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密》說錯的10件事

2012-07 Cheers雜誌142期 作者:洪懿妍

知名作家李欣頻曾是《祕密》一書的推薦者,長期以來也是「吸引力法則」的信徒及實踐者。她有滿滿心想事成的經驗,但她在《為何心想事不成》一書中想分享的,卻是「《祕密》說錯的10件事」,也為眾多「心想事不成」的讀者,提出深層的解答。

很多人都看過《祕密》這本書,其中不少人認真地照著書上所言,努力正面思考,將「吸引力法則」實際運用到自己最想達成的心願。甚至,還有人宣稱因為看了這本書而中頭彩。

儘管如此,真實世界中,「心想事不成」的人仍然佔據大多數,為什麼?是執行得不夠徹底?時候未到?許錯了願望?還是這本書的內容其實有誤?

李欣頻在接受《Cheers》雜誌專訪時表示,《祕密》簡化了太多東西,以致於讓讀者誤以為在支票上寫個數字貼在牆頭,每天想著這件事,只要夠專注,願望就會成真。「真的不是這樣,這得看看你身邊有沒有對等的東西可以交換,」李欣頻說。

講得有點抽象,但即使說不上來為什麼,多數人應該都能感覺到,「心想事成」確實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回事。

另類心想事成指南

不管你是不是《祕密》的信徒,都可以思考李欣頻提出來的這10件事。換個角度看,也可以把這10件事當成是位實踐者真心提出的另類「心想事成」指南:

1.正面思考≠正面感覺:吸引力並非由「心像」或「思想」產生,而是感覺與情緒。

2.人們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於是「心想事成」就成了災難!

3.你想要的,你現在身上就有!

4.你想要的,如果你現在身上沒有,就算「假裝」也吸引不過來!

5.你的許願,會受限於你的想像力不足!

6.當你不再需要吸引任何東西的時候,你原來需要的人事物,反而會倒過來需要你!

7.越努力只選擇「正面」,對等的「負面」就會直接進家門,躲都躲不掉。

8.不判斷、不選擇、不慣性反應、正負全然接受;在兩極之上才是創造的源頭!

9.讓「期待」把你帶離當下,本身就是錯誤的創造法則。

10.生命藍圖高於創造法則之上。

李欣頻透過這10個觀點,想表達一個核心理念,那就是「看透事物的本質,看透自己的情緒,否則你會許錯願,吸引到你不需要的東西,」她說。

不計成敗的人最有力量

這本書裡列舉了許多李欣頻自己以及周遭親友的真實案例,讓人意識到強迫自己正面思考、壓抑負面思考,甚至許錯願的可怕,自然而然引人進一步思考,心想事成真的好嗎?我們亟欲達成的那個目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得到了,是否就真正滿足了?亦或還會繼續有第2個,第3個,第4個願望?

李欣頻表示,心想事成是好事,但一般人的問題在於誤以為別人要的東西,就是自己想要的。「如果你許的願是大家都有的願望,那你要注意了,」李欣頻提醒。

認清楚真正的心願是其一,把全部的力量放上去則是其二。當你確認自己真心想望的目標,然後不計成敗投入時,其實往往不用許願,願望也會實現。「不管成敗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李欣頻說。

雖然是講如何心想事成的一本書,不過,裡頭很多哲學式思考,某種程度已跳離了世俗的框架。《祕密》的信徒也好,懷疑論者也好,都可以拿來與自己的觀點論證一番。

 

書名:《為何心想事不成》

作者:李欣頻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秘密中的秘密 梵咒與潛意識接線

優活健康網/ 2012/07/27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秘密》一書在前些時刮起一陣旋風,很多人迫不及待的實踐「吸引力法則」,不知道是自己「吸引力」不夠?還是此書僅適合特定人選?苦於困境的現代人,好不容易見到一線曙光,竟是海市蜃樓?其實《秘密》中所說的心理技巧並沒有欺騙,確實很多人都辦得到,那為什麼有更多人辦不到呢?中華國際梵漢咒語協會理事,同時也是心智潛能訓練者的心一居士表示,問題的癥結在於「心智」的使用,這就是秘密中的秘密。

心一居士解釋,人類與生俱來就擁有自我療癒和自我實現的能力,但因教育的方向被歸類成怪力亂神,於是在不使用和未啟動的狀態下,這些能力就被隱藏、萎縮,甚至消失了;每天只能在侷促的生活空間中,在鮮有變化的熟悉模式裡日復一日,失去能夠運用《秘密》法則的基本能力,簡單的說就是失去了自己。所以,找回自己,將自己定位,練好基本功,接著才有可能運用意念,也就是「吸引力法則」。

基本功又是什麼呢?就是一個「定」字!心一居士說,放鬆、慢下來、靜下來,是出現「定」的條件和方法,要達到定的境界,有人透過瑜珈、禪坐、氣功或持咒等方式練「定」功,也有人天賦異秉,定力過人。但不管如何,「靜心」,排除阻礙與雜念,意念力才有發揮作用的可能,才有可能變成「磁鐵」,吸引心目中的渴望。

但要練就「定」功並不容易,因為人有情緒問題和外來的干擾。心一居士說,從他進行多項潛能訓練中,發現從心靈著手會比較容易,那是不經過心或腦的思想,直接和靈識,也就是與潛意識溝通。最重要的關鍵是不使腦運作,也就是達到「無念」,要達到這個要求很不簡單,尋覓至今,發現「持咒」是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

心一居士說,談到梵咒難免牽扯上宗教,但事實上,不論佛、道、基督或回教,都有其「咒語」,不論信仰任何宗教都可依教而用,關鍵應是「超然」的態度,以靜心和靈識溝通為前提來運用。一旦和潛意識接上線,秘密就不是秘密了,因為潛意識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的意識腦以為的秘密,在潛意識來說根本微不足道,更何況運用《秘密》中的法則。

資料來源:uho優活健康網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律型人才」最搶手

2007-09 天下雜誌 381期 作者:張漢宜

台灣企業(2012)今年發現「找不到好人才!」根據調查顯示,近半數台灣受訪企業面臨徵才困難,名列全球第八、亞太第五。在全球人才戰的激烈競爭中,能力的累積已經不夠,唯有懂得「自律」的人才才能勝出。
今年九月在台灣播出的話題日劇「派遣女王」,劇中擁有數十張證照的特A級派遣社員大前春子,能力傑出又有效率,上班時全力投入,絕不辜負老闆的薪水,但也堅持準時午休、絕不加班。

她認為「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加班表示上班時未盡全力,因而將工時拖長,反而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戲劇效果雖難免誇張,但這齣創下二六%高收視率的日劇,卻呈現了全球競爭中的下一波人才新趨勢──「自律型人才」。

「自律」這件事,為什麼在當今的職場愈來愈重要?這跟日本終身雇用制崩毀、派遣社員崛起有密切關係。

日本企業以往的「終身雇用制」與「年功序列制」逐漸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實力主義抬頭,有能力者隨時可破格拔擢、或跳槽到其他公司。公司內部,資深與資淺之間的倫理逐漸淡去,個人色彩卻愈來愈獲得彰顯。

此外,日本近年來興起「派遣社員」風潮。日本政府《勞動力調查》報告顯示,二○○五年,日本企業的正式社員為三三三三萬人,其中,非正式社員比例高達三二.三%。若更深一層以二十五到三十四歲的中堅分子來分析,每四名上班族,就有一人是非正式人員。

在這樣的社會趨勢下,除了能力之外,唯有懂得「自律」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勝出。

要成為自律型人才,並非僅指恪守本分、準時上下班這樣的低層次而已,而是必須掌握以下幾個關鍵,才能提升為自律型人才:

關鍵一 把視野從「社內評價」拉高到「顧客評價」

「企業人才受績效評估左右的時代,已經宣告結束!」日本人力顧問公司Shake社長森田英一對企管雜誌《Associe》表示。

以往,員工必須在公司制定的規則下,群策群力打造產品與服務,來滿足顧客的需求。企業內部有一套績效評估的標準,來檢視每個員工的努力程度與產出效能。

如今,自律型人才不是只做為一名「符合甚至超越上司期待的員工」,而是更懂得將視野拉高,不受限於企業內部主管與同事的看法,提高層次,從外部顧客與社會大眾的評價,來做為檢視自我成就的標準,並從廣泛蒐集的外部資訊中,敏銳地掌握新趨勢。

這是一種方向雖相反、卻帶來更大正面能量的良性循環。以前是由企業端出發去滿足顧客,如今,自律型人才則是從顧客端出發,反過來滿足企業。因為,從顧客方面的評價獲得肯定,也會得到上司的讚賞,並增進企業聲望,達到另一種雙贏,也使得自律型人才掙得更廣闊的天空。

關鍵二 打造「自我品牌」,增加「個人關鍵字」

《年輕人為何三年就辭職》作者城繁幸表示,以往,上班族的個人價值,來自所屬企業的名字,也就是所謂的「Name Value」,其中包括公司的名望與規模。上班族依附著公司,謹守本分、循規蹈矩,比起迎向挑戰,更注重安定的價值。

如今,上班族必須建立自己的「人才品牌」。自律型人才不只是企業大機器的小螺絲釘,更懂得打造自我品牌,彰顯自己的獨特競爭力與價值。

當企業有一項專案企劃,上司與同事會自然而然想到你具有某項足堪勝任這項任務的能力,這就是你個人能力的「關鍵字」,而且愈多愈好。

你周遭的上司、同事與客戶,頭腦就像一個又一個Google搜尋引擎:你必須讓他們在腦海搜尋得到你。而且必須排在搜尋結果的第一頁。

因此,打造自我品牌,須掌握以下幾項思維:

一、描繪自己希望成為怎樣的人才。例如:「關注環保議題並帶動全球付諸行動的高爾」、「身為全球科技首富卻不忘社會責任的比爾蓋茲」。上述這兩個例子,都不僅擁有財富與名望,同時以自身的影響力,對大我擘畫願景,並且身體力行。

二、要成為這樣的人才,必須具備哪些條件與能力?

