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4456_10152984485800057_998454490_n  

三個圓圈理論》
尋找興趣、能力、價值觀重疊的工作

就是因為找到志業與事業相結合的工作,黑幼龍才能樂此不疲,也因如此,才會看起來年輕有活力。他笑著說:「我的朋友都退休了,如果我對工作沒興趣,我早就退休了!每天南北、兩岸奔跑,沒興趣根本做不來!」

回想大半生的經歷與改變,黑幼龍拿起筆在一旁的紙張上畫了三個圓圈,緩緩地說:「人的一生都有這三個圈:一個是興趣、一個是能力、一個是價值觀,這三個圈會決定人一生的方向。」

黑幼龍舉例,同樣是學英文出身的學生,有的到外商公司工作、有的選擇回鄉下教書,這就是價值觀所造成的不同。但這三個圈時常無法重疊在一起,有的人有某方面能力,但興趣與價值觀不在此,一生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這三個圓圈的重疊處就小。

而最幸運的人是,如果能從事這三個圓圈可完全重疊的工作,也就是既做自己有興趣、有能力的事,又符合人生的價值觀,就會非常圓滿。

引用來源:看雜誌 http://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3/5105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窮人為什麼窮?富人為什麼富? 】

1、思考你想要的生活

如果你對自己當下的生活狀態不甚滿足,甚至到了絕望需要拯救的時刻了!那麼,此刻最好的療傷醫生就是你自己了。任何人都可以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而關鍵在於只有你能幫自己做決定。因此,現在的你,請少些抱怨,多些思考與行動,過你想要的生活並非什麼難事!

2、明白你為誰工作

有人說,“職場上最悲哀的事情,就是你無法選擇你的老闆!”如果當下的你,因為遭遇老闆的不公平待遇,每天處在憤憤不得自拔的工作狀態中,那麼,大可“以退為進”,“甩了他”!要知道我們工作的價值用最簡單的分析,除了滿足我們自身的生活物質需求外,更是表達自我社會意義的一種價值認同。工作在很多時候都是刺激生活的衝勁和動力!

因此,你必須將需要優先考慮的事重新排序,在工作中追求自我成就感,不要因為“老闆”原因忘掉工作實質目標,同時更要調整你對自己和對他人的期望值。

3、找到“窮”與“富”、“忙”與“閒”的平衡

其實對於“窮”與“富”,“忙”與“閒”並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數字劃分。而有錢也並非奢求。這是因為,對於有錢到底意味著什麼,所有人都有不同的見解。

其實,就有錢而言,最讓人吃驚的一個事實就是:人們總認為比自己現在的錢更多的那些人便是有錢人。你將發現:如果你現在對有錢的定義是每年掙50萬元,一旦達到這一收入,你對有錢的定義起碼會變成每年掙100萬元!

搞清楚要錢幹什麼、錢將怎樣改變你的生活,而不僅僅是確定一個數字然後拼命朝這個數字去努力,甚至將之“窮”“富”與“忙”“閒”的字眼組合中,也加之感情色彩。  

4、你必須積累財富

雖然我們不相信“貧賤夫妻百事哀”,金錢也不能帶來全部幸福。不過,在這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時代,積累財富則是提升我們生活品質的必須門檻。理好財,你不僅會享受到財富數字增長的樂趣,更能享受財富帶來的品質生活。

5、適時地控制慾望

有人認為,通過滿足慾望的手段和資源擴張後就會取得一種幸福感。比如要住豪宅,買到了便覺得幸福!

但為什麼全世界沿著這條路走的人最終都解決不了幸福的問題呢?原因就在於慾望永遠比滿足慾望的手段跑得快,而且慾望是永遠滿足不完的。

6、清晰的人生規劃

在充滿變化的世界裡,對於未來我們很難掌控。但有目標、有規劃的人生永遠是最快樂,因為當你為自己制訂出一張清晰的人生規劃圖時,你便完成了一次“找自己”的過程,而在追逐自己夢想的路上,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7、持久的耐力

英國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湯姆·哈特利就曾說過,要想成功,必須有個目標,並為實現目標不懈努力、持之以恆。持久的耐力是更是獲得成功的必備素質。

8、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

作為社會人,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幫助在財富積累的路上開闢更多道路,更是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分享成功喜悅,以及承擔傷痛與挫折的強大支撐!因此,古人便有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9、培養自己的業餘愛好

能夠將個人愛好與工作結合實屬人生一大幸運,而在現實中,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人被繁重的工作所累而忽視了自己的愛好。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點,當你抓住這種興趣點,不僅為枯燥的工作生活增添亮色,更可能將其發展成為成就你一生的事業財富。

10、不斷挑戰自己

充滿挑戰的人生總在被人津津樂道,就像馬雲的經典評語,“人一輩子不會因為你做過什麼而後悔,而會因為你沒做什麼事情而後悔。 ”當然,對於幸福人生、完美的生活狀態,或許始終都沒有標準答案,但只要你保持一顆平和樂觀的心態,擁有不斷挑戰的動力,享受快樂的財富人生並非難事。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年後你會後悔的10件事

“要是……就好了”這絕對是最悲催的一個句。下面是你絕對會後悔的10個選擇,來看看該如何避免它們:
  
1、為了取悅他人戴著面具生活。
如果你總是戴著面具面對世界,總有一天面具下會是一個空殼。因為當你花了太多時間專注於他人對你的看法,或者其他人希望你成為怎樣的人,你最終會忘記你到底是誰。所以不要害怕他人的評判,你的心裡很清楚你是誰,哪些才是你真實的一面。你沒有必要為了取悅他人而追求完美。用你克服不完美的方式來打動別人。
  
2、讓別人來打造你的夢想。
人生最大的挑戰在於發現你是誰;而第二大的挑戰就是樂於接受你所發現的東西。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你做出的決定能忠實於自己的目標和夢想。你周圍是否有些人不同意你的決定呢?很好。這意味著你正堅定立場,走自己的路。有時你所做的事情在別人看來很瘋狂,但當你興奮地投入其中甚至忘記了時間,那時你就會知道,你正在做一件對的事。
  
3、和負面情緒的人為伴。
別讓那些態度消極的人左右你,別讓他們接近你。如果你不給他們機會,他們就無法對你帶來影響。你要記住,和這些負面情緒的人為伴並不是一種義務,只是在於你的選擇。這樣你就會親近那些有同情心的人,遠離那些憤怒的人;親近那些寬容的人,遠離那些貪婪的人;親近那些有耐心的人,遠離那些焦躁的人。
  
4、自私任性。
充滿善行和美好品質的一生是一個人最好的墓碑。那些你所激勵過而且與他們分享了你的愛的人,即使你已經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也會記得你所給予他們的。把你的名字刻在他們心中,而不是石頭上。你為自己做的事情會隨著你的離世一起消亡;而你為他人和這個世界做的事情會長存。
  
5、拒絕改變和成長。
如果你想瞭解自己的過去,就看看你目前的狀況。如果你想瞭解你的未來,就看看你目前的行動。你應該放下過去,為新的生活努力;過去已經過去,永遠不可能再回來。如果你現在能正確意識到這一點,並且為之而努力,你一定會獲得長久的成功。
  
6、遇到困難輕言放棄。
並沒有失敗,只有失敗的結果。即使事情並不如你所願,也不要灰心或者放棄。總結教訓,繼續前進。那些一步一個腳印繼續前進的人也會贏得最終的勝利。因為早在最終的勝利到來之前,他們的態度就已經贏下了這場戰役。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小的進步、決定和行動都會逐漸累積,最終為他們帶來勝利的光榮時刻。
  
7、過於緊張每一件小事。
生活需要觸碰,而不是緊握。有時候你需要放鬆,讓生活順其自然,不要過分擔心,也不要過於細緻的規劃。學會放鬆一點,不要握得太緊。深呼吸。塵埃落定時你會再次看見森林中的樹木,再賣出前進的下一步。你沒有必要明確知道你會去往哪個好地方。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完美的順序,不論你現在是否理解。只是需要一些時間把每一站聯繫起來。
  
8、太容易滿足。
你需要足夠堅強才能放下過去。你需要足夠智慧才能爭取到你所應得的東西。有時你不得不退一兩步,才能達到比以往更高的高度。有時你的雙眼只有經過淚水的洗禮,才能更清楚地看見前方的各種可能。不要滿足於現狀。
  
9、無止境的拖延。
問題在於,你的時間永遠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多。有一天當你醒來時會發現,你再沒有時間去做那些你一直想做的事情了。那時你要麼已經實現了自己的目標,要麼為你沒有實現的目標找一大堆理由。
  
