上學,到神經內科做了頭部掃瞄,始終檢查不出毛病,轉介到兒童精神科,經過深入追蹤發現他承受不了課業壓力,但又不知如何化解,所以才每天頭痛。

「『過勞』也反應對某些事情過度執著,」林志堅舉例,譬如父母或社會價值太過強調「認真讀書才有出息」,導致很多課業成績並不理想的孩子拚命追趕達不到的目標,一旦自我期待與實際狀況有落差,壓力就來了,弄得身心俱疲。

長期從事家庭與青少年諮商輔導的「約明教牧心理研究院」戴俊男院長觀察,90%上門求助的父母顯得非常焦慮,但他發現,「只要先把父母弄通了,問題大概就解決了一大半」。

10個建議,幫忙抒壓

專家給父母的建議:

1傾聽「父母一定要有一對聆聽的耳朵,」約明教牧戴俊男院長提醒,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父母不要隨便下論斷,更不要責備「你自己不用功,還要怪別人」,而是同理他的感受。

尤其是在學校遭遇學習挫折,回家後想跟父母訴苦,父母冷冷回應:「還不趕快去讀書,講那麼多廢話幹什麼!」孩子認為父母不關心他,只在乎成績,漸漸不太願意跟父母溝通,久了就變成無話可講。不如花個5~10分鐘聽孩子把話講完,而不是一開口就訓人,孩子會以為父母討厭他,「你給青少年壓力,他就反彈,一定要掀開壓力鍋,」戴俊男提出中肯建議。

2.尋求與老師或校方合作兒童精神科醫師經常碰到孩子因功課做不完、書念不完,著急的哭出來。

有些學校或老師給的功課實在太多,老師甚至動輒處罰考不好的學生「重寫100遍」,反而加深孩子討厭這門科目,「等於是增強負面效果,」戴俊男博士建議,家長應主動與老師協商,訂定出合理的範圍,以免削弱孩子的學習興趣。

3.回歸基本面萬一孩子的成績不好,即使天天補習也沒什麼起色,最後還是要回歸到基本面,寧可只給適合他程度的教材,而不是要求他做更高難度的習作,這是加強打擊弱點,只會讓孩子更加沒自信。

4.製造喘息空間對於繃得太緊、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父母要主動替他製造「空隙」,抒解情緒,譬如帶他出門郊遊踏青、找朋友聊天、上館子、看電影等,必須先和孩子建立融洽的關係,培養默契,接下來才能同心協力,並肩作戰。

5.改變認知態度人生不是只有單一價值,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社會改變價值,我們的教育就可以鬆口氣了,」教育部長鄭瑞城在《康健》專訪中說。父母要幫助孩子擴展視野,找到自我優勢,讓孩子了解自己在某方面其實已經夠好了,並且讚賞他,提升自信。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吳佑佑醫師指出,一旦孩子的成績不好,很容易被學校、社會否定,被邊緣化,「家庭要去支持孩子,而不是盲目跟著社會價值起舞,」她提醒。

林志堅醫師有一個同學,國中畢業後就去做修理汽車的「黑手」。林醫師好不容易熬過7年的醫學教育、還在當實習醫師,他的同學已經娶妻、生子,買了第一棟房子。「小籠包師傅恐怕賺得比我還多,」林醫師打趣。

6.培養多方面興趣嗜好鼓勵孩子多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興趣愈多元愈好,並能和社會群體產生互動。林志堅醫師深刻體驗,青少年正處在探索階段,對人生方向模糊不定,父母應容許孩子在合理的範圍內冒險,一旦試過才會甘願,才不會一直想和父母抗爭。

7.強調過程,而非終點父母要讓孩子了解,年輕人因夢想而偉大,目前的辛苦只是「過程」,而非「終點」,現階段的付出日後會有回報的。

8.作息正常、適度運動與補充營養即使是老生常談,萬變不離其宗: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充分的休息、適度的運動與均衡的營養,才是對抗壓力最好的方法。

9.服用藥物如果過勞的症狀嚴重,可到各大醫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或精神科就診,並且使用藥物控制,醫生大都會建議使用含「血清素」成分的藥,可降低焦慮感,集中注意力。

