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豪夯 室友:他不輕言放棄

中央社 – 2012年2月27日 下午7:37

(中央社記者康世人北京27日電)最近爆紅的美國NBA新星林書豪大學室友,同樣也來自台灣且從事橄欖球運動的何凱成,最近成大陸媒體寵兒。在談到林書豪時,何凱成說,他知道林書豪會成功,因為林書豪很堅持。

現在擔任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NFL)中國公司活動協調員的何凱成,正在中國大陸推廣橄欖球運動,他在哈佛時,和林書豪當了3年的室友,林書豪選擇的是籃球,何凱成則打橄欖球,兩個來自台灣的孩子,一起在白人和黑人主宰的體育世界打拼。

由於林書豪最近爆紅,人在北京的何凱成,最近也成為大陸媒體寵兒,不管是平面還是電子媒體,紛紛找他訪問,他更受邀上了東南衛視的一個談話性節目,暢談他所認識的林書豪,及林書豪成功的原因,節目更討論了東西方教育的不同及是否能複製林書豪的成功。

對林書豪的成功,何凱成說,「說真的,我一點都不感到奇怪,如果你知道書豪在大學時經歷過哪些困難遭遇,你也不會奇怪」。

何凱成透露,林書豪如果今天比賽輸球是因罰球不進,當晚回到宿舍就會立刻去球場練習,或者明天一大早去球場投球,投到不能投為止;他雖然會沮喪,但不會沮喪很久,而是花時間去了解輸球的原因,然後去改變,他就是這樣非常堅持且有毅力的人。

何凱成表示,大家現在覺得林書豪很神,但其實不是,他就是一個正常、一般的小孩,但就是做什麼事都很堅持;他也很喜歡、很喜歡吃東西,而且吃得很多,但他確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知道自己缺點是什麼?把自己的缺點變成優點,不管在球場上或下了球場,他都有這樣的特點。

在詢問下,何凱成談起他見到林書豪最沮喪的一次,是去年聖誕節他回美國渡假,而林書豪跟被紐約尼克隊簽下來,林書豪向他提到去年暑假努力把球技大幅提升後,第一天在金州勇士隊(Golden State Warriors)打球時,教練卻要林書豪走,讓林書豪開始懷疑上帝對他是否另有安排?是不是不適合籃球這條路?

但何凱成說,當時他知道,林書豪雖然這麼懷疑,但以林書豪的個性不會輕易放棄,只要有能力就會全心全意的爭取。

何凱成認為,林書豪是基督徒,所以他有信念,在他的成功裡面,是因為經歷過很多、很多次失敗,但不管什麼樣的打擊,每次失敗他都想盡辦法站起來繼續往前走,往他的夢想走,才會有今天這樣的成功。

何凱成指出,林書豪是籃球,他是橄欖球,是因為運動有一項課堂學不到的,那就是吃苦耐勞、堅持下去,這必須要去體驗、從中去學習。

問到林書豪是否夠聰明進哈佛,何凱成先說「他(林書豪)聰明啊」,隨即大笑。但他表示,他和林書豪有個共同點,就是若不是擅長體育,不能進哈佛;林書豪的成績不差,但還沒有好到進哈佛,但被選進哈佛的運動員,成績也需要一定的水準。

何凱成表示,不是運動員在哈佛就可以獲得不同的對待,一樣要把功課弄好,這和一般學校不一樣,所以哈佛的運動員更辛苦一點。1010227

(中央社記者康世人北京攝 101年2月27日)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逆轉勝解密》哈佛小子林書豪的「0.5秒反敗為勝」激勵學!

《天下雜誌》2012-02 Web only 作者:經濟學人、吳凱琳、謝明玲

NBA紐約尼克隊「哈佛小子」林書豪上週出戰多倫多暴龍隊,在終場前0.5秒出手的致勝三分球,以90比87分逆轉暴龍隊!

這個0.5秒的反敗為勝,激勵了現場所有觀眾,不禁讓人想起了林書豪的故事,非常激勵著年輕人的心。

因為在美國籃球聖壇NBA,總是高大壯碩的黑人掌控全局。但後來難得看見一個年輕的東方男孩,在球場上跳投、控球、分球。

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後,二十三歲的林書豪沒有走入高薪的華爾街,反而參加NBA的選秀會,為金州勇士隊效力。

「我從來沒有想要當律師、醫生、銀行家。我熱愛籃球,我就追隨我的夢想,」林書豪很直率,選擇用籃球,打破偏見,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打進NBA的台裔球星。

因此,今天要分享懷抱夢想又跌跌撞撞的林書豪(Jeremy Lin),如何用他最寫實又激力人心的故事,讓大家在低谷時,仍要仰望星空。想成功,要找難的事做。愈難的目標,愈能激發潛力。

反敗為勝激勵學(1):紐約喜好跌破眾人眼鏡的角色!林書豪帶出2大NBA議題

紐約人一向喜歡像Babe Ruth這種性格強烈鮮明的運動明星,運動員只要發言誇大一點,就能登上紐約的小報。但紐約的新英雄林書豪不會這樣,他公開預測自己的運動生涯最後可能會非常糟糕,也把一切成就歸功於上帝。

不過,紐約人也喜歡這種不被看好、最後卻跌破眾人眼鏡的人物。林書豪跨進運動世界的方式非常令人驚奇;他的父母來自台灣,而且身高都沒有超過168公分;沒有大學願意給他運動獎學金,所幸林書豪的成績好到足以進哈佛,也很快就證明那些不看好他的大學教練是錯的。

但在2010年取得經濟學位之後,他再次受人忽略;選秀會裡,30個NBA球隊都沒有選他,兩個球隊先後簽下林書豪,也都沒有給他足夠的上場時間。林書豪與紐約尼克隊簽下合約,掙扎地待在NBA,一直到這個月之前都沒有什麼上場機會。2月4日,他終於等到了機會,也從無名小卒一躍成為熱門人物。

林書豪的驚人表現帶出了兩個與NBA議題,其一,他的天份是不是有機會更早被發掘?如果可以,這是否代表NBA勞工市場仍舊缺乏效率,等著聰明的球隊來利用?

其二,林書豪是否有機會吸引其他亞矞美國人的注意力,甚至是打破一些種族刻版印象?姚明是第一個NBA亞洲球星,但亞矞美國人並沒有將他完全視為一份子;姚明在中國長大,也不是大部分球迷喜歡的那種體能天才。

林書豪的謙虛態度和學術出身符合一般人對亞矞美國人的印象,但他在運動場上的表現則否。(本篇出自經濟學人2012/02/15,黃維德譯)

反敗為勝激勵學(2):板凳球員到明星!林書豪給我們的3堂課

這星期,Linsanity(林書豪熱)成了全美最熱門的單字,各大社群網站也成了林書豪的天下:

◎2月5日到11日,林書豪的Klout指數(Klout score,由網路公司Klout所開發的網路影響力指數,分數愈高代表影響力愈高)從58.77竄升到73.63。

◎根據Twitter的統計,從2月5日至2月12日,林書豪在Twitter的跟隨者(followers)人數從9,000人增加為184,383人,預計在未來9天之內,即會突破40萬。

◎林書豪的Facebook粉絲專頁,2月12日的粉絲人數達到369,911,2月4日時大約僅有23,000,一星期之內粉絲人數成長超過16倍。

短短一星期,從板凳球員成為籃球明星,林書豪的竄起不僅顛覆了美國NBA的選秀思維,也給予企業領導人很好的啟發:

1.優秀的定義因人而異:企業往往依據既定標準,判斷一個人是否符合資格,但往往因此無法看見個人具備的特殊才能。企業不該用既定的標準去衡量人才,相反地,應該從個人出發、發現個人特別的才能,再思考如何運用這些才能,為企業加分。

2.每個人都該有表現機會:在向外求才之前,應仔細尋找內部是否有適合的人選。領導人眼睛總習慣向外張望,卻忽略了組織內其實也是臥虎藏龍,只是沒有放在對的位置,沒有好的表現機會。

3.明星員工不是績效保證:明星員工或許能力優秀,但往往無法成為優秀的團隊成員。而所謂的明星員工,過去的績優表現通常來自於先前公司所提供的龐大支援;一旦轉換環境,缺乏這些支援,便很難再有突出表現。 (文/吳凱琳)

反敗為勝激勵學(3):林書豪,哈佛勇士闖籃球聖堂

半世紀以來,首度打入NBA的哈佛畢業生,如何在失敗中,成為萬眾矚目的籃球新星?

黑色西裝保鏢單手清出通道,身穿灰色籃球褲、亮藍色運動外套的林書豪,在黑壓壓滿是記者和攝影機的會場現身。

國中小球迷緊張興奮地拿著信,念出林書豪的故事如何激勵她。一九○公分、二十三歲的林書豪在旁靜靜聽著,就像鄰家大哥哥。

林書豪是NBA首位台裔球星。哈佛經濟系畢業後,去年七月和金州勇士隊(Golden State Warriors)簽約,擔任控球後衛。

他更是一九五四年來,首度打入NBA的哈佛畢業生。

達成站上世界舞台的高目標,林書豪靠的,是轉化低潮成為未來發展的芽,且永不忘記心中渴望。

「對我來說,失敗就是不給自己成功的機會(Failure for me is not giving myself the best chance to succeed.),」林書豪在接受《天下》專訪時說。

其實,他並非天生的明星。

小時候的他不高也不壯,跑得雖快,但直到高一,還只有五呎三吋(約一六○公分),比一些美國高中女生還矮。

「我只是想盡可能地去打,因為我喜歡,」林書豪說。

他從五歲開始打球。熱愛NBA的父親林繼明,一週有三天會帶他和哥哥、弟弟,在功課寫完後,到後院作基礎訓練和二對二對抗賽。

可以打球並非理所當然

強烈的興趣驅動,加上天份與扎實的訓練,林書豪在高中,曾拿下一場球賽三十分的紀錄。

強烈的興趣只是第一步,通往夢想的路,林書豪經歷過重重顛簸。

高三時,校隊打入北加州聯賽的決賽。擔任主力球員的林書豪,卻在賽前一天的街頭籃球賽,弄傷了右腳腳踝。這傷花了兩、三個月才治好,更別說出賽。

「我太忙著想自己多厲害,而沒有努力提升自己,」林書豪說。不斷贏得比賽讓他自大,直到意外改變了他對籃球和人生的態度:他發現,能打籃球並不是理所當然。

自此,林書豪更認真看待籃球、也更仔細地聽從教練建議、更投入地練球。

克服了自己,更大的關卡來自外界的既定印象。

「對我來說,人生中最困難的挑戰,是面對別人的刻板印象,」林書豪說。「東方臉孔可能有點關係。但人們就是看著我,馬上就認為『他不可能那麼厲害』。」

高中畢業後,他沒有得到任何籃球獎學金的青睞,這讓他在籃球職業生涯上,比別人發展得更晚。

大學時,他更曾在走進球場時,就聽到其他人說,「排球賽取消了,我們現在要打籃球了」的惡意嘲諷。

「我告訴他,只要贏球的話,他們就沒話講了,」林繼明回憶。

嘲諷和刻板印象帶給不認輸的林書豪更多前進動力。

大學時,他帶領從不是NCAA(美國大學聯盟錦標賽)強隊的哈佛,打贏過美國排名前十的康乃迪克大學,和曾闖進前二十五強的波士頓學院;還曾創下單場拿下三十七分的紀錄。

大四時,他下定決心往職業籃球發展。

一開始,他並沒有在NBA選秀會上入選。當晚他既失望又生氣,但情緒在和家人吃了一百五十支雞翅發洩後消失。

隔天,他就繼續練球。終於,他在NBA夏季聯賽中入選,和金州勇士隊簽約。

學習成功前 先學習失敗

剛剛起步的職業生涯,是下一個挑戰的開始。

他在NBA的首季出賽二十九場,雖有助攻與抄截紀錄;但季中卻曾被下放NBA發展聯盟(The NBA Development League)。

他坦言,對上季的自己有些失望。

除了基督教信仰支撐,一次次的挑戰和顛簸,也讓他學會正面看待挫折:盡力去做,然後成敗交給上帝。

等膝蓋的傷在六到八週痊癒後,他就要恢復早上一個半小時球場練習、一個半小時舉重,下午再來個五對五籃球賽與投籃練習,一天六小時、一週六天的訓練。

大學時習慣打得分後衛的他,在加入NBA後,擔任負責指揮調度的控球後衛。他希望自己快點進步,甚至幫助金州勇士贏得NBA總冠軍。

「我認為在學習成功前,人必須先學會失敗,」他說,許多人生低潮,都是未來更多美好事物的跳板與新芽。

哈佛小子林書豪最激勵人心的10句話

1、失敗就是不給自己成功的機會

達成站上世界舞台的高目標,林書豪靠的是轉化低潮成為未來發展的芽,且永不忘記心中渴望。他曾在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說,「對我來說,失敗就是不給自己成功的機會(Failure for me is not giving myself the best chance to succeed.)。」