10、懶惰無力。
這個世界並不欠你什麼,而你卻欠這個世界的。所以別在做白日夢,開始行動吧。挺起背來,別趴下。對你的人生負責,掌控一切。你是如此重要如此被需要。如果坐在那裡等著某一天某個人來為你做點什麼,那就太晚了。某一天就是現在;這個世界需要的某個人就是你自己。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誤踩6個工作地雷,讓你三年升不了職

2013-06 Cheers雜誌153期 作者:盧昱瑩

如果你是八年級,或許已聽聞不少告誡:必須擁有好態度、服膺於組織的規範……這些「教條」背後的涵義、企業的用意到底是什麼?以下6大指南,幫你做好的正確心理準備。

地雷1:痛恨自己的工作》請想辦法讓工作和興趣結合

如果工作就是興趣,這該多好?想必,這也是你心中對「理想工作」的定義。事實上,在全球化時代中,這件事對個人的重要性又比過去更甚。

《未來工作在哪裡》的作者、倫敦商學院教授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便表示,「知識、創意和創新將成為未來工作的基石,而我們對工作的感覺和態度將影響創新的成果。」

她認為,如果痛恨自己的工作,絕對不可能創意十足。

既然未來難以預測,「最好還是追求自己的志趣,做你愛做的事情。」這樣,你做的時候會認為很有意義,同時也會覺得拿手。

從興趣去選擇工作,固然是結合兩者的做法之一,然而你必須理解,工作的本質終究和興趣不同。

因此,可能有時候你的興趣並不等於能力,不足以發展成生涯所需的專業;也可能即使憑著興趣踏入了某個領域,但做了以後發現,工作中仍然有讓你不喜歡的部份。

這時候,在工作中主動發掘趣味,讓自己喜歡它,同時邊做邊學,在不同階段為自己創造不同的工作樂趣與成長,變成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葛瑞騰指出,現代人的工作生涯,已經從過去的「20幾歲進入職場→30出頭當上主管→50歲達到高峰→60出頭準備退休」,轉變成為「排鐘式」曲線,也就是由好幾個鐘型曲線組成的生涯發展模式。

她舉例,一個人可能在大學畢業後進入某家公司上班,到30歲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後,卻決定停下腳步,花一年時間旅行。之後重回職場,藉著參與不同的合作專案擴展經驗,40歲時,又再度回學校當學生、跨入第二個專精領域。於是,過去強調的「學以致用」已然轉變成「用以致學」。

工作、學習、充電、重新工作,這幾個字組合而成的循環,將是未來的常態。

總之,不要期待興趣會自然而然變成工作,不管透過選擇還是創造,讓興趣與工作結合是自己的責任。

地雷2:不重視小節》請擁有「準備好工作」的態度

「態度」,辭典的解釋是人的行為舉止,或是對事情採取的主張或立場。當企業不斷強調態度之於人才的關鍵性時,究竟,什麼才是態度的內涵?

簡單來說,是對工作本質的掌握,表現出「對工作已經準備好」的姿態。

當學生時,考試成績只要拿60分及格就能鬆一口氣,到企業工作卻非如此。

《主管不說,但你一定要懂的50件事》作者濱田秀彥指出,因為企業是營利事業,必須追求成長,「所有主管的唯一使命,就是對上層交出好成績,而且好還要更好。」濱田不諱言。因此,如果還像在學校時只求“all pass”,就很難適應企業的各種要求。

濱田秀彥因此認為,積極採取行動的「自主性」,是看待工作不可或缺的心態。「正因為現在是個沒人願意主動舉手的年代,下屬只是舉個手,就能得到非常高的評價,」濱田指出。

「準備好工作」的意思,也包括對工作的尊重,亦即「敬業」。每個跟工作有關的細節,都認真面對。

在韓國三星(SAMSUNG)內部流傳著一個真實案例,一位南美分公司的派駐課長,因為某天晚上與來視察的副社長應酬太晚,隔天遲到了30分鐘,延遲與客戶的會面;之後在陪同副社長前往機場的某一天,又遲到了30分鐘。這加總起來的1小時,使他後來3年提報升遷都被打回票。

「這不單只是『遲到幾分鐘』的問題,而是『遵守約定與否』的問題,」《像三星一樣工作》作者文炯振直指。

一個真正敬業的人不會因為事情大小採取差別做法,而這些「小節」,也是主管在旁評斷你是否具備成熟態度的重要指標。

「報連相」讓主管更放心

新人主動向主管「報告、連絡、相談」,不僅代表一種積極的工作態度,也能讓主管更放心。

報告:在主管要開會的前3天,以數字或具體敘述,報告對業績有影響的成果、進度,讓他能匯報高層;而報告現況之外,也要提出個人建議。

連絡:不時中途回報進度,並將資訊摘要成100字的統整內容。或利用「簡單講就是......,」來提升統整能力。相談:把工作中需要做決策的狀況分成A、B、C等級,A級代表最要緊的事,包括涉及公司業績、營業數字等,此一等級需要與主管商量。B級狀況可先自己想解決方案,在與主管討論時附加一句:「我覺得可以怎麼做,您覺得如何?」

資料來源:《主管不說,但你一定要懂的50件事》

地雷3:零人脈》請建立職場友誼

八年級活在社群媒體時代,對人際連結的需求更大。如何在工作中找到朋友,讓工作更順利?

LinkedIn創辦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在《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一書中說,專業交情如同事、同業等,與同學、朋友所代表的個人交情不同,差別在於「情義衝突」。

畢竟在共事關係中,仍存有競爭與利益衝突的因子,這種「專業交情」的經營與拿捏,也就格外重要。

霍夫曼建議,要當一個「認真的關係培養者」。

第一,從對方觀點看世界。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立場思考,雖然困難,但唯有試著這麼做,才能培養一段真誠的關係。

第二,思考你可以如何幫助對方、和對方合作,而不是想著可從他身上得到什麼。「當愈不計較人情、對回報的預期時間拉的愈來愈長時,這段關係就愈能從交流型的合作,變成真正的聯盟。」

工作中難免碰到不對盤的同事,如果又經常需要業務往來,與其想辦法改變對方,不如先從改變自己做起。

《這些事等老闆來教,學費很貴》作者重茂達就是如此。他主動親近不時找他麻煩的同事,找他討論事情、溝通,在不知不覺中透露訊息給對方:「我並不討厭你,希望我們可以成為好朋友」。

久而久之,他和那名同事真的培養出友誼,從此業務進行相當順利。當著眼於他人的優點,並釋出善意,對方遲早會感受到。

地雷4:無法解決問題》請記住不只把事情「搞定」,還要把事情「處理好」

市場變化快速,常常今天還適用的方法,明天就得換一個。美國職涯顧問安潔亞.凱(Andrea Kay)在《今日美國報》(USA Today)撰文指出,解決問題能力是雇主看重的5大能力之一。「一項調查發現,99%的管理者把解決問題能力視為不可或缺,或是非常重要。」

解決問題不僅只是把事情搞定,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把事情處理好。凱的親身經驗,就說明了思考怎麼解決問題的必要。

有一次,她向飯店櫃臺人員表示,健身房的器材似乎無法運作,對方只是回答她:「我不會修理。」凱表示,「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打電話給某某來協助您』才是。」從複雜狀況中,精煉出關鍵原因與脈絡,正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幫助求職者提升個人能力的網站Mindtools提到,解決能力有4步驟:定義問題→列出辦法→評估與選擇辦法→執行。

換言之,一旦碰上複雜難解的狀況,先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並與同事們討論出可能的解決選項,最後選出最佳方案,並落實成可以按部就班完成的步驟,就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標準動作。

用成長日記練習解決問題

人的記憶有限,「記錄」能讓自己回溯過去,進而尋求未來的改善。其中,撰寫「成長日記」是個小技巧,藉由每天寫下一行「小成功」、「目標」、「想做的事」,可逐步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

資料來源:《善用黃金29歲,決定未來三十年活得更好》

地雷5:只想當「明星球員」》別忘記要與團隊共創雙贏

在校時,對於小組報告應該不陌生,放大到職場中,雖然每個人各司其職,但整體績效更取決於團隊合作的展現。

如何在團隊中發揮所長,進而替自己和組織達到雙贏?Mindtools表示,因為個人優勢不同,每個人在組織中都扮演不同角色,好比在籃球場上,擅長得分的明星球員,就需要會助攻的球員,在適當時機傳球給他,創造球隊的成功。