三、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三年後、五年後、十年後,必須做到哪些階段性成績?

像這樣,立定目標,蒐集資訊,然後堅定地往前循序邁進。

關鍵三 增加以往不曾有的經驗

每個人都想增加新的競爭力,但增加新能力,不只是去上課、考證照而已,而是必須從增加「自己以往不曾有過的經驗」開始做起。

例如:

一、試試看一個人去自助旅行,不要跟團、也不找朋友隨行。讓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自己學習面對狀況、解決問題。在過程中增加膽識、見識與視野。

二、在「自己喜歡」的範圍之外,嘗試去閱讀平常不看的書籍與雜誌。這樣,可以拓展「知」的領域,而不是老在同一個「舒適圈」(Comfort Zone)打轉。

三、在平常習於來往的社交圈之外,試著去認識不同領域的人才。每個人才,都是一座寶庫;每雙眼睛,都擁有另一個世界。總是跟同樣一群人在一起,或許安心而舒服,但很難有所突破與進步。認識不同的朋友,而且是跟自己完全不同領域的人,能夠開闊你的視野。

關鍵四 掌握四個「SELF」

要徹底了解自己、掌握自己,必須從四個「Self」著手:

一、Self Awareness(自覺)

分析自己。你的健康情形如何?在面對成功與失敗的時候,你會有怎樣的精神狀態?生活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二、Self Control(自制)

調整自己。分析自己之所以會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找出關鍵點,做為下次的決策參考。

三、Self Esteem(自我尊重)

肯定自己。即使是小小的成功,也要懂得給自己一個鼓勵與讚賞,從小小的自信中累積能量,培養成就大事的基礎。

四、Self Image(自我描繪)

找到定位,繪製自己的人生藍圖,想像未來的自己會是怎樣的樣貌,以及希望達成怎樣的成功。

關鍵五 培養「和、敬、清、寂」的品格

要注意的是,成為人才,不只是能力的培養,另一個更重要的關鍵是「品格」。因為,光有傑出能力,品格卻受到質疑,只能獲得短暫的利益,而無法打造個人品牌。

下面這個方程式足以說明:

「傑出能力」+「受人尊敬」=自我品牌價值。

品格的培養,從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可一窺其中奧義:

「和」:和諧的美感,人與人之間的協調。

「敬」:對其他人的尊重與敬意。

「清」:一種問心無愧的清澈、素直、無邪無垢的心。

381期熱錢橫掃全球
「寂」:不張狂的言語,泰然自若的安定。

在全球人才戰的激烈競爭中,能力的累積已經不夠。建立自己的主軸,設定目標,主動出擊,創造自己的價值,成為「自律型人才」,正是下一波贏的關鍵。 培養「和、敬、清、寂」的品格「自律型人才」最搶手在全球人才戰的激烈競爭中,能力的累積已經不夠,唯有懂得「自律」的人才才能勝出。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獨家專訪莊智淵/沒有奪牌 卻奪走對失敗的恐懼

Yahoo!奇摩 – 2012年8月13日 上午11:10

前言:「堅持與完美」這兩種逼人抓狂的做事態度,被奧運桌球選手莊智淵運用在自我訓練上,卻是恰如其分;否則,他無法從小獨自在國外接受訓練,無法長年面對失敗的壓力,也無法在各種榮耀披身的同時,又戰戰競競不斷努力與堅持;莊智淵9日接受Yahoo!奇摩新聞獨家專訪,分享他人生桌球夢一路的努力過程。

每四年,國際政治角力從各國談判桌轉移到一座城市、一片運動場,甚至一塊狹小的球桌上。23年來,莊智淵的桌球人生,也在這狹小的球桌上快速飛越,有時落到絕佳時點,有時飛出了界,乒乒乓乓清脆的節奏,訴說的卻是運動員孤單的執著。

「我不喜歡輸的感覺」,他說。然而做為一名職業球員,輸與贏一樣,是無法閃躲的結果。

無關天分 貴在認真

8歲開始接受教練母親的訓練,13歲獨自前往中國大陸接受長達5年的訓練,19歲又前往歐洲比賽,當同齡的孩子還在冷氣房裡念書時,莊智淵就已經開始一個人背著行囊穿梭在世界各地機場,從德國到西班牙,從俄羅斯到法國,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練球,也一個人承受失敗的挫折,受傷時的無助。

幾次半夜因身體不適緊急送醫,病床上的孤單與恐懼無人可訴,「常常想家,好幾次打電話回家和媽媽說不想練了。」然而沮喪一晚,隔日還是拿起球拍走向球場。

「不想放棄」是莊智淵長期忍受孤單訓練的原因,小時候,曾為國家桌球代表隊成員的媽媽李貴美,就是因為看到他從不輕易放棄任何一顆打到面前的球,而識出他的天分。莊智淵的天分不在於聰明過人,而在於認真、堅持。

累積失敗 卻不等於失敗

由於母親教練訓練嚴格,莊智淵從小就對輸贏認真以待,但是打球哪有不輸球的道理,國小五、六年級時,幾乎每個星期都得面對其他學校校隊前來切磋叫陣的局面,讓才剛開始接受訓練的莊智淵,有整整兩年的時間,一直在面對失敗這回事。

「到現在我還記得,一種在等著我去面對的失敗,總是在那樣的傍晚迎面而來。」失敗在等待,成功也在等待,有趣的是,累積失敗經驗多了,卻不等於失敗。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莊智淵竟然打出了失敗區,在國小畢業前夕拿下全國國語盃桌球比賽第二名、高雄市桌球比賽冠軍。「其實我不知道從不好打到好的原因是什麼,唯一能確定的是,累積就會看到成果,真心付出就一定看得到回報。」

突破自我 回到起初

但是只要上場,失敗總在一旁窺探;23歲那年,莊智淵因為進步幅度下降,技術風格明顯走偏而深陷挫折,這一段「已經定型、新東西一直學不起來」的日子,對他來說是一種折磨。

突破竟然在5年後才發生。5年裡,莊智淵必須與他最恐懼的失敗為伍,追求完美的個性,又不斷催促他從錯誤中尋求更新突破。而突破的關鍵又是什麼呢?「仍然是累積,是努力與堅持」,於是,當莊智淵技術獲得突破提升後,他開始昂然走向2012倫敦奧運會,原本只期待打進前八強,最後竟然能夠突破四強,甚至角逐銅牌。

背負著全國期望,莊智淵看著發球的手掌,已經沒有過去參賽時緊張發抖的情形,他已然拾回23年前起初打球的樂趣,在極度的壓力下,仍能用享受的心情和對手周旋,打一場好看的球賽。雖然最後他仍與銅牌擦身,但是他更依此畫出參考座標,「這次的成績讓我更有信心,我相信下屆奪牌成功的機率是可以期待的。」

奧運場上,球員成功是國家的榮耀,球員失敗了通常得獨自承受,這一次莊智淵沒有奪牌,但是他奪走了心中對失敗的恐懼,磨練出更精實的運動家品格。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博碩士破百萬人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6/122012073000106.html

2012-07-30 01:13 工商時報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行政院主計處甫完成的調查顯示,國內具博碩士學歷者即將超過100萬人,隨博碩士人力供給急增,需求未等幅增加,上半年博碩士失業率升至3.32%,高過專科的3.17%,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表示除非企業研發需求提高,否則博碩士失業率還會再升高。

主計總處官員指出,近年台灣每年畢業的博碩士超過6萬人,去年初15歲以上民間人口中具博碩士學歷者90.9萬人,去年7月已升至97萬人,今年6月97.7萬人,隨著畢業季取得學位,國內具博碩士學歷者將於近期升逾百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具研究所學歷者急速增加的同時,這些高級人力的就業難度愈來愈高,一向失業率難得超過3%的博碩士,自去年第4季起失業率逐月走高,至今年6月已升至3.54%。

主計總處甫完成的上半年統計指出,上半年研究所學歷者的失業率升至3.32%,比大學畢業的5.66%、高中職的4.29%、國中及以下學歷者3.45%為佳,但已經超過專科學歷者的3.17%。

主計總處官員表示,近十年隨著改制,專科畢業生逐年減少,加以有一技之長,因此專科生的就業競爭優勢仍高,即使以30歲以下的青年人來比較,具專科學歷者的失業率確實比各學歷者都來得低。

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表示,過去博碩士工作容易找,是因過去一、二十年民營研發部門、公私立大學快速擴充,剛好可吸收這些人力,但隨著民營研發部門、公私立大學的職缺趨於飽和,這些高學歷者的失業率自然會提高。

胡勝正表示,以前由於國小教師人力供給過多,曾出現「流浪教師」,現在由於碩博士人力供給過多,也已出現「流浪教授」的狀況,除非民營研發經費提高,需要更多研發人力,否則碩博士的失業率一定還會再升高。

依主計總處的調查資料,今年6月份15歲以上民間人口裡,具研究所學歷者有97.7萬人,其中就業者68.9萬人,失業者2.5萬人,非勞動力26.3萬人。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下個年輕世代的殘酷真相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blog/article.php?id=1838