2、如果我能找到原因,我會告訴你

林書豪所屬的紐約尼克隊,在他上場前,戰績慘不忍睹,最後總教練Mike D'Antoni索性放手一搏,讓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子上場試試看。誰都沒料到,這在當初看來似乎是極為危險的賭注式決定,卻因此締造了NBA的新傳奇。林書豪前5場的比賽總計拿下136分,這是自NBA與ABA於1976年合併之後,最高的個人得分紀錄。

「我自己也無法解釋原因究竟是什麼,」林書豪在贏得湖人隊的那場比賽之後接受採訪時說道,「如果我能找到原因,我會告訴你。」

3、我只是想盡可能地去打,因為我喜歡

林書豪從五歲開始打球。熱愛NBA的父親林繼明,一週有三天會帶他和哥哥、弟弟,在功課寫完後,到後院作基礎訓練和二對二對抗賽。

時候的他不高也不壯,跑得雖快,但直到高一,還只有五呎三吋(約一六○公分),比一些美國高中女生還矮。
「我只是想盡可能地去打,因為我喜歡,」林書豪說。

4、太忙著想自己多厲害,而沒有努力提升自己

高三時,校隊打入北加州聯賽的決賽。擔任主力球員的林書豪,卻在賽前一天的街頭籃球賽,弄傷了右腳腳踝。這傷花了兩、三個月才治好,更別說出賽。

「我太忙著想自己多厲害,而沒有努力提升自己,」林書豪說。不斷贏得比賽讓他自大,直到意外改變了他對籃球和人生的態度:他發現,能打籃球並不是理所當然。

5、人生最困難的挑戰,是面對別人的刻板印象

「對我來說,人生中最困難的挑戰,是面對別人的刻板印象,」林書豪說。「東方臉孔可能有點關係。但人們就是看著我,馬上就認為『他不可能那麼厲害』。」

6、在學習成功前,人必須先學會失敗

大學時習慣打得分後衛的林書豪,在加入NBA後,擔任負責指揮調度的控球後衛。他希望自己快點進步,甚至幫助金州勇士贏得NBA總冠軍。

「我認為在學習成功前,人必須先學會失敗,」他說,許多人生低潮,都是未來更多美好事物的跳板與新芽。

7、我熱愛籃球,我就追隨我的夢想

在美國籃球聖壇NBA,總是高大壯碩的黑人掌控全局。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後,二十三歲的林書豪沒有走入高薪的華爾街,反而參加NBA的選秀會,為金州勇士隊效力。
「我從來沒有想要當律師、醫生、銀行家。我熱愛籃球,我就追隨我的夢想,」林書豪很直率,選擇用籃球,打破偏見,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打進NBA的台裔球星。

8、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還有很多要學習與努力的地方

林書豪的成功對於在美國生活、熱愛籃球的亞洲年輕人來說,開啟了另一個美國夢的可能。「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還有很多要學習與努力的地方。但是如果我的經歷可以激勵大家,我很樂意。」每年來自全美國各地的亞洲籃球選手,巡迴全美各大城市參加專為不同族群所舉辦的籃球賽。林書豪的成功,讓這群在球場上遭受歧視、忽視、甚至不公平對待的亞洲球員,更有機會進入NBA殿堂。

9、能和我兒子一起打籃球,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林書豪的父親林繼明是電腦工程師,小時候只要認真做完功課,他父親便在附近的YMCA(基督教青年會)的球場教林書豪打籃球。

「多數的亞洲父母都只在乎小孩的學業成績,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何這麼熱愛籃球,但是能和我兒子一起打籃球,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林繼明微笑著說。

10、舞台愈大,他的表現就愈好

除了支持他的父母親,當時沒有人認為有一天林書豪會征服NBA球場,就連決定錄用他的前哈佛大學助理教練比爾‧荷頓(Bill Holden)一開始也是這麼認為。但看過林書豪在大學時幾場比賽的精采表現後,荷頓開始改觀,「舞台愈大,他的表現就愈好。」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書豪爆紅 10堂課值得學習

中央社 – 2012年2月13日 下午8:20

(中央社記者龍柏安台北13日電)林書豪在NBA爆紅,讓美國媒體富比士看到他身上特質,撰寫了一篇從林書豪身上學到的10堂課,希望讓大多數人返回工作崗位時,從「豪小子」身上學到成功秘訣,應用到職場上。

上週開始,林書豪掀起NBA的「林來瘋」,現在他的推特已有超過20萬人關注,微博也有80萬人注意他的一舉一動,且在他領軍擊敗湖人後,24小時之內就有20萬人將他的微博加入關注。

文中指出,其實在林書豪身上,還有很多籃球以外的故事值得大家學習,從職業生涯顛簸起步,到如今大紅大紫,成功過程的背後發人省思,也讓很多人銷假上班後,可以轉換應用到職場上。

所謂從林書豪身上學到的10堂課,包括:

1.要在沒人看好你時要相信自己可以的。
2.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平常時的努力是必需的。
3.家人是永遠的支柱,當你面臨人生低潮時家人是最挻妳的!
4 不論在任何位置都別忘了尋找適合你做事的風格。
5.不要輕忽團隊配合的能力,借力使力能讓你更出色!
6.不要試著當人的影子,人們會愛的是最初的你。
7.再怎麼成功都別忘了保持謙虛,稻穗愈高卻愈懂得低頭!
8.試著讓你週遭的人看起來很棒,他們也會更愛你。
9.不要忘記運氣或命運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10不要忘記人活著一定要有信仰,唯有信靠祂,必引領你找到對的路!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豪小子的父母 才真不簡單!

作者: 王道維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2月16日 上午11:52

中國時報【王道維】

這幾天的體育版新聞無不圍繞著華人之光林書豪,他在世界籃球殿堂NBA的傑出表現。身為台灣人,能夠看到子弟在海外有這樣的成就當然會讓我們覺得與有榮焉。但是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背後的意義並不是那樣簡單的。

在進入紐約尼克隊之前,林書豪曾被所有的NBA球隊都拒絕簽約,連坐板凳球員都在去年連續被兩支球隊踢走。更別提當初因為沒有一個NCAA的學校願意提供他獎學金就讀,以至於他不得不選擇進入那個並非以運動著名的長春藤名校,哈佛大學。在得到當前的榮耀之前,他所曾經過的這些彎曲挫折,卻正是我們一般台灣學生或父母所避之惟恐不及的。這樣的林書豪,似乎才是我們在「與有榮焉」時所應深思的一面。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林書豪的父母,當時難道不會覺得讓這樣會念書的孩子去打球太可惜了嗎?那不是只有「不會讀書的孩子」才作的事嗎?不能進入籃球傳統名校不就表示一種挫敗嗎?後來能在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不就表示他應該走進華爾街才對嗎?若早知道要去NBA打球,那些高額的學費豈不就白白浪費了?又為何非要去挑戰那幾乎沒有亞洲人可以生存的地方,經歷這麼多失敗、冷落、與屈辱?如果走一般人的路,作爸媽可能還可以用關係拉你一把呢!

這些話聽起來都很熟悉?只是並非發生在林書豪身上,而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孩子身上,反應出許多台灣中產階級父母對子女生涯規劃的一種「強迫性焦慮」。嘴巴上說是為了子女好,但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所以我們很少在乎孩子的興趣,只想培養他們才藝;我們不鼓勵他們尋求人生的夢想,只想讓他們走在一條我們放心的道路:與別人一樣拼明星學校、選熱門科系與作別人羨慕的職業。這樣的想法雖是出自於父母親的「善意」,但卻根深蒂固於我們社會,成為台灣教育改革始終無法成功的根本原因。事實上,這也是正是林書豪的家庭教育(而非學校教育)與我們最大的不同之處。

在去年十月份,林書豪與其母親吳信信接受台灣好消息電視台的專訪,讓我們有機會更了解是甚麼樣的家庭教育幫助了林書豪經歷這一段尋求夢想、忍受挫折、然後逐夢踏實的過程。因為信仰的關係,林書豪的父母在孩子打籃球的這件事上學會放手,讓他追尋上帝在自己身上的特殊計畫。他們明智地注重品格培養而非最後的成果,使得林書豪不會在輸贏的壓力下患得患失,反而更能謙遜感恩地享受籃球的樂趣,發揮出更大的潛能。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並未有這樣的信仰思維,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林書豪與其家庭的例子,學習到如何幫助孩子及早尋得自己生命的價值,引導合適的道路,接納他們的跌倒與失敗,並繼續鼓勵他們完成自己的夢想。這可能會是一條與他人不一樣的路,無法馬上有清楚的結果可以期待,但我們卻可以與孩子一起經歷生命中真實的歡笑與淚水。

(作者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一則兩年前對林書豪的報導,非常值得看

下面是一個ESPN專欄作家在2009年底對林書豪和他父親的報導。
那時候Jeremy率領哈佛與UConn纏鬥、幾天後更upset名校Boston College。
我那時候在與UConn屬同一個聯盟的學校讀書,開始注意到這個跟我同姓的年輕人。
他的球技在那時候已經受到全國矚目了,但我從來從來沒有想到他會今日的表現。
今天我就把當時這篇很精彩的報導翻譯一下,跟大家分享。

-------------------------------------------------------------------------

(原文連結)

Locker Room Report: Dana O'Neil: Harvard Crimson's Jeremy Lin fulfills father's dream - ESPN
Gie-Ming Lin came to America for his Ph.D. and to watch the NBA. More than 30 years later, his son Jeremy is overcoming stereotypes to become one of college basketball's best all-around players. ...

一個移民的夢想在他的兒子身上實現
Dana O'Neil
ESPN.com
12/10/2009

他開賽用天鉤進的第一球是學自賈霸。

他標準的跳投姿勢是大鳥伯德教的。

縱橫兩端底線的快攻灌籃可以看到J博士的身影。

美妙的切入分球?多虧魔術強森。

當Jeremy Lin在星期天下午於康乃狄克大學的主場下轟下30分時,他的父親在美國另一
端的電腦前,看到自己蒐集多年的NBA影帶中的巨星身手,在他的兒子身上重現。

多年以來,林繼明是以觀看影帶的方式來學習怎麼打籃球,一個他一直到成年之後才知
道的運動。他長期在社區的YMCA球場中,教導他的兒子們籃球基本功、訓練他們的體能
,卻不知道這對他們的未來有什麼幫助。有時他會覺得要他的孩子跟他一樣熱愛籃
球,是一個蠻無聊的夢想。

而在康乃狄克大學的籃球主場上,這一切都有意義了。

「當他有精彩表現時,電視會不斷重播,」林繼明在他於加州Palo Alto的家中表示「而
我就不斷地盯著看,然後電視就不斷地轉播他。」

這場比賽之後。大學籃球世界馬上就會注意到Jeremy Lin了。注意到這個哈佛大四生這
禮拜如何率領球隊,打出25年以來最好的開季戰績(7勝2敗)

在這場對上排名全國第12的康乃狄克大學的比賽中,Lin全場攻下生涯新高30分,抓下9籃
板,緊咬著對手不放,儘管最後以79-73落敗。接著在禮拜三。他又攻下25分,在波士頓
學院的主場以74-67做掉對手,而這已經哈佛連續第二個球季扳倒他們了。

所以Lin在對上新英格蘭地區這兩所籃球傳統名校時,總共轟下55分,外帶64%的投籃命中
率,80%的罰球命中率。

他展現了少見的全方位身手。上一個球季Lin是全國唯一在自己的聯盟中得分、籃板、助
攻、抄捷、火鍋、投籃命中率、罰球命中率、三分球命中率都是排名在前十的球員。

今年呢?他是長春藤聯盟得分排行榜第二名(18.6分)、籃板第十名(5.3顆)、命中率
第五名(51.6%)、助攻第三名(4.6)、抄截第二名(2.4)、火鍋第六名(1.2),並且
讓康乃狄克的名人堂總教練Jim Calhoun驚艷不已。

「我看過許多球隊來到這裡比賽,而他絕對可以在任何一隻球隊中打球,」Calhoun表示
「他在場上非常、非常冷靜。他知道怎麼打球。」

這都要多虧他老爸的堅持。

Jeremy不是那種在美國知名體育訓練員Marv Marinovich教導下的完美籃球員,他的訓練
員是一個5呎6的移民,憑藉的只是一顆熱愛籃球的心,和希望籃球能讓他的孩子融入美國
主流社會的想法。

林繼明在台灣出生,那是一個只重視學校成績而忽略體育的地方。他之後偶然接觸到籃球
,然後不知怎麼什麼原因就開始沈浸在這個運動中。

他來到美國有兩個夢想:拿到博士學位、然後看NBA比賽。

他的兩個夢想於1977年實現了。他當年申請上了普渡大學的資訊工程博士班,然後他打開
了電視,趕上了NBA在1970尾聲的黃金年代:賈霸、摩西馬龍、J博士,喬丹、大鳥、魔術
等人也即將大展身手。

Jeremy表示,「我老爸是一個超級籃球迷。」

林繼明的第一份工作讓他來到洛杉磯,也讓他想要在冗長的工作時間外找尋某種體能上的
發洩。

他說,「籃球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唯一的問題是,他根本不知道怎麼打,他連籃球都沒摸過。

