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勝益給兒子的一封信

親愛的東杰:


我要為現在的你鼓掌,因為你不僅是一個稱職的好爸爸,更是一個為自己事業打拚的年輕人,有了這樣的人生歷練,讓你真正的「轉大人」了!

在你們小時候,我就訂了王品的「非親條款」,從此你和妹妹徹底與王品「絕緣」,沒有機會進入王品接班。我相信這是你們生命上的一個苦難,但你們會因此而成長茁壯。

記得你在高中時,有一天跑來告訴我要向一位印度人,網購一台美金千元的筆記型電腦,我雖知那可能是個騙局,還是給你台幣五千元去買,果然一個月後仍未收到這台電腦。從此,你了解「犯錯」與「代價」的關係,付出錯誤的代價,才能讓你成長,出社會亦然,大膽嘗試即使錯了也沒關係,這就是讓你從「錯誤」中吸收經驗的好機會。

現在的你,正為自己事業而打拚,靠自己的力量去闖蕩,雖然會有困難,但「有多少壓力,就有多少潛力」,我相信你定能達成目標。老爸以人生經驗告訴你,也期望你走的更順遂。

人生最高境界是「三業一體」,就是「職業、事業和志業」三者結合起來,這樣人生才會幸福。創業是急不來,記得一句話:「成功不是第一個出發的,而是最後一個倒下的」。為「永遠的事業」打拚,先站穩腳步,你才有機會出線!

在工作態度上,要有「說多少,做多少」的能耐,不僅要「會說」,也要「會做」。我看過許多眼高手低的年輕人,把自己經歷說得天花亂墜,但又舉不出一個像樣的代表作。在職場上,表達能力要強,但不能吹牛,有務實的工作態度,才能獲得別人信任。

「人緣」勝過「人脈」,要累積「人緣」,而不去算計「人脈」。朋友交往最重要的是「人緣」,不要動不動就講「人脈」,因為人脈只是「過水式」的情誼,為人現實絕對是你前途的殺手。記住,事業與人生最重要的基礎就是人緣,而有情有義的人,才會有人緣,才能得人助。

在生活方式上,要輕物質、重情義,要過庶民的日子,不過貴族的生活,才不會離人群愈來愈遠。想到幾年前去美國參加你的公證結婚,看到你們夫妻倆為了省錢,熬夜自己做婚禮捧花,有這樣樸實的精神令人高興,但要適度投資在人緣上,在創業路上才能走的平順。

此外,學習成功者的精神,而不是模仿他們品酒、跑趴、交際應酬的虛榮態度。在台灣,不需要這樣交際應酬,也能做好一個事業。看到一位成功者,應該去發現他成功前的努力過程,而不是只看到成功後的行為。

你在大學畢業後,決定回台自行創業,勇氣和膽識令我欣慰,但我還是鼓勵你讀到博士,因為知識會增加一個人的判斷能力。像我差點成為王品集團中常會裡,學歷最低的一人,這讓我決定回台大EMBA念書。我鼓勵同仁們終身學習,希望未來王品同仁大學畢業者可以達到九成,讓餐飲業水準和專業更提升。

我不在乎你打底期有多長,但不要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那會受人鄙視。現在的你,絕對比我創業時,背負1億六千萬負債更幸運,因此鼓勵你要超越我,勇敢的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創業之路是艱苦而具挑戰性,成果卻是甜美而榮耀的,我相信你一定做的到。

老爸無法給你鉅額的財富,卻能給你無價的經驗,聰明的你一定能體會!

爸爸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蘭:給年輕人生命的理想

2009-11-18 天下雜誌 435期 作者:洪蘭

現在生命教育最迫切要做的是給年輕人生命的理想。人生的目的在於實現心中的理想,若是心中無理想,人生自然無目的

很多人不了解生命教育是什麼,甚至問,以前都沒有,為什麼現在要做、質疑它的必要性。其實生命教育很早就有,而且一直有在做,只是不叫這個名字而已。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珍惜——珍惜光陰、珍惜資源、珍惜生命。中國人講究勤儉,勤儉就是珍惜、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禮運大同篇〉的每一句話都是生命教育的精神。

在工業革命之前,物力艱難,人珍惜一絲一縷,天不亮就起來,做到天黑為止。當一個人勤奮做事時,心中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就會珍惜生命,因為透過勤儉苦讀可以改善生活。這是為什麼中國刑律對考場舞弊罰的很重,甚至腰斬,那是僅次於凌遲的刑罰,因為科舉是窮人翻身唯一的途徑,必須要公平。統治者知道只要老百姓心中有希望,再苦的生活也過得下去,一個人若珍惜自己的生命就不會造反。中國有「皓首童生」這句話,考了一輩子,頭髮都白了還是童生,但是仍然再去考,因為只要不死,中舉的希望還在。

不能吃苦 哪來毅力

但是現在不同了,機器代替了人力,節省了時間,充裕了物質,照說人應該更加努力去求心智的長進,但是人都是好逸惡勞的,俗語說「要飯三年,知縣不幹」,不勞動,體力就衰退,而毅力來自體力,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勞其筋骨才有體力去苦其心志,人生最悲哀的事莫過於壯志未酬身先死,自古英雄只怕病來磨,人一病,再大的壯志也都付諸東流。

所以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說「二十歲以前雅典的公民只要音樂和體育的教育就夠了。」體力和毅力是一體兩面。毅力其實是成功的首要條件,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人,但一定是鍥而不捨、最有毅力的人。現在孩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體力不行,不能吃苦,哪來的毅力呢?

最糟的是現代人不需為衣食忙碌後,就不知該如何打發時間,產生「殺時間」(kill time)的現象。年輕時,時間是殺不完的,因為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今天去了,明天又來了,等到發現萬事皆蹉跎時,已經來不及了,因為人生不能逆轉。這是生命教育要從小做起的原因之一,等黃土埋一半才醒悟時,就來不及了。

在物質充裕時,人不再惜物,用過即丟,人對只用一次的東西是不會好好去做它,就失去了敬業的精神。這個不珍惜物力、不敬業的習慣養成後,對生命的價值也改變了,活不順利就自殺,重新再來過。

從實做中求體驗

早期的人對自己都有一番期許,例如早早念完書,出來就業可以幫忙家計,減輕父母負擔;快快長大可以念書報國。現在的孩子不但對國家認同薄弱,對自己家庭,甚至對自己的認同都不見了。六○年代在保釣時的留學生,大家遊行呼喊「國土可以征服,不可以斷送,人民可以殺戮,不可以低頭」,當孩子壯志凌雲時,他怎麼會輕生?韓信可以忍跨下之辱,因為他心中有帝王之志。

現在生命教育最迫切要做的是給年輕人生命的理想。人生的目的在於實現心中的理想,若是心中無理想,人生自然無目的,醉生夢死當然就成為生活的態度了。要實踐生命教育必須從實做中去求體驗,沒有體驗不會有感動,沒有感動就不會有學習。學習最有效的方式是情緒與動機,我們從老鼠的實驗上看到主動與被動雖只是一念之差(一個是自己想做;一個是自己不想做,被逼著做),但是在神經連接的密度上就有顯著的差異。生命教育很抽象,不易說教,必須靠實做去體驗,因為經驗會促使神經連接,神經連接會形成迴路,變成他的思想。

我曾經帶我的兒子去麻瘋村服務,當他看到那裡的小朋友鉛筆用到只剩一寸還用樹枝綁著在用時,就深悔自己過去的浪費。心中有感動就開始惜物了。這個改變是發自他內心,是主動,跟因父母、師長的嘮叨而不得不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他在這次志工服務中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為理念相同,一直保持聯繫,成為人生路上的好伙伴。
許多人都對「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嗤之以鼻,其實這句話就是生命教育的外顯,有能力服務別人,表示我們比別人強,這帶給我們信心;能夠付出,表示我們比別人多,這帶給我們滿意,一個人對自己有信心、很滿意,他就快樂了。古人說「施比受更有福」,就是這個道理。

生命教育的推行不難,從每學期志工服務開始做起,一旦做過志工,很多人一生都是志工,不但他自己生活充實了,我們的社會也變美好了。(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嘮叨的五大危害

1、父母的嘮叨,會使家長失去傾聽。
在許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現,不全是錯誤。如果家長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而是自己不停的說,那孩子那怕有滿腹的話,在這種情況下也說不出來。

2、父母的嘮叨,屬於一種看不起人的、不尊重他人的交流方式。
一般情況下,給孩子適當的提醒是有必要的,可父母的無休止的嘮叨,就等於變相的單方面指責,絲毫沒有尊重和認同的意味。

3、父母的嘮叨,會使親子溝通出現斷裂,孩子失去對家的眷戀。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嘮叨不僅傷害親子關係,也使父母的焦慮和壓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如果家長還像小時候那樣管教孩子,只能加深親子關係的裂痕。

4、父母的嘮叨,會使孩子產生不自信。
嘮叨,某種程度上是家長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表現,長此以往,父母的負面情緒就傳遞給孩子,他們會承受巨大心理壓力,嚴重的會使孩子產生不自信。

5、過度的嘮叨,使孩子感覺到被控制。
父母的絮叨,明顯表現出佔據了強勢地位,孩子就算想說也沒有招架之功,更別說有反抗了。孩子由於力量原因,可能暫時不會爆發,等到青春期來臨,問題就會棘手。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個「好情緒」孩子的三種方式
增進自我覺察、調適情緒的技巧,不但有益於孩子交友和行為合宜,更能培養同理心和挫折耐受力,不會變成假面超人。
文/朱念文
康健 第043期 2002/06/01 出刊

回想小兒子出生後,五歲老大的反應:「我才知道小孩子也會嫉妒,」從事金融業的潘曉梅笑說。有天她聽到嬰兒哇哇大哭,衝到房間一看,小baby腿上被捏了一大塊瘀青,老大一臉無辜杵在旁邊。 
 潘曉梅氣得差點動手打人,老大也嚇得哭了,聽著兩個兒子的哭聲,潘曉梅才驚覺自己疏忽孩子的感受。老大只是氣弟弟可以有禮物,大家搶著抱,並不是真的想傷害弟弟。
 學齡階段孩子的自我覺察能力逐漸增加,也能透過別人的反應,判斷自己行為是否合宜。由於生活圈擴大, 許多陌生情境產生的困窘、嫉妒、羨慕、寂寞、罪惡感等情緒,常會使孩子不知所措。
 入學之後,孩子在團體裡會被期待更高的自我控制和合作能力,學習分享、解決衝突;體會別人的感受和期待。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認為,這正是培養孩子分辨和調節情緒技巧的最佳時機。
 高特曼的追蹤研究發現,如果父母能適當疏導孩子情緒,將有助於孩子行為合宜,懂得自我鎮靜,集中注意力,更有助於人際關係和課業表現。