《Managing Teams For Dummies》一書教導新手主管如何做團隊管理,其中提到好的團隊成員特質,也很值得參考。

● 可靠:讓人信賴你可以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提心吊膽需要幫你收拾殘局。

● 建設性的溝通:積極、自信的提出想法,也尊重彼此的意見。

● 傾聽:除了聆聽他人想法,也要能虛心接受批評。

● 積極參與:全然投入討論,想的是如何讓團隊運作更好,而不是當一個“free-rider”(坐享其成的人)。

● 無私分享:分享自己獲得的資訊、經驗。

● 協力合作:理解每個人不同的做事模式,去找到與別人共事的方法。

● 彈性:碰到狀況不會抱怨或抓狂,而是懂得轉換或妥協。

畢竟,先學會當一個好的“team member”,才有機會當“team leader”。

地雷6:覺得工作很無聊》請努力找到成就感

工作開始上手後,你或許發現,內容和模式開始重複。這時候,不妨主動創造變化,放大工作中好玩的部份和成就感。

對《入社第1年的50堂課》作者岩瀨大輔來說,世界上沒有「無聊的工作」,因為即使是單調的活動,他也會想辦法讓它有趣。

例如製作會議紀錄,他會進一步去想會議的目的,依據不同的目的和用途,以不同方式記錄,像是針對會議主題,另外再加上自己認為有附加價值的建議,這樣一來,「記錄」就不是件無聊的差事了。

找到工作的意義,更是支持自己對工作投入的關鍵,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的例子,值得細細品味。

從小他因為行動不方便,師長總給他未來進入出版或寫作方向發展的建議。大學畢業後,折騰了一陣子,他因為從事翻譯,也就真的踏入了出版業。

只是,郝明義知道,他的努力並不是真正的熱情:「我心裡有數:這只是個陰錯陽差踏進來的行業。」他在《工作DNA鳥之卷》這麼說,「我知道自己不時在東張西望,想像或期待些生涯上的突變。」

直到有一天早上,被凍醒的他裹著被子,從書架上抽出《韓非子集釋》,讀著、讀著,他發現最大的收穫不是韓非子的管理智慧,而是驚覺自己工作的可貴。

正是因為出版,讓文化結晶可以流傳,更穿過時空,與2,300年後的他產生交流。

「我也發現:原來,我就在這樣一個難以言說的行業裡工作了16年,還一路東張西望;原來,從小開始,我排斥了將近30年的行業,竟是這樣不斷微笑對我。」從那天起,他再也沒有動搖過心念。

試著找出讓你能持續投入的感動,對工作的定義也會完全不同!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蘭:打破分數迷思,教育要教品格

原文出處:親子天下教育專刊《教出品格力》

最近政壇上幾件大弊案讓品格的重要性再度浮上檯面,其實八百年前,但丁就說過:「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知識無法填補道德的空白。」我們過去過度重視智育,現在付出了代價。

品格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大仲馬在《基督山恩仇記》中說,只有血洗得掉品格的污點,所以一個紳士名譽被汙衊時得去決鬥。在當時的社會,一個人的品格若有污點,他只有自殺或放逐兩條路,因為社會上已無他立足之地。

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也說:「一點清油污白衣,斑斑駁駁使人疑;縱然洗遍千江水,不似當年未污時。」

品格培養是內隱的學習

無論中外,都是用生命在維護名譽,怎麼會想到現在名譽這麼不值錢,做了壞事被唾棄的人依然大搖大擺地吃香喝辣,已經被押判刑了還敢大聲放話,死不認錯,令人感嘆。但是如果這些弊案能讓父母看到品格的重要性,對國家也是一個轉機。

品格的培養是內隱的學習,是長期模仿、觀察,內化的結果,它是潛移默化的歷程,無法立竿見影,一蹴可幾。中國人說「三歲定終身」,三歲的孩子還未進學,它所指的不可能是「智」方面,但是宅心是否忠厚、會不會替別人想、懂不懂禮貌,三歲就可以看出來了。

所以「三歲定終身」應該講的是孩子的品格,品格不好,知識再好,誰敢用呢?所以教育孩子的重點應該是生活習慣的養成、敬業的態度和待人接物的禮儀,而不是斤斤計較考試考了多少分,讓孩子誤以為功課好就可以為所欲為。

我們一直極力想打破分數迷思,家長應該知道分數只是評量的一個方式,它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甲校的一百分可能只等於乙校的五十分,成績好並不等於能力好。若能打破國人「考試最大,分數至上」的觀念,父母就可以有更多的心力注意到孩子的品行,沒有分數的壓力,台灣的孩子也會快樂很多。

前面提到內隱的學習,要了解人格形成的神經機制,必須先了解記憶的本質,因為人是記憶的產物,我們過去的經驗,不論多微小,對我們今天的人格都有影響,而影響的機制就是在記憶。

從大腦發展看兒童教養

我們的記憶可分兩種,一為內隱的,一為外顯的。前者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學的、也不知道怎麼學的,如騎腳踏車,這種記憶就是得了失憶症也不會丟掉。後者為特意去學習的,如昨天把車子停在巷口,前天考試一百分等等。研究者發現失憶症病人可以跟別人對談,知道物體名稱(他可以說「杯子在桌子上」),也可以學拉小提琴,但是他們對大腦受傷後曾經做過的事就完全沒有印象,記不得了。

二○○○年得到諾貝爾生醫獎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坎德爾(Eric Kandel),就是因為研究記憶的神經機制而得獎。他讓我們知道,內隱和外顯是不同的機制,而人格是內隱的,它直接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頭,即使得了失憶症,他的人格也沒有改變。

知道了記憶本質後,我們還要來看一下學習的神經機制。一九九二年實驗者在猴子的大腦中發現了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即猴子看到別人拿東西吃時,牠自己大腦中做那動作的部位也會活化起來。「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中國人說「見人吃飯喉嚨癢」,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以前成語說「東施效顰」,譏笑東施看到西子捧心,惹人憐愛,自己也去皺著眉,說心痛。

其實從神經學上來看,這是很合理的。在演化上,一個能取得食物、帶來好處的行為,大家都會模仿,這是股市一窩蜂跟進最主要的原因。同樣的「殺雞儆猴」也很有效,看到有人偷竊,左手被砍斷,自己以後也不敢偷,這是大腦的機制在作用。

所以一個孩子看到同學做某件事得到老師讚揚,他也會想去做;同樣的,他看到別人做壞事沒有得到懲罰,反而有好處,他一定會跟著做,這是為什執法要嚴,法律的執行若不徹底,反而增加賄賂機會。賞罰一定要公,不然紀律不能維持,因為相互比較和模仿是人的本性。

幼兒教育對人格養成的重要

知道了人學習和記憶的本質,我們就了解幼兒教育對人格成長的重要性,零到五歲正是神經連結速度最快的時候,五歲兒童大腦的活化程度是成人的兩倍半,他們急速地吸收訊息, 修改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外面的世界。這段歷程就是發展心理學家所謂的適應(accommadation)和同化(assimilation),納入外界訊息做為修改自己行為的榜樣,修改自己行為以適應外面世界。

幼兒教育不是教識字,它是教品德。古人雖然不知道大腦裡的神經機制,但是從生活經驗上,他們看到了兒童行為養成的原因,知道身教的重要性,所以有很多成語(成語是前人的經驗和智慧)都教導大人要「以身作則」,不然會「上梁不正下梁歪」。還告訴我們孩子模仿的對象不只是父母,也包括環境中一切的刺激,所以孟母要三遷,孔子要說「里仁為美」,「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這些都是很正確的教育孩子方式,但是在講求速度、生活享受的後現代生活不是這樣了。全力去中國化的結果是自己好的丟棄了,別人的長處又沒有學習到。有父母以為要做孩子的朋友才是現代的父母,殊不知孩子先要尊敬父母,才能受教,目無尊長、沒大沒小時,父母的話也就可聽可不聽了。

閱讀對品德的重要性

最主要是西方國家看到教育孩子的時機要趁早,所以鼓勵家長在家中自己帶孩子,由政府補貼母親沒有去上班少賺的零用錢,更鼓勵父母假期帶著孩子一起外出,一起體驗生活。他們很少說孩子只要念書就好,別的不要管,因為只有從看到別人怎麼做事情,才有模仿的對象,才能由經驗中體驗出道理來。但是因為人的生命有限,我們不可能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外面無限的東西,所以歐洲國家鼓勵閱讀,將前人經驗內化成自己的。

閱讀對品德的重要性在於,它都是從故事中教孩子做人的道理。故事不是事實,但是它是真實,孩子從真實的故事中,模仿主人翁的行為,而這行為是父母、老師、社會所允許的。故事的好處是它不說教,而是從細膩的故事描述中使孩子感同身受,從而產生共鳴,使故事主人翁的行為變成孩子模仿的榜樣。又因為孩子喜歡一而再、再而三的聽同樣的故事,這故事所要傳達的意義便深植孩子心中,達到了教化的目的。