撰文者:Joey Chung (鍾子偉) 2012-08-06

幾週前,我在一個週日午後在我台北的公寓和兩個編輯以及一個大學生準備我下一本書的內容。我們在討論大學生進入社會前最常見的夢想、目標和疑惑。

我們已經討論這些主題三個小時,快要結束了。我問那個年輕學生最後一個問題。

從一個20歲年輕人的觀點來看,未來十年中什麼是你們最常見的想像場景和你希望完成的目標?什麼是你想每個跟你年紀一樣的人在接近30歲時想像將會擁有的東西。

他的眼神立刻興奮亮了起來,然後回答了下面的話:

「22到24歲時念個好的研究所。在25歲左右開始第一份工作然後住自己租的公寓。順利的話我想要在28歲左右自己開公司,大約30歲左右結婚。我想我多數的同學和我在財務上想像我們能夠在28歲時擁有自己的車子,30歲時開始存錢準備有天能夠買自己的房子。」

他開始說的時候我還在客廳裡面踱步。他說到一半時,我停了下來,沉默的靠著牆站,看著他說完。

「OK,我現在有兩個選擇,我可以像是一般的長者,微笑然後說,『沒錯,我很確定你可以完成這些,你每個夢想都會成功。』或是我可以告訴你我過去十年來看到的東西,以及什麼是最可能發生,以及該如何做好準備。這或許不會是個開心的故事而且你可能不見得會喜歡我的回應,但是我想我應該盡可能真實地呈現經驗,至少讓你開始去想這些問題。」

他點點頭。

「上一代從五歲開始就一直告訴我們,用功念書、進個好大學,好研究所、找個好工作,然後你的人生一切都會很好,好像一台好車、好房子和婚姻會自動出現。不幸的是,這不是真的。你剛剛描述的每件事,很有可能,不會在未來十年達成。

我已經快30歲了,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我多數大同學並沒有靠自己買車,多半跟父母同住—如果他們住在同一個城市裡的話,談到工作的快樂大約僅是『可接受』而已,發現財務上根本不可能去想要成家,不靠家裡幫助也不可能去買房子,也幾乎沒人能夠成功創業。如果這真的那麼容易,那滿街都會是CEO和總裁了。」

他的微笑明顯垮掉了,他的表情少了滿是天真的熱情。

「當你還是學生時,很容易編織大夢,但是真實生活的數字,如月薪、稅、房租和每月存款在你拿到第一份薪水前,你腦中是沒有真實概念的。突然間你終於被打醒,發現你剛剛描述的一切是有多麼難以實現。想想看:如果你夠幸運,大學畢業後,可能起薪是35000元,相信我,你很多大學同學會領更低。35000元在台北也僅是剛好夠過活而已。在繳稅、交通費、手機費、保險、網路費、餐飲費之後,大概只剩下15000元。如果你想要搬出去住,大概要1萬元,所以多數在台北的單身朋友都跟父母住。從一個有野心的20歲年輕人眼中,十年後我還要跟爸媽一起住的想法爛透了。我們假設你每個月可以存1萬元,一年也不過12萬,而且這還是假設沒有額外支出如度假、買新手機、送女朋友的禮物的情況下。買一台車?別想了。就算你付得起頭期款,但之後還有每月分期付款、油錢、停車費、保險費。你的薪水可能一年漲3-5%,如果你幸運的話。這表示你30歲時,你大概僅會多賺5000元左右。而以台北的房價來看,想要買公寓是不可能的。即便你想要結婚生小孩,但誰敢買?只好永遠繼續租房子。

踏入社會第一天的悲哀事實是,你是否在台大連續拿了8學期書卷獎,或是一直『用功念書』然後進入到最好的學校拿最好的博士學位根本不重要。台灣很小,市場很飽和,而現在已經有太多大學了。在你人生的前25年所做的所有準備,財務上來說,結果並沒有差那麼多。從最好的研究所畢業,你的起薪可能不過比你念普通大學的高中同學多個5千元。」

我停了幾秒,組織我的想法準備總結我的重點

「即使當我在哈佛商學院時,我同學和我也很疑惑這套資本主義模式能夠像這樣持續多久?在已開發國家都是一樣,一旦你進入已開發國家之林,GDP年成長率大概就是2-4%。但是教育費、房價、保險費、一年大概要漲個10%左右。」

學生問:

「這是不是說我們只是運氣不好,剛好在此時在台灣畢業?」

我回說:

「這些日子台灣每個人都在抱怨政府,但有多少真的是他們的錯,或他們有辦法控制的?其他地方還更慘。台灣的失業率大約是5%,西班牙、希臘是25%。歐元區平均超過10%,美國則是8%。當然我們無法和中國比,因為20年前我們已經有過我們的8%成長率階段。但真正恐怖的事情是?台灣大學生的起薪真的在往下掉或至少跟十年前一樣。這表示整個年輕世代比上個世代更窮,同時每個東西卻更貴。」

所以我該怎麼做?當我們起身並走向門口時他問。我跟他握手,然後給他我最後的建議。

「別弄錯我的意思,我不是在告訴你去忘掉你的夢想或是邪惡地想要打擊你。每個年輕人都應該有雄心壯志,並有勇氣至少去嘗試。但每個人對此都應該有兩面態度:晚上編織浪漫夢想,但是白天是非常務實的執行者。停止像其他人一樣抱怨政府,因為最終那不會幫你解決任何問題,你明天還是要面對。而作為一個年紀較大的朋友,我僅是要提醒你這個殘酷的事實:擁有一台車、買一層房子、開公司,這些你所列出來的10件事有8件事可能不會如你所想的那麼快成真,甚至永遠不可能。這可能是從20歲到30歲最悲哀的事情。你發現你被教導的許多事情都是謊言,而你多數看來簡單的目標,如買車,都可能無法在30歲完成。為此做好準備。這是當我們進入社會時每天的殘酷現實。

一旦你不再是學生的那一天,就是你要開始做最好的夢但為最壞的做準備。歡迎來到真實世界。」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種「爛」個性 交不到朋友

2012-07 作者:吳凱琳 天下雜誌

很多時候,因為某些個性或行為,讓別人對你敬而遠之,成了不受歡迎的拒絕往來戶。《富比世》專欄作家蘇珊‧塔達妮可(Susan Tardanico)列出了20種讓人由紅翻黑的「爛」個性。

1.太在乎別人的想法,容易患得患失。

2.不相信自己的直覺,太過依賴理性分析。

3.以為達到目標的方法只有一種,不知變通。

4.不認為工作熱情是件重要的事情。

5.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猶豫再三。

6.不相信自己的價值,缺乏自信。

7.讓恐懼影響自己的決定。

8.想清楚所有的細節之後才開始採取行動。

9.沒有自己的核心價值,容易人云亦云。

10.凡事為自己找藉口。

11.因為害怕做錯而遲遲不敢做決定。

12.讓傳統智慧影響自己的決策判斷。

13.不知道自己的優勢所在。

14.將失敗歸咎於自己,沒考慮其他外在因素。

15.自己選擇要變得不快樂。

16.因為其他人或因為發生了某些事件,而覺得自己沒價值。

17.凡事差不多就好。

18.不敢去爭取自己真正想要的。

19.認為擁有真正的快樂,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20.無法忍受自己的缺點。

【愈愛用手機,愈惹人厭?】

手機成了許多上班族的隨身物品,但愈是愛用、愈是手機不離身的結果,卻很有可能讓你變得惹人厭。英特爾今年針對200位人資主管所進行的調查顯示,79%的人認為行動裝置的應用,對辦公環境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干擾。

在某些重要時刻,少用手機才是明智之舉。小心避開以下5大地雷,才不會讓自己成了同事、朋友、或客戶眼中不受歡迎的黑名單。

1.開會時手機鈴聲大作:

根據英特爾所做的調查,60%的人資主管表示,開會時手機鈴聲響是最不禮貌的行為。最好是把手機留在辦公桌上。

2.轉為震動模式:

事實上震動模式一點也不安靜,如果你把手機放在桌上,一旦有人來電,震動的桌面和聲響一樣會造成驚嚇或極大的干擾。若非得將手機放在桌上不可,就連同震動模式也一併關閉。

3.吃飯時將手機放桌上:

這會讓同桌的人有不好的感受,感覺你似乎不把這場餐會當作一回事。如果這是很重要的商業餐會,請把手機留在公事包或手提包裡。

4.在社交場合使用手機聊天或討論公事:

在社交場合使用手機溝通盡量簡短,周遭的人沒必要忍受你的噪音。因此,如果需要長時間溝通請回辦公室或家裡再說。

5.吵雜的手機鈴聲:

手機鈴聲代表你個人的喜好,但是必須仔細選擇,畢竟不是只有你一個人聽到,太過吵雜的音樂最好避免。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哈佛的幸福課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在一周兩次的「幸福課」上,本-沙哈爾沒有大講特講怎麼成功,而是深入淺出地教他的學生,如何更快樂、更充實、更幸福。
本-沙哈爾自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積極心理學課時,只有8個學生報名,其中,還有2人中途退課。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學生。到了第三次,當學生數目達到850人時,上課更多的是讓我感到緊張和不安。特別是當學生的家長、爺爺奶奶和那些媒體的朋友們,開始出現在我課堂上的時候。」
本-沙哈爾成了「哈佛紅人」。校刊和《波士頓環球報》等多家媒體,報道了積極心理學課在哈佛火爆的情景。「幸福課」為何會在哈佛大受歡迎?
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麼還是不開心呢?
「我曾不快樂了30年。」本-沙哈爾這樣說自己。他也是哈佛的畢業生,從本科讀到博士。在哈佛,作為三名優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劍橋進行交換學習。他還是個一流的運動員,在社團活動方面也很活躍。但這些並沒有讓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內心並不快樂。
「最初,引起我對積極心理學興趣的是我的經歷。我開始意識到,內在的東西比外在的東西,對幸福感更重要。通過研究這門學科,我受益匪淺。我想把我所學的東西和別人一起分享,於是,我決定做一名教師。」
在本-沙哈爾第二次開設「幸福課」的2004年,哈佛校報上有一篇報道:《學校面臨心理健康危機》,標題下的導語說:在過去的一年,絕大多數學生感到過沮喪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學校舍區輔導員寫給捨區主管的信。
「我快覆沒了。」這位輔導員寫道。在他分管的社區內,有20個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一個學生因為嚴重焦慮而無法完成學期作業;另一個學生因為精神崩潰而錯過三門考試……社區主管把這封信轉給了哈佛校長,並強調該社區的問題並不是特例。
一位曾患嚴重焦慮和情緒紊亂的哈佛畢業生說:大多數哈佛學生還沒意識到,即使那些表面看來很積極、很棒的學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著,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識到他有心理問題。
「在內心深處,我經常覺得自己會窒息或者死去。」這名學生說。她時常不明原由地哭泣,總要把自己關起來才能睡覺。她看過幾個心理醫生,試過6種藥物,休學兩個月,來應付自己的心理問題。「我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哈佛精神病患者。」她這樣描述自己。
有個名叫瑪麗亞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內自殺,年僅19歲。她的室友回憶說:就在自殺前一晚,瑪麗亞和班裡同學談論天氣時,還表現得十分開心的樣子。「她看起來很好。她在聽音樂,調子好像還很歡快。」
哈佛一項持續6個月的調查發現,學生正面臨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機。調查稱:過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學生,至少有過一次感到非常沮喪、消沉。47%的學生,至少有過一次因為太沮喪而無法正常做事,10%的學生稱他們曾經考慮過自殺……
「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麼還是不開心呢?」這是令許多美國人深感困惑的問題。據統計,在美國,抑鬱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紀60年代高出10倍,抑鬱症的發病年齡,也從上世紀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而許多國家,也正在步美國後! 塵。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這段時間裡,英國國民的平均收入卻提高了3倍。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爾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金錢是最高的財富。但是我認為,人生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 」
「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長期的抑鬱,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情感破產』。整個社會,也有可能面臨這種問題,如果個體的問題不斷增長,焦慮和壓力的問題越來越多,社會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蕭條』。」
一項有關「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決3個因素:「遺傳基因、與幸福有關的環境因素以及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而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活得更快樂、更充實。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
本-沙哈爾說:「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為,它已深深地幫助了我。」
我們的很多課,都在教學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閱讀、更好地寫作,可是為什麼就不該有人教學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艱深的積極心理學學術成果簡約化、實用化,教學生懂得自我幫助,這是本-沙哈爾開設「幸福課」的初衷。
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讓本-沙哈爾對幸福的理解,發生根本轉變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經歷。
16歲那年,在以色列長大的本-沙哈爾,獲得了全國壁球賽的冠軍。在長達5年的訓練中,空虛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覺得生命中缺少了什麼。雖為此悶悶不樂,但他仍堅信:無論身體或心理都要堅強,才能最終取勝;而勝利,一定會帶來充實感,也能讓自己最終幸福。
終於,本-沙哈爾如願以償,奪冠後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舉行了隆重的慶賀。那時,他對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帶來快樂,過去所受的種種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試著再回味一下無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間,那種勝利的感覺,那種夢想成真的喜悅,所有的快樂,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我的內心,忽然又變得很空虛,只有迷惘和恐懼。淚水湧出,不再是喜極而泣,而是傷心難過。在如此順意的情況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話,那我將到何處,去尋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極力讓自己鎮定,並告訴自己這只是暫時的神經過敏。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仍沒有找回快樂;相反,內心的空虛感越來越重。慢慢地他發現:勝利,並沒為他帶來任何幸福,他所依賴的邏輯徹底被打破。「從那時起,我開始對一個問題非常著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爾注意觀察周圍的人,誰看起來幸福,他就向誰請教。他讀有關幸福的書,從亞里士多德到孔子,從古代哲學到現代心理學,從學術研究到自助書籍等等。最後他決定去大學主修哲學和心理學。

他的幸福觀,逐漸清晰起來: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本-沙哈爾竟然從漢堡裡,總結出了4種人生模式。
當年,為了準備重要賽事,除了苦練外,他須嚴格節制飲食。開賽前一個月,只能吃最瘦的肉類,全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發誓,一旦賽事完了,一定要大吃兩天「垃圾食品」。比賽一結束,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下4只漢堡。當他急不可待地撕開紙包,把漢堡放在嘴邊的剎那,卻停住了。因為他意識到,上個月,因為健康的飲食,自己體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漢堡的美味,很可能會後悔,並影響自己的健康。望著眼前的漢堡,他突然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種漢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隻,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它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裡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他稱之為「忙碌奔波型」;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是「虛無主義型」;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種「幸福型」漢堡。一個幸福漢堡,是即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不幸的是,據本-沙哈爾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屬於「忙碌奔波型」。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本-沙哈爾經常講「蒂姆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晃動著許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父母 和 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漸漸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他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好時,父母 和 老師都誇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蒂姆已對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沒有痛苦,就不會有收穫。當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激動得落淚。他長長舒了一口氣: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捲土重來。他擔心在和大學同學的競爭中,自己不能取勝。如果不能打敗他們,自己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學四年,蒂姆依舊奔忙著,極力為自己的履歷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於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回終於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覺到,這份每週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關係,這樣幹,今後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當然,他也有開心的時刻,在加薪、拿到獎金或升職時。但這些滿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經過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夥人。他曾多麼渴望這一天。可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他卻沒覺得多快樂。蒂姆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的存款一輩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邊的人認定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當偶像,來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於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乾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他盡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呆就是幾個鐘頭,享受著毫無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擔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厭倦。
做「忙碌奔波型」並不快樂,做「享樂主義型」也不開心,因為找不到出路,蒂姆決定向命運投降,聽天由命。但他的孩子們怎麼辦呢?他該引導他們過怎樣的一種人生呢?蒂姆為此深感痛苦。
為什麼當今社會有那麼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爾這樣解釋:因為人們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是這樣的:假如孩子成績全優,家長就會給獎勵;如果員工工作出色,老闆就會發給獎金。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後,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然而一旦目標達成後,人們常把放鬆的心情,解釋為幸福。好像事情越難做,成功後的幸福感就越強。不可否認,這種解脫,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它絕不等同於「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這就好比一個人頭痛好了之後,他會為頭不痛而高興,這是由於這種喜悅,來自於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錯誤地認為成功就是幸福,信目標實現後的放鬆和解脫,就是幸福。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
在本-沙哈爾看來,尋找真正能讓自己快樂而有意義的目標,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
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在課堂上,本-沙哈爾不斷地向聽講者發問:
我們可以不停地追問「為什麼」,來反思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職或任何其他的目標。看看要問多少個「為什麼」,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問問自己,我做的事情,對我有意義嗎?它們給我帶來了樂趣嗎?我的內心,是否鼓勵我去做不同的嘗試?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徹底改變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爾的哲學老師在他畢業時,給了他一點忠告:「生命很短暫,在選擇道路前,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後再細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後,對於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諸行動。」
本-沙哈爾也這樣教他的學生,如何尋找能發揮自己優勢和熱情的工作。
用以下三個關鍵問題,先來問問自己:一,什麼帶給我意義?二,什麼帶給我快樂?三,我的優勢是什麼?並且要注意順序。然後看一下答案,找出這其中的交集點,那個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10多年前,本-沙哈爾遇到過一個年輕人。他是一名律師,在紐約一家知名公司上班,並即將成為合夥人。坐在他的高級公寓裡,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餘。年輕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個小時。早上,他掙扎著起床,把自己拖到辦公室,與客戶和同事的會議、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佔據了他的每一天。當本-沙哈爾問他,在一個理想世界裡還想做什麼時,這名律師說,最想去一家畫廊工作。「難道說,現實世界裡找不到畫廊的工作嗎?」年輕人說不是的。但如果在畫廊工作,收入會少許多,生活水平也會下降。他雖對律師樓很反感,但覺得沒其他選擇。
因為被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所捆綁,所以他每天並不開心。在美國,有50%的人對自己的工作不甚滿意。但本-沙哈爾認為,這些人之所以不開心,並不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而是他們的決定,讓他們不開心。因為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金錢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並非互相排斥。」他說。
他進一步說,通常在越感興趣的事情裡,人就越能發揮自己的天賦,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熱情,不但動機堅定,連做事效率也會提高。舉例講,一個熱愛學習的學生,可以在學習中享受創造的愉悅,而這快樂的成果,還可以幫他取得好成績,助其獲得未來的幸福。在親密關係中也一樣,兩個人共享著愛情的美好,並促進彼此的成長和發展。
許多研究表明,一個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都會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誼、收入、工作表現以及健康。幸福與成功,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無論是工作上還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帶來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帶來更多的成功。
本-沙哈爾總結出這樣三種工作境界:賺錢謀生、事業、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當成任務和賺錢的手段,就沒有任何的個人實現。這樣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須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節假日了;把工作當事業的人,除了注重財富的積累外,還會關注事業的發展,如權力和聲望等。他們會關心下一個升職的機會,期望 從副 教授到 終身 教授、從教師到校長、從職員到主管、從編輯到總編輯;假如,把工作當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標了。薪水、職位固然重要,但他們工作,是因為他們想要做這份工作,動力源自內心。工作是一種恩典,而不是為人打工。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在工作中自我實現,獲得充實感。他們的目標,正是自我和諧的目標。
有一項研究,是針對醫院清潔工的。一組人覺得自己的清潔工作很無聊,沒啥意義;但另一組人,覺得很有意義,做得很投入。他們與護士、病人以及家屬交談,想辦法讓醫院員工、病人舒適。他們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並在其中找到了意義:我不僅僅是個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讓醫院正常運轉,幫助病人更快地康復。
就像第二組人,由於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從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義和快樂,他們與服務對象的關係,也不再是簡單的金錢關係。有時候,人們並沒有換工作,或改變工作環境,他們所做的,只是賦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義,從中發現樂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個因為家長的壓力而學法律的人,是無法在其中找到長久快樂的;相反,如果是基於對法律的熱愛而成為律師的話,那他在維護公義的同時,也會覺得很幸福。
「一個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與快樂的投資家,一個出於正確動機的商人,絕對要比一個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義得多。」本-沙哈爾篤定地說。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事裡找到意義。如創業、當義工、撫養子女、行醫、甚至是打傢俱。重要的是,選擇目標時,必須確定它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愛好,符合自己內心的願望,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喚」,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時刻。」本-沙哈爾用一段話,描述這種美妙的體驗:我甚至形成了一種迷信,世上確實有看不見的力量在幫我。只要你追隨自己的天賦和內心,你就會發現,生命的軌跡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臨,你所經歷的,正是你應擁有的生活。當你能夠感覺到自己正行走在命運的軌道上,你會發現,周圍的人,開始源源不斷地帶給你新的機會。
「在追求有意義而又快樂的目標時,我們不再是消磨光陰,而是在讓時間,閃閃發光。」
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因為我們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個學生走到本-沙哈爾面前,問他:你就是那個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師吧。學生接著又說: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選了你的課,如果哪天我發現你並不快樂,我就要告訴他,別再上你的課。本-沙哈爾看著這個學生,笑著道:沒關係,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因為我們是人。
「總有人問我,你能幫我消除痛苦嗎?可是為什麼要用這種態度來對待痛苦。痛苦,是我們的人生經驗,會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人生的成長和飛躍,經常發生在你覺得非常痛苦的時刻。」
漫漫人生,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悲傷的時刻,比如經歷失敗或失去,但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實上,期盼無時無刻的快樂,只會帶來失望和不滿,並最終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
一個幸福的人,也會有情緒上的起伏,但整體上,能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他經常被積極的情緒推動著,如歡樂和愛;很少被憤怒或內疚,這些負面情緒所控制。快樂是常態,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剛開始講「幸福課」時,本-沙哈爾很想扮演一個無所不知、幽默的人,一個完美的導師,為此,他特地跑到喜劇演員培訓班學習。但他不是那種能開激烈的玩笑,做誇張表演的人。無論怎麼學,他也達不到想要的戲劇效果。
想讓自己當一個完美的老師,他發現這樣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學生。「每次都很緊張,怕被發現面具下真實的樣子,結果把自己搞得很累。這樣不僅害了我自己,也傷害了學生,等於給學生樹立了一個『完人』典型,告訴學生走一條永遠走不通、錯誤的路。打開自己,袒露真實的人性,會喚起學生真實的人性。在學生面前做一個自然的人,反而會更受尊重。」
本-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
為了更好地記住「幸福課」的要點,本-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士: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
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只是為了輕鬆地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
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
3:學會失敗。
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全然為人。
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5:簡化生活。
更多並不總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選了太多的課嗎?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應求精而不在多。
6:有規律地鍛煉。
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週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
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更開心。
8.慷慨。
現在,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勇敢。
勇氣並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仍依然向前。
10:表達感激。
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週一次,請你把它們記下來。
「上這門課,真是一種享受。它非常有趣,而且值得學生學習。」一位讀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在發給我們的郵件中寫道。她還說:事實上,這門課並不會幫我拿攻讀學位的學分。但比起其它課程,我更喜歡做這門課的作業。
在哈佛的校報上,也留下學生們的反饋意見:
「他教心理學,同其他心理學老師有很大的不同。他試圖讓你把這些理念,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我從記『感恩簿』中收穫最大,在那裡,我每天寫下我充滿感激的事情。」「上這門課之前,聽到『冥想』這個詞,我會不以為然。但是現在,我驚奇地發現,它真的讓我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放鬆了。」「我認識的每個上過這門課的人都說,這是他們在哈佛上過的最好的課。一位和我要好的女生說,它改變了她的生命,給了她一種看問題的不同視角,對幸福的理解,也改變了。」
甚至助教們也說,自打跟本- 沙哈爾 教授「幸福課」以來,一年中,身體出奇得好,心情也爽多了。