別怕鬧情緒

 在我們的文化裡,情緒似乎常被貼上負面標籤,打入冷宮。台北榮總精神部臨床心理師呂俐安指出,父母較在意的仍是智力(IQ)表現,不太重視調節情緒的能力,多等到孩子出現自我中心、難搞、挫折耐受力不足等困擾時,才來求助。
 有的孩子功課不好,最大的問題是出在人際關係弱,父母卻以為是孩子上課不專心。
 令人擔憂的是,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小時候情緒被忽略也照樣長大,殊不知大環境已經改變,孩子必須面對更多的刺激和挑戰,圍堵、放任情緒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問題。
 培養情緒智力(EQ),不是要「消滅」孩子的負面情緒,而是要幫助他覺察、區辨自己及其他人的感受,學習運用這些訊息做出適當反應。
 因此孩子鬧情緒時,父母要做的不是跟著發脾氣或只是制止孩子,而須處理鬧情緒的原因,避免同樣的模式一再上演。
 例如手足嫉妒,孩子偷打弟弟、弄壞東西,如果父母光生氣處罰,孩子反而更認為自己不被愛、不受重視。
 較好的處理方式是先帶開孩子,讓他平靜下來。讓他了解自己為什麼吃醋:「你是不是因為媽媽抱弟弟沒抱你,所以不高興?以後如果你有這種感覺可以跟媽媽講,媽媽會很謝謝你提醒我。」當孩子知道情緒可以更適當、有效地表達,就不會故意犯規想引起注意。
 但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是任孩子予取予求。
 心理師呂俐安指出,有些父母太保護孩子,往往反應過度,如孩子跌倒了哭一下就急著安撫:「好痛好痛哦,都是地板不對害你滑倒。」孩子誤認自己的生活不該有不愉快,導致挫折耐受力低落,事情不順心就鬧情緒,難以適應家庭以外的人際互動。
 即使孩子的情緒如山洪爆發,父母也不能兵敗如山倒,忘記先前的約束。明確告訴孩子,他必須遵守已訂下的行為規範,學習尊重自己和別人,你不會因為他鬧情緒答應他的要求。

以情養性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感性的情緒和理性的認知能力同樣重要,如果孩子常被情緒卡住,勢必影響其人格發展。若能使情緒透過合理有效的方式紓解,避免能量耗損在衝突、壓抑情感上,孩子將更容易專注發展其他潛能。
 以下方式可協助家長更有效輔導孩子的情緒,成為他一生受用的資源。
◆坦誠表現你的感受
 在孩子前表現你的情緒,並和他討論是很重要的,例如「媽媽明天開會要上台報告,我覺得很緊張,我想要去外面走走。」
 有情緒是人之常情,不要害怕在孩子前面表現出來,不管是正面或負面,孩子都能透過這些體驗累積更多同理心,有助於他面對更多元的人際關係。
 人非聖賢,孩子如果做出讓你氣炸的事,要你心如止水不可能也不健康。但如果你真的怒不可遏,無法思考,最好暫時離開現場,告訴孩子等你比較平靜時再回來處理。
◆注意孩子的細微情緒
 不要等到孩子大吵大鬧才處理,留意低強度的情緒並給予回應,例如沮喪或憂慮。幫助孩子分辨和經歷這些情緒,讓他知道你深切關心他的生活。
◆理解和接納
 讓孩子知道你確實收到了他的情緒訊息。也許你想藉著忽略、否定安撫他,孩子卻會懷疑自己的反應是錯的,甚至不願意再告訴你。
◆解釋負面情緒並非異常
 讓孩子知道他不會因生氣、嫉妒、貪心的感受被譴責,但你要處理他不適當的行為。可以說:「我知道,小華不跟你玩讓你覺得寂寞,傷心。」接著再解釋:「但是你說他的壞話並不能解決難過,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建立情緒字彙
 準備不同種類的情緒字彙包括挫折、罪惡感、忽略等,幫助孩子把一些無以名狀、害怕的感覺,轉換成明確的概念,讓他知道這只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孩子若學會以語言清晰表達感受,將有助於溝通和自我對話。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協助孩子釐清情緒的來源,鼓勵他找出可行的處理方式。如除了「感覺很差」之外,他還知道自己是因為姊姊不陪他玩所以寂寞,可以跟他討論解決之道:打電話請朋友到家裡玩?還是拜訪附近鄰居?有了經驗,下次他覺得寂寞時,也許就可以自己處理而不需要你的幫忙。

情緒遊戲

 透過親子活動辨認、紓解情緒,可能比說道理更受歡迎。

◆親子共讀
 不管孩子多大,共讀書籍都是認識情緒的好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討論情緒的語彙,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及憂傷,更能夠讓父母談論一些他們難以啟齒的主題,如死亡、戰爭等。
 目前台灣已出版不少適合共讀的繪本,父母可依據孩子的需求和年齡選擇。
◆假裝遊戲
 小朋友常喜歡以幻想解決困擾,宣洩日常的壓力。假裝遊戲有助於孩子探究被壓抑的情感,並讓父母有機會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憂慮,適時加以疏導。可以在孩子玩扮家家時觀察,或扮演另一個和孩子互動的角色。沒有哪一種劇本是正確的,容許孩子表現真正的情感。
◆找情緒
 親子一起外出購物或到公共場合時,請你的孩子找出不同的情緒表情。誰看起來很愉快?誰一臉無聊?有很害羞或很緊張的人嗎?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後宮甄環告訴我的事 ]

成大事必備9種能力、9種手段、9種心態

一:沉穩

(1)不要隨便顯露你的情緒。

(2)不要逢人就訴說你的困難和遭遇。

(3)在徵詢別人的意見之前,自己先思考,但不要先講。

(4)不要一有機會就嘮叨你的不滿。

(5)重要的決定儘量有別人商量,最好隔一天再發佈。

(6)講話不要有任何的慌張,走路也是。

二:細心

(1)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常思考它們的因果關係。

(2)對做不到位的執行問題,要發掘它們的根本癥結。

(3)對習以為常的做事方法,要有改進或優化的建議。

(4)做什麼事情都要養成有條不紊和井然有序的習慣。

(5)經常去找幾個別人看不出來的毛病或弊端。

(6)自己要隨時隨地對有所不足的地方補位。

三:膽識

(1)不要常用缺乏自信的詞句

(2)不要常常反悔,輕易推翻已經決定的事。

(3)在眾人爭執不休時,不要沒有主見。

(4)整體氛圍低落時,你要樂觀、陽光。

(5)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因為有人在看著你。

(6)事情不順的時候,歇口氣,重新尋找突破口,就結束也要乾淨俐落。

四:大度

(1)不要刻意把有可能是夥伴的人變成對手。

(2)對別人的小過失、小錯誤不要斤斤計較。

(3)在金錢上要大方,學習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4)不要有權力的傲慢和知識的偏見。

(5)任何成果和成就都應和別人分享。

(6)必須有人犧牲或奉獻的時候,自己走在前面。

五:誠信

(1)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說,說了就努力做到。

(2)虛的口號或標語不要常掛嘴上。

(3)針對客戶提出的“不誠信"問題,拿出改善的方法。

(4)停止一切“不道德"的手段。

(5)耍弄小聰明,要不得!

(6)計算一下產品或服務的誠信代價,那就是品牌成本。

六:擔當

(1)檢討任何過失的時候,先從自身或自己人開始反省。

(2)事項結束後,先審查過錯,再列述功勞。

(3)認錯從上級開始,表功從下級啟動

(4)著手一個計畫,先將權責界定清楚,而且分配得當。

(5)對“怕事"的人或組織要挑明瞭說。

(6)因為勇於承擔責任所造成的損失,公司應該承擔

成大事的九種手段:

1、敢於決斷--克服猶豫不定的習性

很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敢於決斷的手段,總是左顧右盼、思前想後,從而錯失成功的最佳時機。成大事者在看到事情的成功可能性到來時,敢於做出重大決斷,因此取得先機。

2、挑戰弱點--徹底改變自己的缺陷

人人都有弱點,不能成大事者總是固守自己的弱點,一生都不會發生重大轉變;能成大事者總是善於從自己的弱點上開刀,去把自己變成一個能力超強的人。一個連自己的缺陷都不能糾正的人,只能是失敗者!

3、突破困境--從失敗中撮成功的資本

人生總要面臨各種困境的挑戰,甚至可以說困境就是“鬼門關”。一般人會在困境面前渾身發抖,而成大事者則能把困境變為成功的有力跳板。

4、抓住機遇--善於選擇、善於創造

機遇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有些人浪費機遇輕而易舉,所以一個個有巨大潛力的機遇都悄然溜跑,成大事都是絕對不允許溜走,並且能縱身撲向機遇。

5、發揮強項--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一個能力極弱的人肯定難以打開人生局面,他必定是人生舞臺上重量級選手的犧牲品;成大事者關於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充分施展才智,一步一步地拓寬成功之路。

6、調整心態--切忌讓情緒傷害自己

心態消極的人,無論如何都挑不起生活和重擔,因為他們無法直面一個個人生挫折,成大事者則關於高速心態,即使在毫無希望時,也能看到一線成功的亮光。

7、立即行動--只說不做,徒勞無益

一次行動勝過百遍心想。有些人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所以看不到更為實際現實的事情在他身上發生;成大事者是每天都靠行動來落實自己的人生計畫的。

8、善於交往--巧妙利用人力資源

一個人不懂得交往,必然會推動人際關係的力量。成大事者的特點之一是:善於靠借力、借熱去營造成功的局勢,從而能把一件件難以辦成的事辦成,實現自己人生的規劃。

9、重新規劃--站到更高的起點上

人生是一個過程,成功也是一個過程。你如果滿足于小成功,就會推動大成功。成大事者懂得從小到大的艱辛過程,所以在實現了一個個小成功之後,能繼續拆開下一個人生的“密封袋”。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胖不是吃多、而是吃錯!「全球十大垃圾食物」大公開

文/韓柏檉(排毒專家、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
2012/07天下雜誌出版《排毒舒食盛宴》

最近有件事情給了我很大的震撼。

打開電視,新聞節目報導的是劇場大師李國修、主持人賀一航等名人罹患大腸癌,甚至連十歲小孩也難逃大腸癌魔掌;但一轉台,照例又是大吃大喝的美食、烹調節目,教人用高溫油炸烹煮膏粱厚味,或是夜市裡人聲鼎沸吃著炸薯條、鹽酥雞……。

我思考著,為何愈來愈多人會得到大腸癌?是不是吃了太多不該吃的東西,而且無法完全排出,造成身體堵塞累積的廢物太多,塞爆了各種器官?爆肝、爆腸、爆心,如果大家還是要這樣吃下去,那就得想辦法保持身體的進出平衡,不要讓壞的東西留在身體裡面太久。

健康之鑰,在進與出(In and Out)間的平衡。

談到健康,一般人常會用科學或學術的字眼去看,事實上,我們可以用很簡單的邏輯來想這件事。想想看,在我們的生活中,外在有形、無形的物質是怎麼進來身體的、到哪個器官去了、進來了多少、是好的還是壞的,經過體內的吸收、消化和儲存後,排出去了多少?還是有部分被阻塞卡住了?