於是他開始注意看NBA的比賽。用和讀博士一樣的熱忱來研究這些影片。

「我開始學那些球員打球。我的天鉤步數是跟賈霸學的。」林繼明笑著說。

這樣閉門造車多年之後他才開始敢出外鬥牛。而早在他的孩子出生前,他就決定要讓他的
小孩從小接觸籃球。

當他的大兒子Joshua五歲時,林繼明就載他去社區的YMCA球場教他自己從NBA影片中學到
的技巧。

然後二兒子Jeremy也跟著學,小兒子Joseph也接著加入練球的行列,每個禮拜三次,鮮少
間斷。他們會在晚上八點半前寫完功課,然後爸爸帶他們去球場練大約一個小時半的球。

儘管他年輕時所仿效的NBA球員已退休很久、儘管他的天鉤連賈霸的腋下都碰不到,林繼
明瞭解一個許多小學體育老師所忽略的事情,那就是基本功夫是成功的基礎。

「我知道如果從他們小時候就開始學這些東西,之後就會變成本能反應」林繼明說「如果
他們有基本功、其他的東西就容易多了。」

他對籃球的熱忱逐漸成轉移到他的孩子身上。一個小時半的練球時間也逐漸成為在不同球
場中好幾小時的比賽。

Joshua在Henry M Gunn高中的球隊中發光發熱。Jeremy則進入他們的死對頭Palo Alto高
中,現在小兒子Joseph就在這裡念高三。

Jeremy很特別。他擁有他父親的熱忱、他自己的動力和六呎三的高大身材。他有足夠的得
分能力來打得分後衛,並且多虧他爸和影帶中魔術強森的指導,他也具有打控球的聰明才
智。他是一個穩定的外圍射手,但他老爸和影帶中的J博士和賈霸則帶給他籃下的技巧。

換句話說,他非常與眾不同。他在高一時教練就在球隊的聚餐上說「Jeremy擁有我在同年
齡少年身上從來沒看過的技巧。」

高一就加入校隊的Jeremy在高二時就得到最佳二年級球員的殊榮,並兩度得到聯盟的最有
價值球員。

他一直以為自己只是一個喜歡打籃球的普通小孩。

直到他開始體會到種族歧視的污辱,例如叫他滾回中國的叫囂、或把瞇瞇眼睜開的玩笑。

他是一個亞裔籃球員,但在一個大家寧可與所有人相同的冷酷環境中,他是一個怪胎。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這當然很辛苦,」他說「人們很少尊敬我、不願相信我能打球。」

他老爸給他許多聰明的建議。

「我告訴他外人一定會說他壞話,但他不需要對此產生情緒反應,那只是話語而已。」林
繼明說「我告訴他只要贏得比賽,人們自然會尊敬你。」

又一次地,林繼明是對的。在Jeremy的高三球季他每場平均15分、7助攻、6籃板、5抄截,
帶領Palo Alto高中創下32勝1負的紀錄,並且在乙組州立冠軍賽中以51-47擊敗全國排
名的Mater Dei高中。

在這過程中,他改變了歧視的眼光。在那場冠軍賽中,連死對頭Henry M. Gunn高中的學
生都聚在當地的披薩店中看比賽幫他和他的球隊加油。

但要改變他生長的北加州以外的眼光可就難了。在他高三那年,儘管他被公認是全加州的
年度球員,他始終沒有收到任何NCAA甲組大學的體育獎學金邀約。

他認為這可能跟他的膚色有關。

根據最近的數據指出,亞裔籃球員在NCAA甲組所有球隊中只佔0.4%。也就是在5,051個球
員中,只有20個是亞裔。

長春藤聯盟從不提供體育獎學金,但優良的教育加上能夠在甲組打球的機會使Jeremy選了
哈佛,儘管他必須因此支付昂貴的學費。

在四年的亮麗表現下,他發現自己還是被困在一個令人不舒服的框架中。他對自己身為亞
裔籃球員代表的身份同時趕到驕傲與沮喪。

哈佛大學球衣、亞裔背景、這些都讓他看起來還是一個異類。他只想要成為一個籃球員。

不是一個亞裔籃球員,只是一個籃球員。

「Jeremy早已是全國最佳球員之一了」哈佛教練Tommy Amaker表示。畢業自杜克大學、並
且在密西根與西頓霍大學擔任過教練,他看過許多好球員「他的表現非常穩定。沒看過他
比賽的人現在會對他的表現大吃一驚,但我們不會。他總是這麼優秀。」

但無知的種族刻板印象還是持續被加諸他身上。在對抗康乃狄克的比賽中,當Jeremy首次
站上罰球線上時,一個無理的球迷在觀眾席大叫「餛飩麵!」。

「我對這種污辱很反感。我只想打球。」Jeremy說「但我開始接受這就是我的身份的一部
份。如果我能以我的經驗幫助其他人,那就值得了。」

在哈佛長達109的歷史中,他們的球隊從來沒有贏過長春藤聯盟的冠軍,並且只有三次第
二名的成績。他們只有出產過一個年度聯盟球員,1984的Joe Carrabino。

至於上一個打過NBA的哈佛籃球員,則要追溯到1953的Ed Smith。

Jeremy Lin可以改變這一切,而這個念頭讓一位長久以來熱愛這項運動的球迷感到激動,
也就是他的爸爸。

「他成長以來,我從來沒有想過他會在大學打球,甚至能夠有機會進入職業球隊,」林繼
明說「而我,我只是很享受看他打球,我很為他感到驕傲與高興。我跟他說,我的夢想早
就已經實現了。」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魏德聖 跑道上的覺醒

2012-01 親子天下雜誌31期 作者:許芳菊 採訪整理

求學時放棄了只剩最後幾圈,卻以為自己再沒有力氣的十公里賽跑比賽,是魏德聖最大的後悔。這件事,後來影響了他做事的態度──即使失敗,也不想半途而廢。


我知道我不是很聰明的人,我可以不是第一名,但「完成」想做的事,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魏德聖

魏德聖導演,執導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締造近 10年台灣票房新紀錄

* * *

我從小到大沒有參加過任何比賽,特別是體育的比賽,因為我又矮又瘦。一直到五專四年級,大家在選誰要去賽跑的時候,一千六百公尺競賽沒有人要跑。有人問我要不要參加,我想再過一年從學校畢業,學生生活就此結束,而我都還沒有在體育場上比賽過,所以就說:「我要比。」這對我來說可能是唯一的一次機會。所以那個寒假我每天晚上都會從打工的工廠,跑四、五公里回家。

結果那次比賽我得到金牌。從此以後,大家都以為我很會跑。五年級的時候,學校把各年級跑前三名的人都找來,要選出參加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的路跑人選,結果我被選為學校的代表隊。但整個寒假都沒有人訓練我,我就一個人練跑,跑到後來覺得很無聊,一個星期才練跑一次。等到要比賽那天,我想就跟緊第一名的腳步就好了。

那時候我跑十公里的最快紀錄是四十三分鐘,後來我才知道第一名跑十公里的紀錄是三十二分鐘。可是當時我不知道,就跟著他一直跑,跑到第二圈就已經快不行了,整個人全亂了。最後我就一直落後,從第二名、第三名……第五名到最後一名。最後一名也就算了,還落後倒數第二名一圈!

走出跑道就回不去了

我跑到完全沒有力量,就跑出場外去,我放棄了。可是當我跑出去的那一刻,是我最大的後悔!

沒有把它跑完,只剩下最後幾圈,我到現在都還很後悔為什麼沒有把它跑完。這件事情對我的傷害滿大的,到現在我還沒有辦法原諒當初沒有跑完這件事情,覺得好像留下一個污點。

當我放棄的那一刻,就是很累,呼吸調不過來,腳步也軟弱了,心情是浮躁的,整個人都亂掉了。滿腦子想的都是:「我不行了!我不行了!」如果那時心裡想的是:「還可以!我還可以!」或者是:「沒關係!沒關係!」我一定可以跑完!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那時候一直告訴自己:「我不行了!」

走出場子我就開始懊悔,因為走不回去了。我去上個廁所,洗個臉之後,聽到廣播說:「最後一名只剩下一圈了,我們給他加油!」當我聽到最後一名跑到終點是用了四十五分又幾秒時,我知道自己可以跑得比他快。只要我好好的跑,至少不會是最後一名。我在場外聽到廣播的時候,心裡更氣!

這件事情後來影響到我做事情的態度——即使失敗,也不想半途而廢。我知道我的能力不是非常厲害,也不是很聰明的人。我可以不是第一名,但把它跑完是可以做得到的。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第一名,但「完成」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

後來我拍電影的時候,心裡想的就是要先把它「完成」。我不是為了追第一名,只是單純的想把它拍好。因為已經下了這麼重的資金進去,只有把它拍到好,才有贏的機會,但最基本的態度就是要完成它。

《賽德克.巴萊》之後,還有另一個階段我要完成,就是「台灣三部曲」。

「台灣三部曲」就是三部電影,講荷據時期的台灣。每部戲的開場都是荷蘭人來了,每部片的結尾都是鄭成功來了。用三種角度:荷蘭人的角度、原住民的角度、漢人海盜的角度去看這同一段歷史,是有很多故事在進行的。

歷史不會給你什麼答案,它只能告訴你,發生過什麼?看見過什麼?你想的是什麼?幫我們更確定自己的身分,歷史不會告訴你答案。

「台灣三部曲」,就像那時候跑步競賽的最後幾圈,跑第一名是這樣,跑最後一名也是這樣,但我一定要把它完成。(採訪整理∣許芳菊)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秀枝醫師只想告訴你,他失智了!!


劉秀枝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臺北榮總特約醫師。 2010/09/08


親愛的朋友,我寫這封信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失智了 

不過,不必震驚,目前還是輕度,否則我也無法寫這封信。當然,有些字眼想不起來,許多事情無法串在一起,思緒也常會中斷,因此這封信是在妹妹幫忙之下完成的。 

今年70歲的我,比各位年長許多,常和大家一齊聚餐、打高爾夫球、出國旅遊,相識相知,受大家的照顧已20年。妹妹常怪我不用心,丟三落四,一問再問,還把約定的日期搞錯。在一次出門忘了關水龍頭,把水塔的水流光後,妹妹帶我去看神經科醫師,經過仔細檢查,醫師告訴我得了失智症,是大腦退化所造成的阿茲海默症,並且開藥讓我服用,希望能退化得慢一點。 

從此,當我又忘了,妹妹不再有「不是告訴過你了」的責備語氣,或我反覆?說時,也不會有「你說過好幾次了」的奇怪眼神,反而是輕聲細語的說「沒關係」或「我替你記住就好」,我就知道我是真的病了! 

我的高爾夫球技一向差,但最近半年來,連每一洞打了幾桿都記不清楚,到底揮的是第二桿還第三桿?球友都會幫我算桿數或請桿弟幫我算。 那天打了幾洞後,我忽然問:「我們現在是打第一洞嗎?」看到球友們驚愕的眼光,我覺得是對大家坦承我失智的時候了。 

醫師說生病並不可恥,身體每一個器官都可能生病,失智症是大腦的疾病,就好像膽結石是膽囊的疾病;乳癌是乳房的疾病一樣。 
然而,我變得很沒有信心,容易恐慌,因為我不知道我將要踏出去的每一步對不對,要說出的話是不是已經說了多次,而且心裡想的無法表達,愈急愈講不出來。我常覺得氣喘不過來,在餐廳吃一頓飯,會上好幾次洗手間,兒子帶我去看心臟科和泌尿外科醫師,都說沒事,是因為緊張的關係。 

我瞭解我的記性和其他認知功能就像雙手握滿東西般,一面走,會一件一件的掉,甚至像沙灘上腳下的流沙,會很快的流失。也許有一天,我熟悉的路不會走,也叫不出你的名字,最終可能不會吃飯盥洗。但目前還是輕度失智的我還能揮桿,享受小白球進洞的喜悅,能享受美食,欣賞美景,也還聽得懂笑話,更能感受到大家的關愛,也許過後就不記得,的確是「活在當下」。 

如果我們能攙扶一位因中風而行動不便的朋友,當他的柺杖,讓他慢慢走,也希望大家能接受一位因失智而容易遺忘的朋友,做他的引導,讓他慢慢來。 

編按:劉秀枝醫師專欄這次刊登一封非常感人的信,平靜地道出輕度失智者的心聲,此信係獲得這位可敬的女士同意後刊載。 
15個不會失智的生活習慣 
如果大腦是銀行,你的存款夠多嗎? 
儲備充足的腦力存款,從今天開始。

有人問知名的神經學家斯默爾(Gary Small)醫師:年齡多大就太遲了?就算改變壞習慣,也不能保護自己的腦子了?
斯默爾醫師說,「請聽我大聲說明白:永遠不嫌晚,只要今天開始改善生活型態,就可以開始修復昨天的損傷。」

為了保持大腦的青春,必須改變生活型態,這些生活型態不僅可以照顧大腦,多數也能維持體能強健,不僅你的身體,連你的大腦也會變年輕。 

1.細嚼慢嚥
日本神經內科醫學博士米山公啟說,老人家愈缺少健全牙齒,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愈高。因為咀嚼時,大腦皮質區的血液循環量會增加,而且咀嚼也會激發腦神經的活動。