有一位媽媽說,她常從孩子的一舉一動中看到某個故事書中人物的影子。電視劇「楚留香」流行時,一個幼稚園五歲的孩子跟他的母親揮手再見,嘴裡說出來的是:「後會有期」。人格就是從這些周遭刺激中一點一滴培養出來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很有道理的。

事實上,父母都知道在現在的社會,人際關係及做事的態度最重要,而這兩者都建立在人格上:有好的品格才會交到好的朋友,有敬業的態度才能做出大的事情。

從人類的歷史看起來,不論是什麼時代,只要是人的社會,基本的核心價值都不曾改變:忠誠、正直、公平、正義還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交到好的朋友在事業上才有幫手,但是有好的態度才會交到好的朋友,做人態度其實是人際關係的根本,孔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直、諒其實就是人的品質,只有多聞才是知識。

別等小偷成大盜

我常不了解父母親為什麼肯起早睡晚的賺錢,再開車接送孩子去上昂貴的補習班、才藝班,卻沒有花時間在教導孩子的品行上。這是捨本逐末,因為直接影響孩子成功的是他的人品,不是他的知識。

現代知識翻新太快,在學校學的,出了社會後很快就用不到了。沒有從小把孩子教好,孩子進了國中,智慧漸開、身體漸壯後,父母便覺管教不動。這根源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沒有把誠實、尊重、勇敢、相信、謙虛、毅力等基本的做人道理教給他,時間都拿去補習拚分數,等他長大,威權行不通就不服管教了。

這也是北歐國家希望父母在家裡自己帶孩子的原因,行為一有不當要立刻矯正,不可等壞行為變成壞習慣,等小偷成大盜就來不及了。

好行為取代壞習慣

若是壞習慣已養成,只去禁止是無效的,需要用另一個正確的行為取代壞的舊行為。

例如選舉時,街上常有人用擴音器大聲播放你不想聽的音樂,這個音樂進入你的大腦後,它便活化了儲有這條歌的神經迴路,於是這首歌就在你的腦海中唱起來。如果你不想再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立刻播放一首你喜歡的歌。這時,新的取代了舊的,你就不再聽到原來的歌了。

用好行為去取代壞習慣可能要花一些功夫,但是持之有恆,就可以成功。我們看到很多成功例子都是放大孩子的長處,用長處把短處帶上來。所以品德的教養是從小透過生活經驗和故事,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行為,觀念建立後,行為就跟著出現,因為行為本來就是內在意念的外顯。

從小唸故事、說故事給孩子聽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有一個朋友說,過年時,她一個人要燒一家人吃的團圓飯,忙得不可開交,便請婆婆念故事給兩歲跟四歲的孩子聽。想不到過了一個多小時,飯菜燒好後,孩子還安安靜靜地坐在沙發上聽故事。她不曉得這麼小的孩子可以有這麼長的專注力。

事實上,我們發現孩子可以有專注力,只要這個東西是他所喜歡的。我曾經看過一個三歲的孩子全神貫注地看螞蟻搬家,低頭看太久,重心不穩就翻了過去。所以讀書給孩子聽,不但教導他做人做事的道理,還訓練他注意力、想像力和邏輯思考能力。

培養品格沒有捷徑

作者和讀者不在一個時空線上,故事一定要有邏輯性,讀者才看得懂,閱讀無形中訓練孩子的邏輯性,這一點是漫畫無法取代的。漫畫看多的孩子思想是跳躍式的,因為漫畫只有四格或八格,要呈現一個故事時,必須取重點,犧牲很多中間的連接細節。因此,美國不鼓勵三年級以上的孩子看漫畫。他們教育部長有一句話講得很好:「一、二年級是Learn toread(學習閱讀),三年級以後是Read to learn(用閱讀做敲門磚打開人類知識的門)。」

今天談品格培養,我們必須了解它是一個從小就得教的歷程;它得在生活中慢慢養成,就像品味、風度一樣無法走捷徑,不能去補習班得來;它的核心價值觀必須持久不變,不然孩子會無所適從;這個核心價值觀必須透過生活中的例子或故事中的情節深入孩子心中並明朗化,它不能是抽象口號或教條。

當一個孩子養成良好品德後,他會像岳飛、閻海文、高志航一樣盡忠報國,他會像諸葛亮、孫運璿、李國鼎一樣鞠躬盡粹,死而後已,最重要是他會成為一個社會中堅分子,誠實的過一生。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蘭:你是個會頂嘴的大人嗎?

2013-06 親子天下雜誌46期 作者:洪蘭

五月號的《親子天下》做了份網路問卷調查,發現台灣孩子最令父母抓狂的幾個項目。很有趣的是,這些項目幾乎都是父母本身種下的因,例如:父母最氣孩子頂嘴,但父母若是不縱容,孩子敢嗎?孩子對父母沒有敬,所以才敢頂嘴。

其實,孩子很天真,沒有什麼心機,他要什麼、不要什麼,幾乎全擺在臉上,細心的父母一看就曉得怎麼處理孩子不會反彈。教養孩子不要硬碰硬,柔性的效果最好。

在我那個年代,頂嘴是個不可接受的行為。父母總是說,有話好好講,不要疾言厲色(看到現在民意代表問政的口氣,常想,他們小時候父母怎麼沒有教)。當你從小看到你的父母對他們的父母恭敬時,你怎麼會對你的父母不恭敬?

愛是有規範的,沒有規範的愛叫寵愛,在範圍內,孩子可以盡情發展天性,但踰越規範時,父母一定要教導,因為紀律是學習的根本。

孩子會說謊,那也是父母的關係。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說謊是孩子解決眼前問題的一個手段。他年紀小,不了解一個謊需要更多的謊來圓,當大腦記不得你對誰說過什麼謊的時候,馬腳就露出來了。

小小孩的說謊,有時是真實和想像的區分不清,有時是表達的方式不正確。大人不必緊張,認為說謊是十惡不赦,要耐心教他正確的行為方式。

當然上學後的說謊就要追究原因了。許多時候,原因還是在大人身上。趨吉避凶是動物的本性,若是他說實話你要打他,他一定說謊話。

父母不妨先檢討自己的態度,若孩子能坦白的跟大人講他心裡的話,而大人可以幫忙解決時,他不會去說謊。

在大腦中看到,說謊比說實話需要更多的血流量,而大腦因資源有限,會優先選擇說實話。

發展心理學家很早就知道,對付孩子無理取鬧最好的方式是轉移注意,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廣度很短,只要立刻把他帶到一個新奇的情境去,out of sight,out of mind,他被新東西吸引,就不哭鬧了。

對付大小孩則可用高層次認知的功能來取代,如買不起機器人,叫他想辦法自己動手做一個。研究發現動手做是移轉孩子注意力最好的方式,因為動手促發大量神經的連接,使他專注在眼前,就忘記過去了。

孩子會倚賴父母,那更是父母的關係。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就說過,人是懶惰的,有人可倚賴,為什麼要自己做?

大腦是演化來的,它知道要在這世界上生存,一定要想辦法保存自己的體力,當敵人來,別人已跑不動,你還跑得動時,你就活下去了。事實上,許多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留學生,在無人可倚賴的國外,馬上變得很能幹。父母只要捨得放手,這毛病就改得掉。

教養孩子很辛苦,夙夜匪懈,但是為什麼還有人敢前仆後繼的生孩子?因為成果的甜蜜是沒有任何東西比得上的。

天道酬勤,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耐心教養他,他會成才的回報你。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犯錯了,不用批評,只要和孩子講八句話就可以了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問題。作為家長這時不要急著插手,可以先問孩子八個問題,聽聽他們有什麼想法。而往往問不到幾個問題,事情就已經很清楚並得到解決了。家長不妨可以一試。

第一個問題是:“發生什麼事情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才會處罰你。”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

事情經過是客觀事實,當事人心裡受到的衝擊純然是主觀的感受,無所謂是非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多了。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孩子夠冷靜之後,可以問他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麼驚人之語,先不要急著教訓他,而是冷靜的接著問他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盪,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噁心的、幼稚的……腦力激蕩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問他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你可能會很訝異的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後果。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明白現實真相。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然後問他:“你決定怎麼做?”

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後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麼決定,然後又告訴他不可以這麼決定。這樣子,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接著問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並且表示支持。

等到事情過去之後,問他最後

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

如此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我們操心了


經典八問:

第一個問題是:“發生什麼事情了?”

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

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第六個問題:“你決定怎麼做?”