進和出如同天平兩端,只要平衡就能得到健康。若是進的太多、出去的不夠,就會這裡痛那裡酸,引發慢性病,例如肥胖或新陳代謝疾病;好的東西進來不夠,身體的基本需求會不足;若壞東西出不去,更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疾病如癌症等。

進,選擇對身體有用的東西

進,簡單來說,就是要「為我所用」、對身體有用的東西,包括以下7種來源:

一、陽光

很多人一聽到陽光就很害怕,怕紫外線傷害,但身體不能沒有陽光照射,每個人都要適量曬太陽才健康,因為陽光可以在體內轉換成所需要的維生素D和D3,建議每天至少花20~30分鐘在陽光下走走。春、夏、秋季陽光較強烈,可以選擇清晨或接近傍晚再出去,這時也不必顧慮要戴帽子、擦防曬油,自在地去曬曬太陽吧!因為這是天地給我們最好的能量。

二、空氣

人不能一分一秒沒有呼吸,如果空氣是新鮮乾淨、充滿氧氣的,大口深深吸入,就能產生活化、正向的力量。

現在的環境裡髒空氣多,譬如汽機車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手煙、臭氧、揮發性有機物 例如 甲醛 甲苯等,室、內外都充滿對人體有害的空氣污染物。

三、水

清新、乾淨的水可以增加細胞代謝效率,達到排毒功能,水裡面還有人體所需要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不乾淨或污染的水含有重金屬、農藥等各種污染物質;現代的飲料更令人不放心,過多的色素、糖分和不明的人工添加物,認真思考,這些真的是我們身體所需要的嗎?

四、食物

民以食為天,我們每天要吃三餐。乾淨無毒的食物提供了礦物質、維他命、胺基酸和六大類營養素如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可以滋養身體細胞。天然、無毒的全食物是最受體內細胞歡迎的,吸收之後能量就會大大增加。

但如今的食物太可怕了,人工添加物、防腐劑和各種毒素,隨著三餐進入我們身體,每當看見小朋友喝著奶茶、吃漢堡、鹽酥雞、飲料、冰淇淋、燒烤、蜜餞等五顏六色的食物,我都很憂心,因為這些都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的垃圾食物(見下頁),而這竟然就是我們每天用來餵養自己和下一代的「食物」。

WHO公佈全球十大垃圾食物

1. 油炸類食品
2. 醃製類食品
3. 加工類肉食品(肉乾、肉鬆、香腸、火腿等)
4. 餅乾類食品(不包括低溫烘烤和全麥餅乾)
5. 汽水可樂類飲料
6. 方便類食品(主要指方便麵和膨化食品)
7. 罐頭類食品(包括魚肉類和水果類)
8. 話梅蜜餞果脯類食品
9. 冷凍甜品類食品(冰淇淋、冰棒、雪糕等)
10. 燒烤類食品。

五、觸摸品

清潔用品、清潔劑、化妝品、保養品等,我們天天接觸的日常用品中,也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毒物,例如塑化劑。

思想和情緒:進出之間很重要的一部份,是要包含靈性的考量。大腦和念頭隨時在啟動,如果是正向、善念的,呈現出來的便是喜樂、放鬆、自在和壓力較小的身心狀態,細胞也會變得圓潤。

思想和情緒影響到身體,而且正、負面情緒影響相距甚大。我幾乎不看電視和報紙,就是因為不想受到負面情緒影響。打個比方,就像你現在正在看這本書,覺得心有戚戚焉、覺得很棒,也想來試試看這樣做,這就是個正向的反應;但如果你躺在沙發上在看政論節目,或是打打殺殺的影片,負面情緒多,細胞會快樂、會正常嗎?最後連內分泌也會跟著紊亂。

當下你無法扭轉負面情緒貪、 瞋、痴、慢、疑、怒、哀、悲、怨時,細胞也會跟著轉不過來而扭曲變形,因此,一定要趁早學習如何擺脫負向情緒。

六、氣

有人說,氣是科學嗎?這太玄了吧!其實一點也不玄。我們常聽到人家說某某人練氣功所以氣很強、這個地方氣場很強等,都是有原因的。

在好的環境裡,氣場很強,會令人覺得舒服;相反地,憂慮吵雜、混沌不明的地方,如地下舞廳、KTV或充滿暴力、怨念的環境,就會出現不好的氣場,對身體有負面影響,細胞也會扭曲變形。

如同先人文天祥提到:「養天地正氣」,我們要多讓正面的氣進到身體裡面,才可以提高精、氣、神,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態。

至於這些外在的物質是經由哪些途徑進入身體?第一是從嘴巴吃進來、喝進來的,就是所謂的病從口入。第二是從鼻子吸進來的,第三是從皮膚接觸吸收的,皮膚是人體吸收面積最大的器官。

出,維持身體自淨能力

人有乾淨自己身體的自淨能力,像是水庫、河川,接受了外界污穢、骯髒的東西,只要量不是太大,經過一段時間就能恢復潔淨,身體也是一樣,髒東西太多,嚴重堵塞,之後就會喪失自淨能力,自淨能力也和身體自癒力有關。

如何將身體不要的毒素排出?可以從肺臟(吐氣)、腎臟(排尿)、淋巴系統、皮膚(排汗)、肝臟(膽汁)、胃(嘔吐)到大腸(排便)排出,也可以藉由哭和笑,發洩轉換不好的情緒和念頭。

以下7個字,可以用來簡單說明身體「出」的方法與流程:

清:清理、清掃和清潔身體內部,也包括清心,要下定決心,做出正確決定去執行,才能真正達到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清除新近產生的毒素。

通:如何通氣血。身體多數的營養和排泄都要靠血液循環,現代人經常「氣滯血瘀」,這是造成一切疾病的根源。

調:調整身體的酸鹼質。血液酸鹼值在7.35~7.45是最好的狀態,但現代人體偏酸,容易造成血管阻塞,所以要藉由調整體質、作息和飲食來恢復身體的正常狀態,譬如少吃會讓身體變酸性食物如白糖、白鹽和肉類等精緻食品。

消:如何把進入身體的東西,100%消化吸收為身體所用。其他像是留滯在身體的水分、水腫,要用利水、 利尿的食物如黑豆、小米或薏仁,排出身體多餘水分。

解:加強身體的解毒功能,活化肝臟與膽細胞,讓它發揮最好的解毒能力,讓多數的毒素能夠轉化為無毒或毒性較小的物質。

排:把身體多餘的熱量、脂肪和囤積的毒物經由肝、肺 、腎 、大腸與皮膚排出。

補:身體經過以上程序,做了很多功、花了很多能量,這時可讓它恢復元氣,像是拉肚子或病後有點虛,需要吃點稀飯補氣,或是吃點紅棗桂圓薑茶補血或四神湯補脾胃。

靜坐、運動或氣功,也是一種補充能量的方法。

現代人最常見狀況:壞的進來多,出去少

以進出的流程來看,一般人通常會碰上以下四種狀況:

一是進來身體的東西很好、很多而且適合,壞的出去也很多,這種狀況很好,給它按個讚,是綠燈。

二是好的進來多,壞的出去少,表示有壞的在體內,需要擔心,是黃燈。

三是壞的進來多,出去的多,還是會有疑慮,擔心營養不夠、不均衡,是黃燈。

四是壞的進來多、出去少,這是最令人擔心的大紅燈狀況。

依我看現在大部分的人是屬於第四種狀況,生活模式是壞的東西進來的多,思想 情緒又負面,排出去又不定時、不定量,而且頻率、次數和量都不足,也就是排不乾淨。最近我幫高中生的醫學營上課,我問他們有沒有每天排便,一半以上的人舉手說沒有。你看這些人是不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我說我一天排便三次,他們都很驚訝。

但進出不平衡會對人造成什麼影響?會讓人變醜、變老、氣滯血瘀、酸痛麻腫,明顯出現的症狀是老化、三高、痛風、新陳代謝症候群、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這些問題主要在壞東西太多排不出去,影響荷爾蒙分泌減少,讓細胞和器官快速老化。

再來是體內自由基太多,一直攻擊正常細胞,讓基因(DNA)產生變異,代謝系統無法正常運作。氣滯血瘀就是自由基和老化所造成的負面結果之一。

而為什麼壞的東西會進到體內?一個字,貪。貪吃、貪美味、貪便宜………就是貪婪, 有個笑話說,台灣有三寶:勞保、健保、還有199吃到飽,現代人被刺激消費,經常到大賣場買過多過量的食品,這些被外在環境誘發的貪念,一味追逐卻沒去想到後果,最後傷害的還是自己的身體。

先認錯才有機會去改變

因應之道是,一定要認錯、要感恩、要改變、要行動、要持久。

這裡包括身心靈三個層面,要有自覺現有生活方式是錯誤的,先認錯才有可能去改變。比如我在看完這本書後,我要開始改變,開始去思考有沒有對不起我的家人、我是不是一直讓孩子去吃速食,是不是要改變烹調的方式、改變個性等。

再來是感恩,要心存感謝,感謝有機會讓我們覺悟和所有幫我們更健康的人。還要下定決心改變,行動是真正的落實,讓知識變行動,讓個人和家人有更好的改善。

接下來是持之以恆,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具體的去執行七少八多,這是基本概念。

七少:少油、少鹽、少糖、少加工、少外食、少魚肉、少便宜

八多:多天然、多蔬果、多穀豆、多喝水、多運動、多大笑、多感恩、多祈禱。

那壞的出去太少,有什麼因應之道嗎?

現代人太急太忙,熬夜、壓力大、不動、不喝水、不上大號,犯了排毒的大忌。腸胃道系統負責身體70~80%的廢物排洩,而如今卻堆滿垃圾、廢物、毒素,便秘的問題一大堆,更嚴重的是,腸道中累積高糖、高脂、高蛋白,時間一久會造成酸性腐敗便,使體內氧氣大量減少,厭氧壞細胞增加,形成危害各種器官的蛋白胺。所以,最好每天飲食要吃多纖維、多喝水、多運動、多排汗,有便意就上大號;生活步調放慢,不急不怒,一方面消化吸收正常,另一方面則順利將廢物毒素等排出。

進出之間,心中要先有盤算

面對進出之間,自己心中要有盤算,要走在中道上:好的有多少、壞的有多少、新的有多少,舊的有多少;進的多,還是少;是要還是不要,是取還是捨,都要掌握拿捏分寸。

對於進,不妨先考慮「先減再加」謹慎原則,不要急著進,先想辦法讓東西出去,減少身體負擔,再慢慢增加好的東西,可以避免加的太快身體無法負荷。

對於壞的,則要有斷、捨、離的想法。斷了這念頭,讓它沒機會進入身體。捨,原來愛吃冰淇淋、垃圾食物,經過了解、反省,能夠捨去不吃。離,離開不適合的、會讓人生病的環境和習慣,給自己的身體重新開始的機會。

我要鼓勵大家回歸到沒有食品加工的飲食習慣,純天然、沒有化學添加的食物,就不會有許多文明病發生。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大步驟 養成好習慣

撰文者:邱佩柔  商業周刊 第1243期2011-09-19

《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曾說,一個新習慣可給我們陌生的驚喜。跟著本文五個步驟,你也能為自己製造新驚喜。
假設樹上棲息著五隻鳥,現在,其中的三隻打算飛走。請問還剩下幾隻?