2.曬太陽
台中榮總老人身心科主任卓良珍也建議,預防失智要多外出走走曬太陽。因為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像「長頭髮」一樣,使神經纖維增長。現在已經有專家研究曬太陽的量是否與失智症的發展有關,雖暫無定論,但每天接受陽光照射,至少能形成較好的睡眠模式,比較不容易憂鬱。

3.列清單 
「無論任何年紀,健全記憶運作關鍵都在於注意力,」
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記憶增強計劃執行主任史威爾醫師說。
他建議,藉由列下工作清單,將每日工作設立一個嚴格的程序,無論工作困難與否,都能幫助有效完成工作。
所以你可以試試規定自己中午11點半才讀E-mail,或是直到工作完成到某一個程度才回覆一些較不緊急的電話,或是付完帳單才做別的事。 

4.吃早餐 
吃早餐不僅為了健康,也為了大腦。過去常有人說小孩沒吃早餐上課無法專心,這是對的。因為大腦不具有儲存葡萄糖的構造,隨時需要供應熱量。經過一夜之後,大腦的血糖濃度偏低,如果不供應熱量,你會想睡、容易激動,也難以學習新知。 

5.開車繫安全帶騎車戴安全帽 
頭骨雖然很硬,腦卻很軟。無論年紀老少,腦傷對一生影響極大。
你開車時不繫安全帶或邊講手機嗎?
請戒掉腦傷風險的行為,也避免會重創腦部的運動。

6.做家事 
別小看做家事,做家事不僅要用腦規劃工作次序,也要安排居家空間。
曬棉被、衣服需要伸展身體,使用吸塵器也會使用到下半身肌肉。
只要運用肌肉,便會使用到大腦額葉的運動區。
況且,將骯髒油膩的碗盤洗乾淨、將髒亂房間整理清潔,
成就感的刺激,也能為大腦帶來快感。

7.多喝水 
大腦有八成是水,只要缺水都會妨礙思考。
臨床神經科學家、精神科醫師亞蒙(Daneil G. Amen)曾經掃瞄過一位知名的健美先生,他的腦部影像很像毒癮患者,但他激烈否認。
後來得知他拍照前為了看起來瘦一點,曾大量失水,而掃瞄的前一天他才剛拍照。
後來經過水分補充後,腦部的影像看起來正常多了。 

8.跟人笑笑打招呼 
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吧。
卓良珍主任認為,打招呼不但有人際互動,降低憂鬱症的風險,而且為了主動打招呼,要記住對方的人名與外型特徵,也能提高自己的腦力。 

9.每週走一條新路 
打破舊習、嘗試不熟悉的事可以激發短期記憶,建立大腦解讀訊息的能力。
例如嘗試改變每天從家裡走到車站的路線或是改變每天下車的車站,嘗試早一站或晚一站下車,或改變每天坐車的時間,單是做這項,就能對前額葉產生刺激。 

10.健走 
身體懶得動對大腦很辛苦。
有氧運動最好,可以使心跳加速,而且有些動作需要協調四肢可以活化小腦,促進思考,提高認知和資訊處理的速度。
有氧運動很簡單,穿起球鞋出門健走即可。
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只要每週健走3次、每次50分鐘就能使思考敏捷。 

11.深呼吸 
當你很焦慮時,做什麼都難。
美國清晰大腦網站負責人芙喃達茲Alvaro Fernandezs提供一個取巧的冥想法:
閉上眼睛、大拇指按小拇指,想像運動後美好的感覺,深呼吸30秒。
然後大拇指按無名指,想像任何你喜歡的事物30秒,然後再按中指回想一個受關愛的時刻30秒,最後按食指回想一個美麗的地方30秒。 

12.看電視少於1小時 
看電視通常不需用到腦,所以愈少這麼做愈好。
澳洲的研究人員在網路上測試29500人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發現記憶力較好的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少於1小時。 

13.吃葉酸和維生素B12 
這兩種維生素可以控制血液中會傷害大腦的同半胱胺酸。
瑞士的研究發現,230位60歲以上的人攝取這兩種維生素過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適量攝取的人的4倍。
富含葉酸的食物如四季豆、蘆筍等,維生素B12如鮭魚、沙丁魚等。
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徐文俊提醒,維生素B12只存在於葷食,素食者要特別透過維他命補充。 

14.吃香喝辣 
吃咖哩可以預防失智,因為咖哩中的薑黃素是一種高效能的抗氧化劑,可以抑制氧化作用傷害細胞,還能預防腦細胞突觸消失。 
薑黃不只用在咖哩,也用在抹在熱狗上的黃芥末。 

15.每天都要用牙線 
美國20?59歲上千個個案的研究發現,牙齦炎、牙周病和晚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
所以,聽從牙醫的建議,每天都要用牙線,每次刷牙的時間至少超過2分鐘。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種健身習慣 可成減重阻礙

你氣喘吁吁地做著心肺運動,但最後一層的肥肉就是不願意消失──也許問題出在你健身的方式。我們訪問全美各地的健身教練和運動生理學家,發現六種健身習慣可能成為減重時的阻礙。以下幾個祕訣,將有助於加強新陳代謝,讓你保持輕盈。

錯誤1:為了速度犧牲體態

正確:減速站直

結果:每次多燃燒五十卡

運動時,專注於身體的姿勢相當重要,即使這表示必須降低運動的難度。紐約春秋健身訓練研究中心的資深經理潔拉琳‧庫普史密斯表示:「駝背時使用的肌肉較少,因此燃燒的熱量也相對減少。」

詹姆斯‧拉文博士是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梅約醫學中心的科學家,他經過研究發現,舉重時站直身體,每半小時可多燃燒約五十卡熱量。最棒的是,另一項研究顯示,好的姿勢可讓你吸入更多氧氣,使你運動起來更輕鬆。

錯誤2:口乾舌燥時運動

正確:健身前兩個小時喝十五盎司的水

結果:肌肉更結實,能舉得更重

健身的時候,喝水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人體內幾乎每個細胞都是由水組成──若沒有水,運動時細胞就無法有效作用,」丹‧裘德森博士是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分校的運動學助理教授,他這番話的意思是,如果身體缺水,運動時會較容易感到疲累。他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缺水的運動員在做重量訓練時,每一套會少做三到五次重複動作。部分問題在於,缺水會降低身體的合成代謝賀爾蒙,而這是強壯的肌肉不可或缺的。在運動前一、兩個小時補充水分,大約每十磅體重,喝一盎司(約28.5c.c.)的水,例如體重一百五十磅,就喝十五盎司的水,運動時也不斷小口補充流汗所失去的水分。

錯誤3:在跑步機上看小說

正確:邊跑步邊聽音樂

結果:多燃燒百分之十五的熱量

庫普史密斯表示:「運動時閱讀容易分心,因而降低運動的強度。」雜誌書籍只是問題之一──標準生活健康保險公司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約有十分之一的人,會在運動時用手機傳簡訊或電子郵件。進行有氧運動時聽音樂,將能增加運動的時間與強度。倫敦布涅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聆聽充滿動力的搖滾樂或流行音樂(如皇后合唱團或瑪丹娜)的跑者,運動的時間會延長百分之十五,而且感覺也比較好。

錯誤4:我討厭跑步,所以選擇不跑

正確:選擇有趣的心肺運動

結果:每年減少四磅

或許某項運動能有效燃燒熱量,但如果你不喜歡而選擇不做,當然就無法從該項運動中得到好處。若某項運動能燃燒三百卡,但你非常討厭,因此每周少做一次,一個月下來就少燃燒一千兩百卡──相當於一年少減四磅體重。應該找一個喜歡、想做的運動,而不是覺得自己該做的運動。

內布拉斯加大學奧馬哈校區的研究人員調查經常運動,且持續超過一年以上的女性,發現最可以預測投入程度的指標之一,來自是否選擇喜歡的活動。研究者珍妮佛‧休伯提博士也建議,嘗試不同的方式,讓運動更有吸引力:比如若選擇走路,可邀請朋友一起加入。

錯誤5:將所有時間投入心肺運動

正確:每周三次用重量訓練代替有氧運動

結果:每年減少十二點五磅

運動用品製造商協會最近一項調查指出,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女性會放棄重量訓練,而這可能是導致體重停滯的首要原因。你也許聽過重量訓練可加強新陳代謝,但你也許不知道以下這一點:運動科學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比起只做心肺運動者,結合有氧運動和耐力訓練的人,吃得比較少──每天少吃五百一十七卡。研究作者布藍登‧蕭博士表示,綜合運動可增加飽足賀爾蒙的分泌,增加身體分解食物、穩定血糖的功能,因而延長飽足感。

錯誤6:信任健身器材估計的燃燒熱量

正確:用心跳監測計追蹤燃燒熱量

結果:每年減少三磅

如果在健身器上做二十分鐘運動就能燃燒四百卡,那就太棒了。但這美好的數字,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多數運動器材估算的消耗熱量並不正確。想更精確地知道運動所燃燒的熱量,可考慮投資一個心跳監測計。

文章來源:《講義雜誌》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也在繞圈子嗎?

有一則唐憎取經的寓言故事:

唐憎玄奘前往西天取經時所騎的白馬只是長安城中一家磨坊口的一匹普通白馬。
這匹馬並沒有什麼出眾之處,只不過一生下來就在磨坊口工作,身強體健,吃苦耐勞,從不搗亂。

玄奘大師心想:西方路途遙遠,去時要做坐騎,回來時要負馱經書。
況且自己的騎術又不是很好,還是挑選忠實可靠的馬吧。選來選去,就選中了磨坊的這匹馬。

這一去,就是十七年。待唐憎返回東土大唐,已是名滿天夏的傳奇英雄,這匹馬也成了取經的功臣,被譽為「大唐第一名馬」。

白馬衣錦還鄉,來到昔日的磨坊看望老朋友。一大群驢子和老馬圍著白馬,聽白馬講西天途中的見聞以及今日的榮耀,大家稱羨不已。

白馬很平靜地說:「各位,我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有幸被玄奘大師選中,一步一步西去東回而已。這十七年間,大家也沒閒著,只不過你們是在家門口來回打轉。其實,我走一步,你也在走一步,咱們走過的路還是一般長,也一樣的辛苦。」

眾驢子和馬都靜了下來。是啊,自己也沒閒著啊,怎麼人家就「功成名就」,自己還是老樣子呢?

這話真的很發人深省。

如果你在房間裡一圈又一圈地走,你可以走上幾百公里的路,但不管你走多少年,還是無法從房間走出去。但是如果你知道門在哪裡,那麼,很快就可以走出去。

我們一生一直都在繞圈子......一圈又一圈,我們就像那些驢子和馬,每天也沒閒著;並不是我們不努力,而是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努力;我們一生也都在受苦,但「除了痛苦」之外,並沒有從中得到什麼?似乎所有人都繞不出那個圈子。

我非常認同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所說的一句話:「我只害怕一件事情,我怕我不值得自己所受的苦。」

他說得對,如果你已經承受了痛苦,欠缺的是去領悟痛苦以外的感受。千萬別白白受苦了,否則那輪迴的圈子一定會再繞回來。

記得心理學家法蘭克爾寫過:「活著就是要受苦,受苦是要找到受苦的意義。」

成長的過程是苦的,但是當你越堅持這種「內在轉化」的過程,你越發現喜悅、平靜和智慧穿透到你的內在,你就能離苦得樂。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自我成長,最大的快樂也是自我成長─只要你找得到那個意義。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少年過勞,才起跑就輸了
2009-05 康健雜誌126期

 

你家的青少年是否「過勞(burnout)」?