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幼龍只畫底線 反教出自律感

撰文者:尤子彥
原文出處:商業周刊 第1230期

有些話,要說出口還是該閉嘴,常常是一道愛的難題。檢視自己當父母,或者,回顧為人子女的經驗。以下情境,你的親身經歷是什麼?

青春叛逆期的女兒愛打扮、化濃妝、交不同男朋友;兒子在大賣場裡順手牽羊被逮,店家通知家長領回;決定結婚但卻不被父親祝福,打算領養小孩也遭反對。

三個親子衝突場景,如果能忍住「閉嘴」,那你一定正享受著和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一樣的闔家和樂。

狀況一:老大逾時沒回家
不多罵,直接「依法行事」扣零用錢

黑幼龍夫婦育兒成績單,大概是許多父母所夢寐以求,三兒一女,有耶魯、史丹佛一流名校高材生,更有醫院副院長、創業有成的傑出執行長,女兒則是擁三個孩子的育兒高手;過去二十年一家人的書信往來,更結集成書出版。

性格使然,黑幼龍夫妻當不成虎爸、虎媽,管教個性迥異的四個孩子,也經歷過噩夢般的日子。早年住美國,兒子和女兒互罵髒話、把狗大便丟到隔壁院子、把火柴棒塞到鄰居家車子的油箱做實驗,曾搞得三戶鄰居一起上門抗議,和多數父母一樣,黑幼龍夫婦能做的,是訓斥、嘮叨、耳提面命,「拚命生氣根本沒用,沒有用的事何必做呢?」黑太太李百齡曾回憶,「有一天我想開了,耍媽媽權威,其實是替自己找麻煩。」於是,改變策略,畫好底線,其他就放手讓孩子自由發展。

黑家的底線是:不准吸毒、不准和人隨便有性關係。「媽媽不多話,一切『依法行事』,和朋友出去,說好凌晨兩點回來,晚回來了,說再多理由都沒用,還是要扣零用錢,」台灣卡內基訓練總經理的大兒子黑立言說。

狀況二:女兒愛上化濃妝
不批評,母女一起上街挑選化妝品

也因此,女兒交男友、兒子在賣場偷竊,甚至蹺課在街上被父母活逮,黑幼龍夫妻總是「閉嘴」,「他已經夠自責了,何必再說呢,很長一段時間,全家出門採買,付錢時立國刻意避開結帳櫃台,你就知道那個陰影有多大。」黑幼龍回憶。

看似無為而治的舉動,孩子其實都牢牢記住,多年之後,兒女們寫給父親的信就提到:「高中畢業那年,在賣場順手牽羊偷拿回力球手套,爸爸從台灣飛來美國,一進門如往常,給躲在角落的我,一個大大的擁抱,那一刻,我告訴自己,再也不做讓父母丟臉的事了。」現任華盛頓大學醫院副院長的二兒子黑立國寫道。

「青春期(的)我愛畫濃妝,媽媽有天不再批評我的模樣,還帶我去買不會造成敏感的化妝品,當時的感覺好像媽媽陪我到雜貨店買香菸一樣,」定居新加坡的女兒黑立琍回憶。

狀況三:老三選不定科系
不給意見,自己說出來才能負責任

「我當然有自己的期待和想法,但一定要忍住,」黑幼龍說,理想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小時候當他的玩伴、後來是朋友,大學之後成為顧問,高明的顧問,話一定不多。小兒子立行念史丹佛大學時,大一、大二不知該選什麼系好,黑幼龍憋了兩年,一個建議都沒給,「那真的是最困難的閉嘴,但我不能說,他必須自己說出來,對這件事才有擁有感,並負起責任。」

雖是溝通大師,但黑幼龍也曾有過忍不住給「意見」的衝動。

從小是頭脾氣倔強「黑羊」的立國,結婚對象大他五歲、離過婚、又是黑人和日本人混血兒。自己當醫生的兒子條件好,黑幼龍一開始實在無法接受,曾脫口而出對立國說「你們結婚我祝福,你們(若)離婚我也很祝福」的氣話;婚後,立國想去柬埔寨領養女兒,越洋電話上,黑幼龍劈頭就反對,後來養女申請簽證過程請家裡幫忙,黑幼龍也是冷語對待。

但這回,輪做子女的閉嘴了。

直到多年之後,有次黑幼龍出差美國,順道去西雅圖看立國一家人,「哎喲!那時已經結婚十幾年了,夫妻倆還寫耶誕卡給對方,換作是我多不好意思啊!」回程上飛機前,立國開車載父親到一間咖啡廳,才對父親吐露這個耿耿於懷的心結。「我經過很長的思考,我原諒你了!」立國開口。黑幼龍先是愣了一下,訝異自己說過的一些話,竟在孩子心中留下疙瘩,這時他才知道,兒子當時人在柬埔寨見到要領養的孩子,因簽證問題,無法立刻把人帶出境,心情十分焦急,但台灣這邊的父親卻只是告訴他,大不了先回美國,等簽證辦好再買機票飛一趟就是,但立國卻認為,從決定領養的那刻,她就是黑家的女兒、孫女了,怎可以把自己的女兒送回孤兒院,因此無法諒解父親黑幼龍置身事外的態度。

「如果當年的話,曾讓你感到不愉快,我道歉。」親眼看到孩子闔家美滿的黑幼龍,誠懇的對孩子認錯。

「閉嘴是一種習慣,不是聽過就能懂的知識,你必須先有意願關心、諒解,並尊重對方,這真的很難,需要練習、練習再練習,」「但當閉嘴成為習慣,卻是很美好的享受,」黑幼龍分享。

(原文出處:商業周刊 第1230期)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拖延的故事:如果「最後一分鐘」可以讓你這麼「有效率」,那這5個方法可以讓你常保「效能」

場景一:

某大學生坐在圖書館裡,漫不經心的滑著他的平板電腦,檢查有沒有人在FB上Tag他,接著傳了封訊息給學妹,只見學妹默默的顯示「已讀過」,沒有任何的回覆。該大學生嘆了一口氣後,把平板電腦扔到一邊,拿出了他的iPod,戴上耳機,開始聽起他最愛的音樂。
桌角旁那一堆書,在今天只翻了幾頁。

場景二:

某名上班族在開會的前一天,為了聽好朋友的傷心事,不小心聊太晚了,三點才睡,但隔天早上九點要到公司。
當他一覺睡醒,發現8點40分了,他才發現衣服還沒收…

場景三:

某個人無法前往他昔日同窗的邀約,因為隔天就要交案子了。雖然早了一個禮拜就被知道他的好友約他了,但他還是等到了赴約的前一個小時,才傳了一封Line給他的昔日好友:「拍謝,隔天公司有案子要交,不去了…」
沒想到好友很憤怒的打給他罵好幾句,令人不禁深感困擾:「又不是我故意不去,還有案子要趕啊…」

場景一的大學生,大概會在期中考之前發揮他「最後一分鐘」的效率,挑燈夜戰,以免被二一,而場景二的上班族,大概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趕上附近的捷運站,擠進人滿為患的車廂,並在車上完成大半的打扮,而場景三在趕專案的那位,偶一為之還好,若長久這樣,很快就會被朋友列為拒絕往來戶。

我們都知道我們在「最後一分鐘」的時候,做事情特別起勁,可以把之前一個月做不完的事情,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完,那滿滿的To-Do List,大概有一半會在倒數計時的時候劃掉。我們在快要遲到的時候,可以把二十分鐘的路程縮減為十分鐘。太神奇了!在最後一分鐘,火燒屁股之時,我們都成為了最有效率的工作者。

但…如果我們可以在最後一分鐘做那麼多事,那在之前,我們甚至有一天、兩天、一個禮拜甚至一個月,卻跟最後一分鐘的表現判若兩人?我們又該如何讓前面好長的時間,都像「最後一分鐘」的時候,這麼有效率呢?