答案是,還剩五隻!

想要變成飛上青天的鳥兒,卻總覺得少了一雙好翅膀;想要建立好習慣,卻總抓不到竅門,陷入「三天曬網,兩天打魚」的窘境嗎?

「大家以為要養成(習慣),要靠意志力,但其實意志力只是其中一種力量。」國內習慣心理學權威、台大心理系教授柯永河,為大家點破迷思。

事實上,許多人將無法成功培養好習慣的原因,歸咎於毅力不如人,反而會產生消沉的負面情緒,打擊到自己信心,對好習慣養成造成更大阻力。

其實,所謂習慣,只是「刺激」跟「反應」間「穩定的關係」。

現在,就在心中默想一個希望建立的好習慣,跟著下面的五大步驟,你也能夠讓習慣成為你的好朋友!

第一步:幫習慣打分數
淨好處分數越高,動機也越強

第一步,請先為這個習慣帶來的好處與壞處打分數!

這個習慣對你來說,到底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實際打分數,可以幫助你釐清建立這個習慣對你的影響程度,換句話說,是讓「刺激更強也更明確」。

自己設定一個量表,一到五,一到十,都沒關係,重點是要實際量化比較。將好處的得分,扣掉壞處的得分,就可以達到一個「淨好處」的分數。

在心理治療已有超過四十年臨床經驗的柯永河,近年在台灣大學開設了「習慣之培養與改變」課程,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一百二十位學生選修過這門課,每個人對於自己目標的平均達成率達七成。若是以一般心理學角度,每十次只要有六次達成,就是一種穩定習慣的標準看來,成功率可說是百分之百!

而幫習慣打分數,是每個學生一開始必做的功課。

第二步:幫習慣下定義
定義越清楚,執行機率就越高

第二步,請具體定義出你想培養的好習慣的行為內容。

以減重這個目標來說,是減五公斤,還是十公斤?若要減五公斤,那麼所要搭配的行為,是早餐中餐都吃飽,但晚餐不吃,還是三餐都均衡的只吃七分飽?

定義越清楚,代表要做的「反應」越清楚,減少你去「想」該怎麼做的力氣;換句話說,可以降低你做出這個反應的難度,連帶的,反應的出現頻率,自然會增加。

第三步:把目標分階段
拆成小步驟,達成率增三五%

第三步,請替目標分階段。

心理學研究證實,當人離目標越接近的時候,力量特別強;離開的越遠,力量越弱。因此,當把目標變成數個階段的小目標時,才會產生「再努力一下,就快要達到了」的動力。

也曾有實證研究指出,只要將一個大目標拆解成幾個小步驟,最後達成機率就會增加三五%。

因此,如果你想要減重十公斤,請不要設定一個月要減十公斤的計畫,也不要只設定一個一年減十公斤的計畫。前者,像天上飛的小鳥,怎麼抓也抓不到,後者則太過遙遠,也沒有實踐的動力。

比較好的方式,是設定一個月減一公斤,最終目標是一年減十二公斤的計畫,不但讓自己感覺更接近目標,有助於「讓刺激更強烈」,同時短期目標也更容易時時自我評估。

第四步:訂定獎懲方法
對賞罰反應越強,行動力越強

第四步,要使用適當的獎賞或懲罰。其實,所謂的獎賞或懲罰,都是一種「刺激」。每個人對於相同的刺激物,產生的反應強度並不會一樣,你可以評估自己的喜好,為自己選擇適合的方式。

身兼暢銷書作家、律師、耶魯管理學院教授數種身分的知名學者艾瑞斯(Ian Ayres),就是用罰錢做為懲罰,最後成功減重的例子。

艾瑞斯原本計畫每週減重一磅(一磅等於○.四五四公斤),直到減掉二十磅才停止。並與自己的好朋友,也是耶魯經濟學家卡蘭(Dean Karlan)約定,若每週目標沒有達成,則卡蘭就可以從他身上拿走五百美元。

最後的結果是,艾瑞斯減重了二十五磅,半毛錢都沒有被罰。

除此之外,艾瑞斯也曾經以雇用嘮叨者(nagger)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培養游泳、拉單槓、多讀書、多寫作、多運動等五個目標習慣。

艾瑞斯必須每天在Google文件中記錄自己的進度,而這位嘮叨者也會每天登入Google文件,看他是否有按計畫進行。若沒有,先寄郵件提醒,再打電話勸誡,最後則登門拜訪。

結果,這名嘮叨者一年內只寄了五到六次郵件給艾瑞斯,從來沒打過電話或真的登門拜訪,而五個目標全都成功達到。

借助團體的力量,則在有效獎勵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柯永河在台大開設的課程,就將三十人的課堂,分成兩組,每組十五人。針對自己所定下的好習慣目標,每個人都要在團體裡宣誓、簽名。

「宣誓有它的力量,」柯永河用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俗語,形容宣誓這個動作,對人們產生的心理影響。因為「大家都聽到了,看看你能不能做得到,」所以自己「也不好意思不做」。

除了課堂上的夥伴,柯永河也鼓勵同學們向朋友或家人做出改變宣言。這樣的做法,除了營造出有利於習慣養成的環境,也能夠讓想改變的人,獲得支持性鼓勵或提醒。

第五步:記下詳細紀錄
畫曲線方式,最能看出進退步

第五步,要做詳細的紀錄,以便事後自我評估。心理學研究顯示,自己記錄的成果,自己看了最有用,尤其用畫曲線的方式呈現。

當評估做得仔細,就知道今天比昨天有哪些進步,除了知道目前成果如何,也是一種訊息回饋性的獎勵。

最後,在培養習慣過程中,若短暫的覺得做不好,也不要洩氣,反而要鼓勵自己,按照原來計畫做下去。

埋首習慣領域超過四十年,柯永河也從實務中發現,並非有意志力的人中途都不會失敗,但只要不陷入「完蛋了,我是不是意志力不強,怎麼也辦不到」的心態,持續執行下去,慢慢的,成果都會看到。

【延伸閱讀】定目標,男性易誇大、女性易健忘

出版過《怪咖心理學》等暢銷書、超過兩百萬人曾參與其心理學實驗的英國知名心理學教授韋斯曼(Richard Wiseman),在○七年曾以「達成新年新希望」為實驗主題,邀請三千人,一起試著達成包含減重、運動、戒菸、少喝酒等新希望。

結果發現,男性和女性適合的「新希望達成輔助方案」,大大不同!

男性較適合的方式是:

一、先設定簡單的目標!

男性容易因為「大男人氣概」,而設定過度不實際的目標,因此強迫自己設定簡單目標,一步步來,反而能增加達成目標的機率。例如,本週要完成履歷表更新,下週開始,每週要丟出一份履歷!

二、胡蘿蔔比棒子更好!

專注在想像達成最終目標時,你的生活會變得多美好。比方說,如果你的目標是要常上健身房,就在你每天都會看到的地方,貼上一張你覺得身材最健美明星的海報。

女性較適合的方式是:

一、跟親友分享目標!

很多人都會把新年新希望放在心裡,但注意,女性容易「忘記」自己的目標。妳可以把妳的新希望寫在一張大大的紙上,然後簽名,張貼在家裡讓家人都看得到,或是跟朋友、同事分享妳的希望,並請他們三不五時提醒妳一下。

二、忽視短暫的失敗!

新習慣總是需要時間養成,偶爾會不小心變回「舊的妳」。但人都有失誤的時候,請不要太責怪自己,否則這樣的情緒反而會讓妳放棄。

不小心吃了一塊巧克力的時候,請當作自己「只是暫時不小心」,然後繼續努力,不要認為「喔,我失敗了!」

【延伸閱讀】5步驟,讓好習慣輕鬆上手 
——以培養早睡早起好習慣為例

強化改變動機

問自己:為什麼要早睡早起?
好處:對身體好
壞處:半夜不能出去吃消夜、少了很多樂趣
評估:身體好是永遠的,消夜、樂趣是一時的
結論:好處大於壞處

定義具體行動

問自己:怎麼樣算早睡早起?
早睡:是指晚上10點半前就寢
早起:是指早上7點起床

提高實踐動力

問自己:如何分段達成目標?
第一個月:從晚上11點前就寢、早上7點半起床開始
第二個月:再各自提早半小時

鼓勵行為持續

問自己:做到有何獎賞?沒做到要如何懲罰?
獎賞:若一週有5天達成,週末就可看一場電影
懲罰:若沒達成,自己不能看電影,還出錢請一位朋友看電影

調整方案做法

問自己:執行效果如何?
記錄內容:包括幾點起床、幾點睡覺以及賴床或晚睡原因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沈方正:3個問題,消除人生的問號

2012-10 Cheers雜誌145期 作者:口述/沈方正、整理/盧智芳

我在年輕人身上最常看到的徬徨,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或即使知道了,不知道走的方向對不對;又或是找到了,也正在做,卻沒把握,困惑於未來到底會不會成功。

這都是正常的,不要害怕。只是,如果你覺得困擾,希望找出答案,那麼我想問你幾個問題,你可以從這裡思考看看。

第1個問題:你的理想值多少錢?

選擇工作時,你經常得面臨這個判斷:薪水合不合理?旁邊有很多人會給你意見:什麼樣的工作錢比較多,什麼樣的工作會發股票,找一份高薪的工作,看來好像很重要。不過,當你把心思始終放在「錢」上面打轉,往往就不見得能忠於自己真正的興趣和專長。

老實說,剛出社會是很難靠薪水發財的,只顧著考慮金錢,很容易做到自己不快樂、不喜歡的工作。一個月領26,000還是36,000元,現在看來差別很大,但如果前者是你喜歡的工作,後者不是,你在兩者間選了後者,不就等於告訴自己:你的理想或興趣,一年只值12萬?

我並不是說有理想、有趣的工作,錢一定比較少。如果你能找到有興趣、錢又多的工作,趕快去,這是好事。可是當兩樣必須擇其一時,不要把薪水放在前面,要更重視什麼是你真正擅長做的事,以後路才走得長久。

有句話說:「人兩腳,錢四腳。」找到喜歡做的事,雖然一開始你兩隻腳,錢四隻腳,追它很累;但是久了做出成績,有一天,它一定會來追你,那時候你自然而然就會輕鬆了。

第2個問題:你該學習成功的人嗎?