建明就讀於中部某私立中學二年級,平日讀書用功,成績通常維持前10名。但建明求好心切,每天戰戰兢兢、絲毫不敢放鬆,經常K書到深夜,平均每天只睡6小時。長期睡眠不足導致建明精神不濟,白天總是很疲倦,他擔心自己的注意力有問題,特地到醫院求診。

台中榮總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林志堅觀察,與建明有類似情況的青少年愈來愈多,透露一個隱憂:青少年比以前更煩惱,而且普遍有過勞現象。

以前,各大醫院兒童身心科上門求診僅限於少數「智能障礙」兒童,現在很多是正常小孩的情緒與壓力問題,兒童精神科醫生的看診量大幅攀升,平均一個門診動輒50~60人,林志堅醫師經常從下午看到深夜11、12點。

老是睡不夠

 

青少年最明顯的「過勞」,就是長期腦力疲倦,睡眠時間幾乎都被壓縮。

保健營養專家、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謝明哲調查發現,有40%國、高中準考生每天早上覺得腦力不支,超過50%上課不到30分鐘,大腦就開始拉警報,無法專心。謝明哲指出,歐美國家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時間為9小時,台灣絕大多數是6~7小時。

在精神醫學診斷上,並沒有所謂「青少年過勞」的疾病名詞,而是用壓力反應、適應障礙等統稱為「精神官能症」。

相對於成人過勞大都是因為長期工作壓力,已累積到達超過身心負荷的程度,青少年過勞通常來得急、去得快。林志堅醫師根據臨床經驗解釋,一般集中在國中2~3年級與高中2~3年級階段,時間雖持續不長,但對青少年形同度日如年,甚至因「過不去」而陷入憂鬱沮喪。

林志堅分析,過勞症狀大都出現在「自我要求很高」或「父母期望很高」的青少年,而且男生比例高於女生,比數為2:1,「可能是社會對男生的期待比較高,」他指出。

青少年過勞絕大多數來自於「時間的壓迫感」──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所有的事。過重的課業、繁忙的課外活動、人際關係等,都可能導致青少年焦慮、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也有人因談戀愛造成壓力。還有一種「追星族」,當周圍的同儕、朋友整天熱中於談論某某明星、藝人,自己卻一無所知,也會形成隔閡與壓力。

過勞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吃過頭或吃不下飯、注意力不集中、意興闌珊(對喜好喪失樂趣)、無法控制行為或情緒、常感肩頸背痛、月經週期失調紊亂、胃痛、頭昏眼花、口乾舌躁、過度亢奮,甚至於抽菸、喝酒、嗑藥等。

成績中等,壓力最大

 

「成績頂尖」與「成績很差」反而是較沒有壓力的兩個族群,「最慘的就是佔中間大多數、成績不上不下的這一群,」林志堅醫師透露,每次高中或大學的基測、推甄考試結束,就會有一堆焦慮煩惱的青少年上門就醫。

有些個性內向的孩子無法表達情緒,轉化成身體狀況,即為「身心症」。林志堅接觸過一個男生,每天早上起床就頭暈、頭痛,整天躺床無法上學,到神經內科做了頭部掃瞄,始終檢查不出毛病,轉介到兒童精神科,經過深入追蹤發現他承受不了課業壓力,但又不知如何化解,所以才每天頭痛。

「『過勞』也反應對某些事情過度執著,」林志堅舉例,譬如父母或社會價值太過強調「認真讀書才有出息」,導致很多課業成績並不理想的孩子拚命追趕達不到的目標,一旦自我期待與實際狀況有落差,壓力就來了,弄得身心俱疲。

長期從事家庭與青少年諮商輔導的「約明教牧心理研究院」戴俊男院長觀察,90%上門求助的父母顯得非常焦慮,但他發現,「只要先把父母弄通了,問題大概就解決了一大半」。

10個建議,幫忙抒壓

專家給父母的建議:

1傾聽「父母一定要有一對聆聽的耳朵,」約明教牧戴俊男院長提醒,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父母不要隨便下論斷,更不要責備「你自己不用功,還要怪別人」,而是同理他的感受。

尤其是在學校遭遇學習挫折,回家後想跟父母訴苦,父母冷冷回應:「還不趕快去讀書,講那麼多廢話幹什麼!」孩子認為父母不關心他,只在乎成績,漸漸不太願意跟父母溝通,久了就變成無話可講。不如花個5~10分鐘聽孩子把話講完,而不是一開口就訓人,孩子會以為父母討厭他,「你給青少年壓力,他就反彈,一定要掀開壓力鍋,」戴俊男提出中肯建議。

2.尋求與老師或校方合作兒童精神科醫師經常碰到孩子因功課做不完、書念不完,著急的哭出來。

有些學校或老師給的功課實在太多,老師甚至動輒處罰考不好的學生「重寫100遍」,反而加深孩子討厭這門科目,「等於是增強負面效果,」戴俊男博士建議,家長應主動與老師協商,訂定出合理的範圍,以免削弱孩子的學習興趣。

3.回歸基本面萬一孩子的成績不好,即使天天補習也沒什麼起色,最後還是要回歸到基本面,寧可只給適合他程度的教材,而不是要求他做更高難度的習作,這是加強打擊弱點,只會讓孩子更加沒自信。

4.製造喘息空間對於繃得太緊、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父母要主動替他製造「空隙」,抒解情緒,譬如帶他出門郊遊踏青、找朋友聊天、上館子、看電影等,必須先和孩子建立融洽的關係,培養默契,接下來才能同心協力,並肩作戰。

5.改變認知態度人生不是只有單一價值,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社會改變價值,我們的教育就可以鬆口氣了,」教育部長鄭瑞城在《康健》專訪中說。父母要幫助孩子擴展視野,找到自我優勢,讓孩子了解自己在某方面其實已經夠好了,並且讚賞他,提升自信。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吳佑佑醫師指出,一旦孩子的成績不好,很容易被學校、社會否定,被邊緣化,「家庭要去支持孩子,而不是盲目跟著社會價值起舞,」她提醒。

林志堅醫師有一個同學,國中畢業後就去做修理汽車的「黑手」。林醫師好不容易熬過7年的醫學教育、還在當實習醫師,他的同學已經娶妻、生子,買了第一棟房子。「小籠包師傅恐怕賺得比我還多,」林醫師打趣。

6.培養多方面興趣嗜好鼓勵孩子多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興趣愈多元愈好,並能和社會群體產生互動。林志堅醫師深刻體驗,青少年正處在探索階段,對人生方向模糊不定,父母應容許孩子在合理的範圍內冒險,一旦試過才會甘願,才不會一直想和父母抗爭。

7.強調過程,而非終點父母要讓孩子了解,年輕人因夢想而偉大,目前的辛苦只是「過程」,而非「終點」,現階段的付出日後會有回報的。

8.作息正常、適度運動與補充營養即使是老生常談,萬變不離其宗: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充分的休息、適度的運動與均衡的營養,才是對抗壓力最好的方法。

9.服用藥物如果過勞的症狀嚴重,可到各大醫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或精神科就診,並且使用藥物控制,醫生大都會建議使用含「血清素」成分的藥,可降低焦慮感,集中注意力。

10.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戴俊男博士根據實際經驗指出,最重要的仍需從行為改變下手,透過專業協談與心理輔導,時間短則數月,長則可達一、兩年。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功必修課:學做人
2007-01 Cheers雜誌76期

 

這堂課,課本沒教,老闆、同事不會直接講。這堂課,沒有文憑,無法畢業,許多人學一輩子都學不會。這卻是職場上最重要的一堂課:「做人」。

做事要緊,還是做人優先?做「好人」還是做「自己」?「人緣好」,會不會變成「濫好人」?為什麼有人總能廣結善緣,有人卻老是處處樹敵?這些帶給你無窮煩惱、卻找不到答案的難題,《Cheers》雜誌透過各種過來人的親身經驗,為你淬煉出通過考驗的人生智慧。

只要釐清困惑,掌握原則,做人其實沒有那麼難。

做人難!上海皇帝杜月笙曾說,人生有三碗「面」難吃,一是場面,二是錢面,三是人情面,其中,最難吃的正是人情面。

偏偏這碗難吃又難捧的「面」,在學校往往沒人會教,出了社會又沒人敢教,於是,我們得憑本能,不斷在人情困境中,學會做人的能力。

儘管不容易,但並非沒有脈絡可尋。只要你能先釐清關於做人的幾項大哉問:比方說,到底是做事重要,還是做人重要?

做事,還是做人?

很多剛進職場的年輕人,仗著聰明才智,總覺得「實力決定一切」,做人不重要。對於不如自己的人,不是當面嗤之以鼻,就是在背後抱怨。

甫接任美商聯邦快遞公司台灣區總經理一職的朱興榮,回想11年前,自己就曾經犯了這個「每個聰明人都會犯的錯」。

當時從美國念書回來,擔任小工程師的他,每天只管窩在自己位置上,按時間完成專案即可,根本無須搭理其他同事,更遑論跨部門的合作。

因為專業表現亮眼,受到當時的總經理陳嘉良(現為聯邦快遞中國區總裁)器重,朱興榮被點名擔任一個囊括國內外中高階主管的跨部門專案主持人。

一向是「拼命三郎」的朱興榮,過去工作有瓶頸,頂多熬夜加班就能過關,沒想到這次卻栽在一個他眼中,緊要關頭只會「推脫」的主管身上。

他記得,當時專案流程出了問題,整個團隊必須24小時進駐,體力、壓力都不堪負荷,還要召開應變會議。

就在會議進行到一半,心力交瘁到臨界點的朱興榮,又聽到那位讓他「感冒」已久的主管,沒有辦法又抱怨不休,他一時難掩怒氣拍桌大喊:「這件事溝通很多遍,不知道到現在為什麼還不做,如果有人不想做,這個專案也不用繼續了!」

隨即,這位只有兩年資歷的毛頭小子,竟然當著眾多高階主管的面,天塌下來也不怕似地甩門而出。

拿針戳人,還是拿針縫衣?

直到深夜12點半,呆坐座位已久的他,感受肩上一雙手的重量搭來,轉身只見堆滿笑容的陳嘉良緩緩說:「你啊,就像一根針,戳人會痛啊!若把這個針拿來縫衣服,就會很有功效,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去戳人?」

「不是我要戳人,是他逼著我去戳人,我受不了!」朱興榮氣憤地說。

陳嘉良接著回應:「喔,因為你受不了,所以你就不去縫衣服,而去戳人?我知道你心裡很多委屈,在這個時刻,你若能把所有精力拿來縫衣服,大家會更感激你!」

朱興榮笑著說,當時自己一心想把事情做好,產生盲點,陳嘉良這番「戳人與縫衣」的道理,讓拘泥在「你錯我對」節骨眼的他,頓時心門大開:「與其當場讓他難看,不如直接向他伸出援手,把事情解決了更有效率。況且,若我坐了他的位置,不見得能做得比他好!」

從小一路順遂,自我要求極高的萬事達卡國際組織資深副總裁暨中國區總經理江威娜,同樣也歷經不會做人的青澀歲月。

初入職場:80%做事,20%做人

回想剛入社會前幾年,她曾為了打入同事的午間閒聊,無意間「貢獻」了話題主角的一些私人祕密。

當時專注做事的她,忽略辦公室常有的角色競爭,此番被有心人炒作的「爆料」,不僅傷害了當事人,毀了友誼,更讓她重新思索做人的道理。

一般而言,年輕人容易陷入「做事」比「做人」重要的思考,因為做事的目標明確,短期即可見真章,投入與回饋十分直接。

反之,做人得面對「一樣米養百樣人」,不同角色的適應與考驗,講究的是長程的累積,無法立竿見影,且隨著職位升遷,扮演的角色趨於複雜,難度還愈來愈高。

「在投資報酬率的權衡下,做人的重要性常常被視而不見,」江威娜分析。

她語重心長的提醒,要想出類拔萃,職場上的確存有做事與做人的「比例原則」。

初入職場前5年,至少要花80%的力氣在學做事,另外的20%花在學做人上。隨著工作技巧日漸熟練,做事所需的時間減少,就要調高比例,將更多的注意力,花在做人的學習上。「當同儕還在斤斤計較做事的方法,你卻能開始展露做人的本領,帶領團隊解決問題,就很容易在這個階段變得耀眼,」江威娜強調。

第二個令許多人困擾不已的難題,是做人,還是做自己?

做人,還是做自己?

雖然知道做人重要,但一想到為了和諧,得委曲求全,隱藏自己的本性,就讓人痛苦不已。

「外圓內方」這句被中國人奉為做人最高境界的成語,在德州儀器半導體技術公司大中國區總經理郭江龍看來,即是最好的答案。

他解釋,所謂「外圓」,指的是顯露在外的態度行為,講求的是「圓融」、「和氣」;「內方」,則是指隱於內心的原則信念,譬如「正直」、「誠信」,扮演最後一道防線,不會因壓力或環境改變而棄守。

一般人常誤解「外方內方」或「外圓內圓」的「表裡如一」,才是真正做自己。即便如此,所謂「表裡如一」,也不是隨興所至的任意妄為。

表裡如一新解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中「表裡如一」一文指出,所謂「表裡如一」,指的是不必為了做人而徹底放棄自己,而是該懂得如何區分私底下與工作時的自我,以維持一種「身分」的平衡。

他認為,你可以在公、私生活中拉上一道紗簾,而非一堵無法穿越的磚牆,以方便隨時互通,又能區隔彼此的差異。

一旦懂得角色轉換,熟練地穿越這道紗簾,就不必放棄自我,變成雙重人格。有趣的是,愈能善用這個方法,愈能擁有獨特的優勢:一是在職場上,因為不背離本性,往往能展現某種個人風采,博得最多信賴。

當你回到私人領域時,你能做你想要的自己,家人與朋友對你真實的回報,更能平衡你在職場的情緒起伏,成為你的後盾。

不管是從「方」到「圓」的琢磨,抑或是「內」「外」自我的轉換,為避免過猶不及,究竟分寸該如何拿捏,往往是做人最難的地方。

做人,並不等於要做「濫好人」。

做好人,還是做濫好人?