「我改善了我的飲食、睡眠、人際關係,還有人生的方向感。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東西。」另一位助教稱,這門課的出勤率,平均在95%以上。「它的奇妙之處在於,當學生們離開教室的時候,都邁著春天一樣的步子。」

2006年2月,哈佛出了件大事,校長薩默斯為自己的驚人之語「女人先天不如男」,付出了「下課」的代價。

即將去職的薩默斯悶悶不樂,他的好友找到本-沙哈爾,討論要如何讓校長快樂起來的秘笈,本-沙哈爾慷慨支招。

首先,他現在可能很煩亂、失落、難過,這些都屬正常,因為他也是人。去大膽地經歷他現在正經歷著的任何事,並且自然地接受下來。
第二,建議薩默斯本人,閱讀一下哈佛積極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波特的書,書中說:人類有非凡的克服令情緒失落事件的能力。

事情並沒有像他最初看起來的那麼糟,即使是被逐出世界頂級大學的校長之位。

第三,他可以仔細反省一下作為哈佛校長的經歷,回憶自己任期內的巔峰時刻,並用他所學到的東西,去尋找新的機會和用武之地。

假如上述辦法仍不奏效的話,本-沙哈爾支了最後一招:我可以在我的課堂上,留下一個座位,校長先生可以旁聽這門課並做相應的論文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學生入學季節,《波士頓環球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目叫“為了找到好工作現在要做的20件事”。

(1)、走出圖書館。大學是四年人生經驗,不是高學分。
在美國的大學,課外活動常常和功課一樣重要。

(2)、在你的宿舍裡開始做生意。雅虎、谷歌都會爭先恐後地買你弄出來的網站。
谷歌本身就可以歸於大學宿舍裡誕生的買賣。

(3)、別債務纏身。在普通的州立大學和名牌但昂貴的私立大學之間,最好選擇前者。
從個人前途上看,無債一身輕比花錢買個名牌要有利得多。

(4)、積極參加校園的活動。通過這種活動,可以學會怎麼理解、幫助別人,
滿足別人的需要以及和別人溝通。這在美國文化中,是所謂“領袖素質”的基礎,
找工作時會被別人另眼相看。千萬不要認為自己的生活只有校園而已。

(5)、不要讀文科博士,除非你離了學術不能活。讀博士對實際工作毫無幫助。

(6)、別上法學院。律師總是代表別人去爭利,壓力奇大。自殺是律師中第一號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7)、參加體育運動。調查表明,大學從事體育的人,畢業後比那些不沾體育的同學明顯收入高。
美國人從事體育不僅是鍛煉身體,而且是培養競爭的才能和領袖素質。
一個大學運動隊的隊長到華爾街找工作,優勢不可限量。

(8)、別按著父母的期待生活,要幹自己喜歡的事情。前惠普女CEO說過:“千萬別出賣你的靈魂!”

(9)、接觸一些你並不擅長的新事物。你對自己未必了解,這是蘇格拉底給人類的教誨。
所以。請給自己一個機會。

(10)、以自己為中心來定義成功。別以外在的東西(比如金錢)來定義成功。

(11)、好工作要自己去找,不要等著天上掉餡餅。

(12)、選修關於“幸福”的心理課程。在哈佛,這一課程是最熱門的課之一。

(13)、上表演課。美國社會整個就是個舞台。
從教授、政治家、企業總裁,到律師、將軍、記者,不會表演就很難出頭。

(14)、學會讚美別人。在生活中,既要當好演員。也要當好觀眾。
很多時候我總是感覺和別人有距離,其實就是缺那簡單的幾句問候和一個擁抱。

(15)、使用職業諮詢服務機構。美國大學一個重要部門就是求職諮詢機構。
專業人員幫你分析自己的長短以及就業市場,幫助你準備面試,修改申請信。

(16)、被拒後應該坦然以對。要自己定義自己,不要用外在指標定義自己。

(17)、要傲視名校,別覺得上哈佛有多麼了不起。

(18)、不要過分追求完美,不要給自己不必要的壓力。生活不只是工作、學習,它還有很多很多。

(19)、要靠打工讀完大學,積累工作經驗。這很重要。大部分中國學生做不到。
甚至認為打工沒有必要。其實打過工的人才會真正珍惜生活。

(20)、把你的目標列成表,因為你沒有計劃就不可能成功。不要整天沒事幹老胡思亂想,只有真正的行動才能拯救你!