社會上有很多成功典範,「因為喜歡他的故事,所以想跟他一樣」,這種念頭很容易在心中出現。

以我自己為例,大家喜歡看我寫的專欄,從中了解我的工作內容,連帶地嚮往我走過的路,於是得到一個結論:「不如我也跟沈方正一樣,選擇進旅館業好了。」

然而,這樣想,真的對嗎?

你看到的部份,很可能只是事實的表象。拿我來說,我的工作時間很長,腦力、體力都耗費很大,還要有很高的EQ。在沒有升上部門主管以前,收入都不是很高。如果只是受我的故事吸引進來,但工作本身並不適合你,最後你不但會發現沒辦法繼續,說不定還會覺得被我「騙」了。

這個問題其實和第一個問題彼此呼應:在你做決定時,薪水或別人身上的成功,都比自己心裡的聲音更重要嗎?你想學某個人,到底是學他的什麼?這是我看到很多人沒有仔細去分辨的。

第3個問題:你怎麼規劃你的人生?

我的人生是不大有規劃的。我並不是一畢業就很清楚要做這一行,只是剛好應徵上,而我身上又剛好有些適合在這行發展的因素,一路走來,不斷有人給我幫助,所以我可以做得這麼久,到現在還做得很熱血、很用力。

在難以規劃的人生中,到底可以規劃什麼?其實冥冥中,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像剛過世的單國璽樞機主教,罹患癌症後還是持續出去布道、見證,這是因為他想通人生的道理,從此做出生病後的規劃。

關於做什麼工作、什麼時候應該換跑道,這些都算不上是人生規劃;怎麼幫助別人、發揮天賦,又對社會有益,這才是你真正要做的規劃。

現在世界變化太快,你說要事先計畫好未來的career,實在太困難了。唯一能做的,是賦與自己的人生某種意義,好好活出精采、不浪費的生命。

所以,找到目標、為它全力以赴,在愈混亂、愈變動的年代中,仍然有一顆相信自己的心,這才是人生可以規劃的。只要想清楚,做什麼都不可怕,碰到什麼問題,都不會覺得辛苦,因為你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

這3個問題,你不見得可以馬上回答,但從今天開始想,總會愈來愈清楚。等到有一天必須離開這個世界時,才不會覺得虛度,不會心中仍然帶著一堆問號,可以篤定地對自己說:「多多少少,我這一生做了些有意義的事。」

這才是不同的人生境界,也是此刻我最想對年輕人說的話。

同場加映:你最該管理好的,是自己

過來人都會這樣說:當主管是項永遠的修練。因為成功帶人帶心的前提,靠的絕非名目上的職銜與權力,最終仍要回歸到個人的信念與影響力。因此,一旦踏上管理之路,第一個要挑戰、要突破、要改變的對象,絕不是團隊或部屬,而是自己。

7月底,在Cheers Club邀請下,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與君品酒店總經理張羽就「自我突破」為題,展開一場精采對談,以下即為現場摘要,值得有心不斷追求進步的經理人參考。

Q:在人生中,你們自己覺得最有意義、影響最深遠的一項突破是什麼?

蔡惠卿(以下簡稱蔡):我覺得最困難的突破,是改變別人對你的刻板印象。

有一次,我回到南部參加小學同學會,大家招呼我的第一句話,都是「蔡惠卿,原來妳還活著啊?」原因是我小時候常生病,很少上學,同學們對我的印象永遠是躺在病床上,體弱多病的樣子。

幾個星期後,同學寄給我一張小學的全班合照,我一眼就認出自己,蹲在第一排,抬頭挺胸,笑得非常開心。沒想到,當我把照片秀給最親近的幾個人看時,他們都指著另一個彎腰駝背、臉上愁眉深鎖的小女孩,異口同聲:「這個一定是妳!」

當下我很震撼,原來別人眼中的我,竟然和自己想像的完全不一樣。這件事發生後,我開始改變,想努力扭轉別人對我的印象,這個「突破」,花了我近20年的時間。

張羽(以下簡稱張):小時候,我的脾氣比較急躁,經常動不動就和人起爭執。家人們都知道我的缺點,但始終很有耐心,想盡辦法要改變我。

17歲那一年,我因為打架受傷,被送進醫院急診室,還在家裡休養了一個月,這段期間,我的家人一句責備的話都沒有。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愛我的人在身邊,我怎麼還拼命做些傷害自己的事?從此,我徹底收斂脾氣,漸漸走向正規的道路,這是個性上的重大突破。

另一項突破是我決定到中國發展。2002年,我從台北遠東香格里拉酒店調任到杭州香格里拉酒店,帶領市場銷售部。一開始,我很高興有機會接觸中國大陸市場,之後卻發現文化隔閡非常嚴重,工作處處碰到困難。而且,本來員工編制應該有39人,當時卻只給我22人。

我很苦惱,打電話和總部商量,公司建議我先從「放低身段」開始。我開始主動釋出善意,和團隊明確溝通我的營運方向,慢慢提高雙方的信任感。往後的工作終於漸漸平順,業績也逐步提高。

Q:兩位目前都是高階主管,就你們的觀察,通常部屬難以突破的盲點在哪裡?你們會提供什麼協助?

蔡:我會先觀察一陣子,了解員工無法突破的原因是什麼?工作對他的意義為何?和他原先的初衷是否有落差?唯有掌握這些資訊,才能找出問題的癥結。

我們公司定期會舉辦教育訓練,請同仁分享自己「人生中最在乎的一件事」。一位經常出差的同仁就提到,每當他拖著行李準備離家,小兒子就會嚎啕大哭,讓他非常不忍,甚至到無法專心工作的地步。

聽說這件事後,我進行了一項祕密計劃:拿著那位同仁的照片,找手工業者花了兩個多月訂做一個和他模樣相同的玩偶。

當時那位同仁已提出離職,但在我將玩偶交給他,告訴他「這個可以暫時代替你,讓兒子抱著睡覺」的瞬間,他就哭了,這為他帶來心裡的安定感。

主管們可以引導部屬找到藏在心裡最深、最在乎的那個「點」,唯有找到真正渴求的目標,才有可能進行突破。

張:一般人無法突破的原因,通常來自封閉的態度,永遠在同樣的框架裡打轉,沒有勇氣跨出去。

我的建議是,應該盡量擴大自己的「舒適圈」。除了固定聊心事的幾個死黨外,你應該定期找不同領域的朋友,或是之前提到的人生導師,和他們談談,對心境和工作上的進展都會有幫助。

另外,我非常推薦大家鼓起勇氣,主動找老闆聊聊天。如果沒有機會接觸最高職級的老闆,找直屬主管也是很好的做法,因為他們最了解你工作的優缺點。如果你願意主動談談自己的狀況、遭遇的困難,並提出具體建議,主管們一定會非常驚喜!

在雲品和君品,我一年頂多遇到2個這樣的員工,但我非常期待能有更多。跨出溝通的第一步,就是突破的開始!

未來,你們最想做哪些新的突破?

蔡:人生有很多面向,不管是親情、友情、愛情、事業或是自我,都必須好好經營。但我發現,老闆對我的制約實在太嚴重了!

我最近才意識到,即使人在渡假,只要手機顯示老闆的來電,我都會馬上立正站好,專心接電話,因為太在乎老闆的評價,這個情形他應該還不知道(笑)。

上面提到的5種面向,只有「自我」完全無法倚賴他人,得自己想辦法解決。認真經營自我,是我最近正在努力的突破。

張:我從日月潭雲品酒店調任到台北君品,目前最想達成的突破,就是把中南部飯店獨有的「熱情」引進來。

也許需要一段時間讓員工們習慣,但我相信,透過不斷訓練、不斷Team Building,一定可以打破大家覺得「台北飯店比較冷漠」的刻板印象,讓君品發光發熱。

用一句話做為這次對談的總結,你們想說什麼?

蔡: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同時常保赤子之心。

生命可長可短,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天會離開,唯一不讓自己後悔的方式,就是認真去做你覺得「有意義」的事。一顆赤子之心,會帶給你更多創意,讓你有更加豐沛的情感與他人互動。

張:正向思考,並和正面樂觀的能量聚集。

人生總是有起有落,如何讓自己盡量維持在平穩的狀態,並不斷創造新的高潮?答案就是「正向思考」。常去充滿正面力量的場所,多和積極進取的人交流。學會正向思考,無論碰到再大的困難,你都有能力扭轉,重新創造另一個突破!(蔡茹涵 整理,Cheers雜誌95期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大教養妙招,巧妙化解孩子鬧脾氣

親子天下 – 2012年11月23日

在安靜優雅的餐廳用餐時,孩子突然放聲大叫;在熙來攘往的大賣場,孩子堅持要買個玩具被拒,立即躺在地上嚎啕大哭……所有人注視著你,難堪、尷尬,該怎麼辦?

孩子永遠選在最糟的時機耍脾氣。你希望孩子在你開車、購物、上館子或拜訪友人時,好好表現,不要出狀況,偏偏總是事與願違。家長往往因為孩子亂發脾氣而覺得丟臉,出言恐嚇或處罰,希望能立刻制止孩子的行為。只是,大人必須記得孩子鬧脾氣必有緣故,唯一有效的解決之道是找出問題,試著滿足孩子的需求。

由於疲倦、飢餓或生病所引起的負面情緒,和生氣、受挫或挑戰大人極限而鬧的脾氣截然不同。前者需要家長鎮定輕鬆的找出原因,給予食物、休息、或照顧與安撫。雖然孩子在雜貨店或社交場合中失控哭鬧,會讓家長尷尬,但至少是生理因素,搞清楚就能對症下藥。

後者則像權力爭奪戰。孩子感到無力時,會用不理性的言行,試圖抓住一些主導權。要記得,無論孩子說「不」或大哭大鬧,他們其實都有話想跟你說。你必須保持冷靜,退一步,努力找出隱含意義。說不定他們只是需要你聽他說說話,畢竟他們跟大人一樣,有時會覺得被忽略冷落了。

面對孩子的脾氣時,記得下列原則:

1.不要訴諸暴力:不要甩耳光或打屁股,大人是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用暴力相待,孩子很容易學會以拳頭解決問題。

2.不要嘗試控制孩子的行動:在他鬧脾氣時,除非有立即危險,如跑到馬路上或傷害自己,否則不要控制他們的行動。

3.不要威脅或處罰:孩子不理性時,這些方法絕對無效,只會火上加油,讓情緒更糟糕。

4.不要爭執:你辯不贏一個失去理性的人。

5.不要讓孩子難堪或取笑他的行為,這會教他日後用同樣方式攻擊別人。

6.不要在大庭廣眾下處理:帶孩子到四下無人的地方單獨談話。這是對周遭他人的禮貌,也讓你較容易處理問題。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九月,《紐約時報》的康健專欄中,有一篇名為「和孩子說話——從出生開始」的文章,受到紐時讀者的注意。約有超過一星期的時間,都名列最常被網友傳閱的十篇文章之中。
該文主要是有感於現代父母總是忙於講手機、傳簡訊,而忽略了親子間的溝通,以致嬰幼兒無法從與父母四目相視、父母臉上的表情、父母說話的語調中,發展其語言及與人溝通互動的技巧。鑒於嬰幼兒了解語言的能力比幼兒開始說話的時間要早得多,作者主張父母親應自孩子出生開始,就多對著他們說話,即使孩子聽不懂,父母和藹的表情、溫柔快樂的語調,也能帶給孩子信任及安全感。