1.心態的調整

火燒屁股的時候,人類的確可以發揮莫大潛能,但長期抗戰,人類能做的事更大。
就像Amazon創辦人貝佐斯所實踐的價值觀:「我們都高估了短期能做的事,低估了長久能做到的成就。」
如果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可以完成這麼多的事,那給我們更多的時間,我們不是可以做更多?但實際上是,大多的情況下,人都是在有「很多時間」的時候任光陰流逝,但在「倒數計時」的時候,才想起「寸金難買寸光陰」。

2. 追蹤時間

你能想起你今天做過什麼嗎?上午十點二十分的時候你在幹麼?今天主要的幾件大事,你各花了幾分鐘去做?
大部份人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都有十足的自信,但當他們開始「計帳」,開始去記錄「時間」這本最貴的戶頭,卻會發現自己根本奢侈成性,都知道時間花去哪了。杜拉克甚至在「高效能的五個習慣」當中提及,就連多數高階經理人,也有這個通病。
替金錢計帳,已經有許多人做不到了,替時間計帳,恐怕更難養成習慣,可是時間不只是金錢,金錢更買不到片段光陰。

3.凡事都有優先順序

如果我們是很忙碌的人,很可能我們也不想晚睡,可能被繁重的其他工作拖累,逼不得已要在「最後一分鐘」才完成事情。
但對於「忙來忙去」的我們,可能要去思考的是「凡事都有優先順序」。或許我們都很忙,但錯過小孩的畢業典禮,值得嗎?錯過了老婆的生日,值得嗎?
凡事都有順序,在一團亂的時候,拿出一張紙,把要做的事情寫下,再列出你有的時間,一定要按照優先順序把他們排進計劃裡,尤其是那些你錯過就不會再有的「家庭生活」與「私人時間」,別把重要的任務,或是重要的人跟日子,忘在計劃之外了。

4.效能>效率

我們在最後一分鐘的時候多半很有效率,但總體來說,會把事情拖到最後才完,這樣做事缺少效能。「效率是把事情做到好,效能是做對的事情。」
或許我們在最後一分鐘趕出產品上線了,卻發現根本沒人買單,只因為我們沒有管理時間,在最後一分鐘我們總算趕出產品了,但行銷呢?甚至退一步來說,這個產品一開始就沒有人會買。

在時間所剩不多的時候,我們越難靜下心來,去思考問題的本質,而倉促做出的決定與解決辦法,自然容易以悲劇收場。

5.資訊落差,越早Update越好

就像場景三的那位朋友,在最後一分鐘才跟別人取消赴約,這樣別人當然會生氣,很多事情,早點溝通、早點確認,才不用趕在最後一分鐘才來滅火。
另一方面,最怕的是,別人在最後一分鐘才請你去救火,從高中時代做報告、到上班做專案,甚至創業在蓋商業模式,都會遇到類似的事,提早、主動去確認訊息,但是又不會令對方不舒服,可謂溝通的一大藝術。

你也有「拖延的故事」嗎?希望這5個方法能幫到你,不過永遠要記住,「心態的調整」絕對是第一件要去做的事,心態不調整,不會有真正的改變。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惻隱之心怎麼教?

2010-08-11 天下雜誌 453期 作者:洪蘭

現在年輕人對別人的痛苦不當一回事,連生命也視之如草芥。我們要問:惻隱之心是怎麼來的,可以教嗎?

我去朋友家,看到他在替狗刷牙,問他為何如此費事,他嘆息說這隻狗是他撿來的,從小被人棄養營養不良,所以牙齒的琺瑯質沒有長好,若不替牠刷牙,很容易蛀牙。他很感嘆地說:現在許多孩子養寵物,養一養不要了,便丟掉,美其名曰放生,其實是活活餓死牠們。

台北最近也發生學生讓認養的盆栽枯死之事。市政府因宣傳花博,鼓勵學生認養盆栽,學生對植物本來就沒興趣,加上又不是自己要的,便不去管它,沒澆水,三天就枯萎了。它雖然只是植物,也是一個生命,像這樣渴死也很不應該。

看到現在年輕人對別人的痛苦不當一回事,連生命也視之如草芥,隨便就處置掉,沒有良心不安,實在很憂心,對這現象往者已矣,來者猶可追,我們問:惻隱之心是怎麼來的,可以教嗎?

這答案應該是「可以」。過去大家都認為大腦定型了不能改變,但是最近的腦造影實驗,發現大腦管情緒的迴路是可以改變的。

這個實驗是請十六名有打坐經驗的喇嘛和同齡同數,但一週前才接受基本打坐訓練的生手,在核磁共振中,聽一些會引起慈悲惻隱情緒的聲音,如女子的呼救聲。結果發現喇嘛大腦慈悲心的地方活化的比生手高很多,而且打坐的經驗愈多,腦島和顳葉頂葉交會處活化的愈高。腦島是大腦負責身體感覺和情緒的地方,而顳葉頂葉交會區對別人情緒狀態的了解很重要。

實驗者在找到大腦中負責惻隱之心的地方後,進一步看這迴路是否能透過訓練來強化。

在實驗前,先讓受試者接受兩週每天一次,每次三十分鐘的慈悲心訓練,要他們想像自己和他人正在受苦,教他們用生物回饋(biofeedback)的方式來控制心跳、血壓等生理反應。兩週後,請他們躺在核磁共振中,看戰爭血肉模糊和飢餓孩子的圖片。結果發現慈悲心可以被訓練,情緒的迴路可以被加強。

最近更有一個「社會情緒學習」(SEL)的報告,研究者將美國五至十八歲,上過SEL課的二十八萬名學生的資料輸進電腦,結果發現學生的態度和行為在上過課後都有改善,連學業成績都有進步(上過SEL的學生,SAT成績上升了一一%),而且經過教導後,他們的人生觀比較正向,情緒失控的情況和攻擊性行為減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孩子是要教的,但是生命教育不能在教室中教,要在實際生活中去體驗。因為有體驗才有感動,有感動才有內化,內化了才能成為他品德的一部份。現在的考試,基本上跟做人做事沒有關係,而且關在教室久了,學生感情反而遲鈍沒有惻隱之心了。

杜威說「生活即教育」,我們應讓孩子「正常」的過日子,從生活中,學習負責任和尊重生命的正確態度。

在二十一世紀,任何教育普及的國家都不應該有因不尊重生命而使生命消失的恥辱發生。(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造成孩子成績差的七種方式
【阿波羅新聞網2008-01-16訊】

專家提示:

家長若要想讓孩子面目一新必先使自己發生變化,就要儘可能地剔除自己頭腦里的舊框框、舊經驗、舊模式、舊做法,而採用新思想、新模式、新做法。

許多家長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問題上,肯定有比較定型的做法。有些做法可能是對的,但有些方法肯定是不對的。

如果你的孩子培養得特別成功,孩子的學習能力、道德水準、和家長的溝通情況都特別優秀,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一點都不用你操心,你對他考中學、考大學一點憂慮都沒有,對孩子的未來一點憂慮都沒有,如果你能完全做到這一點,那麼才能說你的家教合格的。

如果你還沒有做到這一點,這說明你一定有某些方面做得不合格,就要想辦法做出如下改變:

一、徹底擺脫錯誤的家教方式

作為家長,應該下定決心拋棄以下八種家教方法:

1、嘮叨式。

很多孩子說,一聽父母嘮叨他就煩。做父母不妨自己想想,如果夫妻之間對方老嘮叨,那你們煩不煩?作丈夫的嘮叨,妻子煩,作妻子的嘮叨,丈夫煩。因此,嘮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2、數落式。

有的嘮叨式同時就是數落式。總是數落孩子,你怎麼不用功啊?你怎麼樣啊?總是在那兒數落。數落比嘮叨更惡性,因為數落常常有譴責性質。數落式家教往往破壞孩子的學習狀態,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給壓制住了。

3、訓斥、打罵式。

訓斥打罵都可能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其結果有僅不會使孩子成績提高,而且會使孩子更加厭學,甚至逃學。

4、達標式。

規定孩子下次考試平均成績必須達到多少分,各次要進入前幾名,這叫達標式。達標式也是傷害孩子積極性的一種家教方式。先給孩子制定了一個標準,使孩子心理上特別緊張,擔心達不了標。而孩子往往是越擔心越達不到標,因為心理上的壓力使他很難自由發揮,也很難發揮出應有水平。

5、疲勞式。

學校搞題海戰術,家長再增加學習時間,學習題目,這就是疲勞式教育。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超負荷學習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傷害,最終只能是欲速不達。

6、包辦、陪讀式。

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都替他操心,問長問短,沒完沒了地輔導,一天到晚陪著孩子學習。這也是錯誤的方法。

7、催促式。

「你該做作業了,你該複習了」,這樣的催促如果孩子聽煩了,他們可能會說:我本來想學,你一催我反而不想學了。

8、愁眉苦臉式。

老為孩子操心,所以也叫操心式。父母的面孔對孩子是有很大的影響的。一個孩子回到家裡,如果面對的是一張數落自己的臉,一張嘮叨的臉,一張訓斥的臉,一張打罵的臉,一張愁眉苦臉的臉,一張拉長的臉,一張催促的臉,孩子就會從根本上失去在家庭中學習的樂趣。