其實,這20件事就是一張表。這些建議,凝聚著許多在哈佛等校長期執教的教授的經驗。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職場上的討厭鬼刺傷了……

2009-07 Cheers雜誌106期 作者:鄭夙珍

面對討厭、難搞的人,一般人或許直接反應就是:不理他就好了。但如果是你的上司、工作上需要合作的夥伴或客戶,你根本沒有不理他的權利。

不管你跟對方是個性不合,或對方因為自己的工作或生活壓力,將情緒轉嫁於你,如果只是消極的迴避,在工作或情緒上,可能都會累積負面能量,最終造成傷害。

面對各種「討厭」的人事物,我的主張是:不如從自己出發,讓自己身心處於健康和強壯的狀態。如此一來,不但較不易被人激怒,也有更多的包容力,去和各種多元的人學習溝通;在管理上,也才能形成一個「合而不同」的強大團隊。

這種健康的自我狀態要怎麼培養?首先,要學習去認識自己的情緒:什麼時候你覺得自己狀況很好,可以處理任何挫折?什麼時候卻覺得只要再一根稻草就要崩潰了?這就是心理狀態的差異。

記住有哪些外在條件可以幫助你維持好的心理狀態,平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充足的睡眠,都是自我療癒的特效藥。

設定目標,才能正面解釋和復原

另外,你怎麼去認知、解釋一件事,也會深深影響你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近年來風行的「正向心理學」,前提亦是要能了解自己的起心動念,再去做正向轉換。

例如,有人喜歡倚老賣老,覺得我比你多長幾歲,難道不能教你嗎?如果你的想法是:這個人真的討厭死了!又沒有我做得強!情緒就非常負面。可以換個角度想:他就是比較沒有能力好好表達,事實上,他是希望把事情做好,以長輩的方式來提醒;如果自己不是可造之才,他才懶得講呢……。

若你賦予事情正面的意義,感受也會正面,比較能處理挫折、從中復原,進而提高效率。學者亦認為,不論在認知智能、行動、生理以及社交的拓展上,人在正面情緒狀態時,最具有開創性和生產力。

當然,要轉換成正面的觀點,需要心智的鍛鍊。如果心裡有清楚的目標,明白工作的目的、意義是什麼,例如是為了自己的成長和學習、是對事不對人在做事,便不易被過程中的小曲折所干擾,甚至能學習以「欣賞差異性」的角度來看待「討厭」的人事物。

我相信,每份工作都能找到正面的利基,你可以回頭想想工作本身的意義,以及對你個人的成長和幫助何在。

聽建議、寫日記,鞏固「基本盤」

尋求他人的支持也很重要。你可以請信賴的同事給予建議,該怎麼與他共事才能完成目標。這種職場上的友誼,更有助於提高工作滿足感,讓自己強壯。

但我不鼓勵一碰到討厭的人事物,就跑去跟同事一起吐槽。這樣除了發洩,對心態沒有太大助益。除了尋求支持打氣,更重要的是把朋友當成鏡子、mentor(教練),聽取多元的意見,學習其他人如何看待處理,進而看清、調整自己。

如果再怎麼轉換、處理,還是受了傷,還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助你盡快脫離負面情緒:

1.寫日記,有抒發情緒、釐清思緒的作用,把狀況寫出來後,比較知道接下來要怎麼做。

2.下班或假日不要碰工作,去做休閒活動,讓自己完全脫離那種情境。

3.激勵自己,有人會去看勵志電影,有人去看海,給自己充電的空間,加上足夠的休息,對心理狀況的強韌度很有貢獻。

對討厭的工作亦然,要先跳離「很煩、不想做」的心態,正面地去分析它:把工作分解成一項項比較小、較容易達成的事項。這也是一種策略規劃的能力,心態上可以轉換成:「我如果可以做到,能力和價值就會更上一層樓!」

最後要提醒大家,雖然我們都知道「工作是為了生活」,但有時候,工作就是會無限膨脹,佔據了所有心力。

必須時刻提醒自己,顧好心理「基本盤」,懂得照顧自己,即使外界有再多紛擾波折,才能將自己維持在最好的狀態。

主講︱鄭夙珍(銘傳大學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系主任)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育心理學博士,曾任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前程規劃處處長。專長領域包括心理測驗與統計、教育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學、正向心理學。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蘭:不必幫孩子找興趣,他自己會告訴你!

作者: 洪蘭 | 親子天下 – 2012年7月13日 上午11:23

一位媽媽說,為了找出她孩子的潛能,她每天加班賺錢,送孩子去上各種才藝班。每個月3萬元的學費,她已經花了8年,但是孩子仍找不出特別的興趣。她問:「還要多久,興趣才會出現?興趣定型後,能改變嗎?」

其實人的興趣一直在改變。小六與國一才差1年,他們玩的玩具就大不相同,孩子會隨著年齡、心智的成長而轉移興趣,甚至進了大學,興趣還會再變。1995年艾美獎得主彼得.巴菲特(股神巴菲特之子),就是幾經轉折才走上音樂之路。他有個朋友更厲害,幾乎每學期都在轉系:大學一年級念的是機械工程,後來覺得工程太呆板,轉去念抽象的物理;念了物理後,又發現他最愛的其實是物理有秩序的模式,所以轉修數學;數學吸引了他兩學期,又覺得數學只空談模式,缺乏動手做的實際感,所以轉去念藝術;藝術仍不能滿足他,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藝術天分,又轉去念建築。

建築既是藝術又是科學,建築的設計要用到物理和數學的知識,建築藍圖的繪製使他的藝術訓練可以派上用場,照講是很理想了;但是他又發現,很少人肯花大錢實現建築師的理想,反而要聽雇主的意見,覺得很挫折又想轉系。在念建築時,他發現對各種建材所表現出來的美感很有興趣,所以轉去念材料科學。

兜了一大圈,結果又回到了工程,但是這一圈的經驗使他變成獨一無二的都市計畫專家。他知道造型的美感、建材的選取會影響在裡面工作者的心情,因此開始做綠建築,所學所用,現在過得非常愉快。所以,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係,「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真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回頭再說彼得,彼得學鋼琴中斷過4次,他說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在纏繞著他,但不知道是什麼。他吃不下、睡不著,只好從史丹佛大學退學去尋找,最後成為音樂家,並與父親一起在洛杉磯登台演出。那天他父親開玩笑說自己是來「驗收鋼琴學費的投資成果」。可見為了他學鋼琴,他父親也花了不少錢。

人的興趣是要花時間去尋覓的,它可能隱藏在很多面具之下,但只要是真的,終究會浮現出來。反而是出現後,人不見得有勇氣去走這條路,因為這條路往往不容易走;人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喜歡走阻力最小的路。

所以父母不必急著去找孩子的興趣在哪裡,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你要能放手讓他去走。吳季剛成功最大的功臣是他的母親,她有勇氣抵擋別人的閒言閒語,保護吳季剛走跟別人不同、卻是他衷心喜愛的路。

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會成功。這位媽媽可以停止送孩子上才藝班了,時機到了,孩子會來求你。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擺脫拖延的壞習慣?

2006-07 Cheers雜誌 作者:吳凱琳

每次總是告訴自己,要盡早開始,但卻一次又一次的對自己食言,怎麼樣也擺脫不掉拖延的壞習慣。其實要改變自己沒有那麼困難,只要開始去做就對了。
「明天再做吧!」想必你常常對自己說這句話。儘管最後期限就迫在眉睫,還是提不起勁來,遲遲無法行動,每次都是等到最後一刻,才急急忙忙趕在期限之前完成。

「人們的行為模式多半較重視短期或即將發生的事物,」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商學院教授皮爾斯‧史提爾(Piers Steel)說。我們對於長期的事件,比較沒有感覺,因此非得等到接近最後期限了,才感覺有工作動力。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很難拒絕短期的快樂或干擾,例如工作到一半去上網看新聞或是回覆剛收到的電子郵件,真正該做的事情卻一直沒做。

然而,愈是拖延,焦慮只會有增無減。英國《心理學》(Psychologies)雜誌表示,雖然人們行為上採取拖延策略,沒有實際行動,但心裡仍不斷想著沒有完成的工作,反而增加焦慮感,永遠無法放鬆,這是許多人壓力的主要來源。

除了以上的心理因素之外,習慣拖延的原因還包括:

1.完美主義:每個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好,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關於「做好」的定義卻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他們要的是完美無缺,容不得絲毫瑕疵,因此往往陷入微不足道的細節之中。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要求完美,總是拖延到最後才開始動手,費了極大的力氣不斷地思考,非得要把所有細節都想清楚了,才會採取行動。

「你必須學會區分把事情做對以及做對的事情,」《學習管理時間》(Learn to Manage Your Time)的作者露西‧麥可唐諾(Lucy MacDonald)指出。其實沒有必要為了那些細微的不完美而讓自己一事無成。

2.害怕失敗:因為擔心受到批評或責罵、或是被拒絕,所以不願意去做自己不擅長的或是不熟悉的事情。也因為害怕失敗,所以傾向於負面思考,總是想到最糟的情況,心裡更加焦慮不安。但問題是,愈晚開始,就愈沒有時間好好做事,失敗的機率更高。

先問你自己,到底在害怕什麼?怕被主管責罵、怕丟臉、怕自己顯得能力很差?你擔心的這些情況過去時常發生嗎?還是每次都是自己的想像?

麥可唐諾提醒,不要想著「如果……會怎樣?」的假設性問題,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即使真正發生了問題,再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先預設一堆問題,限制自己的行動。

3.被迫去做: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拖延,是因為這件事是「被迫去做」,心裡自然而然產生反抗的心理。

這與腦部的運作有關,根據美國《策略與商業》(Strategy+Business)雜誌的報導,當人們依照自己的方式或意願解決問題時,大腦會釋放腎上腺素的神經傳導物質,當體內腎上腺素增加,全身會保持在警戒狀態,有行動力、注意力集中,因此通常會有超乎水準的表現。但如果是被要求去做某件事或是被告知該怎麼做,情況則完全相反。

但是,既然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卻又非做不可,何不及早完成,擺脫這個麻煩?