10.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戴俊男博士根據實際經驗指出,最重要的仍需從行為改變下手,透過專業協談與心理輔導,時間短則數月,長則可達一、兩年。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複一次別人的話

一個大老闆管理員工頭頭是道,可是卻怎麼也管不住自己的兒子,直到有一天,他試著重複兒子說過的話後,一切有了改變......請看以下故事。


李先生,是一個在台中經營出口加工廠的老闆,工廠加公司有五六百名員工的規模,由於自身積極的投入,不管是在業務上或是在管理上,均有相當的成效,在運籌帷幄間,指揮若定,威風八面,宛如領軍千萬的大將,好不神氣。


可是,他就是對他兒子沒辦法,那種代溝,對他們父子倆,就像是台灣海峽般,怎麼樣也無法跨越,每次一見面,講沒三句話,又是拍桌又是摔門,弄得家裏雞飛狗跳。


這天,又是因為兒子的晚歸而再度上演鐵公雞,就在雙方面紅耳赤之際,兒子突然間就住了口,然後一字一字的說出:「爸,再這樣吵下去也不是辦法,我能不能請你把我剛剛說的那句話說一遍給我聽?」


「啊?!」李先生真的嚇了一跳,壓根兒也沒想到有這怪招。


「你說......你說......作父親的太能幹,當然看不起兒子。」


「不對!你再想想看,我是這麼說的嗎?」


「渾小子!那你怎麼說的?你自己說過的話,你自己為何麼不再說一次?」


兒子突然間笑出聲,「你看!從頭到尾,我說什麼你都沒有在聽,那些話是你自己想的,我可沒這麼說。


我們不是要溝通嗎?那麼,我說什麼,你重複一次給我聽,再輪到你說,我來重複」。


「喂!哪有那麼多美國時間在那邊重複來重複去!!你是真的想氣死我啊!」


「爸!我們就試試看吧!否則這種爭吵會沒完沒了的,你再想一想我到底是怎麼說的?」


李先生想一想,終於承認,「我真的想不起來,你再說一次好了」


「好吧!我說,父親很能幹,兒子一方面很佩服,一方面怕自己跟不上,心裡多少有點壓力。」


李先生冷靜一想,他說的合情合理,自己怎麼會那麼激動?結果,這天晚上,他們父子兩竟然可以談上兩個小時而不吵架,這個效果連李先生也意想不到。


一覺醒來,雖然睡眠不足,但李先生可是神輕氣爽,一大早就到公司。


因為早上要開一個重要的採購會議,討論的是未來所要採購價值一千萬的機器,到底要用美國貨好、還是日本貨好。依採購部的報價,日本製的價格便宜,東西也不差,可是工程師卻主張買美國貨。


會議場上,李先生讓總工程師發表意見,這是一種表面上的禮貌,總工程師也知道,老闆作久的人,多少喜歡獨斷獨行,什麼事情早就心有定見,經驗告訴他,老闆問他只是個形式,誰不想省錢?


老闆要買那一種大家早就心知肚明,因此他無精打采,說不到五分鐘就說沒意見了。


若是往常,李老闆總是會在這個時候大唱獨腳戲,享受那種權威感,今天竟然是......


「總工程師,我來重複你的要點,你看我說的跟你的意思一不一樣;日本製的機器,價格雖然便宜,東西也不錯,可是將來如果出了毛病,要他們來作售後服務,問題就來了,他們的人因為語言問題無法跟我們直接溝通,找來的翻譯對精密儀器又是外行,機器壞在哪裡,我們無法充分瞭解,下次再發生一樣的問題,還是要請他們的人來,說不定還會耽誤生產時間,如此算下來,買美國貨還比較便宜!」


隨著李老闆的重複說明,總工程師眼睛漸漸亮了起來,他打起精神,再次補充,就著麼你一言我一語的,大家滔滔不絕的討論了起來......


各位,如果是要吵架,彼此只顧著反擊對方就好了,如果是要解決問題,就應該誠心去理解對方的想法,那麼,重複對方的話,一方面可以讓對方放心,知道你們之間沒有誤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你在反擊或下結論前,把對方的意思消化一下,通常,這時你會發覺,吵架不再是吵架,而是積極的溝通了。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