廿一世紀公關顧問公司總經理俞竹平認為,以情緒管理的角度來看,若把自己磨得太圓,常會讓人覺得城府很深,有一種不可親近的感覺。

就像瓷器與陶器同樣是容器,但瓷器講究上釉,光可鑑人,卻只能供在高處欣賞。反之,陶器刻意留下手紋,少了完美的光澤,卻多了一種性格上的天真。

但最為人詬病的是怕得罪人,只知一味討好,成為不知原則為何物的「濫好人」。

濫好人落得兩面不討好

引進「卡內基訓練」,嫻熟溝通的黑幼龍,分析人際關係的模式,有以下4種狀況:

第1種狀況,叫作「操縱」,這類人想的是自己的益處,佔別人便宜,當別人知道吃虧時,就會離你而去。

第2種狀況,叫作「退讓」,這類人誤會好的人際關係是靠讓步,所以願意自己犧牲,讓別人佔便宜。虧吃多了,久而久之,也會漸漸脫離人群。

第3、第4種分別為雙方都倒楣的「兩敗俱傷」,以及互相拉抬的「雙贏」。

別以為當個濫好人,什麼都說好,什麼都慷慨答應,就能獲得好人緣。

黑幼龍指出:「濫好人的下場,就是第2種人際狀況,沒有原則的結果,不是為兌現承諾而過勞死,就是被追債的人逼得逃之夭夭!」

台達電子人力資源資深處長倪匯鍾回想,過去在飛利浦半導體顯示器事業部15年間,參與不少次決定高階接班人的會議,一字排開的候選名單中,每個都是過關斬將的佼佼者。

激烈的評選過程,彷彿《誰是接班人》的生死大會現場,全球大老闆與人資高階主管比鄰而坐,逐一討論歷年來績效考核的報告,「常常被判出局的,不是做事能力較差的人,而是大家口中的『濫好人』!」

nice guy≠right guy

在老闆口中,簡單一句“He is a nice guy, but not the right guy for this position.”(他是個好人,但坐這個位置他不是對的人),乍聽起來客氣,言下之意是「公司不是迪士尼樂園,你只有好人緣,不代表你成了領導者,就會懂得該硬則硬,遑論激發員工潛質,展現組織的戰力!」倪匯鍾強調。

到底做人應該朝哪些方向學習,才能突破現在的格局?抱著「不計較」的態度是第一步。

不計較,就像別在襟上的鮮花,能讓近悅遠來,無形中增加做人的廣度。

不計較,增加做人的廣度

江威娜曾經碰到一位既聰明、學習能力又強的人才,他在同儕中非常突出,本來是江威娜亟欲培養的幹部。沒想到幾次參與團隊合作,他最在乎的只是自己能享有的資源與利益,而非對團隊的貢獻。

江威娜不免感到失望:「一個不談付出,只會計較的人,難保到高位,他不會為了個人私利,犧牲整個團隊的利益。 」

其次,少了包容的心,若他當上領導者,肯定做不好coaching(教練)的工夫,無法帶領團隊中的落後者。

「若他一直沒有察覺,也不願意改,即使讓他獨立作業,因為個性,也會很快遇到工作瓶頸而離開,淪落職場流浪一途,」江威娜斷言。

位居高階,若能有不計較的胸襟,除了增加自身的高度,也會感染員工,成為效尤的對象。

目前任教於高雄餐旅學校的前亞都麗緻總經理蘇國垚,對總裁嚴長壽就有如此的觀感。

一次兩人共同出差到夏威夷,投宿的是全球赫赫有名的頂級旅館哈蕾柯蘭妮(Halekulani),一路上嚴長壽如數家珍地對這家旅館讚不絕口。

Check-in後進房,蘇國垚被眼前擁有大客廳、大浴室,還有夏威夷絕佳海景的房間所震撼。他念頭一轉,總裁的房間一定會更驚人。

沒想到,敲門後推開一看,竟然面積著實小了三分之二,更無景觀可言,他不禁大驚失聲:「他們竟然把房間弄錯了!」

只見嚴長壽笑著說:「我已經住過了,你出差很累,這算是慰勞,就好好在裡面體驗一下。」並堅持讓蘇國垚連續住了兩夜。

即使已離開亞都麗緻多年,這段為蘇國垚津津樂道的小插曲,在旁人忙著計較的當下,總會出現腦海,讓他若有所悟地會心一笑。

謙卑的力量

「稻穗愈飽滿,腰彎得愈低」、「竹子愈高,竹尾彎得愈低」這些大自然的道理,講的正是「謙卑」的重要。

因為謙卑,你會居安思危,你會小心翼翼,你會拼命學習,你也會努力改變。最後,你擔心的事會消弭不見,你的弱點也能補全,你意料不到的收穫也會在謙卑中獲得。

只是愈在高峰,人愈不容易察覺謙卑的力量。霸菱證券投顧公司總經理陳詩舜就指出,金融圈充滿大起大落,曾經睥睨一切,如今落魄失意的例子,可說俯拾皆是。

他舉一位知名的金融新貴,靠著「向上管理」,頭銜一路竄升。對下屬極為傲慢的他,享受平步青雲的快感之餘,卻忘記自己已「掏空」多年奧援他的專業團隊。當他隨跳槽水漲船高,隻身就任遭遇困難,才發現自己能力有限,但身邊已無人願意伸手協助,屢次被新老闆「請走」。後續工作轉換,更因reference check(背景調查),不斷栽在他過去得罪的人的負面評價裡,而一蹶不振。

厚道,做人更高境界

在謙卑之外,若能做到厚道,先一步替人著想、留餘地,才真正是跨越做人更高的境界。

曾遭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從公司因跳票瀕臨倒閉,到如今谷底翻身,稱霸台灣精密機械業的台中精機就是一個好的例子。

經營超過50年,第二代接棒經營的台中精機總經理黃明和指出,早年客戶多是師徒相傳的黑手業,在工廠裡待了3年,就能出師自己創業。

黃明和的父親看這些年輕人在創業初期,難免資金短缺,總會大方地要他們先將設備拿去用,日後慢慢分期付款即可。甚至,有的下游經銷商沒錢進貨,他還會勸他們先把機器拿去賣,先賺了第一筆錢,才能打好基礎。

黃明和指出,由於父親總會替人著想,培養的許多客戶都是從第一代祖父輩開始,第二、第三代接手買新的機器,演變成關係深厚的三代交情。其中,還包含夫妻檔、兄弟檔、父子檔。

沒想到父親以厚道待人,後來竟救了黃明和與自己公司一命。

黃明和回想8年前,受亞洲金融風暴波及,國產汽車、東隆五金陸續爆發地雷股危機,中部地區許多上市公司都垮了,台中精機也因財務槓桿過度操作,20億元融資遭銀行凍結,頓時陷入困境。

奇妙的是,當遭逢相同命運的同業如楊鐵,早已被協力廠商拉白布條、圍廠鬧上電視新聞,台中精機卻顯得異常平靜。

不僅客戶沒有拋棄,協力廠照常提供零件,面對同業挖角,台中精機的高層主管沒有一個異動,一起度過了最艱難的階段。

黃明和心有所感地說,從此他深刻體會到「天助自助者」的道理。

他強調,「自助」兩字,就是過去你所積的陰德,對他而言,也就是父親打下人情的基礎,讓大家願意信任,才能贏得東山再起的機會。

人生的做人課,不僅沒有文憑,也不可能畢業,連當過英國首相的邱吉爾都承認,自己到了65歲,才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但不管是管理、領導、乃至於人生真正的成功與圓滿,沒有一項不是圍繞著「如何做人」。這堂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視的課,你學好了嗎?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件25歲要開始做的事

2010-04 Cheers雜誌115期

 

勇敢追夢

1. 列出你人生中非做不可的「待辦事項」,開始一項項完成。

2. 嘗試一個人出國旅行,跟自己對話,照顧自己,傾聽心裡的聲音。

3. 至少進一次大公司,不一定是規模大的企業,而是在各行各業中,口碑和風評領先的公司。因為大公司的福利以及制度較完善,並可趁機累積相關工作資歷,以及人脈關係。也許中年之後,你會想要創業,資金、經驗和資源外,人脈是不可或缺的幫手。

4. 好好品嘗一次跌到谷底的感受。把自己逼到牆角時,往往是把人生看得最清楚的時候;唯有越過層層荊棘,才可能超越自我。

5. 找個時間做件善事,例如加入義工行列,在協助、服務其他人的同時,你會對目前所擁有的一切更加滿足。

財富自由

6. 對自己好好進行一次全盤財務診斷。問自己:真正讓你幸福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有人喜歡住鄉下,有人卻想要住豪宅,想在短時間創造高財富,就必須承擔更高的風險。

7. 再問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需要準備多少錢才夠?扣除現有資產存量,還需要準備多少?設定好目標後,才開始討論合適的投資工具。

8. 切勿「負債投資」;若有負債,應先擬定償還計劃,先理債、再理財。

9. 一切都得從「存錢」做起,否則都是空談。

10. 想要存錢,先從「記帳」開始。這是基本功,只要堵住不經意花掉的金錢,一定可以慢慢累積出投資的本金。

11. 辛苦存錢的同時,一定要慎防財務漏洞,比如人云亦云地亂買股票、辦房貸,甚至亂刷卡或用現金卡借錢。其中聽明牌買股票往往被套在高點;房貸利率的差別往往一年達數萬元;信用卡是很多現代人的理財盲點,也是現代人的財務殺手,試想你有錢放在銀行,拿到的是少少的利息,當這些錢被銀行經由信用卡或現金卡借出去,利差達10倍以上,這樣的錢當然不能借來用。

12. 既然理財是門學問,平時就應該做功課,無論從總體經濟,到世界趨勢,都應該有所涉獵。不要一昧相信「理財專家」或「股票名師」會替你帶來一夕致富的好運。

13. 最後,想要獲得財富自由,成為理想中的有錢人,就要有「成功致富」的信心。幾乎所有成功的投資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投資觀念,自律且具耐心,最重要的是,他們目標明確。

掌握未來

14. 要自由地揮灑未來,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建立生活的秩序。有秩序的人,通常能夠成就你意想不到的事。讓其他事情可以順利完成,便有更多時間享受「自由」。

15. 改變,從專心工作開始。面對你正在做的事,集中注意力,才能加快完成速度。

16. 養成固定時間睡覺和起床。不要再用種種理由佔用睡覺的寶貴時間,不要讓事情一拖再拖,這樣你將有更多時間補足精力。

17. 正確的飲食、運動習慣能讓身體保持清醒,沒有負擔。應該讓身體在35歲以前,都保持在最佳狀態。

18. 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保證競爭力。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F.Drucker)說,你的知識和經驗,都是你的新財富。懂得學習,一半靠好奇心,一半靠自律。杜拉克即使再忙,每天也會擠出3~5小時讀書,唯有保持學習的自律,才能獲得一生受用的知識財富。

19. 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懶」人的智慧,用最少時間,達到最佳目的,且運用更舒適輕鬆的方法。例如:妥善保存隨手買的小配件,收納在同一個地方,要使用的時候就不會找不到。發展自己的懶人智慧,當事情忙亂起來,就不會一團糟,生活也能更有品質。

20. 學會說不。「拒絕」是一門藝術,做個心胸開闊、進退有禮的人,同時也要有自己的原則,才能過得自在、開心。

21. 盡可能讓生活豐富。嘗試著用一個圓圈,平分成6個部份,在每個部份寫上家庭、工作、經濟狀況、精神追求、健康、智慧,提醒自己人生不是只有工作的上班時間,與下班後的日常生活;盡可能讓自己的每個面向不斷拓展、延伸。

35歲前,學會讓自己輕鬆地應對一切,你就可以享受成功、自由的人生。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醫學叛逆者的自白 : 西醫是一場百年騙局

我已20年不看西醫,不吃西藥,然而看了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震撼到 !!!

如何做個健康管理者,如何經營、讓自己過一個健康、有品質的生活,這片文章絕對會讓大家找到答案 !!!

 

  

 

 

百年來,穿著濟世救人的外衣,從西方傳到了全世界。在美麗的謊言下,把自己打扮成科學的化身,神聖不可侵犯,奴役了病患者一世紀。在越來越貴的藥價、越來越多的負作用下,全人類有良知的都在思考,人們頂禮膜拜的西方醫學,到底給人類帶來了甚麼?