其實這並非什麼最新的育兒知識,我們這一代就是這樣被父母背著、抱著、逗弄著長大的。只是現在的父母親真是太忙了,忙完了工作、家事,又忙著看電視、上網、讀寫電郵,在公共場所也常看到父母忙著講手機,查、傳簡訊,對於身邊孩童的哭鬧卻無暇聞問。現代科技縮短了遠距溝通,但近在咫尺的親人反而愈來愈疏離。難怪作者要撰文呼籲父母親隨時把握機會,專心和嬰幼兒說話。

面對面的說話、一對一的互動,是嬰幼兒學習語言與人際溝通的基礎。嬰兒在出生後的早期學習及生活體驗,對其長大後社會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嬰幼兒在與父母的互動中,漸漸學習到因果關係與人際溝通的技巧,知道自己笑的時候,父母也會以笑臉相迎;伸出雙手,父母就會以擁抱回應。父母則可從孩子的一顰一笑及肢體動作中,了解孩子的情緒與需求。這些看似自然平常的事,對嬰幼兒都是重要的學習,也是建立緊密親子關係的關鍵。紐時專欄作者建議父母在做動作的同時,多與孩子說話,例如替幼兒穿衣襪時說:「我們現在要穿衣服、穿襪子。」走在路上可以教導孩子「這是汽車、這是紅花」。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並不表示他們沒有學習的能力。父母應該隨時把握機會,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建立彼此的信賴感與親密關係。

許多父母深信親職教育是需要經過教導學習的技能,反而忽略了最原始、有效的方法。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適當的參與、陪伴、鼓勵、了解和關注。尤其對嬰幼兒,只要肯花時間陪伴互動、專心的注視孩子雙眼、含笑的與孩子碰碰頭、溫柔的說幾句話;當孩子開始說話時,專心、耐心的聆聽,適時的給予鼓勵讚賞的眼神及回應,對親子關係、孩子語言及社會適應力的發展都有助益。父母與其花費時間與金錢上親子課、參加親子活動,倒不如關閉手機、電腦、電視,在愉悅的環境中,專心的與孩子溝通互動,千萬不要讓孩子寂寞的長大。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吃甜食會使孩子性格怪癖

我們在幼兒園、學校都不難見到一些莫名奇妙煩躁不安的孩子,他們不但性格古怪,而且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也不好,給家長和老師對他們的教育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是什麼原因使這些孩子的性格變得如此糟糕呢?調查發現,出現類似症狀的孩子有相當一部分與過量攝入甜食有關。現在的孩子多喜歡吃甜食,加之家長的溺愛,不斷地滿足其需要,造成孩子體內攝入糖分過多的現像是十分普遍的。

甜食為什麼會對孩子造成性格怪癖?從醫學的角度分析,如果體內糖分過多,丙酮酸和乳酸等代謝物就會明顯增高,這時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維生素 B1來加速這些代謝產物的排泄,而維生素 B1在體內是不能自然合成的,全賴於從食物中攝取,但嗜糖的兒童卻難以在偏食的習慣中攝取更多的含有維生素B1的食物。當體內維生素B1缺乏時,醣類代謝物丙酮酸等就會在腦中大量的蓄積,同時造成兒童性格的異常。

對於嗜糖所致的性格怪癖的孩子,除了嚴格控制食物中的糖分外,還應積極誘導其多吃含有維生素的食物,特別是含有維生素B1的食物如花生、糙米、瘦肉等。若是維生素B1缺乏症狀明顯,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維生素B1片或註射維生素B1,並增加體育鍛煉,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健康的成長。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輸在「說錯話」?工作第一天就該學會的5件事

2012-09 Cheers雜誌110期 作者:吳永佳

職場領導者都在問:「為什麼台灣人都不會『說話』?」有實力卻說不出來,只會白白將表現機會拱手讓人。無論面試、銷售或管理,工作第一天,就從5個步驟下手,從此敢開口、更能說對話!

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之前曾面試了一批年輕人,這群人的學歷、素質之優不在話下,但他們普遍表現出來的「害羞」,卻令他非常驚訝!他覺得,對於口語表達的生澀與膽怯,跟這群菁英本身的能力完全不相稱。

關於「會做不會說」,安利大中華區副總裁劉明雄也有類似的觀察。常參與全球安麗國際會議,他發現:「台灣人簡報有『專業的精采』,但不擅長自我宣傳,歐美人的簡報則很敢自我標榜。」於是,明明是台灣區的業績比較好,但若光看簡報,反而會得到歐美區成績比較好的印象。

拿這個問題來問勤業眾信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李學澄,他的感受又更深刻。因為多年前,他有一位部屬由於被要求當眾演說,竟然以「我自認無法勝任」而請辭,李學澄差點失去一個極優秀的幹部。

表達,是職場勝出核心能力

後來李學澄費了好一番工夫,說服、訓練他面對群眾,李學澄的理由是:「無論從事任何行業,都不可能避免與人接觸。所以,不管私下溝通或公眾演說,都是無法逃避、必須具備的能力。」

雖是會計師出身,李學澄從學生時代便練就一身說話功力,聽他說話,不自覺便被他的熱情活力感染。他直言,面試新人時,非常在意對方的口語表達能力,「有研究指出,一般公司在面試新人時,其實在前5分鐘就有定見。」

既是5分鐘決生死,能夠利用短短幾分鐘清楚、有力表達自己的人,自然勝出。

因為表達力太重要,但又很難找到及格的人才,勤業眾信甚至把表達力列為公司員工的「核心職能」之一,明確規定,基層員工至少要具備與人溝通、「把話說清楚」的能力;中級員工,則要求要有相當的文字表達能力;至於協理級以上的高階主管,要具備足以說服他人的表達力。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溝通至上」的時代,但為何這麼多企業主都異口同聲感歎,台灣新世代的職場工作者,在口語表達上不敢說、不愛說?就算開口,也說得不夠好,跟對岸或是歐美國家比較,有一段差距?

不是沒內涵,是沒開口的習慣

有實力,卻說不出來。問題出在哪裡呢?

「台灣學生沒有表達的習慣,而不是沒有內容,」曾成功爭取2010年模擬聯合國大會在台北舉辦,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學生侯宗成在參與多場國際性學生盛會後,得到以上結論。

從大學生身上,可一窺新世代的表達習慣。侯宗成觀察,「國際場合中,亞洲包括日、韓的學生都比較安靜。台灣學生總覺得自己的準備不夠完整,不敢隨便舉手;但歐美國家的學生不然,只要有機會一定舉手,儘管發言未必有內容。」

侯宗成的另一個觀察是,「台灣人比較怕面對激烈爭論的場面,歐美的學生就比較愛爭辯,也不怕表達與眾不同的意見。」

淡江大學明星講師劉中薇,6年前開始在淡江開設「說故事與創意」課,她估計,通常要花費3週時間,才能讓學生習慣開口問問題。有一次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他們不敢說話的原因,「答案五花八門,但最多的答案是:怕丟臉、沒自信、怕說蠢話、怕跟人家說得不一樣⋯⋯。」

劉中薇分析,台灣學生欠缺自信,因為不能勇於接受自己,自然就害怕說話暴露「愚蠢」;且在傳統教育下太習於追求「標準答案」,所以不敢表達與他人不同的意見。此外,或許是受到家庭過多的保護,也不能忍受被別人駁斥。

讓劉中薇印象最鮮明的是,有一堂課,某位同學對另一位同學的說法提出相反意見,而她對雙方的說法都表肯定。課後她隨即在email信箱收到一封「萬言書」,竟然是受到挑戰的那一方自覺委屈,為此洋洋灑灑寫了一堆不甘心、再次反駁回去的文字!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這句話,非常經典的代表了中國社會對於說話的態度,以「剛毅木訥」為美。學校教育從小不鼓勵孩子說話,愛說話的孩子往往被視為問題學生。大學校園中,文法科系可能還有寫申論題,或上台報告、分組討論的機會,理工科系則幾乎沒有這樣的訓練,更鮮少有關於表達力的系統課程。

然而,面對全球人才匯流的工作新時代,假若不想「輸在不該輸的地方」,勢必要克服這項瓶頸。「敢開口、說對話」作為職場軟實力的第1章,工作者可以如何自我補強?

第1件事:沒事常發言,多說多進步

說話是種習慣,有些人私底下想法很多,但就是不敢當眾「說」出來。侯宗成曾有類似經驗。即使國、高中就參加演講比賽,但當他大一第1次赴美參加模擬聯合國大會時,還是歷經了一場「震撼教育」──怯場、不敢舉手。

不過,第2年他有備而去,對於會議進行流程、事先的資料研讀都預做準備。看到其他國家學生爭先恐後舉手,他規定自己:「有發言機會,先舉手再說。」「其實不必等『一切都準備好』,你可以就已知的部份發展,然後仔細聆聽別人的意見,他人的意見往往又激發自己更多想法,繼續延伸,」侯宗成說。

別怕自己的問題蠢、或是講不周延,畢竟那就是你現在的樣子。嘗試說出來,未來才有不斷改進的機會!