那麼知道拖延原因之後,又該如何克服這個壞習慣?《心理學》雜誌提供了簡單的解決方法。

1.只要5分鐘就好。先不求多,強迫自己花5分鐘的時間做這份工作,通常等到實際去做了之後,才發覺沒有想像中的困難或令人討厭。而且往往只要起了頭,就不願意放棄,既然已經花了5分鐘的時間,不如把它做完。

2.直接找人幫忙。你是不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一拖再拖?別再浪費時間自己去想,直接說出你的困難,找人幫忙。不要想著自己解決所有的問題,準時完成工作比較重要。

3.設定短期目標。正如同前面所說,我們習慣拖到快接近最後期限時,才有工作動力。所以,如果是1個月後要完成的工作,就應該排定每星期要完成哪些,這樣就不會因為時間太遙遠,而提不起勁。

4.強迫自己:給自己壓力,強迫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並堅持下去。「就像郵票黏在信封上,直到信件送到收信人的手上為止,你必須將自己『黏』在某件工作上,」美國知名幽默作家喬西‧比林斯(Josh Billings)說。

5.給自己獎勵。一方面給自己壓力,但另一方面也要犒賞自己,每完成一部份的工作,去做有趣的活動,也許是一頓美食或是看藝術表演,除了獎勵自己之外,更可以有一段休息時間,重新累積能量,再繼續工作。
別再為自己的拖延找藉口,只要你開始行動,所有造成你拖延的問題都不存在。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讚美「你真了不起」其實是傷害?》改掉5種NG的說話法

2008-06 Cheers雜誌 作者:吳凱琳

你是否曾經因為沒辦法說服上司,悶悶不樂過一天?或是在重要提案上,說話白目不得要領,無法引起同事共鳴?遇到講話惡毒的同事,該怎麼反擊?「說話」是一門看似簡單,其實最複雜的學問。
想說話得體,絕非只是增加說話技巧而已。它代表你的思考、對環境的觀察、對人性的掌握,以及當下的反應,是職場上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與智慧。

職場的應對進退要小心,以下從5大方向歸納出國內外溝通專家的建議,幫助你學會說對話,贏得好人緣,拉抬職場身價。

讚美時,你該說……

1.讚美行為而非個人。

舉例來說,如果對方是廚師,千萬不要說:「你真是了不起的廚師。」他心裡知道有更多廚師比他還優秀。但如果你告訴他,你一星期有一半的時間會到他的餐廳吃飯,這就是非常高明的恭維。

2.透過第三者表達讚美。

如果對方是經由他人間接聽到你的稱讚,比你直接告訴本人更多了一份驚喜。相反地,如果是批評對方,千萬不要透過第三者告訴當事人,避免加油添醋。

3.客套話也要說得恰到好處。

客氣話是表示你的恭敬和感激,所以要適可而止。有人替你做了一點點小事,你只要說「謝謝。」、「對不起,這件事麻煩你了。」至於「才疏學淺,請閣下多多指教。」這種缺乏感情的客套話,就可以免了。

4.面對別人的稱讚,說聲謝謝就好。

一般人被稱讚時,多半會回答「還好!」或是以笑容帶過。與其這樣,不如坦率接受並直接跟對方說謝謝。有時候對方稱讚我們的服飾或某樣東西,如果你說:「這只是便宜貨!」反而會讓對方尷尬。

5.有欣賞競爭對手的雅量。

當你的對手或討厭的人被稱讚時,不要急著說:「可是……」,就算你不認同對方,表面上還是要說:「是啊,他很努力。」顯示自己的雅量。

批評時,絕不要……

1.批評也要看關係。

忠言未必逆耳,即便你是好意,對方也未必會領情,甚至誤解你的好意。除非你和對方有一定的交情或信任基礎,否則不要隨意提出批評。

2.批評也可以很悅耳。

比較容易讓人接受的說法是:「關於你的……,我有些想法,或許你可以聽聽看。」

3.時間點很重要。

千萬不要在星期一早上,幾乎多數人都會有「星期一憂鬱」的症狀。另外也不要在星期五下班前,以免破壞對方週末休假的心情。

4.注意場合。

不要當著外人的面批評自己的朋友或同事,這些話私底下關起門來說就好。

5.同時提出建議。

提出批評之外,還應該提供正面的改進建議,才可以讓你的批評更有說服力。

回話時,要小心……

1.避免不該說出口的回答。

像是:「不對吧,應該是……」這種話顯得你故意在找碴。另外,我們也常說:「聽說……」,感覺就像是你道聽塗說得來的消息,有失得體。

2.別回答「果然沒錯!」

這是很糟的說法,當對方聽到這種回應時,心中難免會想:「你是不是明知故問啊?」所以只要附和說:「是的!」

3.改掉一無是處的口頭禪。

每個人說話都有習慣的口頭禪,但會容易讓人產生反感。例如:「你懂我的意思嗎?」、「你清楚嗎?」、「基本上……」、「老實說……」。

4.去除不必要的「雜音」。

有些人每一句話最後習慣加上「啊」等語助詞,像是「就是說啊」、「當然啦」,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就會顯得不夠莊重穩重。

5.別問對方「你的公司是做什麼的?」

你在一場活動遇到某個人,他自我介紹時說自己在某家公司工作。千萬別問:「你公司是做什麼的?」這項活動也許正是他們公司舉辦的,你要是不知道就尷尬了。也不要說:「聽說你們做得很好!」因為對方可能這季業績掉了3成。你應該說:「你在公司擔任什麼職務?」如果不知道對方的職業就別問,因為有可能他沒工作。

6.別問不熟的人「為什麼?」

如果彼此交情不夠,問對方「為什麼?」有時會有責問、探人隱私的意味。例如,「你為什麼那樣做?」、「你為什麼做這個決定?」這些問題都要避免。

做面子,給別人……

1.別以為每個人都認識你。

碰到曾經見過面,但認識不深的人時,絕不要說:「你還記得我嗎?」萬一對方想不起來,就尷尬了。最好的方法還是先自我介紹:「你好,我是×××,真高興又見面了。」

2.拒絕也可以不失禮。

用餐時,若主人推薦你吃某樣你不想吃的東西,可以說:「對不起,我沒辦法吃這道菜,不過我會多吃一點××。」讓對方感受到你是真心喜歡並感謝他們準備的食物。如果吃飽了,可以說:「這些菜真好吃,要不是吃飽了,真想再多吃一點。」

3.不要表現出自己比對方厲害。

在社交場合交談時,如果有人說他剛剛去了紐約1星期,就不要說上次你去了1個月,這樣會破壞對方談話的興致。還不如順著對方的話,分享你對紐約的感覺和喜愛。

4.不要糾正別人的錯誤。

不要過於雞婆地糾正別人的發音、文法或事實,不僅會讓對方覺得不好意思,同時也顯得你很愛表現。

5.不懂不要裝懂。

如果你對談話的主題不了解,就坦白地說:「這問題我不清楚。」別人也不會繼續為難你。如果不懂還要裝懂,更容易說錯話。

去尷尬,有方法……

1.微笑拒絕回答私人問題。

如果被人問到不想回答的私人問題或讓你不舒服的問題,可以微笑地跟對方說:「這個問題我沒辦法回答。」既不會給對方難堪,又能守住你的底線。

2.拐彎抹角回絕。

許多社交場合,喝酒總是無法避免。不要直接說:「我不喝酒。」掃大家的興。不如幽默地說:「我比較擅長為大家倒酒。」

3.先報上自己大名

忘記對方的名字,就當作是正式場合,向對方介紹自己的名字或拿出名片,對方也會順勢報上自己的大名和名片,免除了叫不出對方姓名的窘境。

4.不當八卦傳聲筒。

當一群人聊起某人的八卦或傳言時,不要隨便應聲附和,因為只要說出口的話,必定會傳到當事人耳中。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表明自己的立場,只要說:「你說的部份我不太清楚。」

5.下達「送客令」。

如果你覺得時間差不多該結束談話或送客,但對方似乎完全沒有要起身離開的意思,可以說:「不好意思,我得打通電話,時間可能有點久……」,或是:「今天真的很謝謝你來……」。你也可以不經意地看看自己的手錶,讓對方知道該走了。

6.讓對方覺得他很重要。

如果向前輩請求幫忙,可以說:「因為我很信任你,所以想找你商量……」讓對方感到自己備受尊敬。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個好方法!讓大腦變年輕、增強記憶力

2010-01 康健雜誌 469期 作者:黃惠如

如果大腦是銀行,你的存款夠多嗎?儲備充足的腦力存款,從今天開始。
(原文刊登於康健雜誌2010年1月,134期)

有人問知名的神經學家斯默爾(Gary Small)醫師:年齡多大就太遲了?就算改變壞習慣,也不能保護自己的腦子了?