 

今天,我把網上一位精通中西醫的學者的文章,通過我的整理,轉發到網上,讓更多的還在西醫的迷信下奴役的人,能夠從中醒悟,走出迷途。

 

《一個醫學叛逆者的自白 CONFESSION OF A MEDICAL HERETIC》:反西醫論文

 

曼戴爾松醫學博士 Robert Mendelsohn MD,不僅是一位名醫,而且曾任美國知名大醫院的院長,著名研究所的研究員,醫學院的教授,伊利諾州醫師執照局的局長,還是美國醫學會(AMD——AMERICAMEDIC ALASSOCIATION一個具有超強政治力量的工會組織——美國醫師工會)的領袖。

 

1980 年他在美國 WARNERBOOKS 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巨著,書名是《一個醫學叛逆者的自白 CONFESSION OF A MEDICAL HERETIC》。這本書再版過無數次,擁有無數讀者。

 

這些忠實的讀者們紛紛站出來,自發成立了一個組織,叫做「全國健康聯盟」,公推曼博士為會長,美國大城小鎮都有分會,定期舉行集會,並邀請名人演講,還有定期會刊。

 

這是西方有史以來首次對醫藥界的大革命。

 

曼戴爾松博士此書的副題是:如何捍衛自己的生命,不受醫生、化學藥物和醫院的坑害。

 

 

封面上列出六個重點:

 

(1)醫院的年度身體檢查是一個陷阱。

 

(2)醫院是患者的險地和死所。

 

(3)大多數外科手術給患者的傷害遠大於益處。

 

(4)所謂疾病化驗或檢驗,檢驗的體系和過程不合理,簡直是腐敗一團,即使是最好的科學儀器,也是錯誤百出,完全不可信任。

 

(5)絕大多數的化學藥物不但沒有治療的真實效果,反而是致病、添病的緣由。

 

(6)X 光的檢驗是診斷程序的重點和特色,「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不但輻射線對人十分危險,而且檢驗結果錯誤頻出。因為解讀 X 光照片的是人,是人就會受偏見、情緒的影響而導致錯誤的判斷。即使是同一個專家,在十年後再次解讀同一張照片,就有 75% 的偏差(試驗證明)。

 

 

 

行家讀後都會覺得:一點也不錯,他替我把心裏的話都說出來了;使外行人讀後如惡夢初醒,覺得他替我說明我生病時所受到的萬般委屈和無辜的災難。因此,曼博士的書一出來,就轟動全美國。

 

曼博士把「對抗療法醫學」ALLOPATHY MEDICINE(專以化學和器械檢驗、化學藥物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為本的西醫學)一向自詡,一再強調是「科學的」,斥之為:「很不科學,不過是披著科學外衣的迷信」。整個對抗療法醫學的體系是一個充滿迷信的大邪教。

 

大製藥公司是他們的上帝,醫院或診所是他們的大小教堂,賺錢是他們的教義,醫生是穿著白色道袍的神輔教士,實際上是大藥廠的次級推銷員,患者是他們的致富或爬上高梯的試驗品和墊腳石。

 

大藥廠規定甚麼病開甚麼藥,醫學博士的醫生們如敢違背,立刻解職、處罰,永世不得翻身。比藥廠的直接推銷員還低一個等次。他們至高無上的法寶是化學藥物!

 

一個藥品的開發,必須從老鼠身上開始它的程序,一直到批准上市,要耗資百萬(其中賄賂當道的錢不算在內),費時十數年。

 

似乎顯示這個藥品是經過千錘百煉,對治療疾病必然是百發百中的,稱之為「科學的成品」。

 

可是新藥面世不到幾個月,就出現各式各樣的毛病,不但治不了病,它的副作用簡直駭人聽聞。

 

勉強撐不到幾年,這個千呼萬喚出來的「聖品」就被淘汰了。

 

在藥物不斷更迭「創新」中,讓人感到醫學「昌盛、先進」的假面貌,其實絕大多數的藥品都是帶著劇毒的廢物。整個「製藥」過程,是他們故意設計成「難上加難」、「非常科學」、「偉大發明」的假象,是在上演一齣科學魔術的鬧劇,以矇蔽人民群眾的耳目。

 

更可惡的是,大藥廠專門豢養了一批所謂的專家,專門替他們合成新的病毒或細菌,製造新的惡疾,配合著政治的需要,去要散佈的地方散佈,然後再向他們兜售疫苗、解藥。兩頭通吃,雙重牟利。

 

曼博士用許多篇幅詳述「疫苗」的反作用,鄭重警告世人:千萬不可迷信專家們在「傳教」時所說的疫苗的功效,因為疫苗裡早又埋伏下了另一種病毒或細菌,患者會自動感染、傳播,然後再買他們更多的藥品和疫苗。這都是「科學專家」們早已研製好的「圈套和配套」!

 

醫院成為合法的傷人或殺人的場所。和一般屠宰場不同的是:被傷害的人必須傾家蕩產,付出極其昂貴的價錢,去乞求被他們宰殺!但如果你是窮人,付不起醫藥費,即使磕破頭求他們,他們也不屑浪費寶貴時間來宰殺你,除非他們看中了你的臟器。

 

化學藥品是大藥廠背後的世界最大富豪們的搖錢樹(可與石油比富)。

 

整個醫療系統和政治、法律掛鉤,若有病患不願接受他們的「治療」,法院就立即介入,強制執行。

 

譬如化學藥品 RITALIN,說是可以幫助學童品行好、學習好。只要有關當局認定哪個學童要服此藥,學童必須服用,如不服用就不准上學。

 

如果家長出面交涉,家長就會被起訴、判刑、罰款和坐牢。60% 的美國學童都服用此藥。

 

正面的效果看不大出來,而它的副作用太大了:不是學童產生抑鬱、頹廢,嚴重的自殺;就是性情變得十分火爆,進而刺傷自己,殺死父母、祖父母、同學、老師和校長。

 

因此,許多家庭環境許可的,令子女退出這個教育體制,改上「私塾」。

 

因服用化學藥品而致殘、致死的美國人,每年至少 150 萬人,這是國家公佈的數字。

 

可見西醫這個「邪教」組織嚴密,勢力很大,財力無窮。

 

這套制度不僅危害美國本國的無數國民,同時也是對外的戰略武器,威逼利誘別國在醫療制度上必須與它接軌。富豪大佬常公開說:「這比正式掠奪人家的政權更實際,更權威,更沒有風險。」

 

因此,當「富豪」要征服一個地方,就去那裏「行慈善」、「做好事」,去「捐贈藥品、疫苗」,辦一所或多所「醫院」!

 

《全國健康聯盟》的最主要綱領是喚醒民眾:生命權是天賦的,維持健康也是人民天賦的權利。

 

人民有權選擇對自己最合適及最有利的治療方針與方法。美國人民有權利在各種現有的醫學中,選擇一種或多種的治療方法,譬如,美國除了對抗療法外,還有多種醫學,如:順勢療法 HOMEOPATHY、自然療法 NATURALPATHY、脊椎關節療法 CHIROPRACTIC、民間療法 FOKSREMEDY、西方傳統草藥療法 HERBALREMEDY 等等,這些醫學和對抗療法的醫學應該平等,任人選擇。

 

更不該以政治權力獨尊對抗療法,任由它獨霸壟斷,把其他一切醫學療法一概定為非法。

 

對待使用其他醫學的治療者,不許保險公司付費,警察可以隨意取締逮捕。

 

由於曼博士領導人民團結起來,堅決抗爭,於是美國政策逐漸放寬,逐步准許各種療法合法化,或是採取不干涉主義,准許他們自由發展。

 

後來針灸療法由尼克松總統從中國帶回美國,也享受合法化的待遇。

 

在美國准許辦中國醫學、醫學院及各種訓練班,這是美國向中國接軌。

 

其次,《全國健康聯盟》的宗旨是鼓勵人民認清情況,真正的醫療應該是著重於「預防醫學」,所謂「一個盎司的預防勝過一鎊的治療」。

 

對抗治療的原理原則太過人工化,離天然或自然越來越遠。譬如,太過依賴化學的「抗生素」,本來要靠它抵制細菌,制止發炎的,但由於殺伐太過,那些先於人類就在地球上生存的細菌是活的,可以因應變化,迅速即能對死的化學藥品產生適應力,並且對抗過來,使化學藥品力量減弱失效。

 

不但達不到殺伐的目的,由於它毒性的副作用,反而殺死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致使細菌發炎比以前更厲,產生更多斬不斷的炎症,甚至於最後的癌變。

 

過度人工化、公式化、殭化,必將毀滅別人也毀滅自己。

 

因此,「回歸自然」是所必需,必能優於不顧一切地往「對抗」的牛角尖裡鑽。

 

我對於《全國健康聯盟》的主張和實力都比較清楚,因為我被邀在他們幾千人大會上多次演講。

他們對美國民眾的福祉和權利是有重大貢獻的!

他們也是在美國對中國醫學心嚮往之的一群力量。

目前,這種力量還正在茁壯、穩定的成長中!

 

 

科學理論背後的錯誤

 

1.高血壓的藥物控制--許多人在被西醫宣佈有高血壓時,當場血壓就更高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開始服用降血壓藥,因為西醫告訴他不吃就會中風,從此病人惡夢就開始了,這類人只迷信西醫是對的,完全不懂西醫學是甚麼,就去盲從醫師的指示,諸位只要稍微深入的想一下,告訴你有高血壓的醫師,有沒有同時告訴你為甚麼你有高血壓?是甚麼原因造成你有高血壓?

 

如果沒有告訴你為甚麼,或者也不知道為甚麼你有高血壓,那就是說,你相信一位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怎麼回事的醫師的話,就開始一直吃他的藥,你不是笨蛋是甚麼,你不是迷信是甚麼。

 

幾乎所有降血壓的藥都是利尿劑,會讓你的腎功能下降,而中醫認為腎主骨,其華在發,開竅在耳,司記憶,主先天(壽命多長),這就是現在人們會得到骨質疏鬆症,老人癡呆症,掉頭髮,聽力減退,壽命變短的原因,性功能同時下降。

 

更且因為西藥都是屬酸性而酸性會破壞血管壁組織,容易造成血管破裂,也就是說,服用高血壓藥物的病患者將更容易得到中風與心臟病,不吃的病患反而不會得到這類疾病。

 

血壓根本是沒有標準的,每天都不一樣,隨著心情而起伏不定,也隨著運動多少而不一定,西醫的標準根本是藥廠自己定出來的,為了想賣藥賺錢,因此訂出標準,有病名才有名目去賣藥,還裝著很慈善的說是為了預防你得到中風與心臟病而賣給你的,試問世上有多少人一直吃降血壓藥,結果還是中風了,真正如果有效的話,根本沒人中風了,那台灣前行政院長孫運璿是假的中風了,對不?

 

2.血糖過高的病人--醫師告訴你血糖過高,要你立刻開始服用降血糖的藥物,然後告訴你不控制血糖的話,易導致心臟病,嚴重時會得青光眼,嚇死人是西醫師在醫學院受教育時一直被灌輸在腦中的直覺反應,這些被西藥廠洗腦的醫師不知不覺中就成為西藥的強力推銷員而不自知。

 

而我在臨床上所得到的心得卻完全與它相反,中醫認為治糖尿病就必須先加強腎臟功能,高血糖必須先擊潰腎臟之後,然後才會對心臟造成威脅,而所有的西藥都傷害腎臟,因此服用降血糖的藥越多就越容易得到心臟病。

 

肝開竅在眼睛,中醫認為只要肝臟好就不會有眼疾,根本與高血糖無關,由於服用西藥或注射胰島素會造成肝臟的損壞,因此才會得到青光眼。

 

我有許多病人是糖尿病患來求診,每位病患者都有按照西醫指示服藥多年的歷史,其結果都有心臟問題、也都有眼睛問題。

 

美國人由於太瞭解西藥的後遺症,對西藥是恨之入骨,現在中醫逐漸成為美國醫學主流,他們一有選擇後幾乎一面的倒向中醫,想盡辦法斷絕西藥,再難喝的中藥都接受。

 

再者,降血糖的藥根本就是騙局一場。

 

我解釋給諸位聽:你拿兩個同樣大小的杯子,一個放滿水一個放半杯水,然後同時加等量的糖入內,結果是半杯水的會較甜,對不?

 

那現在想要兩杯水甜度一樣,請問你是選擇把半杯水的杯子加滿水呢?還是選擇發明降糖的藥來降低血糖呢?

 

按照物質不滅定律,你使用降血糖藥之後你以為血糖下降了,你就錯了,血糖根本沒有消失,多餘的血糖就開始屯積在你的腳部,就好像糖積在杯底一樣,其結果就是雙足潰爛,你等著截肢吧!

 

前台灣總統蔣經國先生就是受害者,如果你知道此案例,但是你卻沒有學到教訓,還是依樣的重導覆轍,你真是笨死的。

 

還有服用中藥的病人要知道:當藥力在清除雙足累積多年的舊血糖時,會有短時期的高血糖現象出現,這是很正常的。

 

你應該每天多運動直到出汗為止。不要吃白米或麵食類及根莖類的蔬菜,多喝茶多吃葉菜類及糙米,加上多運動來自然的燃燒多餘糖份。如果因為血糖高而回去打胰島素就前功盡棄了。

 

至於高血糖會持續多久,就要看你使用多少年的藥物控制,越多年自然越多的糖累積在雙腳內,而這些舊糖多年以來從未排出過體外,自然在吃中藥之後會回流到身上,就會需要比較常的時間來消化它,每個人都不一樣的。

 

如果有人認為是中藥造成血糖高的原因,很簡單,你只要把同樣的藥讓你周圍的人服用,看看血糖是否會高,就知道了。中藥幾乎都是純鹼性,在純鹼性的環境裡是沒有細菌與病毒的,我們根本沒有任何中藥會讓血糖上升的。

 

3.膽固醇過高的人--西醫會告訴你要服用 Lipitor 或 Zocor 來降低它,接著以引發心臟病來嚇唬你,愚昧的人就被嚇到了,立刻就開始遵照醫師指示服用,從此另一個惡夢又開始了。

 

Lipitor 與 Zocor 會造成短期記憶喪失,又損傷肝臟及腎臟,非常多的副作用,這又是一大騙局。

 

由於任何西藥都具有酸性的本質,因此會造成胰臟癌的機會大增。

 

我在臨床上只是讓病人停止吃零食三星期,病人的膽固醇就降到 200 以下,根本連中藥都尚未使用,這類只是由於病人好吃零食造成的問題,卻被西醫強化成高膽固醇會造成心臟病的嚇人辭句,被嚇倒的病人根本忘掉要問醫師到底膽固醇由何而來的?