至於公眾演說,即便是演講高手或業界名嘴,照樣都會經歷發抖、冒冷汗、腿軟的第1次。

克服演說恐懼症,首先,一定要做功課。李學澄後來協助那位部屬上台演說的方法之一,就是30分鐘的演說讓對方練習整整1個月,「讓他有萬全準備,就不會那麼緊張。」

藉著對演說主題周延的研究,規畫演說內容,進行充分事前演練,就能提高自信及自在感。事前演練時,試著寫下較完整的演講稿,若演說時真的突然腦筋一片空白,還有筆記可以幫忙。

至於建立演說信心,李學澄的招式是,在每次演說中尋找聽眾群裡善意的眼神,透過與對方眼神交流,他會愈說愈起勁,「而且友善的聽眾通常可扮演你的『樁腳』,跟他互動,可以幫你帶動現場氣氛。」

劉中薇則強調熱情的重要性,「想像你迫不及待地想跟別人分享某種觀點,當你有這種熱情,把注意力放在你想傳達的訊息、與聽你說話的人身上,它甚至可以超越你對於演講的緊張感!」

克服內心恐懼,養成多開口的發言習慣後,第2步是開始裝備內在。

第2件事:強化內在組織、整合、邏輯思考力

若將技巧、聲音、表情等比喻為電腦的螢幕、列表機等外部配備,那麼邏輯思考、組織能力就等於是電腦的CPU(主機)。有技巧而沒內容,說話就只是「打嘴砲」。

所以,作文不好的人也不可能是說話高手。畢竟,說話的基礎在於一個人腦子裡是否「有材料」,以及個人組織、整合資訊、邏輯思考等各種能力綜合起來的表現。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教授游梓翔認為,在職場上最常面對的情境,就是將外界過多的資訊吸收消化、過濾後,提綱契領報告給主管,偏偏這種掌握重點、化繁為簡的能力,一般人最欠缺。

「你有沒有注意到?台灣人寫書都不寫摘要的,但外文書幾乎都會有重點摘要,」他指出。為了訓練學生的整合力,他常要求學生「用3分鐘解釋經濟學的原理是什麼?」因為再高深、繁雜的事物,背後都有個簡單的「故事」,掌握事物的初衷、或背後的邏輯,就能以極精簡的言語去描述它。

看看美國是如何訓練寫作力的!美國學校一學期可能只要求學生針對兩、三個題目寫作,但同一個題目會演練很多次。例如交完第1次作業後,老師會要求你將原先第1段的某個重點描述得更仔細,到第3次,則將原先的第2段再做增修⋯⋯。透過對同一篇文章的反覆重整架構、修辭,不斷使文章趨於完美。

這套反覆琢磨法,同樣適用於組織、架構說話內容的訓練。當然,提升說話的思想內涵及「生命厚度」,最簡單、快速的方法還是讀書、讀書、讀很多書。大量閱讀,腦中資料庫豐沛,自然出口成章,旁徵博引。

第3件事:洞察人心

敢開口,說話的材料也備齊了,但要「說對話」,還是有兩大原則。

首先切記,對人的關心,是說話的初衷。說話,無非是為了表達自己,打動別人。所有說話高手,無不洞悉人性,而所有成功的演說或人際溝通,無論其主題、目的為何,必定從對方、聽者的需求與立場出發!

說話時,時時把別人放在心上,自然會知道何時該開口,何時又該保持緘默;何時該「進兩步」,何時又該「退三步」;哪些話該說,哪些話又不該說。

第4件事:反覆演練、多方觀摩

再來,觀摩與反覆練習,是提升說話力的不二法門。

說話是一門「表演藝術」,融合了外表、聲音、語調、表情、台風、用詞等各方面的整體表現。美國加州大學做過一項研究,觀眾憑藉哪些元素判斷演講者的表現優劣?結論是:有55%的人看整體印象與表現,38%的人聽語調,而只有7%是以內容、詞句為主。

既然說話就是演出,自然可以透過不斷操練,使其更臻完美。游梓翔強調,「盡可能讓自己處身於說話的環境中,就像KTV唱久了,歌藝一定會進步。」

李學澄從大學時代就兼差當家教班老師,每天上台面對各式各樣的學生,久之台風就練出來了。上每個教授的課,他也同時在台下想像:「這老師的課太無趣了!如果換作是我,應該怎樣說,這堂課才會更吸引人?」

進入職場後,只要聽到精采的演說,他必定用心觀察各項細節,分析其中動人的因素;對於生活周遭發生的故事,他會刻意記下來,作為與人溝通或演講時可用的素材。

第5件事:創造個人說話魅力

慢慢的,你將逐漸超越「技術」層次,進一步將說話與自我人格特質結合,創造出屬於你、獨一無二的個人魅力與說話風格!

台灣卡內基中心創辦人黑幼龍,他的卡內基課程曾造就無數說話、領導高手,但他說話不是口若懸河,而是慢條斯理,充滿誠懇的情感,且有說不完的動人故事。這是黑幼龍的說話風格,那麼屬於你的呢?

職場表達力,亞洲各國比一比

中國人:長期浸淫於馬克思主義重批判、辯證的思想教育之下,對岸職場菁英具有相當強的邏輯思考力,加上人才競爭極度激烈,中國人多半比台灣人更勇於表現,不怕開口要求,爭取機會。

日本人:說話精而美。寫報告嚴守字數、頁數的限制,開會也必在規定時間內結束;重視說話的內涵,多敬語、謙遜語。只是日本人拘謹內斂,說話常顯委婉、曖昧,不易透過言語完全了解他們的本意。此外,日本人不喜強調自我主張,習於傾聽、服從集體意見。

韓國人:說話表情豐富,對於感情的表達能力極強;傾向於率直強烈的提出自我意見,即使在很多人的場合,也會大聲說出自己的主張。

新加坡人:新加坡是多語系國家,每個人都會幾種語言,國家法令嚴明,一般人說話柔聲細語、溫和有禮。因為英語是官方語言,雖帶「新加坡腔」,但新加坡人的英語表達能力在亞洲國家中仍堪稱一流,口語表達、組織能力也滿強。

印度人:每個人都能長篇大論,愛說話、重思辯。印度教育強調無標準答案,首重邏輯思考。學校教育中有許多上台演講與溝通技巧的訓練,連軟體工程師都個個能言善道。

勤業眾信管理顧問總經理李學澄雖是會計師出身,說話卻充滿熱情、感染力。他將口語表達能力列為員工核心職能之一,以身作則,在職場中勤於觀摩、不斷操練演說魅力。

雖主修電機工程,從小愛說話的台大學生侯宗成苦練英文,參加模擬聯合國社,不斷磨練演說的信心、實力,以及開口表達自我意見的習慣,與各國學生論辯國際性議題,毫不遜色。

淡江大學明星講師劉中薇認為,善用表達力與溝通力,可以改變人生,化平凡為不平凡。但無論你要「如何說」,都必須先了解你要「說什麼」,以及「對誰說」。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種方法糾正「壞習慣」

文/也許 《母子健康》雜誌

孩子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壞習慣,很令做父母的頭疼。怎麼辦呢?

其實,要改變原來也很簡單!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每個家長都有操不完的心,從吃住玩到安全、性格培養等多個方面,而且由於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有些事情孩子不願意做或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從晚上的刷牙,到上車係安全帶,到不愛吃的食物,總之是千奇百怪。家長要對這些行為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正確的指導,因為不良行為一旦變成“壞習慣”,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羈絆。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都喜歡在表揚和鼓勵下做些事情,即使這些小成功可能根本算不上什麼。對於父母來說,最好讓孩子感覺你和他是一夥兒的,這樣你所說和所做的才不會有太多的抵觸,也更容易糾正不良行為。下面就介紹6個簡單的方法:

1、從改善關係做起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能更好地與自己合作,首先要從關注改變他,轉變到關注改善你與他的關係上來。有些父母一聽到有人“告狀”或看到孩子行為不軌,就會大出手腳,恨鐵不成鋼。實際上,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天都會有一兩次不禮貌或不良行為,此時家長如果不分場合,不分情況,逐一加以糾正,結果只能是讓家長和孩子雙方都感覺不舒服。

家長感覺自己是一個壞媽媽或壞爸爸,孩子則感覺自己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從而不敢嘗試或產生自卑心理。家長費了很多時間精力做的糾正工作,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正確的做法是,每天都給孩子一到兩次正面積極的回應,或者在特定的某件事上給予表揚,用肯定的態度愛護和關心,一個鼓勵的眼神或一句簡單的表揚都要勝過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責或過分的物質獎勵。因為孩子是愛表現的,只需輕輕一夸,孩子就會高興,精神上都得到滿足。家長還可以每天抽出時間來和孩子玩一會兒他喜歡的遊戲,這對改善家長與孩子的關係非常有幫助。只有關係改善了,孩子的不良行為才容易改善。

2、不要事必躬親

媽媽在餵養嬰兒的過程中,要給嬰兒餵奶、換尿布、穿衣服等,從而在嬰兒長大些的時候,讓他做些以前媽媽做的事情是很難的,因為孩子已經形成習慣或有了依賴心理。但媽媽比較忙的時候,沒有時間或精力做所有事情的時候,可以讓寶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如何穿衣服,自己拿瓶子喝水等,但一定要給寶寶傳達“他有能力做”的信息,盡可能地讓他完成盡可能多的小任務,讓他成為你的小幫手。

對於處理人際關係等問題,媽媽也可以給寶寶提些建議,而不是親自上陣去替寶寶處理問題。比如:寶寶與小朋友鬧了矛盾,要鼓勵他去說服對方,即使是比較簡單的語言,而不是對小朋友大喊大叫。相信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寶寶會得到鍛煉,而媽媽也會得到難得的片刻休息。

3、保持冷靜

學齡前兒童,看電視沒完沒了,晚上不肯睡,早上賴床等行為,媽媽在當時情形下,通常會遭遇到孩子的哭鬧、叫喊等抵抗,媽媽也難免會發脾氣,從而開始了又一輪的吵鬧比賽,這並不能促進孩子與你配合,結果只是使雙方更生氣,或讓孩子知道如何堅持就能勝利。

處理這種情況的關鍵是家長保持冷靜。那具體如何做才更有效呢?家長可以告訴他,無法接受他現在的行為,並再給他一個更好的替代選擇,讓其二選一,比如:坐在地上耍賴是不對的,你可以坐在凳子上告訴我你的想法。

家長應該知道,競爭或鬥爭需要對手,如果沒有對手,競爭或鬥爭也就沒有了意義。當我孩子小的時候,我時常發現我們之間的矛盾有時候就像拔河比賽,如果我在拔河比賽中放開了繩子,雖然他會摔疼,但他最後會停止抵抗我,放棄戰爭,從而使他關注他的行為並最終改變這些不良的行為。

4、適度同情

作為一個忙碌的媽媽,我們已經習慣將孩子的事情也按照計劃、以自我為中心地安排,比如:我們需要孩子按時離去房間去睡覺以適應明天的早起,或者特別累的時候,希望孩子能安靜地玩一會兒以使自己能打個盹。但是如果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卻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當你為了工作要強迫寶寶也早起的時候,只是為了和保姆交接班,孩子的感覺就會很不好。

當你注意並接受孩子的感覺時,需要將注意力多放在孩子身上幾秒,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為了趕時間,媽媽通常會說:“我們必須馬上出門,否則你去幼兒園就會遲到了!”這實際就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實際上媽媽可以換一種語氣:“我知道這麼早起很困難,今天晚上咱們早睡,今天克服一下,寶寶最乖了。”

 有時候,媽媽應該學會容忍孩子的一些抱怨,只要孩子的行為不是很失禮。比如,孩子說不想睡覺,這可能是他吸引家長注意力的一種方式,只要哄著玩一會兒可能就順利睡覺了。但是如果家長堅決地拒絕孩子的要求,可能又會開始新的一輪戰爭,最後結果一樣,孩子還是沒有按時睡覺。所以,有時候有一點小同情心,可能能夠更好地規範孩子的行為。

5、建立因果聯繫

有的家長會時刻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使孩子始終處在緊張中;而且對於有些嚴厲的家長,可能孩子得到的總是“不”或嘮叨。告訴那些剛會走的孩子別到處亂扔玩具,可以告訴他“當我看到屋裡讓你弄的一團糟,每當我整理清掃的時候我就會頭痛”,接著要給孩子一個警告,並強調你 將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再亂扔玩具,我就把你的玩具給隔壁的寶寶”,這可能對孩子懶惰產生一種威脅。