二、家長的微笑和常識勝過一切

很多家長會有這種體會,孩子對你的一句讚賞常常十分感動。你用微笑與孩子交流,孩子的心情就會舒暢;你用欣賞的目光注視著孩子,孩子就會充滿信心和力量。當然,微笑面對孩子,並不是對孩子放任自流。對孩子採取放任自流式、放縱式的教育方式也是錯誤的。微笑面對孩子,就是重在培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就是以一種最美好的態度來關心孩子的學習,支持和鼓勵孩子的學習,給孩子以最大的學習動力。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錯問題讓你「人緣差」?上班族不能犯的4種錯誤

2012-07 Cheers雜誌142期 作者:洪懿妍

他的「問題」,小至幫助學生主動寫功課,大至改變人的思考面向,進而影響人生。擅於「問問題化於無形」的許添盛,靠的不是技巧,而是回歸尊重和真誠。

「叔叔覺得你一定不是故意不寫功課,是遇到困難了對不對?」

小朋友默默點了點頭。

「你一定也希望老師喜歡你,會嗆老師,可能是他沒顧到你的尊嚴,無形中得罪你了是嗎?」

「對,」小朋友像遇到知音,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發生了什麼事,要不要說說看?」

沒有責備,沒有說教,也沒有情緒,這是賽斯身心靈診所的諮商室裡常會出現的相似提問場景。很多人因為這樣細膩的問題,卸下心防,開始對話,開始改變。

示範提問的是院長許添盛,他的本業是身心科與家醫科醫師,不少人卻是透過演講而認識他。他的演講行程遍及台灣、香港、紐約、多倫多等,四處推廣身心靈療癒,多年來改變了很多人的生命。

因為聽了演講深受感動,進而應徵成為許添盛特助的林娉如回想,8年前的她個性比較悲觀,但受到許添盛的影響,現在的她自在許多,「很多時候也不會(負面思考)了,」林娉如說。

在許添盛的部落格上,經常有網友感謝他為他們所帶來的改變。是什麼樣的力量,可以讓他影響那麼多人?

錯誤一 只問不聽》說服別人的不只嘴巴,還有耳朵

許添盛非常擅於提問,但光是「問問題」不夠,他的體會是:還要加上「隨時準備好要聽」。

因為工作關係,許添盛幾乎每天都要面對行為偏差、心理狀態不佳或人生面臨困惑抉擇的求診個案,引導他們找出解決之道。

多數時候,許添盛不會告訴當事人答案,而是讓他們自己找解答。他最常做的事,就是丟出一個簡單的問題,用心傾聽,再以對方的回答為基礎,提出下個問題。「我問過最多次的問題就是:『你要不要再多說一點?』」許添盛笑著說。

「很多人以為我口才很好,很會說服別人,其實不是。」他接著解釋:「真正說服別人的不是嘴巴,而是耳朵。我只是藉由問問題,來讓對方說話。當他覺得被聽見,心裡已經好一半了。」

因此,雖然在演講台上口若懸河,但私底下的許添盛並不多話,透過一個看似平淡的問題,讓對方產生共鳴,開始說話後,他就把大部份時間拿來「聽」。「多數人其實不是沒準備好要問,而是沒準備好要聽,」他有感而發地說。

當然,傾聽只是提問者必備的態度,問題還是得問得巧妙,才能降低被問者的抗拒心理,順著你的脈絡回答,達到你想要的效果。

錯誤二 強迫對方接受》改變別人最快的方法:同理他

好問題要以同理心為基礎,抓住對方的感受來提問。一般來說,人只有覺得自己獲得理解後,才會願意坦誠回答問題。

許添盛曾遇過一對夫妻,丈夫賺了很多錢,錢都歸太太管,但丈夫好賭,常需要太太拿錢還賭債。兩人為此吵得不可開交,找上許添盛求助。

許添盛私底下問那位先生:「你去賭博,一定有得到情緒的抒解,你都抒解了哪些情緒?」

「我心裡很多不滿時,就會去賭博。」

「心裡有不滿,要不要說說看?」

「我賺了那麼多錢,太太都不讓我花。我就去賭博,讓她把錢吐出來。」

「這樣啊,但輸掉的是你的錢,並沒有回到你的口袋裡,反而都不見了,我實在想不通這個邏輯,你可以解釋給我聽嗎?」

問著問著,最後,這位先生自己說出:「我這個行為真是滿傻的。」

仔細看這段對話,許添盛雖然想幫助對方戒賭,但他絕口不提,只是從頭到尾站在與對方同理的角度,對方的接受度反而更高。「你不要說他傻,要讓他自己說出這句話,」許添盛說道:「改變別人最快的方法,就是同理他。」

換言之,當你想說服或改變一個人時,不能只是希望他做某件事,而要先理解「為什麼他不做這件事」,再循序漸進地引導。

錯誤三 用字遣詞情緒化》溝通不夾帶指責,才能暢行無阻

此外,許添盛特別強調,問問題時最怕夾帶著情緒與指責。人際之間,常因對話充滿批評與責難,使得雙方如同進行攻防戰,無法真正溝通。像是「你為什麼不念書?」「你為什麼那麼晚回來?」「你不覺得這件事很丟臉嗎?」等,都是用情緒問問題,只會激起對方的不滿,讓對話無法持續下去。

許添盛坦言,他幫個案做諮商時,當然會有自己的意見與想法,也希望幫對方帶來一定的改變。但是,「我的意見是藏在後面,不是表面。」他說:「我不會讓對方認為我在任何地方對他提出質疑。」

他以燈號來形容,最好的提問方式是讓對方願意一直講,「一路亮綠燈」。「問問題若能一路綠燈,就能一路問出你要的東西,」許添盛直言。

錯誤四 取巧耍心機》真誠引導,而非事先「設局」

熟稔運用提問技巧幾乎已成為許添盛的本能,但他使用的語言並不難,國台語夾雜,時而逗趣,時而幽默。甚至,他還隨意示範了一個如何讓殺人犯吐實的問答。「我看你一定不是故意要殺他的,你一定是非常的生氣吧?」「對,我真的是太生氣了……」一句話就問出了實情。

林娉如表示,長期和許添盛共事,特別能感受到他的這種功力。「他的問題很自然,感覺就是化於無形。」林娉如回憶道:「曾經還有個老師說:『沒跟在許醫師旁邊做個案,不知道水有多深』。」

許添盛指出,多數人其實也都可以靠訓練、憑經驗來鍛鍊提問力。不過,他也點明,提問主要的目的是引導對方思考,讓他自己做出決定,而不是「一個事先設好的局」。因此,有時「他們做出的改變,不一定跟我們要他們做的改變一樣,要有寬廣的腹地可以接受才行,」他提醒。

總之,藉由問題來說服、引導,不能只落於技術與技巧,那就本末倒置。「出發點是真誠,最後還是要回到真誠,」許添盛做下最好的詮釋。

心理醫師教你3招人際好提問

● 遵循守密原則,不要把兩人之間涉及私人或敏感的問答內容告知他人。

● 注意遣詞用字,每個字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度。例如,「你會不會覺得這件事你輸了?」聽起來就比「你會不會覺得這件事有缺點?」來得刺耳。

● 對於健談的人,要問開放性的問題;話不多的人,則要問他封閉性問題。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親育兒堅持每天4句話

教育孩子有的父母覺得異常複雜,常常是為了教育孩子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的。而有的父母就能輕鬆應對育兒這個大問題。曾經有這樣一位父親,每天對孩子的教育僅限於跟孩子每天提幾個問題就OK了。

這位父親他對女兒的教育方式比較獨特,他從來沒有輔導過女兒做功課什麼的,就是每天回來跟女兒聊十分鐘,只聊四個問題,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這四個問題是:

1,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嗎?

2,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

3,今天有什麼好收穫嗎?

4,有什麼需要爸爸的幫助嗎?

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其實蘊涵著豐富的含義:

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調查女兒的價值觀,了解她心裡面覺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激勵女兒,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個問題是讓她確認一下具體學到了什麼;

第四個問題則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很關心你,二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問題,包含了很多關愛關懷在裡面,事實上也證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關鍵的就是親子關係要處理好。如果家長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絕對的信任,孩子相信家長無條件地愛著自己,相信家長所有批評、表揚的出發是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潛意識裡對此達到完全相信,那麼這種關係是良性的,是相互關愛、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穩定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簡單的事情,用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伴隨孩子成長”。但是,現實生活大部分人的親子關係是不穩定的,或者說是扭曲的,孩子並不能真正信任家長。

誰家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國98%的家長錯把愛的方式當成了愛。比如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吃,最好的衣服穿,這只是一種愛的方式,並不是愛本身。而家長們的愛也經常是有條件的,比如會出現只要這次考試得了前三名,就帶你去哪裡玩等等。

愛是一個生命喜歡另一個生命的感情,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是無條件的,是一種整體接納的,是要讓對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個好家長並不難,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幾句話:

1,絕對禁止高壓/打罵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關係。

2,真正地無條件愛孩子,給予孩子精神意義上的愛。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時常對其鼓勵表揚。

5,調正親子關係,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話,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大道至簡,教育孩子簡單到這個程度就是一種境界了!