 

關於膽固醇這是最爛的西醫研究之一。

 

我再說一遍,西醫學是強立名目,界定病理名詞,才有名目運用假慈悲來賣藥賺錢的一種商業行為!

 

4.三酸甘油脂過高的人--是因為吃油炸食物過多及過胖造成的,只要停止吃油炸食物及減肥就可以了。

 

然而西醫卻小題大做,又找到理由來奴役病人,威脅病人如果不吃控制藥物就會發心臟病,於是病人又增加了藥物。許多人還因此給嚇出心臟病來。

 

我治過許多此類病患,我開一些清肝的藥給病人,三酸甘油脂就下降了,因為肝是心之母,一旦肝臟代謝毒素功能下降,自然有不乾淨的血進入心臟,對心臟造成威脅,從而引發心臟病。

 

 

5. 吃西方多種滋補營養藥物的人--這類人是最無知而且愚昧的蠢人。

 

所有西方的營養學之研發,主要目的是要讓大家購買,才有錢賺,因為美國沒有文化,它們以工作效率為第一,一切講究快速,因此很少人自己每天煮飯,也不去研究如何煮好吃的食物,所有的速食應運而生。

 

當然此類食物缺乏很多應該有的營養,於是營養補充劑就開始發展起來。

 

實際上這些營養成分很高的藥不但對身體完全無助,反而會去餵食癌細胞、細菌、濾過性病毒,使病情更加嚴重,使美國人過胖、掉髮、皮膚乾燥。

 

例如以鈣片為例,從未有任何證據顯示鈣片可以幫助增強人體骨骼,反而是吃多鈣片會使骨骼更脆,更容易造成骨質疏鬆症,而且副作用是造成腎結石。

 

而維他命 C 片更爛,婦女們服用它的目的是想皮膚美白,但是結果是多服維他命 C 片會支援乳癌細胞的成長,其他不勝枚舉。

 

多食用天然食物、有機蔬果絕對是正確的。要美白多喝自然的橘子汁最好。

 

均衡的營養是要依靠選取的食物而定,不挑食是必要的。

 

中國人花了五千年以上的時間來研究吃食,到目前為止根本已經是習慣成自然,自然的營養均衡來自祖父母的傳承,完全不需要再依賴外來的錯誤知識。

 

現今的中國人誤把科技當科學,一味的崇西洋,只要是老美說的都是對的。

 

殊不知,美國人才是真需要來向中國人請教,學習如何煮中國食物。

 

這類蠢蛋以為每天吃它就會健康,其結果根本就是得到更多的不治之症,反而死得更快。

 

 

6.服用阿斯匹林的人--許多人每天一片阿斯匹林可以預防心臟病,這是完全錯誤的。

 

2004 年的醫學研究報告來自 America Medical Association 說明,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每天一片阿斯匹林可以預防心臟病,反而有許多證據顯示每天一片阿斯匹林,你會有超過 85% 的機會得到胰臟癌,因為它是一種強酸劑,酸性對人體破壞最大,鹼性體質最好,不但長壽而且完全沒有病痛,要成為鹼性體質非常簡單,立刻停止喝咖啡、不吃甜食,拒絕冰淇淋、可樂,完全斷絕糖果餅乾類的零食,多喝茶、多吃自然有機蔬果。一段時間之後體質就改變了,你不聽我的建議,那天你得到胃癌或淋巴腺癌胰臟癌,再來找我也可以的。請記住在鹼的環境裡,是沒有病毒與細菌及癌細胞的.

 

 

7.胃酸過高反逆食道的人--這個極普遍的問題連身為腸胃科的西醫都答不出來,到底胃酸反逆因何而來的?

 

我告訴諸位,這根本是病患自己製造出來的,你只要多吃甜食、多喝咖啡、多吃冰淇淋、多喝可樂,一下子胃酸就來了。

 

由於現在市面上都是使用人工糖來製作甜食,而人工糖的顆粒極小,會如同維他命片一樣的餵食細菌及濾過性病毒,它們吃了之後就排出酸性的糞便,這就是胃酸的來源,許多病患為這問題來找我,我只告訴他們這原因,根本藥都還沒有開,病人就好了。

 

反觀西醫小題大做,開 Previcid 給病人去中和胃酸,這類傷肝的藥物,不但要吃一輩子,其結果病人胃酸照舊反而更壞。

 

而且由於長期未治好,終於把食道燒傷,結果就是食道癌、胃癌或淋巴癌或胰臟癌。還會引起鋁中毒,產生腦神經損壞,甚至與柏金生氏症有關,副作用不勝枚舉。請詳看胃酸過多章.

 

8.服用女性賀爾蒙的太太們要注意--更年期的婦女常被西醫告知要服用賀爾蒙替代品,否則會得到骨質疏鬆症,這些胡說八道的話,不知嚇傻了多少無知的婦女。

 

中國五千年以來,從未有人得到骨質疏鬆症,我們過去也沒有使用任何的賀爾蒙替代品,也有許多美國老太太來找我看此病,她們一致的說同樣的話。

 

我告訴病人:千萬不要相信服用賀爾蒙替代品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因為她們最少的都服十年以上,最多的有服用超過三十年的,而結果是每個人都得到全身性的骨質疏鬆症。

 

因此,我的結論是你繼續服用女性賀爾蒙替代品,你一定會得到骨質疏鬆症,不吃反而沒事,多吃則會得到骨質疏鬆症及心臟病乳癌等疾病,我從未聽說有女人因為更年期不適而死的,但是我卻見到許多女人因為吃女性賀爾蒙而死於心臟病或乳癌的,更年期的不適症狀,原因都是因為心臟不好造成的。只要把心臟保護好就沒有任何症狀會出現的。

 

因為無法忍耐更年期不適的女人們,小題大做的去服用女性賀爾蒙,反而死得很快。

 

因此,看到此篇文章的女子,一定要清醒過來,立刻停止服用女性賀爾蒙。

 

還有鈣片最爛,這類差到極點的營養研究,不斷的鼓勵人們吃鈣片,不但不能補骨,反而會造成骨質的破壞,還會產生腎結石的後遺症。

 

 

9.乳房稍有硬塊就急著做切片的無知婦女--這類人都是迷信西醫的藥罐子。因為西醫說如果及早發現就可以治好而且可以預防,於是這些藥罐子們就開始一連串的惡夢了。

 

諸君試想,我把一個雞蛋拿來做蛋黃切片,結果如何?又再連續幾次做同樣的切片後,這個雞蛋會變成甚麼樣子?結果一定腐爛掉了,乳癌就是一種壓制不住的糜爛,其末期非常的惡臭,曾有此類病患到我診所,結果此惡臭在室內連續一星期才散去。

 

女人會得到乳癌的原因 90% 是每年去西醫那做乳房健康檢查造成的。

 

另外 10% 是被自己一直吃西藥傷到心臟引發出來的,已經不曉得有多少人,因為一直服用西藥抗生素或止痛藥或維他命,結果造成腎衰竭或心臟病的人,直到臨終前還在讚揚西藥好,沒有西藥早就死了。

 

請這些人醒醒吧!殺死你的就是西藥,讓你遭受病痛的也是西藥,讓你生活在疾病的陰霾下也是西醫,整天讓你擔心受怕的也是西醫。

 

還記得幾年前英國很有名的熱門合唱團 BeeGees 的 Morries Gib,年僅 54 歲,結果因為小腸套疊在一起,造成腹痛,半夜送急診,結果開刀就死在手術台上。前不久,麥當勞總裁突發心臟病就死在會議上,年僅 60 歲,這些有錢人,就是因為買最好的醫療保險,才會死掉的。

 

如果沒有錢,也沒有保險,那 Morries Gib 就會躺在家中床上,修養幾天直到腸子排出氣後,自然就好了。麥當勞總裁也沒有錢買零食吃,需要不斷的勞動來換取生活費。

 

因為大量的勞動與少量的食物,沒有多餘的錢買零食,也沒有醫療保險。

 

因為西醫的心臟檢查如 EKG 與 Stress Test 根本就是謊言一個,不知道有多少人跟麥當勞總裁一樣死的,甚至於前一分鐘西醫檢查認為心臟很好,於是相信西醫的笨蛋就失去戒心,而下一分鐘就發心臟病死的,也大有其人在。

 

 

10.喜歡吃止痛藥的人要注意--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止痛藥都會傷到肝臟、腎臟與心臟的。只要肝心腎一受傷,立刻就會便秘睡不好,日子久了就開始掉髮,眼睛視力變差,體力衰退,容易抽筋,連西藥營養劑、維他命吃多了,都會掉髮傷肝的 (維他命 A 更是頭號肝臟殺手),更何況止痛藥?

 

任何痛症必有原因,只要找到原因就可以治好,絕對不可以亂吃止痛藥來壓制它,許多人還因此而腎臟衰竭終身洗腎,會得不償失的。

 

現在最新的醫學研究已經證明了吃止痛藥會有中風的危險,許多剛生完小孩的婦女因為吃止痛藥而得到中風。

 

有些年才 20 來歲就中風了,這是既可憐又愚蠢的對西醫麻木依賴者,為了止住生產完後的疼痛而亂吃所造成的憾事。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grace-can/article?mid=5948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項研究指 手機可能危害健康

中央社 – 2011年11月10日 上午2:31

(中央社台北9日電)專家表示,手機可能是「健康的定時炸彈」。這些專家並力促官員向民眾發布警訊。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群首要科學家指稱,有超過200篇的學術研究認為,使用手機與腦瘤等嚴重健康狀況有關。

這些科學家在昨天發布的報告中說,英國政府輕忽了潛在的「龐大」健康風險,尤其是對小孩來說,他們又小又薄的頭顱更容易受到輻射影響。

雖然專家承認這些關聯性尚未證實,但他們主張,應在「學校、手機商店與保健系統」宣揚減少手機使用。

他們提出的報告說:「英國政府與手機公司非常容易就能盡更大的努力,警告大眾這個新發現的風險與安全措施,尤其是對小孩。」

報告指控官員對手機安全的不確定性輕描淡寫,報告又說:「這就是造成民眾死於菸草與石棉的那種一廂情願的想法。」

不過,批評者說,科學家的發現沒有決定性的證據,據此宣揚反而會引起恐慌。報告撰寫人指出,若干研究顯示長期使用手機與罹患膠質瘤(glioma)腦瘤有關。

2008年的瑞典研究指出,使用手機的孩童,罹患腦瘤的機率會高出5倍。

其他同行評審的研究,也發現一些沒有結論性的關聯,像是精蟲數量降低,懷孕期間使用手機的母親生下行為有問題的小孩,以及損害腦細胞等。

報告執筆人之一、查寧閣醫院(Charing CrossHospital)的精神外科顧問醫師歐尼爾(KevinO'Neill)說,腦瘤的潛伏期為30年,因此使用手機的後果可能不是很明顯。(譯者:中央社張曉雯)1001109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連上33小時的班 近四成實習醫生不想再從醫

中廣 – 2011年11月5日 下午11:08

根據「今周刊」在「台灣全國醫學生聯合會」協助下所進行的調查顯示,有七成八以上的實習醫生,每週工時大於八十小時,甚至有人超過一百一十小時。此外還有八成以上連續工作超過三十三個小時,在「學習」與「工作」分量明顯不成比例之下,導致有將近四成的實習醫生感嘆:「以後不想當醫生了」。

這份調查顯示,各大醫院的實習醫生,除了每天早上五、六點左右就必須到醫院看病人,處理換藥,同時還必須參與早上八點的晨會,結束後得跟隨主治醫師進行開刀、幫忙抽血拆線、放鼻胃管及導尿管、做心電圖及抹片,與身體檢查等多項例行醫療作業,以及寫病例、處理醫囑等文書處理工作,直到晚上八、九點工作仍未結束,如果加上夜班,經常來不及休息就連續好幾天工作。

甚至有不願具名的實習醫師指出,曾經在急診科被分配到二十三床病人,遠超過「教學醫院評鑑規範」規定的「不得超過十床」數字,讓這名實習生連續五十二個小時無法鬆懈,深怕會誤了重症病人性命,長期下來身心不堪負荷,除了學習品質受影響,當初為了理想而學醫的熱誠也受到挑戰。

台灣醫學生聯合會會長許睿琪表示,「政府應該具體改善台灣高工時、高風險的醫療環境,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訴訟,充分落實保障醫療人員的種種措施,才能讓醫學生畢業後按照興趣選擇科別,而不是為了現實考量選科,甚至是轉換跑道。」

根據國內「勞基法」規定,工時上限為四十八小時,但由於實習醫生的身分是「學生」,不具醫師資格,在定位不明的情形下,儘管每週平均工時屢屢超過上百個小時,但仍然存在於教育部、勞委會、衛生署「三不管」的「灰色地帶」。

tsjh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