當家長把重心集中在自己的行動上,而不是孩子的行為上的時候,會發現控制力會增強。因為孩子將會開始發現他的行為和家長的行動的結果之間的聯繫。如果家長和孩子之間沒有訓練策略,那麼這種方法有助於建立因果關係,並有效地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

6、確立家庭規則

孩子經常未經過大人同意就隨意拿水果吃,或是自己開電視看,對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父母也不能聽之任之。一些生活中的規矩應早早為孩子定立,譬如不能隨心所欲吃糖果,不能一整天看電視。放任孩子不遵循規矩做事絕不是好辦法。如果父母繼續縱容,等孩子到了8歲就可能出現不通知大人就外出的情況。

對於家庭規則的確定,要清楚地、正式地告訴孩子。如果可能,可以將其寫下來並在家庭中公佈。比如告訴孩子:“想吃糖時,應該問問父母,這是咱們家的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打開電視,應讓他及時關閉電視機,並且大聲清楚地再陳述一遍規則,這樣做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不要以為孩子一定能從父母的行為、好惡中明白所有的規定和限制。事實上,我們常常發現,許多孩子只知道父母對他不滿意,而不知道父母要他怎麼做,難怪孩子會將父母的指責視為父母的“情緒”。不少孩子抱怨父母整天對著他發脾氣,真心地感到自己很無辜。另外,每個人對同一規定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規定必須很明確。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她的祕密武器:誠摯目光、點頭傾聽

2012-09-26 Cheers雜誌 作者:黃亞琪

形象穩重的資深主播沈春華,除了新聞節目,主持《沈春華Life Show》也是一大成功。能讓藝人卸下心防,沈春華值得信賴的專業與魅力,就來自她的身體語言。

你的外在表現,說出了你的豐富內在嗎?

唯有透過外在表現,得體合宜地將內在專業傳遞出去,才能展現自我魅力。蟬聯2010年YAHOO!奇摩網站民調「超級主播」第1名的沈春華,正是箇中翹楚。

放眼目前無線、有線電視十餘家新聞台,幾乎找不到和沈春華同時出道、且經營基礎深厚的新聞主播。2008年,她因《沈春華Life Show》得到金鐘獎最佳綜合節目主持人獎,寫下金鐘獎成立以來個人得獎次數最多的紀錄。靠著親切、不譁眾取寵的風格,她成功詮釋了「主播」與「主持人」兩種性質不同的角色。

沈春華的祕訣是什麼?

專注、靜默凝視 用同理心讓人卸下心防

在《沈春華Life Show》節目中,沈春華常以不著痕跡的技巧,讓藝人卸除層層武裝,道出內心話。例如,天后張惠妹在此認了和球星男友何守正的戀情;或是讓公認愛擺臭臉的言承旭,掏心掏肺暢談他說不出口的一段情。其實,論交情,張惠妹和陶晶瑩、小S的私交更好,言承旭和沈春華也不熟,但為何不少人不能談的,總在《沈春華LifeShow》中被攻破?

訣竅在於:沈春華總以「我是跟你站在同一陣線」的姿態來說服受訪者。

她不諱言,自己跟偶像的生活情境不同,訪問前,她的心情也很忐忑,就怕對方不想講,什麼也挖不到。因此,除了事先打招呼外,沈春華通常會溝通一件事—— 她對受訪者說:「真誠故事才能觸動觀眾的生活經驗。只有在這裡,觀眾看見你人性的一面,偶像才更有生命力。」5分鐘的說服,是營造1小時豐富內容的起點。

不過,口語說服只是叩門第一步,誠摯的「目光接觸」才是打動人心的鑰匙。迥異「沈主播」抑揚頓挫的冷靜語調,談話節目中的「沈主持人」總以爽朗的大笑代替開場白,不僅拉近與受訪者彼此距離,也舒緩了攝影棚內凝結的緊張空氣。

一旦遇到受訪者面對犀利發問猶豫時,沈春華通常不會緊追不捨地「發球」,反而是雙眼專注、靜默看著對方,比起咄咄逼人,這往往是一種更好的方式,促使對方自動開口。

點頭微笑、重複對方動作 釋放友善,用傾聽取代窺伺

多年新聞人培養出的細膩敏感度,讓她可以輕易感受到對方的退縮或遲疑。一旦接收到已達臨界點的訊息,她會立刻喊停。例如,沈春華訪問藝人林依晨時,「我知道再問下去她會大哭,達到節目效果。但我也知道,以她的個性,大哭之後,節目播出她一定會懊悔,我不忍心。」

遇到受訪者願意暢談時,沈春華會不斷「點頭」表示附和,鼓勵對方繼續講下去,再輔以適切的「微笑」,甚至「重覆對方的動作」,強調自己跟對方是站在同一陣線,一切都是傾聽與分享,不是侵入與窺伺。

像沈春華訪問任爸談Selina如何走過燒傷試煉,當他描述第一時間「我只問醫生幾個問題:臉有沒有直接燒到?四肢能不能活動?」沈春華除了表情跟著凝重外,任爸每說一句,她就複述一句,連手勢都跟著對方比畫,一舉一動就像關心自己的親友。這樣的氛圍下,難怪很多人都會「忘記」正在上節目,一步一步「繳械」,展現自己不為外人道的心情。

簡單手勢、有神雙眼 冷靜、自信,傳遞專業權威

如果說,主持人沈春華流露出的是「熱情」的肢體語言,那麼20多年建立起的新聞主播風格,則是她「冷靜」的一面。

一般而言,新聞主播的權威感會左右觀眾是否信任報導,主播的人氣則影響新聞能否順利抵達觀眾腦海中,因此,舉凡銀幕形象、風格到播報技巧,都是主播被討論的焦點。

如何拿捏分寸,「動」得恰到好處,顯得格外重要。對此,沈春華坦承,肢體動作有時的確能超越語言,產生強烈的暗示作用。比方說,觀眾們往往能從主播「摸耳機」這個動作,察覺到「有新訊息進來」,因而充滿期待;或是很多主播對著鏡頭念完一條新聞稿後,會刻意轉頭去看一旁的電視,藉由「轉頭」的動作,把焦點移轉到新聞內容上,讓觀眾覺得「主播和你一起關心」,這些也是國外電視主播常見的肢體語言。

光是主播的兩隻手,就有多種不同的「擺法」。雙手交握放在正中央,是最中規中矩的方式;也有人喜歡兩隻手臂成八字形誇張地撐開在主播台上;或是一手撐開、一手拿稿;又或者一手拿稿、一手拿筆。在一節新聞中,幾種姿勢還可以交錯運用、互相變化。但播報新聞時的沈春華手勢盡量簡單,她認為:「資深主播的主要任務,是將訊息傳播出去,用清晰邏輯把事情講清楚,告訴觀眾今天發生的事情。簡單的手勢與炯炯有神的雙眼,即可彰顯權威專業。」同樣的概念,沈春華也會在轉播選舉開票時提醒其他年輕主播,即使是大拇指比「讚」,或以食指、中指比「耶」等小動作,在敏感時刻也絕不能出現,以減少不必要的解讀。

除此之外,很重要的是表現出自信的肢體語言。例如當面臨觀眾的挑戰或犀利的新聞追問時,沈春華從不搖頭或是移動身體、調整姿勢,她自信而穩重的態度也讓人印象深刻。

兼顧服裝、配件細節 維繫表裡如一形象,說服力加倍

隱藏於舉手投足間的小動作,無聲,但彰顯的專業力量,更大。「不管是主持或者新聞播報,讓對方感覺舒服是很重要的,」沈春華說:「採訪夜市攤販時,不能擺出一副採訪財經人士咄咄逼人的姿態,而要讓對方感覺到你懂他們的語彙,例如握手、彎腰,都是一種尊重的表示。」

面對專業,沈春華要求雙倍執著的力氣;維繫個人形象,對她來說也很重要。為了準備《Cheers》雜誌的採訪,前一天晚上她就開始思索採訪時的穿著。因為訪談內容涉及個人,她也細心考量,服裝搭配選擇黑色洋裝為底,配上粉紅色圍巾, 少了主播套裝的嚴肅感。同時,怕攝影記者在不到3坪的辦公室無法取得景深,一再確認主燈與閃燈位置後,才開始進行訪談。

從衣服到燈光,要求表裡如一、內外兼具的細節,充分顯示她的個人形象,已與專業主播的風格渾然天成結合了。

綜合上述,成了沈春華對於魅力的定義:一個人的「魅力」來自整體生活的經營,包括專業和外在表現的相得益彰。做什麼、像什麼,正是她在專業領域中讓自己維持不墜的一貫信念。

「誠於內、發於外」 魅力6祕訣

天生魅力少之又少,後天專業魅力的養成,來自你對整體生活經營的綜合。

魅力是透過專業不斷地累積,讓自己越來越有信心;「有觀點」自然會顯現出有別於人的風采,也慢慢自成一格。

樂於做自己就有自信,也是魅力的起點。

穿著要拿到100分很難,但要及格很容易。適當的談吐與應對進退,才是個人形象的關鍵。

注重小細節,也是工作的一部份。

臉部表情也可傳遞訊息和情緒,強化語言溝通。原則是:做自己,不要過度表演。如果相信自己所說的,表情就會很自然。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中活化教學 江海韻讓學生找到自我價值

作者: 陳國維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2012年10月26日 下午7:15

上課上到讓學生充滿期待,臺北市立龍門國中綜合活動領域老師江海韻,從事教職工作快30年,他以各種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從中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進而找到自我價值,而這個價值絕不是建立在考試的分數上。

「明天有綜合課,Yes!我可以放鬆一下!」臺北市龍門國中915班蔣明翰,講起8年級對江海韻老師的上課印象,滿是收穫與開心的回憶。江海韻(圖前排右四)表示,綜合活動領域是一門相當生活化的學科,但是無論他採取什麼教學方法,都是希望孩子擁有3項能力,就是如何與別人相處、面對事情的態度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說,你跟人相處的好,基本上,看事情的態度就不會那麼悲觀;不會悲觀,能力自然就會上來;有能力,就愈會知道怎麼跟別人相處,三者循環相扣。

因此,他在課堂上時常採用「任務單」和「達人教學法」,學生拿到任務單,為了要達成目標,常常可以找到很棒的解決問題方式;至於「達人教學法」,江海韻笑稱它是「直銷法」,像在烘焙課程,老師先教好幾位「達人」學生,再由達人們教其他同學,而且每一個學生只能擔任一種達人,讓人人都有當「小老師」的機會,最後彼此分享學習成果,「達人」學生甚至會比老師,還在意受教學生的學習成效,讓「教」與「學」緊密結合。

江海韻也會告訴學生,生活中的大小事,不會一件件照順序來,因此,他教孩子要能辨別每樣事情的輕重緩急,做合理的時間分配。江海韻的教學信念,現在成為國中活化教學的典範。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