斯默爾醫師說,「請聽我大聲說明白:永遠不嫌晚,只要今天開始改善生活型態,就可以開始修復昨天的損傷。」

為了保持大腦的青春,必須改變生活型態,這些生活型態不僅可以照顧大腦,多數也能維持體能強健,不僅你的身體,連你的大腦也會變年輕。

1:細嚼慢嚥

日本神經內科醫學博士米山公啟說,老人家愈缺少健全牙齒,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愈高。因為咀嚼時,大腦皮質區的血液循環量會增加,而且咀嚼也會激發腦神經的活動。

2:曬太陽

台中榮總老人身心科主任卓良珍也建議,預防失智要多外出走走曬太陽。因為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像「長頭髮」一樣,使神經纖維增長。現在已經有專家研究曬太陽的量是否與失智症的發展有關,雖暫無定論,但每天接受陽光照射,至少能形成較好的睡眠模式,比較不容易憂鬱。

3:列清單

「無論任何年紀,健全記憶運作關鍵都在於注意力,」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記憶增強計劃執行主任史威爾醫師說。他建議,藉由列下工作清單,將每日工作設立一個嚴格的程序,無論工作困難與否,都能幫助有效完成工作。所以你可以試試規定自己中午11點半才讀E-mail,或是直到工作完成到某一個程度才回覆一些較不緊急的電話,或是付完帳單才做別的事。

4:吃早餐

吃早餐不僅為了健康,也為了大腦。

過去常有人說小孩沒吃早餐上課無法專心,這是對的。因為大腦不具有儲存葡萄糖的構造,隨時需要供應熱量。經過一夜之後,大腦的血糖濃度偏低,如果不供應熱量,你會想睡、容易激動,也難以學習新知。

5:開車繫安全帶騎車戴安全帽

頭骨雖然很硬,腦卻很軟。無論年紀老少,腦傷對一生影響極大。你開車時不繫安全帶或邊講手機嗎?請戒掉腦傷風險的行為,也避免會重創腦部的運動。

6:做家事

別小看做家事,做家事不僅要用腦規劃工作次序,也要安排居家空間。

曬棉被、衣服需要伸展身體,使用吸塵器也會使用到下半身肌肉。只要運用肌肉,便會使用到大腦額葉的運動區。況且,將骯髒油膩的碗盤洗乾淨、將髒亂房間整理清潔,成就感的刺激,也能為大腦帶來快感。

7:多喝水

大腦有八成是水,只要缺水都會妨礙思考。臨床神經科學家、精神科醫師亞蒙(Daneil G. Amen)曾經掃瞄過一位知名的健美先生,他的腦部影像很像毒癮患者,但他激烈否認。後來得知他拍照前為了看起來瘦一點,曾大量失水,而掃瞄的前一天他才剛拍照。後來經過水分補充後,腦部的影像看起來正常多了。

8:跟人笑笑打招呼

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吧。卓良珍主任認為,打招呼不但有人際互動,降低憂鬱症的風險,而且為了主動打招呼,要記住對方的人名與外型特徵,也能提高自己的腦力。

9:每週走一條新路

打破舊習、嘗試不熟悉的事可以激發短期記憶,建立大腦解讀訊息的能力。例如嘗試改變每天從家裡走到車站的路線或是改變每天下車的車站,嘗試早一站或晚一站下車,或改變每天坐車的時間,單是做這項,就能對前額葉產生刺激。

10:健走

身體懶得動對大腦很辛苦。有氧運動最好,可以使心跳加速,而且有些動作需要協調四肢可以活化小腦,促進思考,提高認知和資訊處理的速度。

有氧運動很簡單,穿起球鞋出門健走即可。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只要每週健走3次、每次50分鐘就能使思考敏捷。

11:深呼吸

當你很焦慮時,做什麼都難。美國清晰大腦(sharpen brains)網站負責人芙喃達茲(Alvaro Fernandezs)提供一個取巧的冥想法:閉上眼睛、大拇指按小拇指,想像運動後美好的感覺,深呼吸30秒。然後大拇指按無名指,想像任何你喜歡的事物30秒,然後再按中指回想一個受關愛的時刻30秒,最後按食指回想一個美麗的地方30秒。

12:看電視少於1小時

看電視通常不需用到腦,所以愈少這麼做愈好。澳洲的研究人員在網路上測試29500人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發現記憶力較好的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少於1小時。

13:吃葉酸和維生素B12

這兩種維生素可以控制血液中會傷害大腦的同半胱胺酸。瑞士的研究發現,230位60歲以上的人攝取這兩種維生素過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適量攝取的人的4倍。富含葉酸的食物如四季豆、蘆筍等,維生素B12如鮭魚、沙丁魚等。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徐文俊提醒,維生素B12只存在於葷食,素食者要特別透過維他命補充。

14:吃香喝辣

吃咖哩可以預防失智,因為咖哩中的薑黃素是一種高效能的抗氧化劑,可以抑制氧化作用傷害細胞,還能預防腦細胞突觸消失。

薑黃不只用在咖哩,也用在抹在熱狗上的黃芥末。

15:每天都要用牙線

美國20~59歲上千個個案的研究發現,牙齦炎、牙周病和晚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所以,聽從牙醫的建議,每天都要用牙線,每次刷牙的時間至少超過2分鐘。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要說到做到 文/趙麗榮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會說謊是因為還不懂事,總覺得孩子長大了,情況就會好轉。其實不然,孩子說謊是一種嚴重的品德問題,而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父母教育不到位。更有可能的是,父母自己經常說謊,孩子也就跟著學壞了。

在德國,幼稚園的老師基本上不會出家庭作業,但會偶爾設計一些動手實踐的作業,例如讓孩子依自己的想像畫出天堂的樣子,按照自己的興趣養一盆花……等。
剛開始的時候,小欣欣對這些作業非常感興趣,總是一回到家就開始做家庭作業。我很滿意她的表現,因此經常讚美她。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我驚訝地發現:小欣欣對家庭作業不再那麼感興趣了,不但不主動完成,任憑我和老公再怎麼催促,她也懶得去做。
有個周末,她的家庭作業是觀察花園中的蜜蜂如何採集花粉。那天正好是好天氣,蜜蜂在花園裏嗡嗡地飛。我們都知道,一到傍晚時分蜜蜂會飛回去,就看不到了,所以我們一直催促小欣欣抓緊時間觀察,然後寫下觀察日記。
然而她總是說,我等一下再去,可是過了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直至太陽下山之後,她還是沒有去。
這表示她的作業無法完成了。
對此,我覺得非常惱怒,便生氣地對她說:「你不是告訴我等一下就去觀察的嗎?怎麼說話不算話呢?」小欣欣見我發脾氣,不僅不著急,還不屑地反問我:「那你說話算話嗎?」我不解地說:「我說話算話啊……」
「那你上個月答應買給我的童話書呢?上個星期答應我的小米粥呢?還有你昨天答應幫我搬那個櫃子,怎麼到今天還沒有去做呢?」
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小欣欣非常理直氣壯,似乎她今天不做家庭作業,完全是我的錯。
看到她這個樣子,我心裏的火「轟」的一下上來,抬起手想打她一巴掌。就在這個時候,房東蓓兒太太走了過來。
她看了一下小欣欣,然後對我說:「照理說你在教育孩子,我不該插嘴,但是我必須告訴你:小欣欣說得沒錯,錯的是你,你應該向她道歉。」
「向她道歉?為什麼?難道是我不讓她完成家庭作業的嗎?」聽到蓓兒太太的話,我覺得有點莫名其妙。孩子貪玩不做作業,家長不僅不能管教孩子,還得向孩子道歉,這是什麼邏輯啊?
蓓兒太太加重語氣對我說:「你知道為什麼小欣欣不做作業嗎?她是在對你的失信表示抗議。你答應她的事情沒有做到,那麼她答應的事情為什麼非要做到不可?誠信是雙方的事,你不守信,對方也可以不守信。更何況,你是小欣欣的母親,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她,難道你不應該為今天這件事情負責,並且向小欣欣道歉嗎?」
說完之後,蓓兒太太豎起大拇指對小欣欣說:「你今天做得很對,我為你感到驕傲。」
有了蓓兒太太撐腰,小欣欣更加理直氣壯了,叉著腰,站在我的面前,要我向她道歉。我蹲下來,問她:「最近你是不是故意不做家庭作業的?是不是像蓓兒太太說的那樣,表達對媽媽失信的不滿?」
「是的,我就是要提醒你,你答應我的事情必須做到。」說到這裏,小欣欣進了房間,拿出筆記本給我看。
我翻開一看,上面記下的全是我的「不誠信」。面對這份紀錄,我一時語塞,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便真誠地向小欣欣道了歉。
父母都做不到誠信,怎麼能要求孩子誠信呢?此後,答應孩子的事,我再也不敢食言了。
事後,我打電話給爸爸,說了這件事情。沒想到爸爸聽了之後哈哈大笑,連聲說小欣欣真是個乖孩子,懂得幫媽媽改掉壞習慣。
「老爸,你怎麼也向著她?明明父母才是老大,父母說什麼,孩子就得聽什麼。」
「那是幾百年前的老觀念了,現在的父母必須做得好,才能讓孩子服氣,孩子才會聽你的。」
「哦,我落伍了。」
「其實,在古代,人們就懂得想要讓孩子懂得誠信,父母必須做好榜樣。曾子殺豬的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曾子殺豬?」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出門,兒子想跟著一起去。妻子覺得孩子跟著很不方便,想讓孩子留在家裏,於是對兒子說:『好兒子,你別哭,在家裏等著,媽媽回來殺豬燉肉給你吃。』兒子聽說有肉吃,就答應留在家裏。
「曾子的妻子回到家時,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就問曾子磨刀做什麼?曾子說:『殺豬給兒子燉肉吃。』妻子說:『那只是哄孩子高興的話,怎麼能當真呢?』
「曾子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如果父母欺騙孩子,說話不算數,孩子長大後就會不講信用。』於是,曾子與妻子一起把豬殺了,做了香噴噴的燉肉,兒子吃得很高興。
「曾子夫婦這種誠信行為影響了兒子。一天晚上,兒子才剛上床又突然起來,從枕頭下拿起一把竹簡向外跑。曾子問他在做什麼?兒子回答:『我向朋友借書簡時,說好今天要還,雖然現在很晚了,但再晚也要還給他,我不能言而無信呀。』曾子看著兒子跑出門,會心地笑了。」
聽到這裏,我滿臉漲紅,覺得自己確實做得不夠好。這都得感謝蓓兒太太,沒有她的一番「訓斥」,我大概還會繼續糊塗下去吧。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