上面的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父母呢?孩子是要全面發展的,孩子的教育父母責任重大。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教8個問題決定孩子一生

   身為現代父母,您知道現代孩子該怎樣教育嗎?很多父母認為,家庭教育就是開發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讓孩子從兩三歲開始背唐詩,四五歲學英語,上學後要請家教、上輔導班,成績一定要名列前茅,將來一定要上名牌大學。似乎只有這樣,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實踐證明,這是對家庭教育的極大誤解,是升學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產生的不良後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建築孩子的人格長城。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缺少對生命的認知(一遇到挫折就產生輕生的念頭),沒有夢想的能力(自己將來想做什麼都不知道),不懂得保護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農民拐賣),無法與別人共享(腰纏萬貫卻不快樂),那麼,即使這個孩子門門功課考第一,又能怎麼樣?
  當今,最該改變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觀念。那麼,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是什麼?是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造一個良好的人生平台,讓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養,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義。

  只有父母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轉變,我們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終生受益。


  第—大關鍵問題。如何讓孩子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
  1.接受現實是走向樂觀的第一步
  2.培養樂觀的性格,讓孩子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幸
  3.讓孩子保持一顆平常心
  4.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費在焦慮上,就不能發揮其固有的能力
  5.幽默感看似“小伎倆”,實則“大本事”

  第二大關鍵問題。讓孩子學會感恩,懂得寬容
  1.心胸狹窄只會讓孩子一生痛苦
  2.擁有愛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動力
  3.惡作劇會“惹禍”,及時引導孩子改正
  4.及時消除孩子的殘忍行為
  5.懂得感恩,才會成長

  第三大關鍵問題。培養孩子直面挫敗的勇氣
  1.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於正視失敗
  2.培養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視
  3.對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難融入社會
  4.用自信取代自卑
  5.總是責備孩子的失敗,孩子將會變得“無能”
  6.對孩子進行誇獎,但不要過度

  第四大關鍵問題。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1.教會孩子一些安全常識,冷靜應對傷害
  2.依靠父母的孩子,總免不了挨摔
  3.孩子缺乏處世能力,隨時都會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險
  4.過分地保護,就等於“傷害”
  5.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從容面對誘惑

  第五大關鍵問題。讓孩子敢於夢想
  1.有夢想才有創造
  2.不要訓斥孩子的“夢話”
  3.孩子有夢想時,催促他向夢想邁進一步
  4.拒絕孩子問的“為什麼”,就等於剪斷了他思維的翅膀
  5.善待孩子的興趣
  6.善於創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個奔馳的頭腦

  第六大關鍵問題。隨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技巧
  1.懂得社交禮儀的孩子,能夠擁有好人緣
  2.孩子善於談吐,最能弓l起別人的興趣和注意
  3.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4.孩子勇於承認錯誤,則錯誤已經改了一半
  5.合作能力比知識更重要
  6.懂得傾聽的孩子具有人格魅力

  第七大關鍵問題。教會孩子合理使用錢財
  1.孩子越早接觸和學會使用零花錢,長大後就越容易賺到錢
  2.正確處理孩子的壓歲錢
  3.養成儲蓄的習慣,讓孩子終生受益
  4.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
  5.糾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
  第八大關鍵問題。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1.鼓勵孩子主動與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
  2.長期處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感
  3.學會欣賞別人,才會欣賞自己
  4.讓孩子每天發現一個自己的優點
  5.懂得“捨”才會有所“得”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受賞識的7條件》好人脈,是從「裝模作樣」開始的


2011-02-23 天下雜誌 466期 作者:陳竫詒

經理人管理的重點,在於「關係」。七大撇步面面俱到打好關係,讓你的經理人生涯更無往不利。
身為經理人,你都管理些什麼呢?如果你開始扳著手指,一一細數「我管小明、小英和小華……」,那麼你將犯下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所說的兩大誤謬。第一,錯以為要管的只有人;第二,過度簡化管理,錯以為把下頭的人管好就好。實際上,管理的重點不在於「人」,而在「關係」。而管理的難度,不單單只有向下,還包括了管理你的上司、管理你的同事、管理外部關係。還有,很重要的,管理你自己。

第一、管好自己:做好形象管理

不管你是真情還是假意,外在形象是大家與你接觸的第一線,你希望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那就讓自己往那個方向努力吧!

最簡單的作法就是「裝模作樣」,裝久了就變真的了。彼得.杜拉克認為,我們其實一直在裝模作樣,對待父母是一種方式,對待老闆、朋友又是另外一種方式。只是某些時刻,必須要學會有意識地「裝模作樣」。想要顯示你的熱情,可以抬頭挺胸,自然提振你的精神,也提醒了自己展現積極態度;與人握手時,想要強調你的真誠,就多握一會兒;想要營造親民意象,那麼或許可以嘗試幽自己一默,自我解嘲一番。

第二、向上管理:管理你的老闆

與老闆相處是藝術,彼得.杜拉克提供了十個祕訣,幫助你做好向上管理。
1. 自信,不自傲;
2. 尊重,不卑下;
3. 服從,不盲從;
4. 決斷,不越權;
5. 親近,不親密;
6. 多聽,但不等於閉嘴;
7. 不居功;
8. 勇於表現自己,但不可鋒芒畢露;
9. 堅定不移地支援長官;
10. 無私、顧全大局。

第三、向下管理:管理你的部屬

有人認為「顧客就是上帝」,但彼得.杜拉克卻認為,對管理者來說,下屬才是真正的上帝。搭建舞台,讓員工發揮所長、樂在工作,是管理者的職責所在。在此之前,明確定義團隊的工作目標,將有效避免部屬無所適從、揣摩上意所造成的無效率。 賞罰分明則有助於員工正視自身的責任與使命,同時也將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第四、橫向管理:管理你的同事

部門間的合縱連橫,往往是管理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環。但是管理學中有名的「木桶原理」告訴我們,如果把各個關係當作是圈住木桶的木板,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不是最長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一塊。快快補強被你忽略的同儕管理,避免成為木桶的大漏洞。

第五、對外管理:管理外部關係
世界很小,待人要更好,時時結好緣,總會有意想不到的助益。總結這五大關係,其實只要掌握七大原則,就可以讓你從上到下、從內到外,面面俱到地打好關係,工作起來將更為輕鬆愉快。

1. 提供建設性的解決之道:問題大家都會定義,但是想辦法解決吧,這才是老闆、下屬、同事、客戶,人人都需要的方向。

2. 不要加入抱怨遊戲:「這不是我的錯,這是因為誰誰誰怎樣怎樣……,」當你開始加入抱怨的陣營,你也開始樹立起敵人了。

3. 溝通,不分口語、肢體,都是關鍵:人人頭頂都裝著雷達器,你的一舉一動全在觀測範圍中。想要優游於各個關係,想要良好溝通、準確傳達你的意思,言語與行動都是關鍵,不可輕忽。

4. 不要忽視直接關係人:共事遇到了問題,私底下先找直接關係人討論。忽略相關人,直接在會議桌或老闆面前捅他一刀,並不是太聰明的做法,因為你將錯失盟友的信任,沒有同盟,是無法攻下重要山頭的。

5. 信守諾言:環環相扣的工作任務,牽一髮而動全身。信守承諾,使命必達,切忌破壞彼此的信任,成為拖累團隊的老鼠屎。

466期勁爭力
6. 分享:無論是榮耀、利益、功勞還是創意,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只要是好東西,不要忘了分享。這是打好關係、強化信任的強心劑。

7. 給予他人協助,找到自我價值:不論是給予鼓勵、讚美,或者是給予表現的機會與舞台,協助對方找到自我的價值與重要性,彼此的相處建立在愉悅踏實的根基上,關係將更加緊密、融洽。
 別急著端出權威管人,面面俱到的良好關係, 將讓你的經理人生涯更無往不利。

打好關係的7大原則
1.提供建設性的解決之道。
2.不要加入抱怨遊戲。
3.溝通,不分口語、肢體,都是關鍵。
4.不要忽視直接關係人。
5.信守諾言。
6.分享。
7.給予他人協助,找到自我價值。

打好關係必讀
《經理人要做什麼—杜拉克談五維管理》 彼得.杜拉克著,樸實文化出版,2007年12月
《史上最強的24個管理法則:圖解杜拉克的五維管理精髓》 岡本憲宏、師瑞德著,易富文化出版,2009年7月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